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文化
  • 哲学
  • 中国思想
  • 对话录
  • 学术
  • 二十一世纪
  • 思想史
  • 社会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53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泽厚对话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泽厚这位“寂寞的先知”并不沉默。他一如既往,仍坚持中国发展“应走自己的路”,仍殷盼中国哲学全场。《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主要收录了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21世2007-2014年关于哲学、美学相关问题的的对话问答文章,展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读者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经验很有帮助,对读者如何治学也很有启发。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录

循马克思、康德前行(2007)
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2007)
《论语》的生存智慧具有普遍性(2007)
每个女人都要生孩子(2007)
希望保持批判锋芒(2007)
我和八十年代(2008)
对未来10年“审慎地乐观”(2009)
中国要过封建资本主义这一关(2009)
90后看似嬉戏逍遥,却可随时挺身而出(2010)
附录:八旬李泽厚的世博三天(2010)
现实让美变得困难(2010)
警惕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2010)
再谈思想与学问(2010)
当下中国还是需要启蒙(2010)
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2010)
革命不易,改良更难(2010)
教育是个大问题(2010)
静悄悄地活着和死掉(2010)
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2010)
中国精神,在于包容(2011)
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2011)
关于“体用”、“超越”、“重叠共识”的对话(2011)
小步走,慢慢来(2012)
与周有光关于健康的对话(2012)
关于“中国式自由主义”(2012)
经改比政改难(2013)
从“情本体”反思政治哲学(2014)
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2014)
“情本体”是世界的(2014)
“情本体”对谈拾遗(2014)
伦理、道德与哲学(2014)
何谓哲学(2014)

前言/序言


《思想的裂隙与回响:对话新世纪的文化密码》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早已敲响,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爆炸、技术飞跃、全球化浪潮汹涌,传统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思想图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土壤?又该如何定位在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关联?《思想的裂隙与回响:对话新世纪的文化密码》正是这样一部力图回应时代之问的集结,它汇聚了当代思想界若干重要声音,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触及了当下中国乃至全球文化、哲学、社会与历史等诸多关乎人类命运与未来的核心议题。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套僵化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打开一扇扇思想的窗户,邀请读者一同踏入一场充满张力与启发性的思想探索之旅。 内容梗概: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话”的形式,这是一种最具活力的思想碰撞方式。不同于单向度的学术论述,对话允许观点的交锋、思想的激荡,以及在辩驳中逐渐清晰的共识与差异。本书收录的多场对话,均围绕着“新世纪”这一关键词展开,旨在捕捉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症候。 第一部分:回溯与展望:中国文化的根脉与未来 在本部分,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问题。在经历西方启蒙思想的洗礼以及近现代历史的跌宕起伏后,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在新的世纪中寻找到新的生长点,重塑其精神内核,并与世界文明展开有意义的对话? 传统经典的现代解读: 对话嘉宾们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中的经典文本。他们探讨如何从这些蕴含了数千年智慧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为当下社会发展和个体精神建构提供思想资源。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使其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对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现代阐释,对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解读,以及对佛教慈悲观在处理社会冲突中的现实意义的探讨。 文化主体性的重塑: 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避免文化的同质化,保持并发展自身的文化独特性,是每一个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书的对话触及了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探讨了在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同时,如何坚守并弘扬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这包括对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反思,以及对语言、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定位。 历史叙事的再审视: 历史是文化的基石。本书关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新梳理与解读。在一些既定的历史叙事之外,对话嘉宾们试图挖掘被遮蔽的声音,反思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理解当下社会结构和发展路径提供更深邃的视角。这可能涉及到对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等不同阶段的再认识,以及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动因的深入剖析。 第二部分:思想的边界与张力:哲学、伦理与科学的对话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也给人类的哲学思考、伦理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哲学、伦理与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张力。 后形而上学的转向: 传统哲学试图构建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认识的深化,当代哲学呈现出“后形而上学”的趋势。本书的对话讨论了哲学在当下的新定位,它不再是解答一切的终极理论,而是作为一种批判性反思、概念梳理和意义追问的工具。这可能涉及到对语言哲学、认识论、后现代思想等领域的讨论。 技术伦理的新课题: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模糊着人类与机器、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复杂的伦理困境。本书的对话深入探讨了这些新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例如人工智能的意识、机器人的权利、基因编辑的边界、以及数字隐私等问题。嘉宾们试图在科学发展与人类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为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提供思想指引。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长期以来,科学与人文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本书的对话呼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认为只有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关怀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这可能涉及到从科学视角解读人类行为,或者从人文视角审视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与个体关怀:新世纪的症候与出路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个体经验和集体意识都面临着深刻的挑战。本部分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探讨新世纪的社会症候及其可能的回响。 消费主义与拜物教的审视: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和精神的空虚。本书的对话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探讨其对个体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嘉宾们试图揭示拜物教的本质,并探讨如何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实现精神的富足。 情感的疏离与关系的重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似乎变得日益疏离。家庭、社区、友情等传统关系模式受到冲击,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本书的对话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情感体验,探讨情感的疏离现象,以及如何重建真实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可能涉及到对孤独感、焦虑感、身份认同等问题的讨论。 公共领域与公民参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共领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如何辨别信息、参与公共事务、构建健康的公民社会,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本书的对话探讨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媒体的角色、以及公民参与的可能路径。嘉宾们呼吁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书的对话也探讨了“中国经验”的特殊性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这并非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反思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启示,同时也反思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结语: 《思想的裂隙与回响:对话新世纪的文化密码》是一部野心勃勃的著作,它试图勾勒出二十一世纪思想图景的一角。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呈现思想的“对话”方式。通过不同声音的交织与碰撞,我们得以窥见思想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不断生成与演化。本书鼓励读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思想的对话中来,在反思与辨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立场,共同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塑造更具人文关怀和智慧的未来。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思想的迷宫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试用了一款新的时间管理App,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计哲学,完全摒弃了市面上大多数同类软件那种花哨的进度条和无休止的提醒功能。它的界面干净到近乎空无一物,核心功能就是一个待办事项列表和一个番茄钟计时器,两者通过一种非常直观的拖拽动作联系起来。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心流捕捉”机制,它不会强迫你设定严格的未来计划,而是鼓励你在完成当前任务后,根据实际的感受来标记本次投入的“专注度指数”,用一种类似生理反馈的方式来量化你的工作效率。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上那种“把时间切碎”的管理思路,转而强调“高质量的时间投入”本身。一开始使用确实需要适应这种不被打扰的专注感,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高效却不焦虑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更像是一个引导你自我觉察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外部的监工,非常适合那些厌倦了数字工具过度干预的思考者。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不再仅仅关注宏大的建筑叙事,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的生活空间和日常实践。书中大量采用了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那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口述历史,比冰冷的统计数据更能触动人心。例如,作者对老旧城中村拆迁过程中,老年居民群体心理韧性的分析,细腻到令人动容,揭示了“发展”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纠葛。特别是关于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社区互动模式的章节,作者没有盲目唱衰或赞美,而是提出了一个“增强渗透与隔离并存”的悖论,让人深思。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资料翔实,但最难得的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术语的泥潭,真正做到了将深刻的洞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之中,读完后感觉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认识。

