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伴随着大国实力此消彼长以及近年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在传统地缘政治与新兴国际公域的国际秩序构建进程中,日本采取了各种战略应对措施:调整军事战略,强化西南防御;介入南海争端,与中国展开海权竞争;加入TPP,提振日本经济;调整太空战略,推进军事利用太空;制定网络安全战略,强化网络治理。在配合美国的同时,日本试图在国际秩序的构建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却带来了复杂影响。
作者简介
徐万胜,现任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问题与东亚地区安全,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当代日本政治》(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日本政权更迭析论》(时事出版社2016年),代表性合著包括《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中国周边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日本近现代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当代日本安全保障》(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多部,并在国内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军军事科研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并多次获得各类科研学术奖励。
张光新,现任信息工程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问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已公开出版合著三部,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
栗硕,现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军事及亚太安全,在《国际论坛》《和平与发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解放军报》《环球军事》等报刊发表时评文章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地缘安全与日本“西南防御”战略()
第一节日本“西南防御”战略的提出背景()
第二节日本“西南防御”战略的具体实施()
第三节日本“西南防御”战略的效果评估()
第二章南海争端与日本的强化介入()
第一节日本强化介入南海争端的地区背景()
第二节日本强化介入南海争端的政策路径()
第三节日本强化介入南海争端的战略特征()
第四节日本强化介入南海争端的消极影响()
秩序构建与日本的战略应对目录第三章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日本的战略应对()
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元路径()
第二节日本缘何选择加入TPP()
第三节日本TPP战略的进展与顿挫()
第四章太空安全与日本太空战略调整()
第一节日本太空战略调整的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日本太空战略调整的政策与实践()
第三节日本太空战略调整的特点与启示()
第五章日本网络安全战略()
第一节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的实施机构()
第三节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的政策方针()
第四节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的实践内容()
第五节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的特点与启示()
精彩书摘
第一章地缘安全与日本
“西南防御”战略从地缘安全的视角来看,东亚地区长期存在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陆权地缘战略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海权地缘战略。作为域外国家的美国,则是本地区安全事务至关重要的参与方,在诸多层面还发挥着主导作用。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海外利益的拓展,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逐步走向海洋,以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中国一再表明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美国及其主要盟友日本却认为,中国的崛起将削弱美日同盟在该地区安全事务上的影响力,进而冲击以美国为主导的现有区域和国际秩序。作为应对措施,美国试图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部分抵消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并重申其对盟国的安保承诺。日本作为美国在东亚地区至为重要的军事盟国,出于对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配合,也基于自身的战略判断和利益诉求,在21世纪加速调整其军事部署,最终形成了以强化西南诸岛西南诸岛散布在日本九州至中国台湾之间,自北向南包括由大隅诸岛、吐噶喇列岛、奄美诸岛构成的萨南诸岛(属鹿儿岛县),以及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属冲绳县)。“西南诸岛”这一名称是明治政府水路部于1887年左右所起的官制地名,在1888年刊行的《日本水路志》中首次正式使用,并在水路部印制的“海图”和“水路志”中成为固定名称。但是,这一名称直到二战时期一直鲜有人知,也未被认可为地理学上的专门用语。即使是冲绳被美国移交给日本的1972年之后,冲绳县内也基本不使用“西南诸岛”这一名称。总体而言,这一名称行政意味较强。在学术用语上,“西南诸岛”多与“琉球群岛”或“琉球弧”同义,且此种语境下的琉球群岛不包含大东诸岛、“尖阁诸岛”(作者注:“尖阁诸岛”即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章使用“西南诸岛”仅为论述之便,其所指不含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参见:「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編纂委員会:『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47·沖縄県』、角川書店1991年版、第550頁。“防御”为牵引的新防卫战略,即所谓的“西南防御”战略。本章即试对该战略的形成脉络、具体实施、现状及走向作一梳理和分析,以管窥日本近中期的国家安全政策走向。
