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人史纪

法兰克人史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文海 著,陈文海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世纪
  • 法兰克王国
  • 欧洲史
  • 早期欧洲
  • 梅罗温王朝
  • 加洛林王朝
  • 格雷戈里·图尔
  • 历史文献
  • 西方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40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1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兰克人史纪》(拉丁文Liber Historiae Francorum,英文Th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是“法兰克时代核心历史文献汉译与研究 ”系列书中第二部。 该书出现于公元8世纪前期。从叙史结构上来看,它属于“法兰克通史”范畴,从法兰克人的“特洛伊起源”传说一直写到作者所生活的8世纪前期。全书共分53章,从材料来源上说,前42章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取自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一书,但亦有一些新材料。从法兰克通史角度来说,真正使得《法兰克人史纪》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是第43—53章,这部分内容涉及642—721年间的法兰克史事,而这部分史料在法兰克历史上又具有惟一性。也就是说,正是借助于此书,642年之后数十年的墨洛温王朝史得以补上。该书对墨洛温王朝史的记载截止于721年,此时距该王朝正式灭亡尚有30年。 本书的译者导论对《法兰克人史纪》的文献学源流做了深入探究和挖掘。对它的基本面貌、作者身份和写作地点、历代抄本和刻本、所依据的文本、叙事方式等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做了清晰的阐述。

