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浊: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内容简介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儿童群体“他们不能言说,只能被他人言说”的命运可以得到更改吗?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 古根汉奖学金社会科学类得主,曾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关注经济的文化与道德维度。她开创的“泽利泽视角”对该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代表作:《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的发展》、《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金钱的社会意义》、《亲密关系的购买》。
译者简介:
王水雄,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学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
精彩书评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目录
导 言
儿童的价格和价值: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005 /
检验市场的局限:儿童的个案 013
1 从愤怒到纪念:儿童生命的神圣化 027
儿童的死:从无奈到义愤 025 /
拯救儿童的生命 028 /
案例:意外死亡 033 /
儿童受害者:特殊的公开侮辱 037 /
儿童生命:道德上的优先事项 045 /
从街道到游戏室:对“神圣”儿童的驯化 051
2 从有用到无用:童工上的道德冲突 059
有用的儿童:从家庭资产到社会问题 063 /
童工之争 068 /
有用儿童的防御仗 071 /
无用儿童的保卫战 074
3 从童工到儿童工作:重新定义经济世界的儿童 79
非法儿童劳动还是“好工作”?寻找新的分界线 082 /
在合法性的边界线上:儿童演员的例子 092 /
儿童表演作为非法儿童劳动 096 /
儿童表演作为合法的儿童工作 099 /
家务杂事和每周贴补:无用儿童的经济世界 104
4 从正式的埋葬到恰当的教育:儿童保险的情况 121
营销儿童保险:一个简要的背景 125 /
反对:儿童救助者对阵儿童保险者 127 /
防卫:儿童保险者作为儿童救助者 135 /
为神圣的儿童投保:从体面的棺材到养老基金 142
5 从意外死亡到意外生育:对儿童的法律权衡的改变 149
用金钱来赔偿死亡:简短的概述 153 /
19世纪儿童的定价 155 /
转折点:“一美分”儿童死亡案件 159 /
新的考虑:给“无用”的孩子定价 165 /
儿童死亡赔偿:特殊的金钱 174 /
结语:记入借方的儿童生命 179
6 从育婴所到婴儿黑市:儿童市场的变迁 183
劳动之家和育婴所:19世纪的代养方法 187 /
神圣儿童的合适的家:对认养合同的修改 191 /
膳宿之家:无用孩子有争议的“嫁妆” 201 /
蓝眼睛的宝贝和金色鬈发的小姑娘:无价孩子的情感价值 205 /
黑市中的小孩:无价儿童的价格 212 /
对无价的定价:儿童的特别市场 217
7 从有用到无用再回到有用?儿童估价的呈现模式 225
从有用的劳动者到神圣的儿童 228 /
市场的局限 230 /
从神圣的儿童到有价值的“家务儿童”? 232
注释
探索社会变迁中的儿童价值:一本视角多元的研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儿童始终是社会最珍贵的财富,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也塑造着未来的社会图景。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并承认了儿童在我们社会中的“价值”?这种价值又是如何被时代、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种力量所塑造和改变的?《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一书,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探讨儿童的“价格”或“市场价值”,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多元的视角,审视儿童在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个体生命体验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所承载的“无价”的社会价值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变迁的。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今社会对儿童的认知和对待方式,已经与过去截然不同。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的深刻变革,都在悄然地重塑着我们对儿童的期待与投入。这种重塑不仅仅体现在育儿成本的攀升,更在于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权利保障以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定位。因此,理解“给无价的孩子定价”这一命题,并非要将儿童物质化,而是要深入探讨社会如何“衡量”和“珍视”儿童,这种衡量与珍视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价值观和发展取向。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多学科交织的。从社会学的角度,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社会地位、家庭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福利体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例如,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瓦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这使得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责任和压力大大增加。同时,教育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不断攀升,家长们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也从基础的生存保障,上升到了素质教育、特长培养等更为多元和精细的层面。这种投入,与其说是物质成本,不如说是对儿童未来发展潜力的“投资”,而这种投资的背后,是对儿童未来社会价值的一种预判和期望。 从经济学的角度,本书也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它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作为未来劳动力、消费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如何被纳入经济增长的考量之中。例如,低生育率的社会,如何通过鼓励生育、优化育儿支持等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最大化儿童的未来经济贡献。更进一步,作者也触及了那些被忽视的经济维度,比如儿童作为“知识消费者”和“文化传播者”的潜力,以及他们在数字经济时代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对伦理和哲学层面的深入探讨。它追问了“何为好的童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儿童?”“社会对儿童的责任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儿童往往被置于消费文化的中心,各种与儿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但这种过度消费是否真正符合儿童的福祉?本书对此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强调回归儿童本真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心理健康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作者认为,儿童的“无价”不仅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更在于其作为独立个体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以及他们对社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关注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域的儿童价值变迁。例如,工业革命时期,儿童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现实,与今天将儿童视为“掌上明珠”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儿童可能面临营养不良、失学、甚至被剥削的困境,他们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家庭的生存延续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上,而非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其权利和尊严需要被特别关注。本书通过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儿童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不同社会在保障和提升儿童价值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探讨儿童社会价值的“变迁”时,本书也重点关注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它审视了国家在儿童福利、教育、医疗、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儿童的成长轨迹和社会融入。例如,从传统的儿童保护政策,到如今强调儿童权利和参与的现代儿童政策,这一转变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对儿童价值认识的深化。作者也讨论了市场机制在儿童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介入,以及如何在这种介入中,平衡商业利益与儿童的福祉,确保不让儿童的“无价”被不当的“定价”所侵蚀。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和政策层面,也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访谈,作者呈现了不同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感知自己被社会所“定价”和“珍视”。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例如,对于那些来自弱势家庭的儿童,他们如何在这种社会价值体系中获得公平的机会,他们的“无价”如何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是本书探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此外,本书也对科技发展对儿童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数字时代为儿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但也带来了网络欺凌、信息过载、沉迷虚拟世界等新的挑战。作者探讨了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发掘他们在数字时代的新型价值,例如在创造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潜力。 总而言之,《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是一部具有深度、广度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它鼓励我们跳出狭隘的物质主义视角,以更全面、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儿童在社会中的真正价值。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论证逻辑清晰,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份对当下和未来社会如何更好地珍视和培养下一代的深刻叩问,旨在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从而推动儿童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与升华。它提醒我们,儿童的“无价”不仅在于他们未来的贡献,更在于他们此刻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本身,在于他们所代表的希望、纯真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