秩序构建与日本的战略应对第一章地缘安全与日本“西南防御”战略“西南防御”战略,是日本防卫战略调整的关键一环。该战略主要指21世纪以来,日本以防御西南诸岛为名,对其威胁判断、战略指向、兵力部署和军备建设进行大幅调整,已愈发明晰地形成了超出既有政策属性的新战略架构。西南诸岛西临东亚大陆,东濒太平洋,南北分别临近中国台湾、钓鱼岛和朝鲜半岛,其附近海空域既是东亚大陆进出太平洋的必经通道,也是东北亚地区往来东南亚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二战末期,美国曾在这一地区同日军展开激战,并在战后将西南诸岛的大部分从日本分离。1953年和1972年,美国先后将奄美群岛和冲绳诸岛移交给日本,西南诸岛由此纳入自卫队防卫范围。不过,直至冷战末期,出于对抗和遏制苏联的考量,日本长期将北部地区作为防御重点,自卫队在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相对薄弱。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一度呈收缩态势,日美安保同盟对北部威胁的防范力度也大为降低。20世纪90年代,日美两国将双方的安保协作由日本拓展至“周边”地区,并以朝鲜半岛和台湾为重点。与之相应,日本也将其防御重心从北方逐渐南移。进入21世纪,日本防卫战略明确以西南地区为重点,军备建设调整步伐也明显加速。其具体表现包括:频繁修订《防卫计划大纲》等纲领性政策文件;对自卫队体制和编成进行大幅改组,着重强化以快速机动、综合运用、攻势防御为指向的作战能力建设;将军备建设目标从注重均衡配置的“基础防卫”转向“岛屿防御”,进而明确转向“西南防御”。日本的系列举措,名义上是强化西南诸岛的“防御”,实际上则是借此推动军力配置以及军备建设的全面升级,进而以防卫战略的外向型转变推动“正常国家化”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日本政府多重考量的“西南防御”战略已经悄然成形,并在持续完善之中。该战略不仅指导着自卫队作战方针的转变,也体现着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走向。作为冷战后日本防卫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西南防御”战略的形成与演进既与日本亚太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也将给东亚地缘安全形势带来诸多影响。
图1—1西南诸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资料来源:『平成28年版防衛白書』第260頁。
。第一节日本“西南防御”战略的提出背景
战后恢复军备以来,日本在安保领域长期以苏联为主要防范对象,自卫队的建设和部署也以此为中心而展开。苏联解体之后,东亚地缘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加速崛起和日本相对衰落使区域秩序重构的趋势日益明朗。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将其主要威胁判断从北方转向西南,逐渐形成了以“防御”西南诸岛为名的新安全战略。
一、地区局势及日本安全认知发生变化〖*2〗(一)中日综合国力对比呈现历史性逆转冷战结束之后,日美两国继续秉持冷战思维,东亚地区安全格局依旧相对严峻。1989年,美苏两国首脑在地中海的马耳他宣布冷战终结,但东亚地区的冷战阴云并未消散。从日俄领土争议、朝鲜半岛局势、钓鱼岛主权争端、台湾问题再到南海岛礁纷争,这些源自战后处置的遗留问题依旧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在亚太地区,美国依靠位于第一岛链(以日本横须贺和冲绳为中心)、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以及东南亚地区(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三大基地群,并通过美日、美韩、美菲同盟等双边安全机制和“与台湾关系法”,深入介入地区安全事务。日本在积极配合美国的同时,不断摸索其冷战之后的新防卫战略,并逐渐将关注重点转向西南地区。尤其是21世纪以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屡次挑起事端,强硬应对朝鲜半岛事务,积极介入台海局势和南海问题,在西南诸岛及其周边的军事行动愈发活跃。此外,日本在强化日美同盟基轴作用的同时,不断推进与菲律宾、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防卫协作,使地区安全局势更趋复杂。日美两国的冷战思维,阻碍了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区域安全格局的缓和。
中日综合国力对比易位,日本对华心理落差增大。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长期维持着东亚地区的军事强国地位。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得益于美国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扶持,在短时间内再度崛起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这也给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以极大自信。冷战末期,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曾提出“五五三理论”五五三理论:栗山尚一指出,冷战末期,全球年度经济总量约为2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欧共体、日本所占份额分别约为5万亿、5万亿、3万亿美元。栗山据此提出应由美、欧、日三方主导冷战之后的国际秩序。栗山尚一:『激動の90年代と日本外交の新展開―新しい国際秩序構築への積極的貢献のために』、『外交』1990年5月号、第16頁。,主张冷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应是以美国、欧共体、日本为主导的三极体系,由三方共享决策权,共同承担国际责任。不过,冷战之后的国际格局演变,严重偏离日本的预想。冷战结束不久,日本经济泡沫即宣告破灭,并陷入长期停滞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GDP总量已达日本的约2��3倍,双方经济体量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参见表1—1)。虽然中日两国在人均GDP、以及部分科技领域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经济总量的易位,给日本决策者带来的心理冲击仍是巨大的。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国防建设逐步摆脱长期以来“大陆军”和“黄水海军”的落后面貌。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日本不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并以此为其扩充军备和防卫战略转型渲染舆论。因日本的对抗性举措,东亚地区遏制和反遏制的地缘安全格局没有明显改观,中日两国面临的安全困境也难以缓解。
……
