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

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小涵,杨丽萍 编
图书标签:
  • 目连戏
  • 河南省戏曲
  • 地方戏
  • 稀有剧种
  • 戏曲抢救
  • 传统戏曲
  • 文化遗产
  • 戏曲艺术
  • 河南省文化
  • 民间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928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9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社会文化、历史认知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稀有剧种抢救工作能是一个起点,进一步探索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为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简介

  《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是对河南省稀有剧种目连戏的介绍与研究,较好反映目连戏的现状、历史演变,对这一传统剧目的保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连戏,指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剧目总称,是目前有据可考的一个戏曲剧目,萌发于宋代的勾栏瓦舍中,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它的发展变化,几乎与中国戏曲的演进历程同步,被誉为“百戏之祖”和“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目前所见很早记录“目连戏”的文献是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一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广阔的流布区域,儒释道合一的故事内容和别具特色的演出风格而独立于剧种之外,自成一体,成为重要的戏剧演出形态,它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并在后世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其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了大量地方性民俗,形成别具一格的演出风格。

作者简介

杨丽萍,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长期致力于河南省的文化工作建设,发表许多有关河南文化的文章,出版几部有关河南文化的专著。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目连戏概述

第二章 河南目连戏
第一节 历史上的河南目连戏
第二节 南乐目连戏
第三节 商丘目连戏

第三章 目连戏剧本
第一节 现存的河南目连戏剧本
第二节 河南目连戏剧本收录
南乐目连戏
商丘目连戏《目连救母》全本

第四章 目连戏的音乐
第一节 唱腔概况
第二节 南乐目连戏唱腔曲谱(全本)

第五章 目连戏的表演艺术
第一节 演出类型
第二节 角色行当
第三节 表演选例
第四节 表演特技

第六章 目连戏的舞台美术
第一节 目连戏的特色脸谱
第二节 目连戏的服饰
第三节 目连戏的特殊道具

第七章 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和剧团情况
第一节 目连戏的传承概况
第二节 河南目连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节 剧团情况
后记

