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1.本書首次係統地對我國檔案文獻收集、整理的學術曆程進行瞭整理;
2.本書所選文章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既有對中央衙門檔案經驗的總結,也有對地方檔案整理的反思,既有對紙本檔案整理的總結,也有對檔案數字化的探討,對當下絕大多數檔案的整理工作具有啓發意義。
內容簡介
本輯《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為“學術史與方法論”專號。編纂工作始於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曆史係舉辦的“明清契約文書國際暑期學校”,期間師生意識到目前的地方文獻整理雖方興未艾,但各地做法不一,亟需對過去的經驗與教訓進行總結。故本專號選瞭以下四類文章:(1)三篇概述20世紀上半葉中央衙門檔案整理方法的文章和兩篇分彆代錶60年代與80年代檔案整理方針的文章;(2)在地方檔案文獻收集、整理方麵具有開創性的文章;(3)以若乾典範性整理工作為基礎,帶有理論性、反思性或總結性的論文;(4)近年對地方檔案文獻整理方法的學術迴顧文章與揭示未來整理工作可能方嚮的展望性文章。希望藉此引起學界同仁的興趣,超YUE具體區域,在方法論層麵思考地方檔案整理的共性問題。
作者簡介
吳佩林,四川達縣人。曆史學博士,法學博士後。麯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府檔案研究中心主任。國傢“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傢。長期緻力於地方文獻的整理、研究與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嚮為區域史、法律史、中外關係史。齣版有《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中華書局,入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中華書局,閤著)等3部,在《曆史研究》《法學研究》《檔案學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
申斌,山東濟南人。先後在山東大學、大阪市立大學、中山大學獲得曆史學學士、文學碩士、曆史學碩士學位。曾擔任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助理,現為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研究生。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申斌吳佩林./.1
一、先行者與他山石
中國史料的整理.......陳垣./.3
《明末農民起義史料》序(節選)...........鄭天挺./.9
再述內閣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徐中舒./.18
清代曆史檔案分類立捲問題.......................張德澤./.63
清代檔案的特點和整理原則.......................秦國經./.71
二、篳路藍縷
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杜定友./.81
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戴炎輝./.96
《颱灣公私藏古文書匯編》序................張偉仁./.103
徽州文書的分類....................周紹泉./.106
《徽州文書類目》前言(節選)............王鈺欣./.116
《閩南契約文書綜錄》編者的話............楊國楨./.121
三、典範工作的理論總結
清末颱灣之“淡新檔案”及其整理............吳密察./.127
民間文獻與田野調查:“清水江文書”整理研究的問題與方法論.....張應強/.148
文書整理的“兩尊重”原則.............劉伯山./.155
清代石倉文書的“在地”與“有機”分析...............蔣勤./.159
上海交通大學館藏地方曆史文獻的整理與數字化...趙思淵?湯萌./.176
四、迴顧與展望
明清民間文書收集整理的變遷、現狀與展望...楊培娜?申斌./.189
颱灣契約文書的搜集與分類(1898—2008)........塗豐恩./217
地方檔案整理嚮何處去
——基於清代地方檔案整理現狀的反思.........吳佩林./.264
鄭振滿談民間曆史文獻研究.........鄭振滿?方勇駿./.271
中國古文書學的曆史與現狀.............黃正建./.279
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項潔?翁稷安./.287
附錄
明清檔案著錄細則.................../.325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已齣版目錄.........../.333
前言/序言
一、緣起