秩序构建与日本的战略应对 序章:全球图景的变迁与秩序的重塑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单极格局的松动、地缘政治的复杂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共同绘制出一幅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图景。在这宏大的变局中,“秩序”——无论是国际秩序、地区秩序,还是国内治理秩序——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构建。而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和战略行为体,其在这个变迁中的战略选择与应对,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发展前景,也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秩序演进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书的写作初衷,正是源于对这一时代背景下秩序构建与战略应对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试图超越对日本单一政策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与地区秩序重塑的宏大叙事中,审视其在理解并回应当前复杂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战略逻辑、考量因素以及由此催生的具体行动。这不是一本关于日本外交政策的枯燥梳理,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希望通过对日本战略思维的剖析,探讨一个国家如何在动态变化的全球体系中,既寻求维护自身利益,又尝试塑造更符合其愿景的秩序。 第一章:秩序的内涵与挑战 “秩序”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它包含着一系列的规则、规范、制度以及权力分配的模式,用以规范国家行为、维护稳定、促进合作,并解决争端。在国际层面,它可能是由大国主导的均势体系,也可能是以国际法和国际组织为基石的自由主义秩序。然而,当前的全球秩序正面临多重挑战: 权力格局的重塑: 传统的单极优势正在减弱,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兴大国的崛起带来了新的力量平衡和竞争维度。这导致原有的权力结构和规则制定机制面临压力,不确定性增加。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分歧: 全球范围内,自由主义、威权主义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正在加剧,不同国家对治理模式、人权标准、民主理念等持有不同看法,使得构建普适性秩序的难度加大。 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 跨国公司、恐怖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影响力挑战了传统国家中心论的秩序观。 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性: 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流行病、经济危机等跨国界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来应对,但现有国际机制的效率和能力却显得不足。 技术革命的双刃剑效应: 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于加剧冲突、侵蚀隐私、制造新的不平等,对现有秩序构成挑战。 理解这些挑战的本质,是探讨日本战略应对的基础。日本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国际体系的国家,其国家利益与全球秩序的稳定性与健康性息息相关。因此,日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其战略选择必然会受到这些宏观因素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日本战略思维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日本的战略思维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其独特历史经验、地缘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路径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 “脱亚入欧”的遗产与民族国家的构建: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便确立了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国家发展道路,这塑造了其对外开放与学习的态度,同时也 embedded 了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 二战后的反思与和平主义的演变: 二战的惨痛经历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战略选择,宪法第九条奠定了其和平主义的基本国策。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地区安全威胁的出现,日本国内关于“正常国家化”的讨论逐渐升温,对和平主义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也引发了持续的辩论。 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需求的联动: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力量,但也意味着其对全球资源的依赖性和对国际贸易通道的脆弱性。这种经济实力与国家安全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日本在维护地区稳定和自由贸易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地缘政治的制约与机遇: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在地缘上处于东亚大陆与太平洋的交汇点,这既带来了潜在的安全威胁(如朝鲜半岛的不稳定性、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也提供了作为海上通道枢纽的战略机遇。 对“衰退”的焦虑与“失落的十年”的经验: 经历过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漫长经济低迷,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对国家发展前景的焦虑。这种“失落感”促使日本在维护其全球经济地位和科技优势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也影响了其对国际合作和风险承担的态度。 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考量,共同构成了日本战略思维的底色。理解这些深层原因,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日本在当前复杂局势下所采取的各项战略举措。 第三章:日本在地区秩序重塑中的角色定位 东亚地区是当前全球秩序变革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地缘政治的竞争、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纠葛,使得该地区的秩序构建充满挑战。