內容簡介
魏晉風度,故名士風流。三分天下始於何人,而誰又奠定瞭一統天下的根基?歐洲人*敬仰的中國醫生乾瞭什麼,而中國曆史上的人口*低潮是什麼造成的?本不該發生的八王之亂為何發生瞭,而南渡的東晉,北伐雙壁為瞭北望長安做齣瞭何等努力?不名垂青史,亦遺臭萬年的是何等人物,誰又終結瞭西晉?南北朝的人工印刷機是如何形成的,而梁武帝時為何爆發瞭世界蠶絲戰爭?“百傢講壇”現於南北朝時期究竟為何,*弱的南朝陳是如何立國?《不容青史盡成灰:動亂與融閤》將帶你近距離接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曆史真相。
作者簡介
張嶔,男,濟南人,山東省作傢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199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做過話劇編劇、DV導演、影視編劇等多項工作,並有小說、戲劇、電視劇、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問世。纍計在各類報刊雜誌發錶文學作品100餘萬字。原創小說《革命姑娘》曾獲2001年榕樹下網絡文學擂颱賽中篇特彆奬,短篇小說《綠衣紅傘》曾獲2002年黃金書屋文學奬。現為簽約作傢、專欄作傢,鳳凰網曆史專欄作傢,從事曆史類書籍創作。主要作品有《被遺忘的盛世》《就這樣收復颱灣》等。
目錄
001 | 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終
016 | 第二章 為劉備做嫁裳的劉錶
024 | 第三章 享譽歐洲的中國醫生
032 | 第四章 三國時期中國人口銳減解密
040 | 第五章 東吳特殊的塢堡部麯軍製
051 | 第六章 “八王”其實可以很和諧
067 | 第七章 東晉早期的“北伐雙璧”
079 | 第八章 東晉桓溫,“奸臣”的英雄人生
093 | 第九章 劉裕,貴族中國的叛逆者
110 | 第十章 北魏是這樣煉成的
125 | 第十一章 被傳說的“潛伏者”崔浩
133 | 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人工印刷機”
140 | 第十三章 梁武帝時代的世界蠶絲戰爭
149 | 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輝煌與沒落
165 | 第十五章 檀道濟若在,豈使鬍馬至此
177 | 第十六章 南北朝最偉大的科學傢祖衝之
189 | 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傢講壇”
202 | 第十八章 陰山戰神斛律金的悲劇人生
209 | 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動亂
222 | 第二十章 本是漢人,緣何錯位
232 | 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脫貧之道
246 | 第二十二章 琅琊王氏的存亡之道
255 |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陳朝
精彩書摘
第二章
為劉備做嫁裳的劉錶
中國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幾乎包含瞭這一時代所有的知名人物。哪怕是一個齣場時間不長的小角色,在讀者心中也會有不小的知名度,更不要說那些縱橫捭闔的大人物瞭。知名度高,名聲卻不一樣,說到智慧,後人往往會想到諸葛亮;說到奸詐,後人往往說起曹操;說到厚道,後人首提魯肅。雖然這些人的名聲深入人心,但與真實的曆史往往齣入甚大。有這樣一個梟雄,在真實的曆史上,他縱橫捭闔,強盛一時,到瞭小說裏,齣鏡率甚低不說,形象也大打摺扣,活活給他的同族兄弟做瞭綠葉,這個梟雄就是劉錶。
其實,劉錶還是有點兒名氣的,不過這樣的名氣卻拜他那個不爭氣的兒子所賜。他那個葬送瞭江山的兒子,讓曹操發齣瞭“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的感慨。兒子給孫權當瞭綠葉,而他自己,則給劉備做瞭嫁衣裳。
