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西汉史

这才是西汉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力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西汉
  • 历史研究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汉朝
  • 历史人物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64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3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5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z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z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这才是西汉史》主要讲述了刘邦建汉至王莽篡汉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故事。涵盖了西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西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作者简介

尹力,原名张吉杰,研究生毕业,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本科),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主修魏晋南北朝史,现为大学老师。出版过多篇论文专著、史学专著。

目录

第一章 威加四方
1.刘邦登基
(1)刘邦称帝
(2)定都长安
(3)制定朝仪
2.大封功臣
(1)分封诸侯王
(2)功人功狗之论
(3)萧何功劳第一
(4)曹参战功赫赫
(5)张良运筹帷幄
(6)周勃冲锋陷阵
(7)樊哙勇猛果敢
(8)夏侯婴勤王辅政
(9)灌婴拼战沙场
(10)战功重者封侯
(11)布衣卿相之局
(12)汉承秦制
3.白登之围
(1)冒顿单于的崛起
(2)高祖被围
(3)汉与匈奴和亲
4.高祖平叛
(1)贯高谋逆
(2)陈稀造反.
(3)高祖亲征
5.狡兔死,走狗烹
(1)高祖伪游云梦泽
(2)吕后杀韩信
6.黥布谋反
(1)黥布归汉
(2)黥布反汉
(3)战败身亡

第二章 吕氏专权
1.吕后夺权
(1)争立太子
(2)铲除异己
2.萧规曹随
(1)萧何为相
(2)曹参无为而治
3.吕氏争权
(1)吕后称制
(2)分封诸吕
4.平定诸吕
(1)反吕同盟
(2)刘襄用兵
(3)周勃安天下

第三章 文景之治
1.文帝登基
(1)迎立代王刘恒
(2)文帝封臣立嗣
(3)文帝习明政事
(4)文帝纳谏
2.南越称臣
3.张释之用法
4.贾谊上《治安策》
5.两王叛汉
(1)济北王起兵
(2)淮南王造反
6.晁错言边事
7.晁错论农耕
8.文帝御匈奴
(1)汉匈交恶
(2)冯唐谏用将之道
9.景帝重用晁错
(1)文帝驾崩
(2)晁错上《削藩策》
10.七国之乱
(1)吴王图谋造反
(2)七国联合反叛
(3)周亚夫平吴楚
(4)平定七国之乱

第四章 汉武雄风
1.武帝登基
(1)受封胶东王
(2)夺太子位
2.董仲舒对策
(1)教化之道
(2)人才之道
(3)天人之道
3.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1)黄老之学大行其道
(2)武帝推崇儒术
4.张骞初使西域
(1)神秘的西域
(2)张骞通西域
5.武帝纳谏
(1)东方朔谏武帝
(2)汲黯谏武帝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改革选官制度
(2)改革行政制度
(3)颁布“推恩令”
(4)改革军事制度
(5)创设刺史制度
8.马邑之谋
(1)汉初和亲政策
(2)武帝计击匈奴
(3)王恢自杀
9。汉通西南夷
10.酷吏当权
(1)初露端倪
(2)张汤用法
(3)官多酷吏
11.卫青击匈奴
(1)河南之战
(2)七将军伐匈奴
12.两王谋反
(1)两王勾结
(2)机事不密
13.河西走廊之战
(1)激战祁连山
(2)浑邪王降汉
14.漠北之战
(1)卫霍合击匈奴
(2)巩固北部边境
15.张骞再使西域

第五章 盛极而衰
1.武帝实施经济改革
(1)算缗告缗运动
(2)盐铁官营
(3)铸造五铢钱
(4)创设均输法、平准法
(5)卜式为国捐财
2.武帝求仙
(1)栾大惑武帝
(2)封禅大典
3.平定南夷
(1)吕嘉谋反
(2)平定两越
(3)复通西南夷
4.武帝击朝鲜
(1)水陆出击
(2)朝鲜败降
5.李广利伐大宛
(1)初征大宛
(2)二征大宛
6.苏武不辱使命
(1)匈奴扣苏武
(2)苏武牧羊
(3)重见天日
7.李陵败降匈奴
(1)大战单于军
(2)寡不敌众
8.司马迁著《史记》
(1)身遭腐刑
(2)矢志不渝
(3)《史记》问世
9.巫蛊之祸
(1)公孙贺族诛
(2)江充握重权
(3)太子被逼反
(4)血染长安
(5)武帝悔悟
10.轮台罪己诏
(1)国库耗尽
(2)休兵养息
(3)推广代田法
11.苦心立嗣
(1)太子初立
(2)四重臣辅政

