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古琴逸话

近世古琴逸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晓星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琴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音乐史
  • 近世琴学
  • 逸闻
  • 文化史
  • 乐器
  • 琴曲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1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71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1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九十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作者简介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并主编《掌故》 杂志。

目录

上编

《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

叶诗梦避山洪得佳琴

李提摩太藏有益王琴

张春圃不羡龌龊富贵

谭嗣同琴事

竹禅不敢见韦陀

黄勉之削发学琴

沈心工卖琴寻琴

刘世珩强买大忽雷、“鸣玉”琴

“绿绮台”奇缘

王燕卿蒙冤《关山月》

周作人听琴

王燕卿晨风庐夺魁

史量才爱妻及琴

马一浮鼓琴先解乐意

张味真留意听琴者神色

杨时百应对萧友梅

杨时百被讥“狗挠门”

顾悼秋错失琴友

李伯仁受琴却剑

虞和钦抚琴掩护撤军

王叔岷弃师不学

汪惕予负气剖唐琴

吴景略书肆访琴友

中国和西方最早出版的古琴音乐唱片

郑觐文释琴曲无板拍

郑觐文倒卖琴材

叶诗梦“第一快事”

“浦东三杰”彭、查、张

沈有鼎着装中表西里

张子谦书联自警

郭同甫失琴

高罗佩暗测节拍

潘张玉良为严天池绘像

范子文一月学完《梅庵琴谱》

孙绍陶义不出户

“孤岛”弦歌《满江红》

“救国要紧”

彭祉卿

苹二爷奇遇“纪侯钟”

刘少椿迷琴败家

管平湖舍命护“清英”

“三个月不要再弹琴”

裴铁侠“引凤”

伍洛书装病不弹琴

“案若有知,亦当有奇遇之感”

吴兆基琴曲解意

戏曲大家与琴

“要扩大音量呢,也可以,就不是古琴了”

裴铁侠“忆向英伦问子期”

民国间的五位西方琴人

“漱玉”破琴成完璧

查阜西赠琴谢师

招学庵慷慨赠古玩

王世襄慧眼识国宝

“弹琴打擂台”

“中研院”好琴两院士


下编

裴铁侠、“双雷”人琴俱亡

王生香卖履

查阜西觅琴弦原料

詹激秋反对白话文

查阜西提携亡友弟子

管平湖修琴“整旧如旧”

张莲舫绝技赝作古琴

张莲舫修琴不知音

商承祚指琴为瑟

陈毅好琴

蝈蝈声似琴音

周恩来听琴问焚香

“猿啸青萝”授受记

李泠秋投书圆琴梦

盖叫天导演“剑胆琴心”

管平湖妙喻打谱

“一天秋”不祥

“古琴非明代以上不能弹”

溥雪斋是画中人

琴谱为“反革命密电码”

容天圻追听《玉楼春晓》

汪孟舒不修“春雷”

学《流水》,跌断腿

“音乐在人不在琴”

吴宗汉买弦助弟子

张子谦牛棚唱弦

吴景略“嘴上点香”

吴景略尊重弟子

吴景略以太极拳说琴理

“这是比利时乐器吗?”

查阜西抄诗寄怀

周文中推荐《流水》上太空

张育瑾首倡电脑打谱

谢孝苹五十载终见刘琴子

谢孝苹半聋奏《梅花》

成公亮抚琴送知音


采摭文献目录

正文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周作人听琴


  周作人自称不懂音乐,所以写《国乐的经验》,其实就是“听不懂的经验”。他写道:

  “第一回在民国七八年,北大开了一个古琴演奏会,蔡孑民主席,郑重介绍古琴专家、山东王露先生,地点是三院大礼堂,实际只是一所大房子,可以算是风雨操场,也可以当饭厅的。排坐在板凳上的人看见王露先生走上来,开始弹奏,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的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着算盘。

  “第二回是民国十八九年,我同了女儿到女子文理学院去看秘书郑颖孙先生,他也是古琴专家,承他的好意特别为我们弹了一曲。在他办公室内,只有主客三人,琴声是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的,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大概弹的人弹给外行听也已弄惯了,似乎并不怎么样,在我却不仅心里很是抱歉,也有点惭愧,因为不懂古琴总是不大名誉的。”据《蔡元培年谱长编》,周作人的头回听琴经验发生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年谱里摘录了蔡元培的发言,果然是相当“郑重”的。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扩音设备,在那么空旷的礼堂里奏琴,效果可想而知。说王露奏琴如“打着算盘”,联想还真传神。这大约是现场众多听琴者留下的唯一的感想记录吧。

  至于第二回听琴的经验,周作人还在另一处说起过。那是他写《鲁迅的故家》时,发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句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老百姓虽然不知道司马相如琴心的故事,但起这名字却极是巧妙,我也曾听过古琴专家的弹奏,比起来也似乎未必能胜得过。”这篇文字写于一九五一年七月,郑颖孙死了差不多一年罢,若他地下有知,故友觉得古琴之声尚不如蟋蟀呜叫,不知道会不会还“似乎并不怎么样”呢?