那麼,在真實的曆史中,這個“豚犬”的父親劉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一
劉錶字景升,山東高平人。這位西漢景帝的後人,比起劉備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可謂根正苗紅,其經濟條件也好得很,至少不用像劉備那樣去賣草鞋。身為正統世傢大族,劉錶從年輕時候開始,就是政治運動裏的一個高光人物。他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學問師承方麵也不簡單,師父是東漢時期大儒王暢。王暢是東漢後期儒學的重要人物,積極倡導中庸之道,對後世影響深遠。劉錶師從王暢,這一番求學經曆讓他成為彼時東漢知識界的纔俊,也改變瞭他以後的命運。
雖然學的是中庸,但年輕時候的劉錶,一點兒也不中庸,反而是個棱角分明的憤青。劉錶的青年時代,正是漢桓帝、漢靈帝等昏君在位的時期,這一時期東漢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愈演愈烈的宦官專權。年輕的劉錶對宦官非常痛恨,他在東漢的最高學府——太學求學時,曾經帶領太學生們發動請願,要求把持政權的宦官們“下課”,還多方奔走,聲援那些遭宦官迫害的士大夫們。在宦官們準備發動清洗、迫害士大夫,派人到太學清查誰曾與朝中士大夫往來密切的時候,彆人都不敢說話,劉錶第一個挺身而齣,在名冊上寫下瞭自己的名字。在當時,他是著名的“八俊”之一,除他之外,還有張隱、薛鬱、王方、宣靖、公緒恭、劉迪、田林七人。這八個人是當時東漢知識界公認的既有學識又敢於鐵肩擔道義的青年纔俊,“八俊”自身條件極高,既要齣身名門,又要有驚天動地的壯舉,能位列其中,足見此時劉錶聲名顯赫。
齣名是要付齣代價的,“八俊”沒做幾天,清算就來瞭。公元166年,一直被士大夫揭發的宦官趙津、侯覽等人,秘密整理瞭大量黑材料,誣陷士大夫們圖謀不軌。偏聽偏信的漢桓帝隨即逮捕瞭李雍等士大夫,並將這些人稱為“黨人”,在全國撒網搜捕其同夥,這就是東漢曆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這場對士大夫們的迫害前後綿延數十年,遭逮捕的知識分子有上韆人。在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落網後,宦官們隨即羅織罪名,公布瞭涉嫌謀反的“黨人”名單,劉錶的名字赫然在列,於是堂堂皇族搖身一變,成瞭欽犯。好在當時劉錶人緣比較好,不但在士大夫中有威望,就連朝中的宦官裏也有他的朋友,又因他是皇族,躲瞭一段時間後,最後被赦免。雖然撿迴瞭一條命,但也過瞭幾年擔驚受怕的日子。
這場震撼東漢帝國的大案影響瞭劉錶的處世觀念:激憤救不瞭國,轟轟烈烈反抗,結果卻是滅亡,那這樣的反抗又有什麼意義?如果說之前的劉錶隻是學過中庸,那從此以後他就開始理解中庸,到他後來縱橫捭闔的時候,也一直在奉行中庸之道。
黨錮之禍後,劉錶東躲西藏,僥幸在這場大清洗中生存瞭下來。他重見天日,是漢靈帝在位解除黨禁之後。這已經是公元2世紀的晚期,劉錶的青春時代早已過去,常年的浮沉,讓他棱角不再,更加老於世故。黨錮之禍解除後,劉錶先在中央任閑職,他很會打理關係,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和他相處得不錯。到瞭公元190年,劉錶終於得到瞭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命——齣任荊州牧。這時的東漢帝國,已經不復當年的中央集權,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前夜。劉錶就任的荊州,在當時是一個戰亂不斷的地方。之前的黃巾起義,荊州是主戰場之一,在戰亂中遭到嚴重破壞。董卓之亂以前的兩個荊州牧,一個被當地亂民打跑瞭,一個被南方前來騷擾的部落殺瞭。東漢政府此時的局麵也很麻煩,權臣董卓從河西進入京城,掌控瞭朝廷的大權,皇帝成瞭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專權的北方諸侯們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發動瞭討伐董卓的戰爭,位於洛陽南麵的荊州也就成瞭董卓要穩定的後方。劉錶之前的荊州牧是王睿,孫堅徵討董卓的時候,他因為拒絕和孫堅閤作,竟被孫堅逼得自殺,荊州也因此陷入亂局。為瞭穩定荊州,董卓想到瞭劉錶。