第六章 昭宣中兴
1.盐铁会议
(1)双方大辩论
(2)与民休息
2.昭帝巩固皇权
(1)刘旦觊觎皇位
(2)内外勾结
(3)事泄被捕
3.霍光主政
(1)立昌邑王为帝
(2)刘贺被废
(3)霍光立宣帝
(4)尹翁归清正严明
(5)盖宽饶不畏权贵
4.宣帝击匈奴
(1)汉与乌孙共击匈奴
(2)匈奴兵败衰落
5.霍氏谋反族诛
(1)霍夫人毒杀许皇后
(2)霍氏欲谋反
(3)霍氏伏法
6.赵充国平羌
(1)羌人叛汉
(2)老将出征
(3)充国论战
(4)上书屯田
7.匈奴大衰
(1)始置都护
(2)匈奴诸王争立
(3)呼韩邪单于称臣
8.休养生息

第七章 西汉濒危
1.石显弄权
(1)萧望之蒙冤
(2)刘向上书
(3)周堪、张猛落难
(4)京房上奏考功课吏法
(5)朱云折槛
2。郅支单于败死
(1)郅支单于被攻杀
(2)陈、甘封侯
3.呼韩邪单于朝汉
(1)侯应言戍边
(2)昭君出塞
4.王氏专权
(1)王氏封侯
(2)王凤摄政
(3)刘向劝谏
(4)王氏骄奢
5.赵氏姐妹乱政
(1)赵氏姐妹受宠
(2)赵飞燕封后
(3)谷永劝谏
(4)成帝亡于酒色
6.哀帝断袖
(1)断袖之癖
(2)群臣进谏
(3)王嘉遇害
(4)董贤之死