  这篇短文通篇老实的外行话,但能外行得讨人喜欢,又何况拿手的话题呢。这就是周作人的妙处。

  ……

前言/序言

  序/成公亮


  近日严晓星先生寄来《近世古琴逸话》书稿一叠,略微翻阅几篇,就被书中一则则小故事所吸引,或发笑,或感慨,或沉思……虽都篇幅短小,却从侧面衬映出前辈琴人的风貌、艺术品味以至气节。从黄勉之、叶诗梦、杨时百、王燕卿到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这些当代弹琴人熟悉的名字和故事,我们多少知道一些,可书稿中却收集到许多我们并不知道的趣闻逸事,丰富多彩,大开眼界,特别是谭嗣同、梅兰芳这些人亦与古琴有关,就更让人充满着好奇和期待了。

  记得五十多年前,我将要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毕业,张子谦老师对我说:“你还学不学古琴?还学古琴的话,你不要跟我学了,我最大的曲子都教你了,你到北京去跟吴景略先生学吧。”那时我热衷于理论作曲,到大学就改专业了。“文革”和“文革”之后的漫长岁月,我虽在北京、济南等地工作,却总还有机会去上海,去上海就住在他家里,便有了和老师长谈的机会,又看见他那瘦小身躯和那双奇特的大手,听他无所顾忌的谈话,感知他那宽博的知识和胸襟。他和他的琴友们生活在那复杂混乱的社会,却真诚地面对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内心,对古琴有着真心的爱和社会历史的责任感。那时,古琴是沾不上功利的,爱琴的人的心是单纯和清洁的,人与琴是一体的……琴坛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古琴的音乐。

  岁月的书翻过一页又一页,我这一代弹琴人已经步入老年,书稿里的前辈几乎都已不在人世,他们的人格胸怀,他们的一件件往事,却常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历历而过……

  古人弹琴至近代人弹琴,他们的弹琴目的、审美已经有所不同。而近代人弹琴与当代人弹琴,其弹琴目的、审美取向差距就更大了,这是艺术史上不可避免的规律,却也是今人在弹琴这一艺术活动中必须慎重对待和思考的事情。变化是必然的,没有人能百分之百保持“原汁原味”的艺术和艺术活动的目的;而差距过大,必然丢失传统艺术中原初的精神、基本的内在的质地和德性。在当今可谓“热火朝天”的古琴潮中,显现的名利追求和种种商业化政治化怪现象,种种庸俗不堪的“丑闻”,并非“趣闻逸事”,这时,我们重温一下传统的,或者是接近传统精神的“琴事”,不无益处。

  严晓星先生近琴却并不弹琴,这就使得他有相对客观的观察力;他年轻却有着一定的国学功底,这又使得他在写作的方法、角度和观念上比只接受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条件优越。查阅收集资料既是他写作的基础,也是他的兴趣,他东奔西走,乐于此道,一旦见有疑问或者线索断开,他一定另辟通路继续寻找,不得结果不罢休。这样,下笔时就游刃有余了。他勤于思考,勤于动笔,这几年,大量的近现代琴史文稿就是他辛勤劳作的成果。他以严谨的态度、通俗的笔法写《近世古琴逸话》,同时又收集到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使得这些掌故小品既是爱琴者的谈资,也为今日的琴人提供了近现代琴史研究的诸多线索。对许多想了解古琴历史与文化的读者来说,不妨将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作为一个试探的窗口;而对于弹琴和学琴的人来说,抚琴之余,翻阅几页《近世古琴逸话》,悠然神会,不亦乐乎?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三日于南京艺术学院寓所


