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謠

中國歌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自清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傳統文化
  • 民俗學
  • 歌謠
  • 詩歌
  • 文學
  • 民間文學
  • 傳統音樂
  • 文化遺産
  • 中國文學
  • 口頭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970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50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傢學術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208
字數:187000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
★本書是中國現代歌謠研究的奠基之作。

內容簡介

《中國歌謠》是五四以來研究我國民間文學較早的一部專著,其雛形為硃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間的大學講稿,後經整理1957年由作傢齣版社齣版過單行本。作者在此書中從歌謠的釋名、起源與發展入手,正本清源,梳理歌謠發展的曆史,確立歌謠的分類、結構,研究其修辭,在汲取同時代人成果的基礎上,藉鑒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為這一領域有開拓性的著作。書中,作者廣泛收集和引述我國古代和近代歌謠,保存瞭大量原始文獻。

作者簡介

硃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鞦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傑齣的散文傢、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9年開始發錶詩歌。1928年一本散文集《背影》齣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1934年,齣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齣版散文集《你我》。

精彩書評

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
 ——魯 迅
他雖然是有成就的專門學者,但並不鄙視學術的普及工作。他不隻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為一般人所能接收的廣度。
——王 瑤

目錄

目錄
歌謠釋名 001 一
歌謠的起源與發展 008 二
歌謠的曆史 057 三
歌謠的分類 116 四
歌謠的結構 153 五
歌謠的修辭 186 六

精彩書摘

歌謠與樂
《詩經·魏風·園有桃》裏有一句道:“心之憂矣, 我歌且謠。”《毛傳》說,“麯閤樂曰歌,徒歌曰謠。”陳奐《詩毛氏傳疏》九申其義雲:“‘閤樂曰歌’釋‘歌’字。《周語》,‘瞽獻麯’,韋注雲,‘麯,樂麯。’此‘麯’之義也。‘徒歌曰謠’釋‘ 謠’字。《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此傳所本也。《說文》,‘ ,徒歌。’ ,古‘謠’字,今字通作‘謠’。《初學記·樂部上》引《韓詩章句》雲,‘有章麯曰歌,無章麯曰謠。’章,樂章也;‘無章麯’,所謂‘徒歌’也。《正義》雲,‘此文“歌”“ 謠” 相對,謠既徒歌,則歌不徒矣。《行葦傳》曰,“歌者,閤於琴瑟也”。’案《行葦傳》作‘比於琴瑟’,孔依此傳言‘閤樂’意改之耳。”成伯璵《毛詩指說》引梁簡文《十五國風義》也說:“在辭為詩,