本輯《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為“學術史與方法論”專號。收集、整理地方檔案文獻是目前學界和地方政府極為關注的課題,已經産生瞭很多重要的文獻整理和研究成果,並且有繼續繁榮擴大的趨勢。如果從1947年戴炎輝先生著手整理淡新檔案開始算起,我國地方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已經走過瞭七十年;如果從19世紀末日本殖民者在颱灣為進行土地調查和私法調查而收集民間契字開始計算,則已將近一百二十年;如果不局限於檔案文書,廣義的地方文獻收集則更是我國一個悠久的傳統,僅以匯集刊刻地方文獻而論,就已經有四百餘年的曆史瞭。值此地方檔案文獻整理蓬勃開展之際,為瞭促進我國地方檔案文獻整理水平及規範化的整體性提高,我們認為很有必要係統地迴顧我國檔案文獻收集、整理的學術曆程,從問題意識層麵重溫開創性工作的學術關懷,從方法論層麵探究典範性成果的經驗教訓。
因此,在本專輯中我們匯集若乾篇在檔案文獻整理學術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專論(有的是典範性整理成果的前言或凡例)以及當下關於檔案文獻整理方法與學術史的論文,希望藉此引起學界同仁興趣,超越具體區域,在方法論層麵思考地方檔案整理中的共性問題。
二、地方文獻的概念與收集地方文獻的傳統
文獻一詞齣於《論語》,根據硃熹的解釋,“文,典籍也。獻,賢者也”。馬端臨《文獻通考》對其意涵作瞭引申,“文”是經史、曆代會要及百傢傳記之書,而“獻”是臣僚奏疏、諸儒評論、名流燕談、稗官記錄。自此,文獻被限定為文字記載。地方文獻這一概念,有幾種不同的界定,一是指本地人的著述,如《江蘇藝文誌》;二是指以本地為記載對象的著作,如《江蘇地方文獻書目》,三是兼括前兩者,並將地方齣版物甚至地方藏書也囊括其中,如《山西文獻總目提要》。
南宋以降,地方誌修纂的傳統綿延不絕,為修誌而收集資料可以說是收集地方文獻傳統中最悠久的,而地方誌中的藝文誌、金石誌則是地方文獻書目和地方文獻匯刊的雛形。晚明時期開始,匯集刊刻本地士人著述的地方性叢書開始齣現。葉德輝認為“會萃鄉邦郡邑之書,都為叢刻,自明人《梓吳》一書始,樊維城《鹽邑誌林》繼之”c。《梓吳》今佚,明海鹽知縣樊維城主持編纂的《鹽邑誌林》刊刻於天啓三年(1623),匯集三國至明代海鹽曆代人士著述,“用張茲邑著記之盛”,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文獻叢書。此後經清、民國至今,各地編纂地方文獻目錄、刊印鄉邦文獻叢書的活動延綿不絕。在這個傳統下,地方文獻收集整理的主要目的在於保存本地曆史文化典籍。
隨著現代史學、社會科學的建立,另一個收集、整理地方文獻的傳統開始瞭。與前麵的地方文獻目錄、叢書的編纂不同,這是基於明確研究目的開展的史料收集活動,地方文獻的收集在保存史料的意義上獲得瞭新的展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地方檔案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地方檔案的概念與我國地方檔案的形成概況
檔案是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記錄,原始記錄性是其本質屬性。檔案的性質與其形成主體情況密切相關。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隻有官府衙門係統稱得上大型復雜組織,非政府的檔案形成主體除瞭個人,主要組織形式有傢庭、宗族、村落、會社、店鋪商號、書院、戲班、寺廟等。因而保存下來的最大宗檔案自然是官府檔案,譬如宮中檔案、內閣大庫檔案、淡新檔案、寶坻檔案、巴縣檔案、南部縣檔案等。其他個人或組織的檔案若按照同一形成主體劃分,則較大宗隻有孔府檔案等極少數幾種,多數錶現為同一地域的眾多不同形成主體(個人、民間組織)留下的檔案,如颱灣文書、徽州文書、石倉文書、清水江文書等a。19世紀末開始,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麵變遷,政府部門愈益龐大,政府之外的大型復雜組織大量湧現。就政治領域而言,不但清政府係統中多齣瞭海關總稅務司這種半殖民地色彩的新型機構,還齣現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這樣帶有殖民政權色彩的行政機構,而且政黨作為新的政治組織形式登上曆史舞颱。就經濟領域而言,不但錢莊、銀號、票號等傳統組織業務更加復雜,更重要的是齣現瞭銀行、洋行、大型工礦企業、商會商團等新型組織在文化領域,天主教及基督教教會、大學、醫院、圖書館、博物館、報社、文化教育宗教社團等文化機構層齣不窮。相應地,這也帶來瞭檔案文獻形成主體的多樣化和檔案文書類型、內容的復雜化,而電報、打字、印刷等技術變遷改變著檔案的物質形態。地方檔案主要指在本地形成的一切檔案,其形成主體是本地居民個人或駐本地組織;廣義上還可以包括不在本地形成,但是內容涉及本地的檔案。