這時的劉錶,已經在東漢朝廷裏中庸瞭好多年。黨錮之禍結束後,他先做瞭大將軍何進的幕僚。何進因為和宦官不和,企圖邀請邊將進京誅殺宦官,卻被宦官們搶先一步殺害。接著董卓進京,把持大權。劉錶僥幸在這場大亂裏保住瞭性命,這期間宦官得勢的時候,他不得罪,後來董卓來瞭,他照樣服服帖帖,已經成瞭典型的牆頭草人物。王睿死後,董卓麵臨北方各路梟雄的討伐,需要一個聽話的老實人來鎮守荊州,素來老實巴交的劉錶就成瞭最好的人選。
二
公元190年,劉錶來到荊州。這時的荊州,已經盜賊四起、亂兵叢生,荊州北麵的袁術,東麵的孫堅、黃祖,都有吞並荊州之心。劉錶到荊州後,獨自騎馬來到荊州重鎮宣城,荊州兵亂時,當地有名望的世傢大族都在這裏避難。宣城的周圍有大大小小數股流賊,城裏的人根本不敢隨便齣門。劉錶不顧危險隻身前來,在當地麵見世傢大族,爭取他們的支持。一身是膽的劉錶,讓士族們極為佩服,紛紛給他齣錢齣糧。劉錶因此有瞭第一支效忠他的軍隊,以及兩個堪稱左膀右臂的將領——蒯越和蔡瑁。
有瞭兵將錢糧,換瞭彆人,就該開打瞭,但劉錶堅持不打,他此時隻有一個想法:荊州不能再打仗,也不能再亂下去瞭。在和蒯越、蔡瑁商議過後,劉錶采取瞭先仁義的路綫,無論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還是草寇梟雄,他都以拉攏為主。他拉攏人的方法很誠懇,對荊州當地的叛亂軍隊,即使是投降後又反叛的,他也非常寬容,歡迎對方再投降。比如江夏著名的賊寇陳生,起初想和劉錶爭個高下,被劉錶打敗後,眼看就要被斬盡殺絕,劉錶隻身騎馬來到陳生大營,最終說服他投降。如上種種,讓荊州的戰亂日少。同時他還勸課農桑,在荊州當地發展生産,安撫流民,原本一片亂象的荊州,很快就穩瞭下來。
內部穩定瞭,外部威脅卻還在。物産豐富、人口眾多的荊州,在當時是各方梟雄眼中的一塊肥肉,而這塊肥肉的守護者又是老實人劉錶,這讓他們有瞭吞並荊州的想法。當時北方實力分為朝廷和盟主兩派。所謂朝廷,就是董卓把持朝政的東漢中央政府;所謂盟主,就是袁術做老大,北方各路諸侯的反董卓聯盟。這兩邊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劉錶來說,都是不能得罪的。劉錶也確實做到瞭兩頭不得罪:他主動嚮董卓上錶效忠,並且拒絕參加反董卓聯盟的討伐大軍;對反董卓聯盟的掌門人袁紹,也是極力巴結,經常搜羅大量財寶相送。他的苦心得到瞭迴報,本來荊州北麵的袁術一直想吞並荊州,但是得到劉錶好處的袁紹及時勸阻瞭袁術。而北方的董卓,也對劉錶很放心,在反董卓聯盟勢力日大時,更一心拉攏他,荊州也就暫時獲得瞭和平的環境。在這個和平環境下,除瞭發展生産,劉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興文教。他是儒生齣身,對文化教育非常重視,他在荊州各地興建學校,甚至自己在學校做老師講課。當時北方戰亂,大批士子南逃荊州,劉錶對這些人以禮相待,不但給他們財産和土地,更資助他們進行研究工作。這時期荊州精神文明建設很突齣,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荊州學正是在此時形成,後來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也是以此為起點。
劉錶的物質文明建設更突齣。在恭順的外錶下,劉錶的地盤一直在擴張。他雖然不與北方的各路梟雄為敵,但是對南方的各族政權卻毫不客氣,用瞭三年時間,相繼吞並瞭湖南等大片地區。他用人很有特點,除瞭禮聘北方文士外,他麾下各色人物眾多,包括當地的土匪、少數民族領袖等。麵對魚龍混雜的局麵,劉錶堅持用人用其長,凡是有能力的,一律不問齣身,唯纔是用,這在門第決定地位的三國時代是非常難得的。此間,他還廣施德政,愛民養士,尤其這時候荊州外來人口達到高潮,大批北方漢民進入荊州,和當地人相處雜居,劉錶將北方移民大部安置在無人居住的山川丘陵地帶,荊州經濟的發展也正是從此開始。到瞭公元192年董卓敗亡時,劉錶已經有瞭“地方數韆裏,帶甲十餘萬”。在各路梟雄的眼皮子底下,劉錶崛起瞭。
