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的境界

美學的境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宗白華 著
圖書標籤:
  • 美學
  • 藝術
  • 哲學
  • 文化
  • 審美
  • 藝術史
  • 西方美學
  • 中國美學
  • 藝術理論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化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42194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613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匯集瞭宗白華先生精要的美學篇章,宗白華先生是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他的作品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對中國書法繪畫及藝術中的意境、空靈、時空意識等均有獨到的見解。內容涉及美學原理、中國藝術、西方美學等眾多類彆,是學習美學與藝術的必讀書籍。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宗白華先生精要的美學篇章,宗白華先生是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他的作品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對中國書法繪畫及藝術中的意境、空靈、時空意識等均有獨到的見解。內容涉及美學原理、中國藝術、西方美學等眾多類彆,是學習美學與藝術的必讀書籍。

作者簡介

宗白華,哲學傢、美學大師、詩人,191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學德國,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迴國後,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係調整,南京大學哲學係閤並到北大,之後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後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精彩書評

媒體/名人評論:

這樣一種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 生的哲理情思,從早年到暮歲,宗先生獨特地一直保持瞭下來,並 構成瞭宗先生這些美學篇章中的鮮明特色……宗先生……再三強調 的中國美學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

——學者 李澤厚

作為美學傢,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 觀,'藝術式的人生'纔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學者 劉小楓

初識宗白華先生,是在剛進大學的那一個月,當時買到瞭一本趙士林的《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從中得知宗白華是與硃光潛、李澤厚、蔡儀、高爾泰並稱的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傢”之一,並知道瞭宗白華的治學特點:不建體係,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充滿靈氣與睿智。

——學者 鄒其昌


目錄

第一章 美學的意蘊

美從何處尋? /002

美學散步(一)/009

關於美學研究的幾點意見/018

漫話中國美學/023

藝術形式美二題/026

美學與藝術略談/028

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 /031

漫談中國美學史研究/034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036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064

清談與析理/079

《美學嚮導》寄語/082

復劉綱紀函/084

第二章 藝術的精神

中國藝術三境界/086

藝術與中國社會/091

藝術生活/095

—藝術生活與同情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098

中國藝術的寫實精神/110

—為第三次全國美展寫

中國藝術錶現裏的虛和實/113

技術與藝術/117

—在復旦大學文史地學會上的演講

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121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125

略論文藝與象徵/132

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135

戲麯在文藝上的地位/139

中西戲劇比較及其他/141

我和藝術/143

第三章 文化的魅力

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146

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168

中國詩畫中所錶現的空間意識/170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188

中西畫法所錶現的空間意識/200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207

論《遊春圖》/212

任伯年的一本冊頁/214

徐悲鴻與中國繪畫/216

鳳凰山讀畫記/219

論素描/221

—《孫多慈素描集》序

與宣夫談畫/223

看瞭羅丹雕刻以後/225

形與影/231

—羅丹作品學習劄記

唐人詩歌中所錶現的民族精神/234

我和詩/250

新詩略談/256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258

中國古代的時空意識/271

道傢思想與古代時空意識/275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278

編後記


精彩書摘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係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裏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傢——莊子,他好象整天是在山野裏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世裏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纔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裏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傢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耐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摺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彆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



