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图片佐证历史观点
详细的资料梳理中国兵器的源流演变
中国兵器史的拓荒之作,为此一研究领域的基石
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实与其人种、文化、历史、科学、美术、技艺,及其民族之消长生息强弱盛衰、有密切之关系。
本书是一部尘封半个世纪的巨著,中国兵器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作者周纬先生穷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献史料,观摩兵器实物,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汇集兵器实物图片数百幅,实为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之经典。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内容宏富,资料详瞻,其中许多见解与论述至今仍广受重视,其价值自不待言。
周纬,字传经、仰庚,号星槎,1884年生于安徽寿州,中国乃至亚洲古兵器近现代研究史的开山奠基之人。 1903年,保送北京译学馆(今北京大学前身)的周纬成为官费生,被派往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又在巴黎桥路河海工程大学获得工程师学位。在法国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担任过一家工厂的总工程师,还被英国皇家学会接纳为名誉会员。然而这位法学博士和工程师的平生志趣,却在研究古代冷兵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周纬先生回国,供职于当时政府的外交部并在大学任教。1919年,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秘书,赴法国出席巴黎和会,之后撰写了《巴黎和会纪要》一卷。随即又出任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团秘书长而驻留瑞士日内瓦,于1926年归国,又先后在当时的外交部、立法院任职,同时还被中央大学聘为教授。 周纬致力于研究中国及亚洲古代兵器,长达30余年,最后完成三本书稿:《中国兵器史》、《亚洲各民族古兵器考》及《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在他自建的“剑庐”之中,则收藏了250多件精美珍奇的古代兵刃。
凡例
导言
第一章 石兵(角、骨、蚌、玉兵器附)
第一节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第四节 石铜器时代之石兵
第五节 玉兵
第二章 铜兵
第一节 铜器时代
第二节 三代铜兵
第三节 三代以后之铜兵
第三章 铁兵(包括钢兵)
第一节 周代铁兵
第二节 秦汉铁兵
第三节 晋唐铁兵
第四节 宋代兵器
第五节 元代兵器(辽、金、西夏附)
第六节 明代兵器
第七节 清代兵器
第八节 边疆各族兵器
图版
周代铁兵
商代有无铁兵,在发掘中尚未见及,不敢臆度。周代至战国之际,确有铁兵出土,已多实物为证。如铁镞、铁矛、铁斧、铁刀、环首铁刀、铁殳、铅刀,均可根据实物图而出之,已毋庸吾人置疑矣(第五十七图版)。就文献言之,如《史记·范雎传》曰:“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夫铁剑利则士勇。”《礼书》曰:“楚……宛之钜铁,施钻如蜂虿。”《索隐》曰:“钻谓矛刃及矢镞也。”《正义》曰:“钜,刚铁也。”其文本出《荀子·议兵》篇,原作“宛钜铁釶,惨如蜂虿”。《说文》曰:钜训大刚,釶训小矛。《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注引《说文》作“小戈”。古戈矛有用铁者,故《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亦载范蠡曰:“臽铁之矛,无分发之便。”臽字通作陷,以刚铁陷入矛刃,即钜铁之釶也。此属于南方楚越之铁兵者,北方鲁人已先言之。如《韩诗外传》卷九称颜渊曰:“铸库兵以为农器。”库兵二字,《说苑》指武,作剑戟。古北方剑戟与南方同,当亦有用铁者;否则铜锡之库兵,何自铸为以铁耕之农器。近年济南近郊出土有周铁耙,即铁农器遗物之一征(第五十七图版第十号)。《春秋穀梁传》僖公元年称鲁有宝刀曰孟劳。孟劳与《左传》哀公十一年所载属镂一声之转。孟劳之刀与属镂之剑,皆以刃有刚铁而名,皆周代北方之兵也。周之刀剑用铁,矢镞亦用铁。《考工记》曰:“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郑司农曰:“铤,箭足入稿中者也。”又:“矢人为矢,鍭矢璚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郑注据《夏官·司弓·矢职》,改茀为杀,杀为茀,云“参订之而平者,前有铁重也”。引郑司农云:“一在前,谓箭稿中铁茎,居参分杀一以前。”又云:“兵矢田矢……铁差短小也,茀矢……铁又差短小也。”然则八矢古用铁,杀矢之齐,不唯五分其金而锡居二矣。或曰二郑之注,以汉制说经,非古矢制也。则《左传》宣公四年皇浒之战,“楚伯棼射王,汰辀及鼓跗,着于丁宁;又射,汰辀,以贯笠毂”。服虔注曰:“笠毂,车毂上铁。”是即《吴子·图国》篇所谓铁毂,亦即《史记·田单传》所谓铁笼。若非铁矢,能着丁宁之钲,岂能贯入笼毂之铁。又昭公二十六年炊鼻之战,“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盾瓦,繇朐汰辀,匕入者三寸”。杜预注以匕为矢镞,瓦为盾脊。考盾瓦及《礼·郊特牲》记朱干设锡之锡,郑注谓“锡傅其背如龟”。安邱王氏《说文句读》曰:“今谓锡为銕瓦。”銕即铁或字,若非铁矢,岂能中盾脊之铁而匕入三寸。又古人记载,须推阐始明,但至今日则周代铜头铁尾镞,出土者已日见其多,如第四十五图所示之镞,系北平历史博物馆藏器,先后出土于北方各地,均周时战国之镞也。