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上的中國、中國人的文字、讀*炫的中國字、做*真的中國人! 《漢字中的符號之美》由王元鹿主編,漢字的“美”有其曆史過程。如以甲骨文的産生為起點,漢字至少已有三韆多年的曆史。何況甲骨文其實還不能算是漢字的*早形態。然而,即便在甲骨文與早期金文中,我們已經可以領略其古樸與端莊,還可以理解通過其字形背後的古代社會的曆史、文化與生活現象,乃至我們祖先的造字的智慧——這一切,都是美不勝收的。
王元鹿 1946年9月生,江蘇蘇州人。文學碩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研究員兼民族文字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字學會會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理事、國際納西文化學會常務理事、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字學、普通文字學、中國民族文字與古文字學。主要專著有《漢古文字與納西東巴文字比較研究》、《普通文字學概論》與《比較文字學》。所發錶論文分彆以漢、東巴、哥巴、瑪麗瑪莎、達巴、爾蘇沙巴、水、北美印第安等民族古文字為主題。
序王元鹿
從“一”數到“億”
無處不在的“一”
“二”,和諧還是對立?
“三”到底是多少?
“四”,你吉祥嗎?
追尋“五”字的來曆
“六”因何而完滿
關於“七”的調查
“八”是另一個吉祥數
“九”,曾經是最大的數
“十”——大數、完整數、模糊數
“百”字的來曆
“韆”字的故事
“萬”,大數還是小數?
滿“億”纔能滿意
最早的方位字
“上”是一粒芝麻
“下”比“上”好?
“左”、“右”何者為上
從“右”看“左”
追索“中”字的蹊徑
五行是什麼
古代的“金”是什麼?
欣欣嚮榮的“木”
充滿矛盾個性的“水”
“火”,人類共同的崇拜物
“土”真的很土嗎?
詭異十二獸
從“鼠”的“人品”說起
“牛”有多“牛”
“虎”——土生土長的獸王
溫順而又瘋狂的“兔”
“龍”,你究竟是什麼?
“蛇”——古越人的圖騰
“馬”力無窮
“羊”也是一種瑞獸
調皮可愛的“猴”
平常卻不平凡的“雞”
說“犬”侃“狗”
“豬”——生肖中的副班長
這本新近齣版的《漢字中的符號之美》,初讀之下,便讓人對漢字這門古老而迷人的藝術形式産生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構成漢字的基本筆畫與結構,將其視為一種具有獨立美學價值的視覺符號。我特彆欣賞其中對“點睛之筆”的論述,書中並非簡單羅列曆史沿革,而是著重探討瞭不同朝代書法大傢如何通過對筆鋒、墨色的微妙控製,賦予筆畫以生命力與情感張力。比如,書中對魏碑的方勁有力與宋代行書的灑脫流暢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讓我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那個時代書寫者的心境。對於長期學習書法卻停滯不前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把開啓更高層次審美體驗的鑰匙。它引導我們超越單純的識字功能,去品味漢字結構中蘊含的哲學思辨與宇宙秩序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凝視自己平日裏寫下的漢字,開始重新審視每一個轉摺、每一處提按,體會其中無聲的律動。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漢字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東方古典美學的入門指南。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謹慎的態度,總擔心它們會陷入晦澀的學院派術語或流於錶麵、缺乏深度的贊美。《漢字中的符號之美》卻意外地給瞭我一個紮實的驚喜。它采取瞭一種非常“建築學”的視角來解構方塊字,將橫、竪、撇、捺視為基本的結構單元,進而分析它們如何如同精密的榫卯結構般組閤成穩定而又富於變化的字形。書中大量運用瞭清晰的圖示和剖麵圖,將抽象的筆畫關係具象化。我尤其對作者探討“空間留白”的章節印象深刻——傳統書畫理論中常提,但這本書將其係統化地應用於漢字結構分析中,揭示瞭字形內部的虛實相生。這種由內而外的結構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漢字形態學的理解。它不再是二維平麵上的刻畫,而是一個三維立體的力學平衡體。讀完之後,我發覺自己在觀看任何印刷體或手寫體時,都會不自覺地去衡量其內部的重心分布和筆畫間的張力關係。對於從事設計或視覺藝術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符號學工具箱絕對是寶貴的資源。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作者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使得對漢字符號的解讀跳脫齣瞭傳統書法的範疇,融入瞭現代符號學和信息論的視角。它探討瞭漢字如何在信息傳遞效率和美學錶達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例如,書中對“偏旁部首”的起源及其演化過程的分析,不僅僅是追溯字源,而是將部首視為一種高效的語義壓縮包,這種簡潔性本身就是一種極緻的美。作者用犀利的語言揭示瞭古代造字者在信息稀缺時代所展現齣的超凡智慧。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草書符號化傾嚮的論述,指齣當書寫速度超越可辨識度的臨界點時,符號的純粹性便超越瞭錶意性,成為一種純粹的情緒載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富有思辨性,讀起來像是與一位博學的長者在進行一場關於文字本質的對話,充滿瞭啓發性和挑戰性,絕非那種教人如何“寫得好看”的速成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本身就體現瞭它所倡導的美學理念——剋製與和諧。紙張的選擇和排版布局都非常考究,使得文字的“形象”本身就構成瞭閱讀體驗的一部分。最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對筆畫“勢”的捕捉。這裏的“勢”並非簡單的力量感,而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運動軌跡的感知。書中通過對不同字體中同一筆畫的描摹對比,清晰地展示瞭這種“勢”如何決定瞭整個字體的氣質。例如,一個簡單的“捺”,在楷書中是穩定收束的終點,而在隸書中則成為瞭富有張力的延展。作者引導我們去感受筆畫之間的“氣流”,這種對動態平衡的細膩描述,讓我體會到東方藝術中“氣韻生動”的真正含義。它教會我如何“看”一個字,而不是僅僅“讀”一個字,將漢字符號提升到瞭純粹的視覺藝術鑒賞的高度,令人迴味無窮,受益匪淺。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被這個書名吸引,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漢字起源神話或異域文化中對漢字符號誤讀的有趣軼事。然而,《漢字中的符號之美》完全走瞭一條更為內斂和深沉的道路。它聚焦於符號如何在漢字內部自我演化和相互作用,構建起一個自洽的視覺係統。書中對“異體字”現象的分析尤為精妙,它不再將異體字視為書寫錯誤或混亂,而是將其視為在特定地域或特定審美取嚮下,對核心符號結構進行“微調”的閤法嘗試。這種包容性的視角,極大地消解瞭我過去對“標準寫法”的僵化執念。閱讀過程中,我仿佛進行瞭一次對漢字基因庫的深度掃描,看到瞭無數可能性在曆史的長河中被篩選、被保留或被淘汰的過程。對於那些對漢字曆史脈絡有一定瞭解的進階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細節和洞察力,足以提供多次重讀的價值,每一次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