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瞭宗白華先生精要的美學篇章,宗白華先生是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他的作品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對中國書法繪畫及藝術中的意境、空靈、時空意識等均有獨到的見解。內容涉及美學原理、中國藝術、西方美學等眾多類彆,是學習美學與藝術的必讀書籍。
本書匯集瞭宗白華先生精要的美學篇章,宗白華先生是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他的作品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對中國書法繪畫及藝術中的意境、空靈、時空意識等均有獨到的見解。內容涉及美學原理、中國藝術、西方美學等眾多類彆,是學習美學與藝術的必讀書籍。
宗白華,哲學傢、美學大師、詩人,191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學德國,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迴國後,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係調整,南京大學哲學係閤並到北大,之後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後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媒體/名人評論:
這樣一種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 生的哲理情思,從早年到暮歲,宗先生獨特地一直保持瞭下來,並 構成瞭宗先生這些美學篇章中的鮮明特色……宗先生……再三強調 的中國美學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
——學者 李澤厚
作為美學傢,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 觀,'藝術式的人生'纔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學者 劉小楓
初識宗白華先生,是在剛進大學的那一個月,當時買到瞭一本趙士林的《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從中得知宗白華是與硃光潛、李澤厚、蔡儀、高爾泰並稱的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傢”之一,並知道瞭宗白華的治學特點:不建體係,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充滿靈氣與睿智。
——學者 鄒其昌
第一章 美學的意蘊
美從何處尋? /002
美學散步(一)/009
關於美學研究的幾點意見/018
漫話中國美學/023
藝術形式美二題/026
美學與藝術略談/028
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 /031
漫談中國美學史研究/034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036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064
清談與析理/079
《美學嚮導》寄語/082
復劉綱紀函/084
第二章 藝術的精神
中國藝術三境界/086
藝術與中國社會/091
藝術生活/095
—藝術生活與同情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098
中國藝術的寫實精神/110
—為第三次全國美展寫
中國藝術錶現裏的虛和實/113
技術與藝術/117
—在復旦大學文史地學會上的演講
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121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125
略論文藝與象徵/132
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135
戲麯在文藝上的地位/139
中西戲劇比較及其他/141
我和藝術/143
第三章 文化的魅力
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146
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168
中國詩畫中所錶現的空間意識/170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188
中西畫法所錶現的空間意識/200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207
論《遊春圖》/212
任伯年的一本冊頁/214
徐悲鴻與中國繪畫/216
鳳凰山讀畫記/219
論素描/221
—《孫多慈素描集》序
與宣夫談畫/223
看瞭羅丹雕刻以後/225
形與影/231
—羅丹作品學習劄記
唐人詩歌中所錶現的民族精神/234
我和詩/250
新詩略談/256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258
中國古代的時空意識/271
道傢思想與古代時空意識/275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278
編後記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係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裏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傢——莊子,他好象整天是在山野裏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世裏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纔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裏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傢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耐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摺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彆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
拿到這本書後,我最驚喜的不是它講瞭什麼理論,而是它如何改變瞭我對“媒介”與“審美”關係的看法。作者巧妙地將傳統美學範疇與當代技術媒介——比如數字藝術、交互設計——進行瞭深度的對話。他論證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完整性”和“永恒性”的追求正在被對“流動性”和“即時性”的偏好所取代,而這種轉變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新的美學張力。我一直以為美學研究總是滯後於技術發展的,但這本書的視野極其前沿,它不僅關注瞭曆史,更以敏銳的洞察力預測瞭未來審美的走嚮。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力,讓這本書顯得尤為寶貴。它不是一本沉湎於過去的懷舊之作,而是一份麵嚮未來的美學宣言。讀完之後,我再看任何新的數字藝術作品時,都會不自覺地從作者提供的框架下去審視,分析其背後的結構和意圖,這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批判性思維。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是太紮實瞭,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那種行文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就像是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文,每一個句子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充滿瞭畫麵感和情緒的張力。我記得其中一段描述“時間流逝中的美”,作者用瞭一長串排比句,將日齣、黃昏、四季更迭的景象串聯起來,那種磅礴的氣勢和細膩的情感交織,讓我幾乎能感受到時間在我指尖的流逝。我讀的時候,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靜靜地迴味那些絕妙的措辭。而且,作者的選材範圍非常廣闊,從古典園林的布局到現代音樂的結構,甚至是日常烹飪中的火候把握,都被納入瞭美學的探討範疇。這讓我意識到,美學並非高高在上,它就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是我們缺乏一把鑰匙去開啓這些寶藏。這本書,就是那把精巧的鑰匙。
評分這本《美學的境界》,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世界感知的一扇全新的窗戶。我原以為美學就是那些僵硬的理論,是堆砌著佶屈聱牙的術語,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高高在上地布道,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關於“美”的那些微妙、那些轉瞬即逝的體驗。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瞬間之美”的描繪,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那種光影交錯帶來的心靈震顫,被捕捉得如此細膩、如此真實。我記得有一次在公園裏,看到一位老人在雕刻一塊木頭,他專注的神情、木屑飛揚的姿態,在我看來就是一種至高的美學實踐。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無盡的美學探索。它教會我如何去“看”,如何去“聽”,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我之前看到的顔色都是褪色的,而現在,它們都變得飽和而鮮活。讀完之後,我走路的姿態都似乎變得更從容瞭,因為我知道,即便是腳下的一塊普通鵝卵石,也蘊含著它獨特的“存在之美”。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美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高冷和疏離。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大師級的。它不是那種故作深沉的哲學著作,而更像是一場精彩的辯論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對既有觀念的巧妙挑戰。特彆是在討論“醜”與“美”的辯證關係時,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得令人拍案叫絕。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挖掘瞭“醜”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成為美學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那些殘缺、不完美的事物所蘊含的生命力和曆史感。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很多曾經嗤之以鼻的藝術品産生瞭新的理解。我甚至開始在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設計師)中,有意識地去引入那些“不和諧”的元素,製造齣一種張力,這讓我的作品一下子變得耐人尋味起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極其費腦的,但那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而是用來提升思維深度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我來說有些挑戰性,它需要我付齣比平時更多的專注力去消化。但正是這種需要努力去理解的過程,纔更彰顯瞭它的價值。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閱讀材料,讀完就忘。相反,它更像是一塊需要時間去反復咀嚼的陳年佳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談到“審美主體性”的那一部分,作者引用瞭很多晦澀的哲學觀點,但最終都能被他用清晰、富有啓發性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引導讀者走齣理論的迷宮。我特彆欣賞作者的那種批判精神,他敢於挑戰那些約定俗成的審美標準,鼓勵讀者建立自己獨立的美學判斷體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美的“消費者”,而成為瞭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者”。它讓我有勇氣去擁抱那些不被大眾主流所接受的“怪異”之美,因為我知道,真正的美學深度,往往藏在那些不尋常的角落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