此种镞形体不尽相同,盖制镞者手工各异,各国习尚又相殊也。就其大体言之,镞之茎较长,而茎末另有一尾贯入箭杆之中,以防镞之脱落。此种镞实居多数。铁值较铜值低廉,箭为一去不复返之物,战国末既能用铁制尾,则全部用铁制镞当有可能矣。第四十五图汉代铁杆铜镞又铁斧今亦有出土,如第五十七图版第八、九、十一三器,均周代铁斧斤,系于一九三六年出土于济南东南向八十里之小南营(古之蠢龙庄),迤北四里大南营之西南角者。同时同地出土者,先有周代铜器多件,排列整齐,戈、剑、矛均有;再掘复见枪形战器两具,认为铜质均有长柄;复掘之更得耙形铁器四件,内一耙形铁器柄极大,柄上凿孔可穿(第五十七图版第十号),另有一茶杯形石器,并埋耙侧。农民茅实安既掘获诸品,见铁器均已锈腐,弃而弗顾,仅携铜器入省求售。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氏,闻而往取其铁器,乃见周代青铜戈数事,尚紧粘于铁器之上,确为周代铁器无疑,遂藏诸该馆,与粘连之周铜戈数具并列。吾人乃得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前往摄取其影形而图列于此。记载铁兵之古书,如《墨子·备穴》篇曰:“铁锁,县正当寇穴口,铁锁长三丈,端环,一端钩……”又《备城门》篇曰:“为疾犁(即铁蒺藜),投长二尺五寸……涿(同椓)弋(同杙),弋长七寸,弋间六寸剡其末。”又《备梯》篇曰:“蒺藜投,必遂而立,以车推引之。”(参阅第五十七图版第十四、十五号铁蒺藜)又《备蛾傅》篇曰:“为铁锁,钩其两端之县……镵杙(毕沅本误作找)长五尺,大圉半以上。”以铁锁、铁杙、铁蒺藜均铁兵也。至于周代防御武器,亦有铁制者,虽实物阙如,而载籍颇多记录。如《韩非子·南面》篇曰:“人主者明能知治,严必行之,故虽拂于民心,立其治,说在商君之内外,而铁殳重盾而豫戒也。”又其《内储说上·七术》篇曰:“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注云:“谓甲之全者,自首至足,无不有铁,故曰铁室。”又《八说》篇曰:“搢笏干戚,不适有方铁铦。”注云:“方,盾也。”《吕氏春秋·贵卒》篇曰:“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战国策》曰:“当敌则斩坚甲盾鞮鍪铁幕。”注谓:“铁幕以铁为臂胫之衣。”所谓铁殳、重盾、铁室、铁甲、铁幕、铁杖,均战国人士之铁制防御武器也。唯是载籍虽多,实物却少,今就各地所藏实物论之,周代铁兵尚少见。无已,则即汉铁兵之可以证周者,亦并录之。如铁刀,则有环首长刀二具(第五十七图版第一、三两号),环首及秃首短刀二具(第五十七图版第二、四两号,四者均汉刀)。铁戟则有三角形及半十字形(卜字形)二具(第五十七图版第五、六两号,亦均汉戟)。铁矛头则有近于铜矛形式者一具(第五十七图版第七号)。铁斧则有空头平方直边刃而有腰箍者三具,及实首曲边曲刃而有双耳者一具,与周铜斧同形(第五十七图版第八、九、十一等号)。又铁蒺藜二具(第五十七图版第十四、十五两号,汉器)。此外并有周铅刀柄二残段,仅长八点五至十英寸,刃不全(第五十七图版第十二、十三两号)。可为周人已善用铅之一证。三代合金之术,至周而弥精,铅之用至今盖亦两千余年矣!《楚辞》曰:“铅刀进御兮,遥弃太阿。”可见铅刀虽小,其利亦强可一割也。
这是一次令人沉醉的考古学式阅读体验,作者以极其考究的态度,将中国古代兵器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节点一一梳理,如同解剖般呈现其内在的逻辑与演变。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兵器形制、材质、工艺的细致描述所吸引,每一项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关于早期青铜器兵器的研究,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细致地还原了当时冶炼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先民们的智慧结晶。而当火药技术出现后,书中对早期火器的演变,从简陋的燃烧物到具有一定杀伤力的爆炸装置,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器械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兵器发展与国家形态、社会结构、对外战争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的结合,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军事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著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全新视角。作者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了从古代冷兵器时代到近代火器变革的漫长画卷。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战场描写,生动地还原了古代将士们在刀光剑影下的英勇搏杀,以及他们如何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扭转乾坤。我尤其对书中对各种冷兵器,如青铜剑、长矛、弓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和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仿佛能亲手触摸那些古老的兵器,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时代气息。不仅仅是武器本身,作者还将它们与当时的军事战术、社会制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武器发展背后深层的历史动因。