《近世古琴逸话》:穿越时空的弦音回响 《近世古琴逸话》并非一本单纯的乐器使用指南,也不是枯燥的音乐史论文。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近世中国古琴艺术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别样世界的窗。这本书所收录的,并非是宏大的政治史,也不是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丝桐之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逸话”,展现了古琴在近世社会变迁中的独特命运和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演变。 不仅仅是乐器,更是文人精神的载体 在近世,古琴早已超越了一件单纯的乐器范畴。它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理想媒介,是连接天地、沟通心灵的桥梁。本书将带你走进那些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的文人墨客的生活片段。你或许会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士大夫,在战乱纷扰中,依然抚琴以慰藉心灵,在琴声中寻找失落的家园与理想;或许会遇见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在书斋一隅,拨弄琴弦,将满腹的才情与抱负寄寓于悠扬的旋律之中。这些“逸话”,不是刻意制造的传奇,而是从历史的缝隙中拾起的真实印记,它们讲述着古琴如何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映照,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护着那份属于文人的清高与傲骨。 跨越时代的琴声,见证社会变迁的缩影 近世中国,风云激荡,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古琴艺术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世古琴逸话》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古琴艺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也许你会读到,在西方音乐文化冲击下,古琴如何坚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或许会了解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古琴如何被重新审视与解读;又或者,你会发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古琴名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珍贵的古琴文献和传承谱系。这些故事,如同一个个时代的剪影,将近世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对古琴艺术的细致描摹之中,让你在品味琴音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 鲜活的人物,丰富的艺术实践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所呈现的鲜活人物群像。这些人物,有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琴学大家,他们的技艺精湛,影响深远;有的是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实践,同样为我们揭示了古琴艺术的另一面。书中可能包含对他们弹奏风格、教学方法、琴曲理解的细致描绘,甚至是一些他们与琴、与人、与时代之间发生的趣闻轶事。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近世古琴艺术创作、传承、传播的多种路径,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古琴艺术的独特情感与贡献。 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 《近世古琴逸话》所探讨的,不仅仅是近世古琴的历史。它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古琴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会感到与这份古老遗产的疏离。而本书,正是试图通过那些被时光掩埋的“逸话”,重新点燃我们对古琴的兴趣,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它或许会引发你对“琴”的思考: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古琴这样的艺术吗?我们又该如何让这份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阅读《近世古琴逸话》,你将收获的,远不止是历史的知识。你将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弦音回响,触摸到文人精神的温度,体味到传统文化的厚重。这是一场穿越历史的聆听之旅,是一次与古琴的灵魂对话,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回响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书籍,而古琴,作为一种充满东方韵味的乐器,一直是我非常着迷的对象。这本书的标题《近世古琴逸话》给我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它不像一本学术专著那样严肃,而是带着一种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些关于近世时期古琴名家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他们在创作或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灵感闪现,又或者是一些与琴相关的轶事趣闻。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古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文人雅士的标配,还是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有所传播?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琴曲的解读,以及这些琴曲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我对那些能够勾勒出时代风貌,展现人物鲜活情感的故事尤为期待,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走近古琴,感受它的魅力。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乐器。《近世古琴逸话》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没有选择过于学术化的表达,而是用“逸话”二字,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着许多生动、有趣,或许是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关于古琴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近世时期,去了解那些与古琴结缘的文人雅士,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情感寄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古琴来表达内心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名琴的故事,关于著名琴曲的来历,甚至是一些关于古琴制作和保养的民间智慧。我更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个时代古琴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那种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这本书就像是一扇小窗,让我能够窥探那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世界。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书籍,尤其是关于那些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乐器。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一直让我心生向往。这本书的名字《近世古琴逸话》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的书籍,而是更侧重于讲述与古琴相关的一些故事和传说。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近世时期古琴发展的脉络,讲述那些重要的琴家、琴曲,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近世这个历史时期,古琴在文人雅士群体中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演奏风格或者创作流派?是否会有一些关于古琴制作、保养的趣闻,或者是在特定历史事件中,古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鲜活的“逸话”,让我感受到古琴这件乐器穿越历史的长河,所散发出的独特韵味和不朽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古朴的字体,淡雅的色彩,让人一看就联想到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我一直对古代的文人雅士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尤其喜欢那些关于音乐、诗歌和书法的传说。想象着一位老先生,在幽静的庭院里,伴着月光抚琴,那画面该是多么的诗意盎然。我期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去聆听那些古老的旋律,去领略那些文人墨客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些关于古琴制作的趣闻,或者描述某个名家弹奏时的神态,又或者是一些关于琴曲背后动人故事的考证。我很想知道,在没有现代乐器和录音设备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传承和欣赏音乐的,那些流传至今的琴曲,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和历史印记。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它,去窥探那个充满韵味的时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古琴这件乐器情有独钟。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代表着一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文人精神。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古琴历史、文化和演奏技法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名字《近世古琴逸话》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趣味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那些与古琴相关的文人雅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古琴来表达内心的世界。我尤其好奇“逸话”二字所包含的含义,它可能意味着一些不那么正式,但却更加鲜活、更具人情味的故事,或许是一些关于古琴的传说,或者是名家轶事,又或者是某个时期古琴发展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古琴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

评分

经典买来慢慢看

评分

前辈们虽然已经远去,但为人处世的精神却长在人间。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学古琴前,先了解一下!

评分

前辈们虽然已经远去,但为人处世的精神却长在人间。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学古琴前,先了解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