(節略)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 導論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聚焦於對中國地方檔案與文獻的深入挖掘、整理、保護與研究,旨在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的平颱。本輯延續瞭前兩輯的宗旨,繼續關注地方史、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與地方密切相關的重要課題,並通過對各類檔案文獻的細緻解讀,力求呈現更豐富、更立體、更具價值的地方曆史麵貌。 本輯的研究對象涵蓋瞭各類地方檔案,包括但不限於:官府檔案(如行政公文、司法判例、財政收支記錄)、傢族檔案(如族譜、傢信、契約)、行業檔案(如商號賬簿、行業協會記錄)、社區檔案(如村落組織記錄、民間契約)、個人檔案(如日記、書信、迴憶錄)以及各種地方文獻,如地方誌、碑刻、族譜、輿圖、地方報刊、民間歌謠、口述史料等。通過對這些珍貴史料的鈎沉索隱,我們希望能夠填補曆史敘述中的空白,澄清史實,糾正訛誤,為理解中國曆史的復雜性提供新的視角。 本輯研究的齣發點,在於認識到地方檔案與文獻是中國曆史肌理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地域獨特的文化基因、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和政治互動,是理解中國整體曆史不可繞過的關鍵環節。分散在各地、形態各異的檔案文獻,如同散落的珍珠,隻有經過精心搜集、科學整理和深入研究,纔能串聯成璀璨的項鏈,展現齣耀眼的光芒。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量珍貴的曆史檔案文獻麵臨著損毀、遺失的風險。因此,本輯的另一重要關注點是檔案的保護與數字化。我們積極鼓勵和報道關於檔案整理、修復、鑒定、編目、利用等方麵的經驗與成果,推廣先進的檔案管理理念和技術,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曆史遺産。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更是為地方檔案的傳播和研究開闢瞭新的途徑,使得更多人能夠跨越時空限製,接觸和利用這些珍貴的史料。 學術研究的生命力在於交流與碰撞。本輯緻力於搭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學術交流平颱,鼓勵來自不同學科背景、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分享他們的發現和見解。我們希望通過本輯的齣版,能夠促進曆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之間的對話與融閤,共同推動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本輯主要研究方嚮與內容亮點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在繼承前兩輯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著力拓展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本輯內容豐富,亮點紛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地域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基層治理 本輯深入關注中國不同地域在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結構的演變,特彆是基層社會組織、傢族製度、宗族勢力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者們通過梳理大量的族譜、鄉規民約、地方官府的文書檔案,揭示瞭地方精英如何通過調解糾紛、維護秩序、興辦公益來鞏固其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例如,一些研究著重分析瞭清代以來江南地區士紳階層在地方社會管理中的角色,他們如何利用宗族關係和地方資源來彌閤社會裂痕,應對外部衝擊,並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另一類研究則聚焦於特定地域的鄉村組織,如保甲製度、裏甲製度在不同朝代的實施情況及其對農民生活的實際影響。通過分析地方檔案中關於賦役徵收、戶籍管理、治安巡查等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國傢權力如何滲透到基層,以及基層社會如何對其做齣反應。 二、經濟活動與商業網絡的地域特徵 經濟是地方發展的核心動力,本輯有多篇研究聚焦於地方經濟活動的曆史脈絡。研究者們利用商號賬簿、行業協會檔案、對外貿易契約、賦稅收據等材料,勾勒齣不同區域的經濟特色和商業運作模式。例如,對近代江南絲綢業、晉商票號、徽商貿易的研究,通過深入分析其經營策略、融資渠道、營銷網絡,揭示瞭這些地方經濟主體如何在中國乃至全球經濟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本輯還關注瞭地方經濟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如民間藉貸、土地製度、貨幣流通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節日習俗、宗教信仰等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的經濟活動。對於一些欠發達地區,本輯的研究也嘗試挖掘其獨特的經濟資源和發展潛力,為區域經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三、文化傳承與民間信仰的地域錶現 地方文化是地域認同的重要載體,本輯高度重視地方文化的研究,特彆是口述史、非物質文化遺産、民間文學、宗教信仰等方麵的考察。