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宗白华先生精要的美学篇章,宗白华先生是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他的作品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对中国书法绘画及艺术中的意境、空灵、时空意识等均有独到的见解。内容涉及美学原理、中国艺术、西方美学等众多类别,是学习美学与艺术的必读书籍。
本书汇集了宗白华先生精要的美学篇章,宗白华先生是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他的作品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对中国书法绘画及艺术中的意境、空灵、时空意识等均有独到的见解。内容涉及美学原理、中国艺术、西方美学等众多类别,是学习美学与艺术的必读书籍。
宗白华,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回国后,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媒体/名人评论:
这样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 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 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宗先生……再三强调 的中国美学以生意盎然的气韵、活力为主。
——学者 李泽厚
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 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学者 刘小枫
初识宗白华先生,是在刚进大学的那一个月,当时买到了一本赵士林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从中得知宗白华是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的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之一,并知道了宗白华的治学特点: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充满灵气与睿智。
——学者 邹其昌
第一章 美学的意蕴
美从何处寻? /002
美学散步(一)/009
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018
漫话中国美学/023
艺术形式美二题/026
美学与艺术略谈/028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031
漫谈中国美学史研究/034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036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064
清谈与析理/079
《美学向导》寄语/082
复刘纲纪函/084
第二章 艺术的精神
中国艺术三境界/086
艺术与中国社会/091
艺术生活/095
—艺术生活与同情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098
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110
—为第三次全国美展写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113
技术与艺术/117
—在复旦大学文史地学会上的演讲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121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25
略论文艺与象征/132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135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139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141
我和艺术/143
第三章 文化的魅力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146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168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70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188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200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207
论《游春图》/212
任伯年的一本册页/214
徐悲鸿与中国绘画/216
凤凰山读画记/219
论素描/221
—《孙多慈素描集》序
与宣夫谈画/223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225
形与影/231
—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234
我和诗/250
新诗略谈/256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258
中国古代的时空意识/271
道家思想与古代时空意识/275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278
编后记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象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耐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太扎实了,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那种行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就像是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画面感和情绪的张力。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时间流逝中的美”,作者用了一长串排比句,将日出、黄昏、四季更迭的景象串联起来,那种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交织,让我几乎能感受到时间在我指尖的流逝。我读的时候,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那些绝妙的措辞。而且,作者的选材范围非常广阔,从古典园林的布局到现代音乐的结构,甚至是日常烹饪中的火候把握,都被纳入了美学的探讨范畴。这让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我们缺乏一把钥匙去开启这些宝藏。这本书,就是那把精巧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美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高冷和疏离。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大师级的。它不是那种故作深沉的哲学著作,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对既有观念的巧妙挑战。特别是在讨论“丑”与“美”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得令人拍案叫绝。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了“丑”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成为美学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那些残缺、不完美的事物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历史感。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很多曾经嗤之以鼻的艺术品产生了新的理解。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设计师)中,有意识地去引入那些“不和谐”的元素,制造出一种张力,这让我的作品一下子变得耐人寻味起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极其费脑的,但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而是用来提升思维深度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惊喜的不是它讲了什么理论,而是它如何改变了我对“媒介”与“审美”关系的看法。作者巧妙地将传统美学范畴与当代技术媒介——比如数字艺术、交互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他论证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完整性”和“永恒性”的追求正在被对“流动性”和“即时性”的偏好所取代,而这种转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新的美学张力。我一直以为美学研究总是滞后于技术发展的,但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前沿,它不仅关注了历史,更以敏锐的洞察力预测了未来审美的走向。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让这本书显得尤为宝贵。它不是一本沉湎于过去的怀旧之作,而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美学宣言。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新的数字艺术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从作者提供的框架下去审视,分析其背后的结构和意图,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这本《美学的境界》,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世界感知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原以为美学就是那些僵硬的理论,是堆砌着佶屈聱牙的术语,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高高在上地布道,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关于“美”的那些微妙、那些转瞬即逝的体验。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瞬间之美”的描绘,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那种光影交错带来的心灵震颤,被捕捉得如此细腻、如此真实。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老人在雕刻一块木头,他专注的神情、木屑飞扬的姿态,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至高的美学实践。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无尽的美学探索。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如何去“听”,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我之前看到的颜色都是褪色的,而现在,它们都变得饱和而鲜活。读完之后,我走路的姿态都似乎变得更从容了,因为我知道,即便是脚下的一块普通鹅卵石,也蕴含着它独特的“存在之美”。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有些挑战性,它需要我付出比平时更多的专注力去消化。但正是这种需要努力去理解的过程,才更彰显了它的价值。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读完就忘。相反,它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反复咀嚼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谈到“审美主体性”的那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很多晦涩的哲学观点,但最终都能被他用清晰、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引导读者走出理论的迷宫。我特别欣赏作者的那种批判精神,他敢于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独立的美学判断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美的“消费者”,而成为了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它让我有勇气去拥抱那些不被大众主流所接受的“怪异”之美,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美学深度,往往藏在那些不寻常的角落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