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的教材,只能塑造出千篇一律、视野狭窄、缺乏情感和灵魂的“知识机器。
健忘的民族,不懂得忏悔的民族,不但难以获得马克思所说的“属人”的自由,而且注定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学术研究菁华,具有鲜明的原创风格与学术前沿性。无论重释经典、解析革命,还是通过女性问题探究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变迁,均体现出敏锐而独到的见解。作者既重视史料,也擅长文本分析,在跨学科视野中,贯通了文学研究之“内部”与“外部”,使审美与政治、文学与道德、私人生活与宏大历史叙述相互交织、彼此印证,语言深入浅出,富于趣味,适合专业研究者及广大非专业读者阅读。
杨联芬,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1994-20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执教,2013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执教。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2003),《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恋爱”之发生与新文学观念变迁》获第四届王瑶学术奖(2016)。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2004),《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2)。
自序...........................................................................................................................................001
辑一 经典与名家
“红色经典”为什么不能炼成
——以王林《腹地》为个案的研究.....................................................003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038
道法自然:沈从文的生命哲学.......................................................................064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081
《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102
胡适鲁迅女性叙事的两个维度.......................................................................128
重释鲁迅《离婚》.............................................................................................141
暧昧的复调——老舍《离婚》新论..............................................................151
辑二 女性与社会
“恋爱”之发生与现代文学观念变迁..........................................................163
“社交公开”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194
“自由离婚”:观念的奇迹...........................................................................220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239
女性与革命
——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261
“娜拉”不走怎样.............................................................................................287
“娜拉”走后:弃儿创伤与解放的难题.....................................................295
“解放”的困厄..................................................................................................310
辑三 历史与现场
回到现场,重构历史.........................................................................................323
“走出”之后的“返回”................................................................................331
“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338
晚清女权话语与民族主义................................................................................346
谈谈清末民初的新女性....................................................................................366
回望“五四”......................................................................................................384
浪漫的中国:一种文化视角的考察..............................................................397
辑四 闲谈与杂说
常识与洞见...........................................................................................................413
读木心《文学回忆录》有感...........................................................................416
母语还是翻译?
——谈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语言.........................................................419
如何言情...............................................................................................................422
成长创伤与家族史书写
——谈张爱玲自传小说《雷峰塔》与《易经》...............................426
以史为鉴,捍卫记忆.........................................................................................432
革命·历史·小说
——与黄子平老师对谈...........................................................................437
无力的抒情
——在钱理群老师演讲前.......................................................................459
小议钱锺书...........................................................................................................462
路翎与知识分子的“忏悔”问题...................................................................465
也谈“闺秀”......................................................................................................468
自序
十多年前出版第一部论文集时,以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做书名。今天出版第二部论文集,本拟依循前例,以近作《“红色经典”为什么不能炼成》做书名,但虑及题目有可能“敏感”,遂作罢。
《“红色经典”为什么不能炼成》与孙犁一文,写作时间相距近20 年,然而革命与知识分子话题,却一直是我学术研究的兴趣所在。王林与孙犁,作为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文化人,1949年后又一起在天津共事,人生多有交集,性情与文学成就却大相径庭:王林做文化官员,孙犁当报社编辑;王林虔诚紧跟形势,却终生焦虑于政治不正确, 至死未圆文学梦;孙犁素心宁静,固守书斋,在几近病态的“慎独”中完成了自我实现……二人的文学成就及文学史地位悬殊,然而,作为革命理想的真诚追求者和革命文学的虔诚实践者,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创作,却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可作为理解和分析革命文化与文学的标本。孙犁与王林,既有“互文”关系,这两篇论文,也前后呼应;两次写作所经历的艰辛,也颇相似。以这两篇论文做我两个时期研究的代表,不亦天意乎!一些细心的朋友看到,这两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有一贯性,但写作风格却有较大改变。此间的变化与差异,见证了我求索与成长的履迹。
本书所收文章,多为最近十年的心得,除孙犁与沈从文两篇外,均未曾收录过。孙犁一文,发表于19年前,它的不足一目了然,但该文至今仍常被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引以对话与讨论,因此接受责编建议,略加修订再次收录,有希望相关问题继续讨论的用意。沈从文一篇,原文曾生硬套用“理论”,被王富仁老师批评过;此次删去理论套语,并做了一些修改。沈从文研究的热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不降,这绝不是简单受什么思潮影响可以解释的。沈从文的话题始终在吸引我,但我却一直在起点延宕,浅尝辄止。留此印记,以自鞭策。
本书主题相对集中的,是有关女性和性别研究的系列论文。十多年来,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以女性和性别为视角反省中国现代历史与文化思潮上。女性主义的话题在中国最近二十年间已产生了相当多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但开拓的空间仍然很大。晚清以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兴替浮沉,呈现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坎坷与局限,也证明女性主义绝不仅仅与女性有关。这部分论文,反映了我的努力,也留下了不成熟的足迹。这些锱铢积累的思考,在新近出版的专著《浪漫的中国》中,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它的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深意,需要读者去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作者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将复杂的思想以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会被作者某些独到的见解所震撼,它能够瞬间点亮我脑海中的某个角落,让我豁然开朗。书中对“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将技术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权力框架中进行考察。这种视角,让我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时,不再感到盲目乐观或悲观,而是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理解其潜在的影响和意义。此外,书中对“日常生活”的审视,也让我倍感亲切。作者能够从最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寓意,这种能力令人赞叹。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极其愉悦和富有成效的思想之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成为一个更加独立、更加深刻的思考者。
评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好书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乏思想家的锐气。我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它的内容,因为它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但又都能被一股贯穿始终的清晰思路所串联。书中对“全球化”的讨论,就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单调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全球化进程中那些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现象。作者的分析,充满了批判性,但也并非一味地否定,而是试图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思考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不回避矛盾”的态度,它直面现实中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并鼓励读者去拥抱这种不确定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智识冒险,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它让我更加警醒,也更加富有洞察力,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在这片充满未知的思想领域中穿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表述清晰流畅,即使是那些相当抽象的理论,也能被阐释得既深刻又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撑,每一个结论都水到渠成。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维的“健身”,不断挑战着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我从未深入探究过的问题。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章节,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维度。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看到了身份的多元性、流动性以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更加受益。此外,书中对“资本主义”及其演变的一些论述,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了这个我们生活其中、却又常常难以完全理解的系统,其内在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思想礼物,值得每一个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你重新审视熟悉事物的书,它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剥离出其背后的复杂结构与深层逻辑。作者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惊叹,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边缘”的论述,它不再是简单的“被排斥”或“不重要”,而是被赋予了生成新意、催生变革的强大能量。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可能蕴藏的无限可能。书中对“前沿”的解读也同样发人深省,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当下正在发生、且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塑造的现实。这种将“边缘”与“前沿”巧妙勾连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次头脑的“电击”,让我不断反思,不断更新对世界的认知。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留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思考问题的方式,让你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多一份冷静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一些社会议题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然而,作者用一种极其精妙且逻辑严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的分析,丝丝入扣,层层递进,仿佛在为读者搭建一座思想的高塔,每一步都踩实了前一步的基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的剖析,通过抽丝剥茧,揭示出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这种“从小处见大”的笔法,让我对宏大叙事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探讨,也让我醍醐灌顶。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现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我自身的经历和观察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自我反思和自我对话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提供的知识,更在于它激发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度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