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里乾坤:《北洋画报》中的天津城市文化

报里乾坤:《北洋画报》中的天津城市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兴昀 著
图书标签:
  • 天津城市文化
  • 北洋画报
  • 近代天津
  • 民国文化
  • 报刊史
  • 图像文化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天津历史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0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8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报里乾坤:《北洋画报》中的天津城市文化》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北洋画报》本体研究”,论述《北洋画报》的创办背景和出版发行情况,同时介绍《北洋画报》创办人冯武越及相关报人情况。第二章论述了《北洋画报》的概况,介绍了其内容侧重、版面设置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第三章论述了《北洋画报》反映出的天津城市生活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状况。第四章论述了《北洋画报》反映出的天津美术和摄影艺术情况。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北洋画报》与天津戏曲及电影的关系。
  《报里乾坤:《北洋画报》中的天津城市文化》关注天津城市文化的常态发展和悄然变迁,试图揭示天津市民的生活风貌和生存状态;将《北洋画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关注于报刊媒体如何观察、评介以及引导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洋画报》本体研究
第一节 《北洋画报》的创办背景
第二节 《北洋画报》的基本情况
一、出版发行情况
二、报人概况

第二章 《北洋画报》概述
第一节 《北洋画报》的内容
一、《北洋画报》的版面设置
二、《北洋画报》的取材方向
第二节 《北洋画报》的地域空间
一、《北洋画报》中的广东风情
二、《北洋画报》中的东北三省
三、《北洋画报》中的对日言论

第三章 《北洋画报》与天津城市休闲文化
第一节 欧风美雨下的生活情趣
一、兴盛的百货公司
二、丰富多样的餐饮业
三、繁荣的理容业
第二节 西风东渐下的休闲生活
一、溜冰
二、高尔夫球
三、交际舞

第四章 《北洋画报》与艺术
第一节 《北洋画报》与天津画坛
一、关注天津画坛
二、推介岭南画家
三、介绍特色画家
第二节 《北洋画报》与摄影艺术
一、推动天津摄影艺术发展
二、介绍国内外摄影动态

第五章 《北洋画报》与天津戏曲
第一节 《北洋画报》的戏曲资料解读
一、戏曲新闻
二、戏曲理论
第二节 《北洋画报》与戏曲女艺人的明星化
一、报刊媒体的捧角
二、报刊媒体塑造女艺人形象
三、报刊媒体操控女艺人
第三节 《北洋画报》中的天津义务戏功利化
一、义务戏主办方的功利化
二、艺人与义务戏主办方的博弈
三、观众与义务戏主办方的矛盾
四、报刊媒体对义务戏的评论

第六章 《北洋画报》与天津电影
第一节 《北洋画报》与天津电影业
一、发达的电影放映业
二、应运而生的影业公司
三、本地女影星
第二节 《北洋画报·电影专刊》研究
一、影坛新闻
二、电影评论

