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和语气是句子的主观态度范畴,在句中,情态成分和语气成分基于命题成分发生关联机制。本书梳理和建构现代汉语的情态和语气成分系统,以情态动词为轴心,考察情态动词与前语气副词和后语气词的邻接和间隔关联模式和规律。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不同句类中,情态动词的肯定式、否定式与前语气副词、后语气词类型具有选择性和适配性规律,向内形成特定的句法实体和格式类型,向外依存并参建特定的句法格局和环境。
朱斌(1974.2—),山东省泰安市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2011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语言学系访学。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学术著作《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现代汉语小句类型联结研究》《汉语复句句序和焦点研究》《汉语问题辨察与思索》等6部,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绪论
0.1关于情态的定义和分类
0.2关于语气的定义和分类
0.3关于情态语气成分连用、共现的综合研究
0.4关于情态语气成分的连用研究
0.5关于情态语气成分的共现研究
0.6关于情态否定的相关研究
0.7关于句类与情态、语气的关系研究
0.8关于情态语气成分的句法位置研究
0.9本研究的对象、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1章现代汉语情态成分与语气成分
1.1情态和现代汉语情态成分
1.2语气和现代汉语语气成分
1.3现代汉语情态成分和语气成分的关联模式框架
第2章“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2.1陈述句中“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2.2疑问句中“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2.3感叹句中“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3章“不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3.1陈述句中“不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3.2疑问句中“不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3.3感叹句中“不会”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4章“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4.1陈述句中“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4.2疑问句中“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4.3感叹句中“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5章“不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5.1陈述句中“不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5.2疑问句中“不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5.3感叹句中“不可能”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6章“要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6.1陈述句中“要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6.2疑问句中“要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6.3感叹句中“要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6.4祈使句中“要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7章“不要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7.1祈使句中“不要1”前关联语气副词
7.2祈使句中“不要1”后关联语气词
7.3祈使句中“不要1”前关联语气副词、后关联语气词
本章小结
第8章“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8.1陈述句中“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8.2疑问句中“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8.3感叹句中“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9章“不应该1” 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9.1陈述句中“不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9.2疑问句中“不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9.3感叹句中“不应该1”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本章小结
第10章总结
10.1陈述句中情态动词和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2是非问中情态动词和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3正反问中情态动词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4情态动词肯否式正反问情态动词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5选择问中情态动词与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6特指问中情态动词和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7感叹句中情态动词和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8祈使句中情态动词和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
10.9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初看起来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因为它确实没有太多“轻松”的成分。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走,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别样的阅读乐趣——那种层层剥茧、洞察本质的乐趣。作者在分析句子结构和语义重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逻辑的精密度,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工程设计。例如,书中对“吗、呢、吧”等常见语气词在否定疑问和选择疑问中的功能变异的解析,细致到令人咋舌,它揭示了看似简单的口头表达背后蕴藏的复杂句法和语用机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锤炼”思维的。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汉语这门语言的敬畏感也随之增加。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解释汉语情态现象的书籍,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突出。作者在分析了情态语气成分的内在逻辑之后,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在口语和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区分和恰当使用这些成分。书中的实例选择非常贴合教学场景,比如如何区分“表示推测”和“表示委婉”的语气词的用法差异,这正是学生们常犯的错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语气连贯性”的讨论,它提示我们,情态表达不是孤立的词汇替换,而是整个句子乃至语篇的连贯策略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立刻对下学期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专门的情态对比练习模块,相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口语自然度。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在文献梳理上的扎实功底。书中引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琳琅满目,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让人清晰地看到情态语气成分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前沿动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并用大量的真实语料进行了实证检验。那些关于认知语境如何影响情态表达选择的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网络交流中新出现的情态标记,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时代感,显示出作者紧跟语言发展的步伐。虽然部分理论推导过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但那种探索未知、挑战既有认知的学术激情,是能透过纸面传递出来的,让人在啃下那些硬骨头之后,收获巨大的知识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采用了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尽管我并非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者,但作者在引言中对“情态语气”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梳理,清晰而富有启发性,为我这样一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门。特别是书中对不同语篇中情态副词与语气词之间微妙互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让我对汉语表达中的细微差别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作者对比了“或许吧”和“可能啊”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色彩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印象深刻。整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注释详尽且标注规范,阅读体验极佳。对于想要提升汉语表达准确性和语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汉语魅力的一种深度挖掘和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注重逻辑递进,从宏观的情态理论基础,逐步聚焦到具体的语音语调、词汇层面,最后落脚到篇章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非言语线索”与“情态语气成分”之间交互作用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交流动态的理解。作者引用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证明了听者如何快速地整合口头语流中的语调起伏和特定语气词,来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处理,非常具有前瞻性。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汉语“语感”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从科学角度去解构“感觉”的绝佳途径。它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帮助我们看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