美學的境界 一部探索感官、情感與理性交織的藝術與哲學之旅 《美學的境界》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藝術史或美學理論的枯燥論述,它更像是一扇敞開的門,邀請讀者一同踏入一個充滿深度與廣度的精神空間。本書旨在打破對“美”的狹隘理解,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包容性的視角,審視人類在感知、體驗和創造美時所達到的不同層次與維度。它並非提供一套固定的標準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行探索,在對藝術品、自然風光、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進行細緻觀照的過程中,體悟自身對美的獨特感知與判斷。 全書的開篇,作者便從“感官的啓濛”著手,深入剖析人類最基礎的審美體驗。我們如何通過視覺捕捉色彩與光影的舞蹈,通過聽覺分辨音符與鏇律的交響,通過觸覺感受材質與溫度的細膩?作者並非止步於生理層麵的描述,而是進一步探究這些感官信號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轉化為最初的愉悅或不適,如何成為我們理解和評價世界的第一扇窗口。從巴洛剋時期華麗的色彩堆疊,到印象派畫傢捕捉瞬息萬變的光綫,再到音樂中不同樂器音色的巧妙融閤,我們都能在其中找到感官共鳴的蹤跡。例如,一段悠揚的鋼琴鏇律,其高音的清澈與低音的渾厚,在聽覺上的對比與和諧,足以勾起我們內心深處某種難以言說的情感。而一幅描繪日落的油畫,從金黃到緋紅的漸變,則以視覺的語言,將那一刻短暫而壯麗的美,凝固在畫布之上。這些初級的感官愉悅,構成瞭我們對美最初的認知,是通往更深層美學境界的基石。 隨後,本書將筆鋒轉嚮“情感的共鳴”,探討美學體驗中情感扮演的關鍵角色。藝術不僅僅是視覺或聽覺的刺激,它更是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的催化劑。悲傷、喜悅、激昂、寜靜,這些復雜的情感如何在藝術作品中被喚起、被放大,又如何與我們的個人經曆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審美體驗?作者通過分析不同藝術流派和具體作品,揭示瞭情感與形式之間的微妙聯係。浪漫主義時期作品中噴薄而齣的激情,象徵主義作品中彌漫的憂鬱與神秘,錶現主義作品中強烈的情緒宣泄,都旨在與觀者的情感世界建立深刻的連接。一首詩歌,一句深情的獨白,一幅描繪戰爭殘酷的畫麵,都能勾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同情、憤怒或哀傷。這種情感上的共鳴,使得我們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成為瞭藝術故事的參與者,在其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宣泄的齣口,或是對生命境況的深刻理解。本書強調,真正動人的藝術,往往能夠跨越文化、語言和時代的隔閡,直抵人類共通的情感內核,引發深刻的內心漣漪。 進入“理性的審視”這一章節,作者開始引導讀者超越純粹的感官與情感衝動,從更具哲學性和理論性的角度來理解美。這裏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抽象的美學概念與具體的藝術實踐相結閤,探究形式、結構、象徵、意義等要素在構成美中所起的作用。古希臘哲學中對和諧與比例的追求,中世紀時期對神聖之美的象徵性解讀,文藝復興時期對人體比例與透視的科學探索,現代主義藝術對形式與材質本身的關注,都體現瞭理性在美學構建中的重要性。本書深入剖析瞭形式美法則,如對稱、均衡、節奏、統一與變化等,探討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判斷。同時,它也觸及瞭符號學、闡釋學等理論,解析藝術作品如何通過符號傳遞意義,以及我們如何通過理解這些符號來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例如,雕塑傢如何通過對材質的選擇和對綫條的運用,來塑造齣具有力量感或柔美感的形象;建築師如何運用空間布局和光影設計,來營造莊嚴、寜靜或活潑的氛圍。這些理性層麵的考量,使得美不再是偶然的直覺,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創造與欣賞過程。 本書並非孤立地探討藝術,而是將美學境界的探索延伸至“生活的意境”。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往往也蘊藏著不容忽視的美。從清晨一杯熱咖啡的香氣,到雨後泥土的清新氣息;從街角一傢獨立書店的陳設,到一位老人慈祥的笑容;從一次精心準備的晚餐,到一次與摯友的深度交談,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都可能成為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美的源泉。作者鼓勵讀者培養一種“審美覺察力”,學會發現日常中的詩意,將藝術的眼光投射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包括對自然風光、城市景觀、手工藝品、甚至人際交往的細緻體悟。一盆精心打理的綠植,能夠為冰冷的房間帶來生機;一次有儀式感的聚會,能夠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本書認為,真正的美學境界,應當融入生活,讓生命本身也成為一首動人的詩篇。 更進一步,本書深入探討瞭“文化的烙印”在美學境界形成中的作用。我們對美的感知與理解,並非完全獨立於我們成長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塑造瞭不同的審美觀念、價值體係和藝術傳統。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曆史、哲學和社會因素。從東方繪畫中的留白與意境,到西方藝術中的寫實與透視;從非洲部落的圖騰與色彩,到拉丁美洲的音樂與舞蹈,每一種文化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瞭人類對美的不同追求與錶達。通過理解這些文化差異,我們不僅能夠拓寬自己的審美視野,更能深刻認識到美學作為一種普遍的人類活動,是如何在多樣化的文化土壤中綻放齣絢爛的異彩。 最後,《美學的境界》將目光投嚮瞭“存在的追問”。美學體驗,往往能夠引發我們對自身、對生命、對宇宙更深層次的思考。當我們沉醉於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或是被壯麗的自然風光所震撼時,我們是否會反思生命的意義,是否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與偉大,是否會與某種超越性的力量産生連接?本書探討瞭在最高的美學境界中,藝術如何成為一種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式,成為一種通往精神覺醒的途徑。從宗教藝術的崇高感,到哲學思考的形而上追求,美學體驗的終極目標,或許在於幫助我們超越日常的瑣碎,觸及那些關於真、善、美的永恒命題,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驗與精神升華。 《美學的境界》並非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場需要讀者投入時間、精力與思考的漫長旅程。它鼓勵讀者保持開放的心態,以好奇心去探索,以敏感的觸覺去感受,以獨立的理性去分析,以開放的心靈去接納。通過對藝術、生活、文化乃至存在的多元化審視,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在感知、情感與理性的交織中,發現屬於自己的那片廣闊而深邃的美學天地,並最終抵達自己人生獨特的“美學的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最驚喜的不是它講瞭什麼理論,而是它如何改變瞭我對“媒介”與“審美”關係的看法。作者巧妙地將傳統美學範疇與當代技術媒介——比如數字藝術、交互設計——進行瞭深度的對話。他論證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完整性”和“永恒性”的追求正在被對“流動性”和“即時性”的偏好所取代,而這種轉變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新的美學張力。我一直以為美學研究總是滯後於技術發展的,但這本書的視野極其前沿,它不僅關注瞭曆史,更以敏銳的洞察力預測瞭未來審美的走嚮。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力,讓這本書顯得尤為寶貴。它不是一本沉湎於過去的懷舊之作,而是一份麵嚮未來的美學宣言。讀完之後,我再看任何新的數字藝術作品時,都會不自覺地從作者提供的框架下去審視,分析其背後的結構和意圖,這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批判性思維。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是太紮實瞭,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那種行文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就像是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文,每一個句子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充滿瞭畫麵感和情緒的張力。我記得其中一段描述“時間流逝中的美”,作者用瞭一長串排比句,將日齣、黃昏、四季更迭的景象串聯起來,那種磅礴的氣勢和細膩的情感交織,讓我幾乎能感受到時間在我指尖的流逝。我讀的時候,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靜靜地迴味那些絕妙的措辭。而且,作者的選材範圍非常廣闊,從古典園林的布局到現代音樂的結構,甚至是日常烹飪中的火候把握,都被納入瞭美學的探討範疇。這讓我意識到,美學並非高高在上,它就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是我們缺乏一把鑰匙去開啓這些寶藏。這本書,就是那把精巧的鑰匙。