评分

上次去逛一个古籍修复工作坊,那位老匠人的专注劲儿,简直能定住时间。他正在修复一本清代地方志,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蝴蝶的翅膀,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历史材料的敬畏。我记得他跟我讲,修复古籍最忌讳的就是“过度干预”,修复者的“我”不能盖过原作者和材料本身的历史痕迹。他用的是最传统的手工糨糊和特制的棉纸,每揭开一层受损的衬纸,都要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纸张纤维的走向和墨色的渗透情况。整个过程慢得令人咋舌,但正是这份慢,保证了古籍的生命得以延续,而不是被现代工业的粗暴方法“拯救”成一个僵硬的复制品。他谈到,修复过程其实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你必须学会倾听那些纸张在诉说的故事——关于湿气、虫蛀、以及前人匆忙的笔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时间流逝的尊重,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全新的、更深层的理解,那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部讲述上世纪初欧洲艺术思潮演变的纪录片系列,那制作水准,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满足于简单地展示画作和雕塑,而是通过对历史场景的细致重构,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些充满激情与争议的沙龙现场。旁白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词语的停顿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既传达了知识的重量,又保持了叙事的流畅性。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它没有将那些艺术巨匠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在创作瓶颈、经济窘迫和人际关系中的挣扎。通过那些罕见的私人信件和未公开的草图,我们看到了贝多芬式的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内核,是如何在梵高笔下化为旋转的星空,又是如何在立体主义的解构中寻找新的秩序。看完之后,我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如“现代性危机”或“形式追寻”,都有了一种具象的、可感知的理解,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来得深刻有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质感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需要认真对待阅读的时代。封面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深沉的蓝与跳跃的黄形成了一种张力,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很符合内容那种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审视。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米白色调,纸质细腻,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引文和图表也能一目了然。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字体排版的用心,间距、行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当然,一本好书的外在只是敲门砖,但好的装帧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思想碰撞充满了期待。这套书显然不是那种匆忙出版的快消品,它凝结了出版人对手中文字的敬畏与对读者的尊重。那种精心雕琢的细节,从书脊的烫金工艺到扉页上作者的签名仿印,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每一个环节。

评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

“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

评分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评分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评分

个人很喜欢。

评分

挺好的,很值得一看。精读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购买,闲暇时间看看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购买,闲暇时间看看不错。

评分

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20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