在樂為歌。”(見阮元《經籍籑詁》)本來歌謠都是原始的詩,以“ 辭”而論,並無分彆;隻因一個閤樂,一個徒歌,以“聲”而論,便自不同瞭。但據杜文瀾《古謠諺·凡例》,“閤樂”又有兩種:一是“ 工歌閤樂”,(原注)如《史記·樂書》載《樂府太乙歌》、《蒲梢歌》。一是“自歌閤樂”。(原注)如《史紀·高祖紀》,擊築為《大風歌》。“一則 :本意在於閤樂,非欲徒歌;一則本意在於徒歌,偶然閤樂。故琴操、琴麯、琴引之類,從容而成,已著翰墨者,固與徒歌迥殊;(原注)如《後漢書·蔡邕傳》所作《釋誨》,末附琴歌。倉促而作,立付弦徵者,仍與徒歌相仿。”(原注)如《琴操》
捲上載《公無渡河箜篌引》。姑不論杜氏所舉的例如何,這後一種是仍當屬於謠的。
《爾雅·釋樂·舊注》,“謠,謂無絲竹之類,獨歌之。”(《經籍籑詁》)桂馥《說文義證》引《一切經音義》二十,“《爾雅》,‘ 徒歌為謠’,《說文》,‘獨歌也’。”又十五:“《說文》,‘獨歌也’,《爾雅》,
‘徒歌為謠’。徒,空也。”他說,“獨歌謂一人空歌,猶徒歌也。”但徒歌一名,並未明示人數;獨歌若果如桂馥所釋,實是確定瞭或增加瞭徒歌的意義。謠還有“行歌”一解,見《國語·晉語》“辨妖祥於
謠”韋注。桂馥說這又是“以道路行歌為徒歌” 瞭。
《古謠諺·凡例》又說,“謠與歌相對,則有徒歌閤樂之分,而歌字究係總名;凡單言之,則徒歌亦為歌(說本孔氏《正義》)。故謠可聯歌以言之,(原注)如《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嘉平謠歌,《晉書·五行誌》載建興中江南謠歌。亦可藉歌以稱之。”(原注)如孟子述孔子聞孺子歌,《 左氏昭十二年傳》載南蒯鄉人歌,《史記·灌夫傳》載潁川兒歌,《漢書·董宣傳》載京師歌,《晉書·山簡傳》載襄陽童兒歌,《祖逖傳》載豫州耆老歌,《舊唐書·薛仁貴傳》載軍中歌。至於歌謠聯為一名則始見於《淮南子·主術訓》,文雲,“古聖王……齣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旨,陳以禮樂,風之以歌謠。”
  ……
《弦音未絕:宋代文人的詞麯世界》 一捲宋詞的審美流變與心性迴響 導言:詞麯的黃鍾大呂 本書深入探究瞭宋代文學史上最璀璨的瑰寶——詞與麯的創作圖景、審美取嚮及其背後蘊含的文人精神世界。宋代,一個在政治上常感壓抑,卻在文化上達到空前繁榮的時代。正是這種內在的張力,催生瞭以詞為主要載體的抒情文學的巔峰。本書不囿於傳統的流派劃分,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認知框架,解析從晚唐五代餘緒到南宋衰微之際,詞麯如何從燕麯俚唱,一步步蛻變為士大夫抒發抱負、寄托幽思的“艷科”正統,並最終滲透到市民階層的精神生活中。我們將追溯那些被時間衝刷後仍能激蕩人心的鏇律與文字,探尋它們如何成為理解宋代社會肌理與士人品格的鑰匙。 第一章:詞體的誕生與初唐的遺韻 本章梳理瞭詞這種文學體裁在唐代中晚期的萌芽狀態。我們首先考察瞭詞的音樂根源,探討瞭“麯子詞”的早期形態,以及它如何在教坊和民間歌伎的舞颱上流傳。重點分析瞭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貢獻,他們如何將詞的意象從單一的宴飲場景拓展到對閨閣幽怨和離愁彆緒的精細描摹。這一階段的詞,注重音律的協和與詞藻的華麗,體現瞭晚唐士人對於“精緻”生活的嚮往,以及在王朝衰頹背景下的頹美情調。我們細緻辨析瞭“香艷”一詞在彼時語境中的褒貶,將其放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規範中進行考察,而非簡單地以今人眼光論斷。 第二章:兩宋之交的格局重塑:豪放與婉約的對峙與融閤 北宋建立後,詞的地位得到瞭空前的提升。本章聚焦於蘇軾橫空齣世帶來的顛覆性變革。蘇軾以其博大的胸襟和對“以文為詞”的實踐,極大地拓寬瞭詞的錶現領域,使其能夠容納哲理思辨、山水遊記乃至政治感慨。這種“豪放”之風,是對傳統婉約詞的直接挑戰。 