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无数辉煌与悲壮的时刻,对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辉煌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跨越时空的阅读体验,既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一条由时光铸就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追溯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源头。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条理清晰的方式,带领我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迷雾,去探寻那些曾经辉煌的兵器。从早期石器时代的简陋工具,到青铜时代的精美武器,再到铁器时代的变革,每一阶段的演变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特别被书中对冷兵器时代各种武器的分类、特点及其在不同战术体系中的运用所吸引,例如步兵的矛与盾,骑兵的弓与刀,都展现了古代军事的智慧。而当火器开始崭露头角时,书中对早期火药武器的研发、改进及其在战争中的初步应用,则让我看到了技术革新对军事格局的巨大影响。作者在论述中,不仅关注武器本身,还将它们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紧密联系,揭示了兵器发展背后的多重驱动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军事力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创新、演进,才得以形成其独特的辉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军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无数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与力量的珍贵展品。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富感染力,将冰冷的武器化为鲜活的历史符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标志性战役中武器应用的分析,例如赤壁之战中火攻的巧妙运用,或是长平之战中冷兵器对决的惨烈。通过对战役细节的梳理,我得以窥见古代军事指挥官如何根据武器的特点制定战略,以及普通士兵如何与手中的兵器融为一体,浴血奋战。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与周边民族的军事交流与对抗,揭示了中国兵器技术在吸收外来元素并加以创新发展上的独特魅力。这种国际视野的引入,让我对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刀枪剑戟”的泛泛之辈,而是对中国军事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将中国军事技术发展的脉络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不同于以往那些侧重于战略战术的史书,它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零件”——武器本身。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技术细节上的严谨与深入,从冶炼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了青铜器和铁器的质量,到火药的发现和应用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分析得头头是道。那些关于不同朝代兵器制造工艺的描述,例如汉代的弩、唐代的马具、宋代的火器,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器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革新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乃至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形态。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历史的进程变得更加立体可感,仿佛能听到铸剑炉的轰鸣,感受到火药爆炸的震感。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武器的革新,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评分心仪已久的一本书,终于趁打折买了!
评分到货速度快,图书质量好,产品与描述一致。
评分感觉还挺不错的样子,希望短时间内能赶快看完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内容丰富,史稿内容介绍的很详细。
评分618活动购买,书很经典,价格很优惠
评分一部系统地讲述中国兵器演变史的好书,是兵器史学爱好者的必备书!
评分书很好,纸质可以,印刷清晰。书有学术价值,内容也经典。
评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东西很好还没有看趁活动价先收着唯一不足就是到货迟到了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