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社会文化、历史认知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稀有剧种抢救工作能是一个起点,进一步探索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为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是对河南省稀有剧种目连戏的介绍与研究,较好反映目连戏的现状、历史演变,对这一传统剧目的保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连戏,指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剧目总称,是目前有据可考的一个戏曲剧目,萌发于宋代的勾栏瓦舍中,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它的发展变化,几乎与中国戏曲的演进历程同步,被誉为“百戏之祖”和“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目前所见很早记录“目连戏”的文献是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一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广阔的流布区域,儒释道合一的故事内容和别具特色的演出风格而独立于剧种之外,自成一体,成为重要的戏剧演出形态,它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并在后世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其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了大量地方性民俗,形成别具一格的演出风格。
杨丽萍,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长期致力于河南省的文化工作建设,发表许多有关河南文化的文章,出版几部有关河南文化的专著。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章 目连戏概述
第二章 河南目连戏
第一节 历史上的河南目连戏
第二节 南乐目连戏
第三节 商丘目连戏
第三章 目连戏剧本
第一节 现存的河南目连戏剧本
第二节 河南目连戏剧本收录
南乐目连戏
商丘目连戏《目连救母》全本
第四章 目连戏的音乐
第一节 唱腔概况
第二节 南乐目连戏唱腔曲谱(全本)
第五章 目连戏的表演艺术
第一节 演出类型
第二节 角色行当
第三节 表演选例
第四节 表演特技
第六章 目连戏的舞台美术
第一节 目连戏的特色脸谱
第二节 目连戏的服饰
第三节 目连戏的特殊道具
第七章 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和剧团情况
第一节 目连戏的传承概况
第二节 河南目连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节 剧团情况
后记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戏曲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观众,我发现这本《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馈赠。在此之前,我对目连戏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民间传说和舞台片段上,总觉得它神秘而遥远。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道明媚的光,照亮了我对这一古老剧种的认知盲区。书中详尽地介绍了目连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传承与发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目连戏流派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同一题材在不同表演者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面貌。那些生动的文字描述,仿佛将我带到了现场,我能想象到艺人们慷慨激昂的唱腔,能够感受到他们投入的神情。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视觉的补充,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目连戏的舞台魅力。这本书的编撰者们,无疑是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深感敬佩。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这套《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我对戏剧的热爱是广泛的,但对于“目连戏”这一特定剧种,最初的了解确实有限,甚至有些概念模糊。然而,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本身,更像是揭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戏曲生态系统。书中对目连戏在河南省内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考察,从剧目、唱腔、表演到服饰、脸谱,几乎无所不包。我被书中关于一些罕见剧本的复原和解读深深吸引,它们如同考古发现一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辉煌却又几乎消失的艺术瑰宝。书中的一些章节,更是深入探讨了目连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在民间劝善惩恶、宣扬孝道等方面的作用,让我对这部戏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层面。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非专业读者来说,既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评分这本《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说实话,对于“目连戏”这个概念,我此前只模糊地有所耳闻,知道它与佛教传说有关,但具体内容和表演形式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这一古老而迷人的剧种的真容。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编撰者为了抢救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详细的剧本、精美的插图,甚至是对于特定唱腔、表演程式的细致描述,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戏台。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目连救母”这一核心故事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慈悲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目连戏的比较,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一剧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痕迹,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动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受触动,也更加理解了“抢救工程”的意义所在。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戏种的保存,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守护。
评分作为一名对戏曲艺术有着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套《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所带来的冲击是相当巨大的。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一些古老的剧本堆砌起来,而是以一种系统性的、学术性的方式,对河南地区的目连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呈现。我尤其赞赏其中对目连戏的起源、发展脉络、不同流派的艺术特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详细考证。书中对于许多濒临失传的目连戏剧目的复原,其严谨的态度和详实的资料,足以令任何一个戏曲研究者为之兴奋。我注意到书中还对目连戏的表演程式、脸谱、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解读,这对于理解其视觉美学和表演体系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目连戏传承人的访谈和口述史料,这使得文本的研究更加生动和立体,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无疑填补了学术界在河南目连戏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对于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当我拿到《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种探寻未知的好奇和一丝淡淡的忧虑。忧虑的是,我深知许多传统戏曲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而“稀有剧种”更是举步维艰。然而,翻开书页,这种忧虑便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所取代。这本书展现的,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的传递。我从书中读到了那些古老的故事,那些充满民间智慧和宗教情怀的叙述,感受到了目连戏在历代艺人口中、在舞台上的鲜活生命。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目连戏的风格差异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艺术在变迁中的适应与创新。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目连戏在民间信仰、民俗活动中的作用的阐述,这让我更加理解了戏曲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向我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