再造荊州的劉錶,更有東漢末年大多數官員不具備的品質——清廉。他是一個生活簡樸的官員,多年以來嘔心瀝血,傢中竟然連存款都沒有。與之對照鮮明的就是蒸蒸日上的荊州經濟,因為劉錶的中庸,荊州的軍民過上瞭太平日子,魯肅就曾很羨慕地對孫權說,荊州有韆裏沃野,這是帝王稱霸的根本。劉錶不想稱霸,他隻想中庸下去,過一段舒心日子。在赤壁之戰中,他的生活著實很輕鬆。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反思明亡教訓的時候,也曾把劉錶拿齣來說事,他說“故天下紛紜,而荊州自若”,也就是說,劉錶因為他的休養生息,給荊州帶來瞭幸福的和平時光。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不容青史盡成灰·魏晉南北朝篇:動亂與融閤》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不涉及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側重於描述一個可能涵蓋魏晉南北朝曆史的著作可能涉及的宏大主題、時代背景和學術價值,同時保持敘述的自然流暢,避免刻意的“AI痕跡”。 --- 書名:不容青史盡成灰·魏晉南北朝篇:動亂與融閤 捲首語:亂世的挽歌與新生的序麯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然而在中華文明的版圖中,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無疑是一段最為特殊、最為復雜、也最容易被簡化或誤讀的時期。它承接瞭漢末的崩塌,開啓瞭隋唐的盛世,其間曆經近四百年的分閤離散、戰火紛飛。這是一部血與火交織的史詩,更是一場文化與民族的熔爐淬煉。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這段“青史”之中,那些既被銘記於心,又常被忽略的細節與脈絡。它不僅僅是對政治軍事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是一次對時代精神、社會結構、思想流變和文化融閤的深度探訪。我們試圖通過梳理紛繁復雜的曆史碎片,呈現齣一個既“動亂”又充滿“融閤”的真實圖景。 時代背景:大分裂時代的結構性重塑 魏晉南北朝,簡而言之,是一個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割據興起、族群遷徙頻繁的“大分裂時期”。然而,這種“分裂”並非全然的倒退,而是結構性重塑的陣痛。 從“士族政治”到“門閥的崛起與衰落”: 漢代察舉製的異化,催生瞭影響近四個世紀的士族門閥。他們憑藉世代積纍的聲望、土地和政治資源,構成瞭割據政權的核心骨乾。本書將探討士族如何從維持地方穩定的中堅力量,逐漸演變為阻礙中央集權重建的巨大藩籬,以及他們在不同政權(曹魏、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北魏及分裂的北方諸政權)中扮演的角色變化。這種對血緣和門第的執著,如何塑造瞭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以及最終如何被北方的異族政權所挑戰和吸收。 北方遊牧民族的大遷徙與“五鬍亂華”: 這並非簡單的“中原失陷”,而是一場深刻的人口與文化大遷移。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多個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帶著不同的訴求進入中原腹地。本書將著重考察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對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産、社會組織乃至人口結構帶來的根本性衝擊。這不是一場單嚮的徵服,而是一場雙嚮的碰撞與滲透。 南渡的遺産與江南的開發: 永嘉之亂後,大量北方士族和流民南遷,為長江中下遊地區帶來瞭先進的生産技術、文化資源和勞動力。這使得江南地區從相對蠻荒的邊緣地帶,迅速崛起為承載中華文明火種的“半壁江山”。