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它取材丰富,记事详明,但因采用编年体,事件分散,头绪繁杂。而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将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多个题目,每事首尾明晰,脉络清晰,省去读者翻检之劳,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是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此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值得肯定。本书以宋宝祐五年的大字本为底本,加以校点分段,以便阅读。
袁枢(1131~1205),中国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
通鉴纪事本末总目
前记
通鉴纪事本末叙
第一卷
三家分晋
秦并六国
豪桀亡秦
第二卷
高帝灭楚
诸将之叛
匈奴和亲
诸吕之变
南越称藩
七国之叛
梁孝王骄纵
通鉴纪事本末总目
第三卷
汉通西南夷
淮南谋反
汉通西域
武帝伐匈奴
武帝平两越
武帝击朝鲜
武帝惑神怪
巫蛊之祸
燕盖谋逆
第四卷
霍光废立
赵充国破羌
匈奴归汉
恭显用事
成帝淫荒
河决之患
第五卷
丁傅用事
董贤嬖幸
王莽篡汉
光武中兴
第六卷
光武平赤眉
光武平渔阳
光武平齐
光武平陇蜀
楚王英之狱
马后抑外家
窦氏专恣
西域归附
第七卷
两匈奴叛服
诸羌叛服
鲜卑寇边
嬖幸废立
梁氏之变
第八卷
宦官亡汉党锢之祸董卓之乱
黄巾之乱
韩马之叛
袁绍讨公孙瓒
第九卷
曹操篡汉
孙氏据江东
刘备据蜀
第十卷
吴蜀通好
诸葛亮出师平南中附
吴侵淮南
魏平辽东
明帝奢靡
司马懿诛曹爽
吴易太子
诸葛恪寇淮南孙逆节附
第十一卷
魏灭蜀
淮南三叛文钦毌丘俭诸葛诞
司马氏篡魏
晋灭吴
羌胡之叛树机能齐万年
陈敏之叛
第十二卷
西晋之乱贾氏诸王胡羯江左中兴附
第十三卷
刘渊据平阳杀太弟义附
慕容据邺
成李据蜀
张氏据凉
王敦平湘汉
石勒寇河朔
前赵平秦陇
石勒灭前赵
氐据仇池
第十四卷
祖逖北伐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燕讨段辽讨宇文附
赵魏乱中原冉闵灭石氏附
第十五卷
江左经略中原
桓温伐燕
桓温灭蜀
桓温废立
苻氏据长安苻坚篡立
苻秦灭凉
苻秦灭燕
第十六卷
慕容叛秦复燕肥水之役姚苌灭秦慕容灭西燕
丁零叛燕
拓跋兴魏
魏伐后燕慕容德据广固附
第十七卷
伪楚之乱
卢循之乱
谯纵之乱
吕光据姑臧
乞伏据金城
秃发据广武
蒙逊据张掖
秦灭后凉
第十八卷
冯跋灭后燕
蒙逊灭西凉
乞伏灭南凉
蒙逊伐西秦
刘裕灭南燕
刘裕灭后秦
赫连据朔方
魏灭北燕
魏灭夏
魏灭北凉
魏平仇池
第十九卷
刘裕篡晋
元魏寇宋
徐傅废立
彭城王专政
宋文图恢复
宗爱逆节
太子劭弑逆
南郡王之叛
竟陵王之叛
第二十卷
废帝之乱
宋明帝北伐
萧道成篡宋
魏迁洛阳
萧鸾篡弑
第二十一卷
元魏寇齐
萧衍篡齐
南北交兵
魏伐柔然
第二十二卷
肇忠用事
邢峦寇巴西
梁魏争淮堰
元乂幽后
六镇之叛
元颢入洛
元魏之乱
第二十三卷
魏分东西
高氏篡东魏北齐
宇文篡西魏后周
侯景之乱
第二十四卷
梁氏乱亡陈霸先篡梁
西魏取蜀
萧勃据岭南
王琳奔齐陈伐齐附
齐显祖狂暴常山王篡立附
安成王篡立顼
周陈之叛
宇文护逆节
周伐齐周齐争宜阳附
吐谷浑盛衰
第二十五卷
周灭齐
杨坚篡周
始兴王谋逆
隋灭陈
隋易太子
第二十六卷
突厥朝隋
隋讨高丽
炀帝亡隋
高祖兴唐
第二十七卷
唐平东都李密王世充
唐平河朔窦建德
唐平陇右薛举
唐平河西李轨
唐平河东刘武周
唐平江陵萧铣
唐平江淮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辅公祏
唐平山东刘黑闼
第二十八卷
太宗平内难
太宗易太子
太宗平突厥
唐平铁勒
唐平西突厥
太宗讨龟兹
太宗平高昌
太宗平吐谷浑
第二十九卷
贞观君臣论治
唐平辽东
吐蕃请和
突厥叛唐
唐平奚契丹
第三十卷
武韦之祸
太平公主谋逆
第三十一卷
李林甫专政
奸臣聚敛宇文融杨慎矜韦坚王杨钊
杨氏之宠
安史之乱
第三十二卷
刘展之叛
李辅国用事张后程元振附
仆固怀恩之叛周智光附
元载专权
吐蕃入寇代宗幸陕
两税之弊
裴延龄奸蠹
吐蕃叛盟
第三十三卷
藩镇连兵泾原之变李怀光之叛附
第三十四卷
伾文用事
宪宗平蜀刘辟
宪宗平吴李锜
魏博归朝田弘正
宪宗讨成德王承宗
宪宗平淮蔡吴元济德宗讨吴少诚附
宪宗讨淄青李师道
河朔再叛
第三十五卷
南诏归附
宦官弑逆甘露之变附
朋党之祸
武宗平泽潞
裘甫寇浙东
第三十六卷
庞勋之乱
回鹘叛服
吐蕃衰乱唐复河湟附
蛮导南诏入寇
李克用归唐
第三十七卷
黄巢之乱
藩镇之乱
杨行密据淮南
王建据蜀
第三十八卷
诸镇相攻
朱温取淄青
朱温篡唐崔胤诛宦官附
郢王篡弑
李氏据凤翔岐蜀相攻附
第三十九卷
钱氏据吴越董昌僭逆附
王氏据闽中
刘氏据广州
高氏据荆南
徐氏篡吴
第四十卷
马氏据湖南
晋王灭燕
后唐灭梁
庄宗灭蜀
第四十一卷
邺都之变李绍琛之叛附
安重诲专权
秦王之乱两王篡弑附
契丹入寇
孟知祥据蜀
石晋篡唐
范杨之叛范延光杨光远
第四十二卷
契丹灭晋刘知远复汴京附
三叛连兵
郭威篡汉刘旻据河东附
世宗征淮南
前记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孝宗初,试礼部词赋第一,调温州判官,后为礼部试官。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通鉴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时期编纂的。嗣任太府丞兼国史馆编修官,累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江陵府。
本书共分二百三十九个题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总括了一千三百六十余年的“治乱兴衰之迹”。
纪事本末的形式,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史籍尚书,就有若干篇是记事之首尾的。自左传以后的编年体史书,多以纪事本末体作为补充的形式,以济编年之有时而穷。但纪事本末之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是从袁枢这部书开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它有“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的好处(文史通义书教下),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明清两代仿照这部书的续补之作继起不绝。现在历朝的纪事本末已经连续起来,可以从远古一直通到清末。
袁书所依据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向以取材宏富,记事详明,文字洗练,为历来学者所推许。但作者是站在汉族统治者的立场来修史的,用意在于以史为鉴,求有资于“治道”,其最终目的乃是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所以记载历代王朝和邻国的关系,就不能不是大国主义的态度;对于兄弟民族的历史,不能没有歪曲;描述反抗统治者的农民起义,也不能不是站在敌对的立场。并且它记事的重心在“治乱之迹”,对于经济制度的因革,则语焉不详,至于文化史的发展嬗变,谈到的更少。