结语
附录:《北洋画报》专刊篇目
一、《戏剧专刊》篇名目录
二、《电影专刊》篇名目录
三、《海滨专刊(页)》篇名目录
四、《儿童专刊》目录
五、社会新闻、文化艺术专页、专刊目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专著
三、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报里乾坤:《北洋画报》中的天津城市文化》:
  (一)提升剧本编写水平
  《电影专刊》认为,就电影题材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外电影处于一种没落之中。“本来,国产片是太幼稚,但是现在外国片究竟给予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一种是肉麻的歌舞片,拿女人的大腿、靡靡的歌声来诱惑、麻醉我们观众。一种是毫无意识的所谓滑稽片,这种外国味道不三不四的笑料,也不一定合乎我们的口味吧。再有一种便是富于刺激性的战事片了,这种片无论是海战陆战空战,处处全在显示着帝国主义的强大武力。虽然有时含蕴着极重大的非战意味,若从人类应该厌弃战争方面说来,固然比较是有些哲学的意义。然而若为中国现在的情形着想,恐怕未必需要这些吧。那么除此意(以)外,给予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总括说来,外国片是已经退化了。原因也就是为了粗制滥造,所以所谓某年某厂大名片等等,还不是些欺人之谈。所谓名片也不过是费去的时间资本和参加表演的名(明)星较多罢了。真正是为‘艺术与人生’而制的片子,恐怕还不如一二部苏俄的片子《民生真路》等有相当价值吧。”②
  国产片虽然在技术手段上落后于外国,但是如果在剧本方面肯下功夫,一样可以取得成功,因此中国影坛急需的是优秀的剧本。“一部影片,必须集合剧本、导演、表演、摄影、布景、化妆、洗印、剪接、配音各方面的精密工作而构成。尤其是剧本,剧本是戏的灵魂,它有了充实的内容,才能使导演者根据它所启示的途径而运用他自己的智慧去发挥。”导演如果可视为司令,剧本便可称之为作战计划,如果剧本不佳,“兵士们纵如何勇敢,武器纵如何精良,而司令无计划的指挥,结果是免不了要打败仗。所以导演负的责任虽然关系整个剧的优劣,然而要成功一部完善的戏,却非先有剧旨正确与内容充实的剧本不可的”。①
  随着电影业的日渐发达,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的人也日渐增多。1933年,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征求剧本,投稿者竟达2100多人,但是真正适合搬上银幕的剧本却是凤毛麟角。这些剧本不是“剧作者看过外片后根据琐碎的印象,东凑西合的美利坚式的多角恋爱,或歌颂衰颓伤感片段的故事”,就是“非电影剧本的剧本,或者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剧,一部动人的小说,一首美丽的诗,而不是能放映于银幕的电影剧本”。剧本荒严重困扰着各电影厂。“为了剧本的不容易获得,于是产品迟缓,而公司也因之多受损失。”《北洋画报》认为,一部合格的电影剧本要有中心意识,并且在意识的演进上有一定的重心,“就是要把握住意识和抓住重心去尽量地描写你所要写的”;同时,剧本要注重美的展现,“凡足以引人起恶感的东西,都得避免”;剧情绝不能平铺直叙,应当要有高潮。总之“电影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它对于人生具有表现、批评、调和、美化四大功能,剧作者能明了这些,他的写作绝不会不合用的”。②
  《北洋画报》对当时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
  1.编剧、导演协作不佳
  有了适合的剧本之后,还要编剧同导演相协同才能拍出好电影。许多影片“有时虽都是些有经验的编剧和导演,但大都编剧忘了导演,导演忘了编剧,只是分工,却不能合作。在编剧拟好了剧情,经过了分幕的手续后,导演会觉得自己思想比编剧的要深刻,依着自己的见解去蛮干,结果会把编剧的原意弄坏了。而编剧的方面,却有时为导演的便利,或摄制上的不可能,把剧情来改变,以致顾此失彼。这样制出的片子,失败当然是意中的事”③。
  2.剧本选题较窄
  《北洋画报》呼吁制片方不但要慎重选题,而且影片要能展现社会的多个层面。当时国内外许多电影厂均以生产爱情片为主业。
  ……
《近代天津的市民生活与城市记忆》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挖掘晚清至民国时期天津的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旨在重构一个鲜活、立体的近代天津。通过梳理散落在报章、档案、回忆录、地图及各类图像资料中的点滴信息,本书致力于描摹当时天津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到中西文化交融下的生活方式变迁,再到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无不一一呈现。 重点探讨方向: 市井百态与民俗风情: 本书将细致描绘天津市民的日常起居,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节庆习俗、娱乐消遣等。从大户人家的宴饮酬酢,到普通百姓的茶馆酒肆,从庙会市集的热闹喧嚣,到家庭生活的温馨日常,力求展现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市民社会。我们会关注天津独特的曲艺文化、戏曲艺术在民间的传播,以及各种节庆活动如何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商业脉动与经济图景: 天津作为近代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工商业中心,其商业活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书将考察当时天津的商业格局,包括各大商号的兴衰、行业协会的运作、市场交易的模式,以及新兴产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出版等)的崛起。同时,也会触及金融业的发展,钱庄、银行等机构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空间叙事与城市变迁: 近代天津的城市空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本书将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切入,描绘租界区与旧城区的并存与互动,意大利风情区、法租界等异国风情建筑的出现如何改变城市面貌,以及海河两岸的开发如何塑造城市的功能分区。我们将考察道路交通的改善,如电车、马车的普及,以及公共设施(如公园、剧院、学校、医院等)的建立对市民生活空间的影响。 社会结构与阶层生态: 近代天津是一个多元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与相互关系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将探讨官僚、买办、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码头工人、车夫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社会流动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婚姻家庭、教育体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变化也将被纳入考察范围。 文化碰撞与精神世界: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城市之一,天津的文化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特征。本书将深入探讨西方思想、宗教、艺术、教育、生活方式等对天津市民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本土文化如何在这种碰撞中寻求传承与创新。报刊杂志、新式学堂、洋行买办、传教士等都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城市记忆与历史遗产: 本书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天津城市记忆的梳理与保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力图唤醒那些被遗忘的城市细节,让读者能够“看见”那个时代的街巷、建筑、人物和故事。本书也希望通过对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研究,为当下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将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研究等多元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在史料运用上,除了传统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献,还将大量参考当时的报纸、杂志、画报、明信片、老照片、广告宣传品、地图等非文字史料,力求从更广阔的维度还原历史真相。我们将注重细节的挖掘,善于从零散的史料中发现主题,并进行逻辑性的梳理与分析。 本书的价值: 《近代天津的市民生活与城市记忆》旨在填补学界在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天津近代历史的窗口。通过对天津这个典型近代化城市的个案研究,本书也希望能为理解中国其他近代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并激发更多人对自身城市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关注。本书不仅适合对天津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也对城市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有意思了!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研究著作,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费力,反而充满了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活泼,就像在跟我聊天一样,把那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讲得栩栩如生。《北洋画报》本身就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刊物,它记录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把《北洋画报》的内容搬过来,更是通过作者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内容背后所蕴含的天津城市文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旧交融”的部分,比如当时天津人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是如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如何保持自己的传统。那些关于天津人“讲究”的生活方式,关于各种节庆的报道,都让我对天津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而且,作者在引用《北洋画报》的原文时,还保留了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读起来非常有味道。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曾经的生活,而《北洋画报》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天津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精神上的连接。