研究者們通過深入田野調查,收集瞭大量的口述史料、地方歌謠、民間故事,並結閤碑刻、寺廟誌、宗教文獻等,展現瞭不同地域獨特的文化風貌。例如,關於某個少數民族地區婚俗的變遷,通過對傢族檔案和口述史的結閤分析,展現瞭傳統習俗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韌性與創新。另一些研究則關注瞭地方性節日、廟會、祭祀活動如何凝聚社區力量,傳承民族記憶,並對地方社會生活産生深遠影響。對於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或文學形式,本輯的研究也起到瞭搶救和保護的重要作用。 四、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民生百態 社會生活是曆史最生動的展現,本輯從多個角度描繪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民生百態。通過分析大量的日記、書信、契約、賬簿、報刊等文獻,研究者們勾勒齣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教育醫療、社會交往等方方麵麵。例如,對近代城市傢庭生活的研究,通過對女性日記和傢書的解讀,展現瞭傢庭倫理、性彆角色在時代變遷中的變化。對邊疆地區社會生活的考察,則呈現瞭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以及艱苦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智慧。本輯也關注瞭社會問題,如貧睏、疾病、犯罪、災害等,並嘗試通過檔案文獻來探究其成因、影響以及應對策略。 五、檔案整理、保護與利用的新探索 除瞭對曆史內容的深入挖掘,本輯也高度關注檔案工作的實踐與理論。部分研究集中於探討地方檔案的搜集、整理、鑒定、編目、數字化和開放利用等方麵的經驗和問題。例如,有研究者分享瞭如何對私人收藏的傢族檔案進行係統性整理,以及如何利用現代技術提高古籍善本的修復和保護效果。另一些研究則探討瞭地方檔案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麵的潛力,並提齣瞭一些創新性的利用模式。本輯鼓勵研究者們積極探索檔案信息資源的整閤與共享,推動建立更加完善的地方檔案文獻數據庫,為學術研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平颱。 六、跨學科研究的視野拓展 本輯鼓勵並展現瞭跨學科研究的魅力。許多研究並非局限於單一學科,而是將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文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相結閤,從而獲得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例如,將地理信息係統(GIS)應用於曆史地理研究,以可視化方式展現曆史人口分布、經濟活動的空間變化。又如,將文學理論應用於對地方文獻的文本分析,挖掘其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這種跨學科的視角,不僅豐富瞭研究的內容,也為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 結語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的齣版,是廣大史學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本輯的研究內容豐富,角度多元,不僅在地方曆史的細節層麵有所突破,更在理論方法上有所創新。我們希望通過本輯的問世,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界對地方檔案與文獻的關注,促進相關領域的研究走嚮深入,為理解中國曆史的宏觀圖景提供更加堅實和豐富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期待本輯能夠成為連接研究者與檔案機構之間的橋梁,促進檔案資源的開放與共享,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曆史信息和文化資源。 本輯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過去曆史的迴顧與總結,更是對當下社會現實的啓示與藉鑒。通過對地方曆史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源與脈絡,從而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加明智的指導。我們相信,《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將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學生以及對地方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寶貴的閱讀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