袁书把通鉴中一千余年间的大事,归纳成二百多个题目,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省去读者不少翻检之劳,它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取材全据通鉴,袁枢自己没什么增补,连原文也不大更动。由于袁书是以事为纲,把同类材料都抄撮在一起,通鉴中的大国主义、大汉族主义和敌视农民起义的思想观点显得更为突出。加以编者在标题的用字上,是有意识地在表示褒贬,例如对于封建王朝和邻国之间的战争、汉族统治者和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对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就使得本书维护汉族封建统治的色彩愈加鲜明。这里正反映出,袁枢的历史观绝不比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有任何进步之处。至于本书的立题,也说明编者的识见并不高明。固然,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有所不同,袁枢不可能把通鉴所有的史实囊括无遗,但是像府兵、漕运、土地制度之类的重要问题,通鉴里不是没有记载,而我们在纪事本末中却找不到这样的专题。因此,以史实来说,袁书也只是记述了“治乱兴衰”的表面现象,就连与“治乱”密切相关的某些制度措施,也没有能提供多少资料。
二
本书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宋小字本。宝祐五年(1257),赵与以严州本字小且讹,又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此即所谓宋大字本。两种宋本皆存。大字本的书板明初尚存南监,所以印本更多些。明末张溥曾就袁书加上自己的“论正”,晚清江西、广雅等书局诸本皆据张溥论正本刊刻。
宋大字本商务印书馆曾据以影印,列入四部丛刊。由于这个本子比较接近原书面貌,即用为底本,校点分段。通鉴是袁书所据的蓝本,因此曾取胡克家本通鉴对校一过。发现歧异,并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参校。大字本误而小字本不误者,迳行改正。凡两本皆误,据通鉴校改处,都加有方圆括号:方括号表示增,仍用大字;圆括号表示删,用小字排印。限于水平,错误恐所难免,希望读者随时指正。
顾士铸一九六三年九月
后记
通鉴纪事本末叙
初,予与子袁子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槬,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存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予每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乎!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之为也,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之源,则得其医之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有奸而不察,后有邪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病,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彼暗而此昭,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
淳熙元年三月戊子庐陵杨万里叙
第二段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搜寻了市面上大量的史书,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直到我遇到了这套《通鉴纪事本末》,才真正找到了我心目中的那本“通史”。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十二册厚重地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气势。简体横排的设计,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流畅,我不再需要费力地去适应繁体字或者竖排的排版,而是可以专注于内容本身。我尤其欣赏它“历代纪事本末”的独特视角。与传统的编年体史书不同,它将历史事件独立成篇,深入挖掘每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动机,以及其深远的影响。这种“专题式”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逻辑,而不是被零散的时间线所淹没。我随便翻到“玄武门之变”那一篇,文字凝练而生动,将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利益纠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唐初,感受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智慧。这12册书,每一册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历史画卷,它们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史。
评分第四段 拿到这套《通鉴纪事本末》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与“精致”。12册的套装,书页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简体横排的排版,对我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让阅读过程更加顺畅,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适应。我立刻翻阅了几篇,比如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作者的叙述非常引人入胜,不仅仅是列举了双方的兵力、战略,更深入地剖析了当时的人物心态,诸如曹操的轻敌,刘备孙权的联盟,以及周瑜的神机妙算。文字流畅,但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眼见证了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伟大战役。这种“纪事本末”的体例,比起一般的编年史,更能让读者抓住事件的重点,深入理解其来龙去脉。每一册书都聚焦于一段历史,一个重要的时期,让我能够更加系统地梳理和学习。我尤其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的一些细节描写,让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这12册,无疑是我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一条绝佳路径。