评分

我最近特别着迷于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而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我一直觉得,天津这座城市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际遇,它不像上海那样被过度解读,也不像北京那样有着皇城根儿的宏大叙事,它总有一种低调而内敛的魅力。这本书,正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通过《北洋画报》这个载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天津。《北洋画报》它本身就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它记录了城市的脉搏,捕捉了时代的瞬间。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复述,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思潮、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戏剧、电影、以及当时新兴的流行文化的内容,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天津在近代化进程中,如何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作者的分析非常有深度,他们能从细微之处窥见宏大的时代变迁,从一张老照片、一篇小小的报道中,挖掘出天津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天津的“洋气”和“市井”并存的气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些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抱着很大的期待。天津,这座在近代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城市,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对象。而《北洋画报》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上世纪的天津街头巷尾。《北洋画报》作为那个时代的“大 V”,其内容包罗万象,从政治经济大事到市井小民的家长里短,都得到了细致的记录。而本书作者的功力,就在于他们能够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最能代表天津城市文化精髓的部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津的“商业繁荣”和“文化生活”的描写,那些关于老字号、商行、以及当时各种娱乐场所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活力。而且,作者还非常注重挖掘《北洋画报》中那些“非主流”的内容,比如一些生活化的报道、漫画、甚至是广告,这些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真实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以往认知完全不同的天津,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又不失传统底蕴的天津。

评分

啊,这本《报里乾坤:《北洋画报》中的天津城市文化》,我真是太喜欢了!说实话,我本来对天津的历史文化了解得并不深,总觉得它只是一个北方的大港口,对它过去的风貌没有什么特别的想象。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我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亲眼看到了天津是如何一点点绽放出它独特的魅力的。书里的描述太生动了,那些老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配上文字,就好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当年的洋楼、商店、街景,还有那些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租界生活的部分,那些描述既有异国情调,又不失天津本地的特色,让人感觉既新奇又亲切。而且,作者并没有把天津简单地塑造成一个纯粹的“西化”城市,而是很细腻地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天津的交融与碰撞,这种多元化的气质,正是天津吸引我的地方。读完之后,我再看现在的天津,会觉得它身上流淌着的是一条深厚的历史长河,那些古老的建筑和街区,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承载着故事和记忆的活着的生命。这本书让我对天津这座城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让我开始渴望去天津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那些文字里描绘的场景。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来的视角太独特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它的报纸,尤其是像《北洋画报》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刊物。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风俗人情,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不是简单地罗列报纸上的新闻,而是通过精心的梳理和解读,将《北洋画报》中的点点滴滴串联成了一幅幅天津城市文化的画卷。我最感兴趣的是书里对当时社会热点事件的挖掘,那些关于民生、娱乐、教育、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社会新闻,都能折射出那个时代天津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服装、饮食的报道,竟然能让我了解到当时的时尚潮流和生活方式,这比看枯燥的历史书要有趣多了!而且,作者在引用报纸原文的时候,也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天津的文字,更像是在和那个时代的“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追求,仿佛都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