第八章 王莽篡汉
1.代汉自立
(1)王莽夺权
(2)诛除异己
(3)新朝代汉
2.王莽改制
(1)改革币制
(2)王田私属
(3)六筅制度
(4)改革官制
3.绿林、赤眉起义
(1)绿林起义
(2)赤眉起义
(3)昆阳之战
4.王莽之死
(1)内忧外患
(2)王莽败亡
汉风万里:大汉盛世的兴衰与侧影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史林轩 装帧: 精装,附赠秦汉风物图谱 --- 卷首语:帝国背影下的烟火人间 本书并非聚焦于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亦非专注于某一位帝王的功过评判。我们试图在那个波澜壮阔、兼具辉煌与苍凉的大时代——汉朝——的侧面,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更具人情味的社会风俗画卷。 《汉风万里》旨在探索汉代社会结构下,那些未被史书详尽记录的普通人生:他们如何耕作、如何信仰、如何在帝国版图的扩张与收缩中安身立命。我们把目光投向边塞戍卒的戍期生活、巴蜀盐铁官营的匠人智慧、以及江南水乡在汉初的缓慢觉醒。这是一次对“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深潜。 --- 第一部分:车辚马萧——帝国的脉搏与底层的生活 1. 阡陌之上:汉代的农业经济与郡县治理的渗透 汉朝,一个以“黄老之学”奠定基调,后又被儒家思想逐步重塑的时代。然而,无论官方意识形态如何变迁,帝国赖以生存的根基始终是广袤的土地和辛勤耕耘的农民。 本部分将详尽考察汉代井田制瓦解后新兴地主阶层的崛起及其与国家税收体系的复杂关系。我们不会止步于描述“均田制”的理想,而是深入剖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豪强如何利用代耕、佃租与隐匿等手段,将赋税负担转嫁至自耕农身上。重点探讨了汉武帝“推恩令”颁布后,诸侯王国内部土地兼并的速度,以及这一过程对乡村社会稳定性的冲击。 此外,我们将分析郡县制在千里江山中的延伸力度。例如,在远离长安的偏远郡县,地方官吏的实际权力边界何在?他们与地方宗族、胥吏集团的关系如何影响到律法的有效执行?从出土简牍中可见的徭役记录,还原了那些修筑驰道、运河、水利工程的庶民的血汗。 2. 盐铁与五铢:官营手工业中的技术传承与民生代价 “盐铁官营”是汉帝国财政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央集权对地方经济干预的最强力体现。我们聚焦于盐的煮制工艺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如海盐的晒制与卤水的熬煮),以及铁器的冶炼技术如何从巴蜀地区向东方传播。 本书特地开辟章节,对比了汉初“民营”与汉武帝后“官营”的得失。民营时代的民间铸铁效率与创新性,与官营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汉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度量衡标准的执行情况,来反观中央对市场波动的控制能力。五铢钱的推广过程,不仅仅是货币改革,更是对全国财富流向的一次强力导引。 3. 边塞冷月:屯田与戍卒的家国书写 长城内外,是汉朝最持久的战场,也是其国力消耗最剧烈之地。本书细致考察了汉朝在边疆地带推行的“军屯”与“民屯”制度的实践细节。 屯田者的生活远非“开荒种粮”般简单。我们探讨了戍卒的轮换制度(期年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构建起一套边塞的非正式经济网络来维持生存。例如,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下,边境贸易(走私与合法交换)如何在官方禁令与现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对居延汉简、放马滩竹简等材料的重新解读,勾勒出边塞基层军官的文书往来与内心世界,那里有对故乡的思念,更有在残酷环境中磨砺出的生存哲学。 --- 第二部分:风俗与信仰——汉人的精神疆域 4. 祠祀与方术:巫蛊之祸背后的民间信仰重构 儒家思想虽在朝堂上占据主流,但在民间,对鬼神、灾异的敬畏从未消减。本书着重分析了汉代“社稷之神”与“家室之神”的信仰体系。 我们考察了五行学说的社会化过程,它如何从一种宇宙论,演变成解释灾异、指导帝王决策的工具。特别关注巫、祝、方士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从西汉早期的被默许,到巫蛊之祸后被严厉打压的曲折历史。我们探究了“封禅”仪式的政治意义如何被普通百姓通过地方性的祭祀活动所“模仿”或“民间化”。 5. 丧葬礼仪中的社会阶层投影 汉代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其社会结构最直观的窗口。本书跳出“厚葬风气”的简单标签,深入分析了“明器”的使用规范与墓室的形制差异如何清晰地划分了社会等级。 从列侯的黄肠题凑到中产阶层的石室墓,再到平民的竖穴墓,每一种墓葬形制都反映了逝者家族对“死后秩序”的维护和对“孝道”的执行。我们特别关注画像石、画像砖上所描绘的“黄泉安宁图景”——那些车马出行、宴饮享乐的场景,实际上是生前未竟的愿望在彼岸世界的投射。 6. 丝路初探:西域之门的异域风物与文化碰撞 汉朝的对外交流,远不止于卫青、霍去病的军事胜利。本书将目光投向张骞开辟的西域通道中早期商业贸易的形态。 我们不以“征伐”为中心,而是考察了玉石、香料、异兽等首次进入关中腹地后,如何在贵族阶层中引发的“消费革命”。同时,探讨了在西域都护府建立后,汉文化是如何在绿洲城邦中扎根、变异,以及粟特、大月氏等民族的商业网络如何与帝国建立起一种非国家级的经济纽带。 --- 结语:帝国黄昏下的未竟之志 《汉风万里》试图证明,理解汉朝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开疆拓土的武功,更在于其复杂而充满韧性的社会肌理。每一个士兵、每一个工匠、每一个在黄昏时分点燃油灯的农家,都是构成这个庞大帝国稳定性的微小单元。历史的真相,往往潜藏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日常角落之中。 本书献给所有对“活生生”的汉代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读物抱有很高的期待,但这本作品的表现力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想。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的洞察力非凡,对于权力结构的变迁、社会思潮的演进,都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默默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那种被历史的深度所震撼的感觉非常美妙。装帧和版式设计也十分用心,阅读体验极佳,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使得严肃的历史研究成果,能够以一种优雅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又被拓宽了一个维度,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的世界,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参照系。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以一些核心议题或关键事件为锚点,进行螺旋式深入的探讨。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立体感,让读者能够在不同的侧面反复审视同一个历史时期。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仿佛信手拈来,但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和深刻的见解,绝无一句废话。对于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博弈,作者描绘得如同精彩的棋局推演,步步为营,充满了戏剧张力。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有了一种近乎身临其境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权力永恒主题的深度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却又在关键时刻抛出悬念,引人一探究竟。我发现自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一页接一页地翻阅,完全沉浸在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作者对史实的梳理脉络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年代框架,不至于被繁复的人名和事件绕晕。最妙的是,作者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前后矛盾的记载并列,然后给出自己审慎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激发了读者主动思考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结论。它成功地将历史的温度重新带回给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作为“人”的复杂性,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标签。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笔触细腻,细节刻画入木三分。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捕捉尤其精准,即便是遥远历史中的帝王将相,他们的喜怒哀乐、权谋算计,都能通过文字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描绘边塞风云、朝堂争斗时波澜壮阔;也有对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的别致描写,让人在紧张的政治斗争间隙,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侧影。书中引用的史料考据严谨,但绝不枯燥,作者总能将那些冰冷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阅读的负担,而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尤其是对于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转折点,作者的分析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让人在读完后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豁然开朗,绝非走马观花式的肤浅叙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克制的典雅,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和信服。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华丽或煽情的辞藻,而是依靠精准的用词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来构建历史图景。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坐在你面前,平静而深刻地为你剖析过往的兴衰得失。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性的决策失误或战略远见,作者的分析深入骨髓,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历史运行背后的内在规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公允态度,既不完全褒扬,也不一味贬低,而是力求还原其行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局限,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每次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是对一本优秀历史著作最好的证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