然而,我們並非將蘇軾與柳永、周邦彥等詞人簡單地對立起來。本章的重點在於展現“豪放”與“婉約”的相互滲透。柳永的慢詞,以其對市民生活的細緻捕捉和對市井情感的深刻共鳴,構建瞭北宋都市文化的一麵鏡子。而周邦彥的“集大成”,則在於他將音樂的精妙與文辭的典雅結閤到瞭極緻,其格律之嚴謹,被後世奉為圭臬。我們將通過對《樂府雅詞》和傳世宋本的對比研究,解析詞的音樂性是如何在不同詞人的手中被詮釋和再創造的。 第三章:南渡後的沉鬱與變奏:士人的精神避難所 靖康之變,是宋代文人精神上的一場巨大斷裂。詞,這種原本用於歌詠風月的情體文學,承載瞭沉重的傢國之痛與人生幻滅感。本章詳細剖析瞭南渡後詞壇的新動嚮。 李清照的詞,展現瞭女性在動蕩時局中個體生命經驗的極緻錶達。她的詞風,從早期的明快清麗,轉為後期的沉鬱頓挫,其對音律的掌控和語言的錘煉,達到瞭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尤其關注她晚期詞作中對曆史和故土的復雜情感投射。 同時,辛棄疾的齣現,標誌著詞體在政治抒情上的巔峰。他力圖將經世濟民的抱負注入詞中,但受限於詞體的音樂慣性,常齣現“以詩為詞”的痕跡。本書試圖解析這種“不協和音”背後的文化睏境:一個士大夫如何在一個相對弱勢的政權下,用最柔美的文體,去錶達最剛烈的抱負。 第四章:詞麯的嚮下滲透與雅化的終結 隨著宋元之交的臨近,詞麯的審美重心開始嚮民間和戲麯舞颱轉移。本章探討瞭薑夔、吳文英等“格律派”詞人的作用。他們強調詞的音樂性,試圖恢復或固化詞的“雅”態,以對抗俗樂的侵蝕。薑夔的“詞中有畫,畫中有我”,體現瞭一種高度的自我內省和藝術潔癖。 然而,曆史的趨勢不可逆轉。本章的後半部分將視角投嚮宋雜劇和後世元麯的早期萌芽。詞的某些形式和句法被繼承,但其音樂的依附性被進一步削弱,嚮著更自由的“麯”的方嚮發展。我們將考察宋代“諸宮調”等過渡形式,揭示詞麯互動、互鑒,最終分流的復雜過程。 結論:詞在時間中的迴響 《弦音未絕》總結瞭宋代詞麯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載體,如何反映瞭從盛唐的自信到兩宋的內斂、再到南宋的悲愴的時代心路曆程。詞,不僅僅是優美的文字,更是特定曆史條件下,一個強大文明內部關於個體存在、傢國命運、美學規範的深刻對話。它以其獨特的音樂韻味和豐富的情感層次,構建瞭一個永恒的藝術空間,至今仍為後人所景仰和探究。本書旨在提供一個係統、細緻、多角度的審視,帶領讀者聆聽那穿越韆年,依舊清晰可辨的弦音。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涉及某些特定地域的歌謠時,其詳盡程度幾乎到瞭令人咋舌的地步。我隨便翻到瞭一個關於某少數民族祭祀歌謠的章節,本來以為會是簡略的介紹,結果作者竟然詳細地重建瞭整個祭祀儀式的場景,包括使用的樂器、參與者的服飾顔色,乃至當時的天氣狀況。更令人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對這些歌謠的社會功能有著極深的洞察力。他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一首看似簡單的童謠是如何被用作政治隱喻的載體,又是如何在集體製裁或抵抗中發揮潤滑劑或催化劑的作用。這種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分析,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音樂學範疇。它揭示瞭民間口頭文學在維護社群結構和傳遞非正式法律觀念方麵所扮演的核心角色。閱讀到此處,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無意義的俗語和順口溜,思考它們背後隱藏的、尚未被係統整理的文化信息。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化遺産”這個詞的理解邊界。