前言/序言

  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我们一般称之为“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宛梆、四平调等。
  稀有剧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唱腔以及灵活的表演形式,它们活跃在乡村坊间,深受民众喜爱,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这些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省绝大多数稀有剧种已经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有29个(除豫剧、曲剧、越调)剧种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各级文化部门以及很多社会组织为了保存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稀有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少数稀有剧种甚至到了濒危状态。
  如何完整保存这些稀有剧种的艺术呈现和艺术成就,能否解决好稀有剧种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近年来思考较多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12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启动实施“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工程用两年时间,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稀有剧种传统剧目进行收集、整理、复排、摄制、记录。这项工程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探索性的试验。两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至2014年底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基本摸清了稀有剧种生存现状,二是编辑出版了一批专著,三是收集一批传统剧目剧本、乐谱,四是征集一批稀有剧种相关实物,五是建设一批展示场馆,六是复排、拍摄一批传统剧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调集力量,对稀有剧种的历史沿革以及它的成长轨迹都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剧种志”的方式,为每一个稀有剧种出版一部图书,不仅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稀有剧种的艺术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记录,而且从文化层面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全省稀有剧种的保护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组织开展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目的就在于探索出一种分类保护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推广到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希望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以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探索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为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图书简介 本书系“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之一,聚焦于一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且濒临失传的戏曲艺术——目连戏。本书并非目连戏的剧目汇编,也不是对某一特定剧种的学术研究论文集,而是以更加宏观和普适的视角,深入探讨目连戏这一古老戏曲形态的生成、发展、变迁及其在河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印记。 一、 目连戏的文化溯源与艺术特征 本书将首先追溯目连戏的文化源头。目连戏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中国佛教文化、民间信仰以及宋元时期的杂剧、南戏等戏曲艺术土壤。我们将考察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故事的流传演变,分析其如何与民间驱邪、祈福、超度等民俗活动相结合,最终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 在艺术特征方面,本书将系统梳理目连戏的共性与地域差异。它将深入剖析目连戏在表演程式、音乐唱腔、舞台呈现、角色行当、表演服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例如,目连戏常采用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来表现神佛世界的庄严与威仪,其音乐唱腔往往融合了地方戏曲的元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声腔系统。此外,目连戏的表演往往强调程式化与写意性,通过夸张的动作、象征性的道具来传递丰富的情感和故事情节。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和理论分析,为读者呈现目连戏艺术的完整图景。 二、 河南地域文化与目连戏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目连戏在河南这片古老土地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生命力。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来是戏曲艺术繁衍兴盛之地。本书将着重探讨目连戏如何深深地根植于河南的社会生活、民俗信仰和地方文化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与融合。 我们将深入研究河南境内不同地域(如豫北、豫中、豫南等)的目连戏,分析其在唱腔、表演、剧目内容、演出习俗等方面的地域性差异。例如,不同地区的目连戏可能吸收了当地的曲艺、民间歌谣等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唱腔板式;在表演上,也可能融入了地方武术、舞蹈等技巧。本书将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宝贵资料,力求展现河南目连戏丰富多彩的面貌。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目连戏在河南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驱邪避灾、祈福消灾、祭祀祖先、教化民众等多种社会功能。我们将分析目连戏在农耕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其如何通过戏剧的形式,将宗教观念、伦理道德、历史故事等传递给普通民众。 三、 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时代意义 作为“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的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戏曲艺术正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生存危机等严峻挑战。目连戏作为一种稀有剧种,其生存状况尤为堪忧。 本书的编写,正是为了响应和支持这一抢救工程。它不仅是对目连戏艺术本体的梳理与呈现,更是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本书将阐述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在当代语境下,保护和传承目连戏的必要性。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目连戏的关注,激发更多人对这一古老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热情。 本书的价值还将体现在其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上。它将为戏曲史研究、民俗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视角。同时,本书也将为未来的目连戏研究者、表演者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结: 本书旨在通过对目连戏的文化溯源、艺术特征、河南地域融合以及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时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目连戏的宏大而细致的文化图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戏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信仰、关于地域文化、关于文化传承的书。本书的读者将有机会走进目连戏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认识到保护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戏曲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观众,我发现这本《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馈赠。在此之前,我对目连戏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民间传说和舞台片段上,总觉得它神秘而遥远。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道明媚的光,照亮了我对这一古老剧种的认知盲区。书中详尽地介绍了目连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传承与发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目连戏流派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同一题材在不同表演者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面貌。那些生动的文字描述,仿佛将我带到了现场,我能想象到艺人们慷慨激昂的唱腔,能够感受到他们投入的神情。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视觉的补充,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目连戏的舞台魅力。这本书的编撰者们,无疑是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深感敬佩。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一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这套《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我对戏剧的热爱是广泛的,但对于“目连戏”这一特定剧种,最初的了解确实有限,甚至有些概念模糊。然而,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本身,更像是揭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戏曲生态系统。书中对目连戏在河南省内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考察,从剧目、唱腔、表演到服饰、脸谱,几乎无所不包。我被书中关于一些罕见剧本的复原和解读深深吸引,它们如同考古发现一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辉煌却又几乎消失的艺术瑰宝。书中的一些章节,更是深入探讨了目连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在民间劝善惩恶、宣扬孝道等方面的作用,让我对这部戏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层面。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非专业读者来说,既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评分

这本《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说实话,对于“目连戏”这个概念,我此前只模糊地有所耳闻,知道它与佛教传说有关,但具体内容和表演形式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这一古老而迷人的剧种的真容。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编撰者为了抢救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详细的剧本、精美的插图,甚至是对于特定唱腔、表演程式的细致描述,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戏台。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目连救母”这一核心故事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慈悲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目连戏的比较,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一剧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痕迹,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动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受触动,也更加理解了“抢救工程”的意义所在。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戏种的保存,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守护。

评分

作为一名对戏曲艺术有着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套《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所带来的冲击是相当巨大的。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一些古老的剧本堆砌起来,而是以一种系统性的、学术性的方式,对河南地区的目连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呈现。我尤其赞赏其中对目连戏的起源、发展脉络、不同流派的艺术特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详细考证。书中对于许多濒临失传的目连戏剧目的复原,其严谨的态度和详实的资料,足以令任何一个戏曲研究者为之兴奋。我注意到书中还对目连戏的表演程式、脸谱、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解读,这对于理解其视觉美学和表演体系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目连戏传承人的访谈和口述史料,这使得文本的研究更加生动和立体,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无疑填补了学术界在河南目连戏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对于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当我拿到《目连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种探寻未知的好奇和一丝淡淡的忧虑。忧虑的是,我深知许多传统戏曲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而“稀有剧种”更是举步维艰。然而,翻开书页,这种忧虑便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所取代。这本书展现的,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的传递。我从书中读到了那些古老的故事,那些充满民间智慧和宗教情怀的叙述,感受到了目连戏在历代艺人口中、在舞台上的鲜活生命。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目连戏的风格差异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艺术在变迁中的适应与创新。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目连戏在民间信仰、民俗活动中的作用的阐述,这让我更加理解了戏曲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向我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