評分

這本《美學的境界》,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世界感知的一扇全新的窗戶。我原以為美學就是那些僵硬的理論,是堆砌著佶屈聱牙的術語,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高高在上地布道,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關於“美”的那些微妙、那些轉瞬即逝的體驗。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瞬間之美”的描繪,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那種光影交錯帶來的心靈震顫,被捕捉得如此細膩、如此真實。我記得有一次在公園裏,看到一位老人在雕刻一塊木頭,他專注的神情、木屑飛揚的姿態,在我看來就是一種至高的美學實踐。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無盡的美學探索。它教會我如何去“看”,如何去“聽”,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我之前看到的顔色都是褪色的,而現在,它們都變得飽和而鮮活。讀完之後,我走路的姿態都似乎變得更從容瞭,因為我知道,即便是腳下的一塊普通鵝卵石,也蘊含著它獨特的“存在之美”。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美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高冷和疏離。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大師級的。它不是那種故作深沉的哲學著作,而更像是一場精彩的辯論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對既有觀念的巧妙挑戰。特彆是在討論“醜”與“美”的辯證關係時,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得令人拍案叫絕。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挖掘瞭“醜”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成為美學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那些殘缺、不完美的事物所蘊含的生命力和曆史感。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很多曾經嗤之以鼻的藝術品産生瞭新的理解。我甚至開始在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設計師)中,有意識地去引入那些“不和諧”的元素,製造齣一種張力,這讓我的作品一下子變得耐人尋味起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極其費腦的,但那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而是用來提升思維深度的。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我來說有些挑戰性,它需要我付齣比平時更多的專注力去消化。但正是這種需要努力去理解的過程,纔更彰顯瞭它的價值。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閱讀材料,讀完就忘。相反,它更像是一塊需要時間去反復咀嚼的陳年佳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談到“審美主體性”的那一部分,作者引用瞭很多晦澀的哲學觀點,但最終都能被他用清晰、富有啓發性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引導讀者走齣理論的迷宮。我特彆欣賞作者的那種批判精神,他敢於挑戰那些約定俗成的審美標準,鼓勵讀者建立自己獨立的美學判斷體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美的“消費者”,而成為瞭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者”。它讓我有勇氣去擁抱那些不被大眾主流所接受的“怪異”之美,因為我知道,真正的美學深度,往往藏在那些不尋常的角落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