评分第五段 自从入手了这套《通鉴纪事本末》,我的书桌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期待。这套书的纸张和印刷都相当考究,12册的规模,光是摆在那里就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简体横排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让我在品读历史时,能够更加沉浸其中,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其中关于“汉武帝开边”的部分,那文字写得真是大气磅礴,将汉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另一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非常娴熟,不仅呈现了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得整个故事生动而真实。这种“纪事本末”的体例,让我能够将目光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或者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而不用被庞杂的时间线所困扰。每一个篇章都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历史的逻辑和发展。这12册书,每一册都是一个宝藏,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启示,我非常期待能够逐一品读,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
评分第一段 拿到这套《通鉴纪事本末》真是心头一震,沉甸甸的,书页泛着温暖的米黄色,触感厚实,绝非那种轻飘飘的纸张。简体横排的设计,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现代阅读方式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第一页,一股古朴的墨香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些早已逝去的王朝零距离对话。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几篇,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流畅,叙事清晰,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却又不失史学家的严谨。那些熟悉的战役、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金戈铁马的呼啸,感受着权谋争斗的惊心动魄。套装共12册,这规模本身就足够令人敬畏,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史的方方面面,从诸侯争霸到三国鼎立,从盛唐气象到五代十国,每一个朝代,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将被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历代纪事本末”的编排方式,这比单纯的编年体史书更加侧重于某个特定事件或时期的全貌,能够让我更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相信这套书会成为我书架上最宝贵的收藏之一,也是我探索历史的最佳伴侣。
评分第三段 这套《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简直是中国古代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历史,不能只看冰冷的数据和年代,而是要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这套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首先,它的装帧就很用心,十二册的套装,厚实而大气,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简体横排的设计,对我们这些习惯了现代阅读方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阅读起来丝毫没有障碍。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几篇,比如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那文字写得真是掷地有声,将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将战争的残酷,将人物的挣扎,都写得丝丝入扣。我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看到烽烟四起,感受到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痛苦与无奈。这种“纪事本末”的编排方式,也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将每一个事件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来讲述,深入挖掘其根源,分析其发展,并探讨其影响。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这12册书,每一册都是一部精彩的史诗,每一篇都充满了智慧和启迪。
评分好东西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非常不错!值得购买,包装很好,快递给力,好评!
评分《资治通鉴》是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它取材丰富,记事详明,但因采用编年体,事件分散,头绪繁杂。而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将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多个题目,每事首尾明晰,脉络清晰,省去读者翻检之劳,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评分书完好无损,很小巧精致适合长时间阅读,书的质量不错,一版一印。
评分通鉴纪事本末共十二册,繁体竖版。宋袁枢撰,中华书局出版的。书是从资治通鉴选择的事件原委成书,选择大概一百多事件。该书对读资治通鉴一书有一定帮助。书印刷很好,价格低,很划算,也很喜欢,值得收藏。谢谢京东。
评分书非常好,简体版,适合阅读,值得买
评分好书
评分送货很快,第二天就到了,一个箱子装的,比我想得要小。书很不错,好好看
评分满减买的,价格很实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