評分

全書的論述結構非常鬆散,但這種鬆散恰恰體現瞭歌謠本身的特性——它們是流動的、非綫性的。不同於傳統的學術專著那樣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的寫作方式,這本書更像是一係列散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筆記和訪談錄的集閤。你可能會在討論一首陝北的信天遊時,突然跳躍到對長江流域船工號子的音階對比上。起初我非常不適應這種跳躍感,覺得難以把握重點。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體會到這其實是一種高明的處理手法。作者仿佛在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沒有固定路綫的漫遊,讓你在不經意間發現不同地域文化之間那種隱秘的、跨越山川的共鳴。這種“漫遊式”的敘事,反而更貼近歌謠的生命狀態——它們從未被固定在某一本書或某一堂課裏,而是在不斷的重復、變異和遷移中得以延續。我發現自己不再是按照頁碼順序閱讀,而是憑著對某個主題的好奇心在不同章節間穿梭,每次都有新的發現。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最終感受,那應該是“沉重”中的“輕盈”。沉重,是因為作者挖掘的很多歌謠背後,都承載著那個時代普通民眾的苦難、無助和對美好生活的微弱期盼。那些關於飢荒、徭役、戰爭的歌謠,讀起來讓人心頭壓抑,深切感受到曆史的重量。但同時,又透著一股奇妙的輕盈感。這種輕盈來源於歌謠本身頑強的生命力和樂觀精神。即便在最艱難的境遇下,人們總能找到一種獨特的韻律來排遣痛苦,用誇張的想象力或幽默的諷刺來消解現實的殘酷。作者在收錄這些“苦歌”的同時,也巧妙地穿插瞭大量描繪豐收、愛情、孩童嬉戲的“樂歌”。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人在體驗到曆史厚度的同時,也為人類精神的韌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是一本讓人沉溺於懷舊的感傷讀物,而是一部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源自生命本能的、最純粹的聲音,纔是最持久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十分質樸,那種帶著年代感的油墨印刷效果,立刻將我拉迴瞭某種遙遠的集體記憶中。我本來是抱著一種比較功利的心態去翻閱的,想找幾首能稍微活躍一下傢庭聚會氣氛的老歌。但翻開目錄纔發現,這遠非我預想中那種簡單的麯目匯編。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序言和引言部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在羅列歌詞和麯譜,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田野調查的深度記錄。他沒有使用那些冷冰冰的學術腔調,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描述瞭每一首謠麯是如何從田間地頭、紡車旁、甚至是夜晚的篝火邊誕生的。我尤其對其中一篇關於“搖籃麯變奏”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對比瞭南北方十幾種不同版本的搖籃麯,分析瞭其中韻律上的細微差彆如何反映瞭當地的氣候和勞作節奏。這讓我意識到,歌謠不僅僅是藝術,它是一種活著的、流動的曆史文本。我開始放慢速度,不再急於查找具體的麯目,而是沉浸在作者構建的那個聲音的圖景裏,體會那種質樸的生命力是如何通過口耳相傳,抵抗時間侵蝕的。這種從“找歌”到“尋根”的心態轉變,是我在閱讀初期完全沒有預料到的驚喜。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對於一個習慣瞭數字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初看時會有些吃力。紙張的質地偏黃,字體間距也比較緊湊,很多地方都需要湊近瞭纔能看清那些手寫的標記和注音符號。但奇怪的是,這種“不適感”反而成瞭它獨特魅力的來源。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對待一份塵封已久的手稿。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某些方言發音時,引入瞭一套非常復雜的標注係統,這顯然不是給普通愛好者準備的“快餐讀物”。我花瞭將近一個小時,纔勉強弄懂瞭其中一個高低音標記的含義。這促使我不得不去尋找一些輔助的資源,甚至去聽一些關於古代漢語聲韻學的講座,纔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聲調的韻味”。這種帶著“求知障礙”的閱讀過程,反而加深瞭我的參與感和對材料本身的敬畏。它不像那種被過度精修的齣版物,它保留瞭手工勞作的痕跡,讓你感覺到自己是參與到瞭一個“解碼”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那種費勁但充實的體驗,是快消品閱讀無法給予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