我們將細緻描摹衣冠南渡後的社會圖景,考察士族如何在新的水土之上,構建起不同於北方的政治文化體係。 精神世界的轉嚮:玄學、宗教與士人心態 動蕩的外部環境,必然導緻精神世界的劇烈反思。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關鍵時期。 玄學的興盛與“竹林七賢”的背影: 麵對儒傢倫理在亂世中的失靈,士人將目光轉嚮瞭老莊,催生瞭以“貴無”為核心的玄學思潮。《世說新語》所描繪的那些特立獨行的名士風流,是他們對僵化禮教的無聲反抗,也是在亂世中尋求個體精神自由的嘗試。這種對生命本質、個體價值的追問,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審美情趣和人生哲學。 佛教的本土化與主流化: 佛教在這一時期完成瞭從域外宗教到中國主流信仰的轉變。從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提倡(如石虎、拓跋燾的政策),到南朝士人的推崇(如宋武帝的尊崇與梁武帝的癡迷),佛教如何適應並融入瞭原有的儒釋道三教格局?本書將考察譯經事業的成就、寺院經濟的崛起,以及佛教義理如何在與玄學的對話中,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體係,為隋唐盛世的文化繁榮奠定基石。 道教的勃興與“本土精神的堅守”: 與佛教的輸入相對,源自本土的道教也在此時期獲得瞭長足發展,尤其是在北方,一些具有民間色彩和組織性的道派開始齣現,為底層民眾提供瞭精神寄托,並在一定程度上構成瞭對世俗權力與外來思想的製衡力量。 藝術的輝煌:融閤時代的審美範式 亂世並非藝術的絕境,反而往往是審美範式激烈碰撞與重構的溫床。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以其獨特的“清俊”與“古樸”交織的風格,構成瞭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高峰。 書法與繪畫的自覺: 王羲之的書法,從篆隸的古意中解放齣來,開創瞭妍美流便的行草新風,標誌著書法成為一門高度自覺的藝術。南朝顧愷之等人對“傳神寫照”理論的探索,奠定瞭中國繪畫的審美基礎。這種對綫條、結構和氣韻的極緻追求,是士人精神氣質的外化。 石窟藝術的多元展現: 在北方,遊牧文化與佛教藝術的結閤,催生瞭雲岡、龍門等宏偉的石窟造像群。這些造像的風格,清晰地記錄瞭從犍陀羅風格的雄健到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漢化過程,是民族大融閤最直觀的物證。 民族的交融與國傢的再造 本書的另一核心議題在於“融閤”如何最終導嚮統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遠影響: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太和年間推行瞭漢化改革,包括遷都洛陽、禁鮮語、易漢服等一係列舉措。這場改革旨在以漢文化來鞏固鮮卑人的統治,但其激進的程度也埋下瞭分裂的種子(如“六鎮之亂”)。我們將剖析這場改革的成功之處與內在矛盾,探討它對北方各族在文化和血緣上的深度重塑。 隋唐統一的基石: 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客觀上促進瞭南北雙方在政治製度、軍事技術和文化素養上的相互學習與藉鑒。最終,隋朝的建立,正是建立在對北朝軍事力量的整閤和對南朝先進文官製度的吸收之上。魏晉南北朝的動蕩,看似是曆史的倒退,實則是為下一次大一統盛世積蓄能量、完成結構性調整的必要過程。 結語:從“灰燼”中升起的文明之光 《不容青史盡成灰·魏晉南北朝篇:動亂與融閤》試圖跳脫齣簡單地評判“興亡”的窠臼,去體察在極端動蕩中,中華民族是如何通過痛苦的融閤與深刻的文化重構,完成瞭從古典帝國嚮中古時代的艱難轉型。那些看似消亡的政權,其思想、製度和血脈,最終都以一種全新的形態,融入瞭青史長河,成為瞭後來者無法繞過的精神遺産。這不是一麯挽歌,而是一部關於“浴火重生”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