日本在这个区域扮演着多重且复杂itié的角色: “自由开放的印太”(FOIP)倡议: 这是日本提出的核心战略概念,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地区秩序。这一倡议不仅是对地区战略格局的回应,也体现了日本试图在现有体系之外,塑造一种符合其价值观和利益的地区秩序愿景。 日美同盟的巩固与升级: 日美同盟是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在当前地区安全形势下,日本积极深化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作,旨在通过这一盟友关系来制衡地区内的挑战,并提升自身的战略影响力。 与区域伙伴的多边合作: 除了日美同盟,日本也积极与其他区域国家发展合作关系,例如与澳大利亚、印度建立“四方安全对话”(Quad),与东盟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CPTPP),以此来分散风险、构建多元化的伙伴网络。 在南海等热点问题上的立场: 日本在南海等敏感海域问题上,虽然避免直接军事介入,但通过提供海岸警卫队援助、参与联合演习、强调航行自由等方式,表达其对地区航行自由和国际法的支持, indirectly 参与到地区秩序的博弈中。 对华关系的处理: 日本如何处理与中国这一崛起中的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影响地区秩序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深度依赖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也对中国的地区影响力扩张和战略意图感到担忧。因此,日本在与中国保持沟通和经济联系的同时,也通过强化同盟、参与区域安全合作等方式来寻求战略上的平衡。 日本在地区秩序重塑中的角色,并非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变化,而是通过积极的战略设计,试图影响地区秩序的走向。其“自由开放的印太”倡议,正是其主动构建区域秩序的体现。 第四章:日本的战略工具箱:从经济安全到军事能力 日本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构建了多元化的战略工具箱,涵盖了从经济、外交到军事等各个层面。 经济作为战略工具: 日本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高质量的对外援助(ODA)、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增强其在区域内的经济影响力,并推广其发展模式。同时,日本也更加重视“经济安全”的概念,关注关键技术、供应链的韧性,以应对潜在的经济胁迫和外部风险。 外交与“公共外交”: 日本的外交政策以多边主义为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G7、G20等国际平台,发挥其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同时,日本也注重通过文化交流、旅游推广等“公共外交”手段,提升其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安全保障政策的调整: 尽管坚持和平主义的宪法原则,但日本在安全保障政策上一直在进行务实的调整。这包括: 防卫能力的提升: 增加国防预算,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发展包括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在内的作战能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 安保合作的深化: 加强与盟友和伙伴国的军事演习和情报共享,构建区域安全伙伴关系网络,提升集体防御能力。 自卫队的任务拓展: 探索在特定情况下,让自卫队承担更多与国际和平贡献相关的任务,如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维和行动等。 科技创新与竞争力: 日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视为国家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日本都力图保持其领先地位,并以此来支撑其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 这些战略工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日本的整体战略目标。日本在运用这些工具时,往往表现出谨慎、务实和渐进的特点。 第五章: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日本在秩序构建与战略应对方面展现出积极的姿态和多元化的策略,但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地区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地区大国之间的竞争,都给日本带来了持续的安全压力。 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 老龄化和少子化对日本的经济活力、国防力量以及社会凝聚力都构成了深远的挑战。 经济增长的瓶颈: 如何打破经济增长的长期瓶颈,重拾经济活力,是日本能否维持其全球影响力的关键。 国际社会对日本角色的期待: 国际社会对日本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中扮演更积极角色的期待,与日本国内存在的谨慎保守力量之间存在张力。 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与邻国在历史问题上的争议,依然是影响地区稳定和日本外交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日本的战略应对将继续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促进区域合作以及在全球秩序重塑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其策略将可能继续在“主动和平主义”的框架下,在强化同盟、深化多边合作、提升自身防卫能力以及运用经济和技术优势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日本能否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并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秩序中找到并巩固其战略定位,将是值得持续关注的议题。 结语:理解日本,理解变局 本书试图从秩序构建与战略应对的视角,对日本的战略选择和行动进行一次多维度、深层次的审视。通过分析日本在理解和回应当前全球与地区秩序变迁时所展现出的战略思维与实践,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国际局势的新视角,并认识到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为体,在塑造未来全球格局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理解日本的战略应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