目录

译注说明一:法兰克时代核心历史文献的构成
译注说明二:关于《法兰克人史纪》
译者导论:《法兰克人史纪》文献学探究
一、《史纪》的基本面貌
二、《史纪》的作者身份及写作地点
三、《史纪》的抄本和版本
四、《史纪》的“族源”叙事
五、《史纪》的叙事范式
法兰克人史纪
第1章 关于法兰克人的起源与行迹,另及他们经常发起的那些争斗
第2章 阿兰人反抗皇帝瓦伦提尼安,法兰克人将之征服;法兰克人过去须向帝国定期缴纳贡赋,如今,这一义务被豁免
第3章 皇帝派去收税官,以图让法兰克人重新缴纳贡赋
第4章 皇帝调派罗马军队前去讨伐法兰克人;法兰克人来到莱茵河地区;另及他们的首位国王
第5章 国王法拉蒙以及他的儿子克劳迪欧先后去世,匈奴人进入高卢
第6章 国王希尔德里克被逐出自己的王国
第7章 法兰克人把罗马人埃吉迪乌斯推举为首领;他们把希尔德里克赶出国门,后来又把他请了回来
第8章 科隆城被攻占,埃吉迪乌斯去世,另论及萨克森人的公爵阿多瓦格里乌斯
第9章 希尔德里克去世,克洛维与西阿格里乌斯开战
第10章 主教请求克洛维归还广口瓶;图林根人被征服之后,开始缴纳贡赋
第11章 奥雷里阿努斯是克洛维的使臣,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穷苦的外乡人,然后帮助克洛维和克洛提尔德订立婚约
第12章 国王克洛维向贡多巴德派出使节,要求把已和自己订婚的克洛提尔德娶过来
第13章 克洛维再次遣使到贡多巴德那里,为克洛提尔德索要财富
第14章 克洛提尔德反复提出请求,让克洛维信奉万王之王
第15章 克洛维与阿拉曼人开战,在此期间,出于无奈,他被迫恳请上帝施以援助;圣雷米吉乌斯为他施洗
第16章 勃艮第人是在何地被克洛维打败的,他们又是如何臣服于克洛维的;据说,有些人被野兽吞食
第17章 上帝向克洛维显示奇迹,结果,克洛维打败哥特人,并杀掉阿拉里克
第18章 克洛维对其亲属拉格纳卡尔发动战争
第19章 克洛维去世,其四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王国。丹麦入侵高卢
第20章 克洛多梅尔、希尔德贝尔特和克洛塔尔联合起来向勃艮第人开战
第21章 克洛多梅尔再次打败勃艮第人,但他本人却被杀身亡
第22章 法兰克人对图林根人展开大屠杀,图林根人的国王赫尔曼夫里德亦被杀死
第23章 希尔德贝尔特对哥特人发动战争,阿马拉里克被杀
第24章 希尔德贝尔特和克洛塔尔听信谗言,把他们的两个侄子拉来杀掉。然后,他们侵占了这两个孩子父亲的王国
第25章 关于提乌德里克之死、提乌德贝尔特王国以及对克洛塔尔的战争
第26章 希尔德贝尔特和克洛塔尔入侵西班牙,并对萨拉戈萨城展开围困。伦巴德人被迫纳贡
第27章 关于提乌德贝尔特、克洛提尔德以及提乌德巴尔德之死。克洛塔尔接管提乌德巴尔德的国土,并与萨克森人开战
第28章 克拉姆密谋反对他的父亲,与其合谋的是希尔德贝尔特。另及希尔德贝尔特之死
第29章 圣梅达去世后的丧葬安排;另及克洛塔尔之死以及他的几个儿子对其王国的继承
第30章 匈奴人入侵高卢,但被击败;西吉贝尔特与希尔佩里克之间爆发战事;另及卡里贝尔特的几个妻子
第31章 关于卡里贝尔特之死;西吉贝尔特娶布隆希尔德为妻;希尔佩里克娶加尔斯温特为妻;另及弗蕾德贡德
第32章 西吉贝尔特与希尔佩里克之间爆发战事,另及西吉贝尔特之死
第33章 布隆希尔德遭到流放,墨洛维娶之为妻;希尔佩里克与香槟军队开战
第34章 希尔佩里克下令制定税目,但这类税目非常邪恶
第35章 关于皇帝查士丁和提比略;希尔德贝尔特对意大利的征服;国王贡特拉姆之死;弗蕾德贡德施计,将希尔佩里克杀死
第36章 弗蕾德贡德与奥斯特拉西亚人开战,在把他们击败之后,又放火焚烧香槟地区
第37章 弗蕾德贡德去世;提乌德贝尔特与克洛塔尔之间爆发战争
第38章 布隆希尔德使坏,提乌德里克将其哥哥杀死
第39章 提乌德里克想娶其侄女为妻;提乌德里克最终被布隆希尔德杀害
第40章 奥斯特拉西亚人以及其他法兰克人共同推举克洛塔尔为国王,他们一致要求将布隆希尔德处死
第41章 萨克森人向达戈贝尔开战,克洛塔尔杀死他们的公爵;对于萨克森男性,只要其身高高于他那把剑的长度,一个都不得活命
第42章 关于克洛塔尔之死以及达戈贝尔的王国
第43章 关于达戈贝尔和西吉贝尔特之死,另及克洛维的王国
第44章 克洛维将法兰克王国弄得生灵涂炭;另及克洛维之死以及克洛塔尔的王国
第45章 埃布罗安被选为官相;克洛塔尔国王去世;提乌德里克和希尔德里克在王国内分别被拥立为王
第46章 马丁与丕平两位公爵向埃布罗安及提乌德里克开战
第47章 埃布罗安被杀,瓦拉托被推举为官相,神圣的奥杜安去世
第48章 瓦拉托去世,贝尔卡尔接替其位置。丕平打败贝尔卡尔,从而将官相职位掌控在自己手中
第49章 提乌德里克去世,克洛维与希尔德贝尔特先后继承其王国,格里莫阿尔德出任官相
第50章 关于希尔德贝尔特之死以及达戈贝尔的王国。格里莫阿尔德被杀,为了对他表示敬意,其子提乌多阿尔德被推举为官相
第51章 丕平去世,法兰克人开始打内战,提乌多阿尔德逃跑,拉冈弗莱德被推举出任王国的首要职位
第52章 关于达戈贝尔之死以及希尔佩里克的王国;查理对拉德鲍德发动战争
第53章 查理向希尔佩里克以及拉冈弗莱德开战;在一个叫作万希的地方,希尔佩里克他们被打败;随后,他们逃跑,查理将整个法兰克人王国掌控在自己手中
附录一:早期法兰克人军事首领
附录二:撒利安法兰克人早期首领
附录三:墨洛温王朝
索引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法兰克人史纪》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书名:失落的辉光:拜占庭末期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作者:[此处可设想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此处可设想一家历史类专业出版社的名称] 卷首语: “当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在历史的风沙中摇摇欲坠时,帝国的心脏并未停止搏动,只是它的脉搏变得微弱而复杂。我们试图捕捉的,正是这最后阶段中,那片土地上人们如何呼吸、如何信仰、如何挣扎的真实图景。” 内容梗概: 《失落的辉光:拜占庭末期的社会与文化变迁》是一部深入剖析公元13世纪中叶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和政治叙事框架,致力于发掘这个“垂死帝国”内部在社会结构、宗教生活、思想意识以及日常文化层面所经历的深刻而往往被忽视的转型。作者通过对大量稀有的手稿、编年史、信件档案以及考古学发现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富有生命力的拜占庭晚期社会群像。 第一部分:帝国的内部分裂与社会重构 本书首先探讨了尼西亚帝国复兴后,拜占庭社会在政治权力分散化背景下的重组。在帕莱奥洛戈斯王朝的统治下,帝国领土的萎缩并未带来社会结构的简化,反而催生了地方性权力的抬头和精英阶层的复杂化。 地主与城市精英: 详细分析了“大地主”(dynatoi)阶层在帝国衰微期如何通过联姻、经济渗透和军事自保,巩固其实际控制力。不同于早期帝国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此时的贵族权力更具地方色彩,他们对君士坦丁堡的中央政府既依赖又制衡。书中特别关注了莫雷阿(Morea)等地行省精英阶层与宫廷之间的微妙博弈。 城市生活与市民阶层: 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迦等主要城市的人口构成、行会组织(corporations)的功能以及普通市民的经济生活被细致描摹。尽管贸易受阻,但城市仍是文化与信仰的中心。作者考察了城市中因瘟疫、税收压力和防御需求而产生的社会紧张关系,以及市民阶层对教会和宫廷政治的参与程度。 平民与农民的韧性: 通过分析法律文书和宗教记录,本书揭示了生活在帝国边缘地带的农民和牧民如何适应多重政治实体(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塞尔维亚人、奥斯曼人)的统治更迭,他们的生存策略和地方性的宗教习俗,构成了帝国社会结构难以被中央轻易穿透的底层基础。 第二部分:信仰的深化与异端的幽灵 拜占庭的宗教生活是其身份的核心,然而在最后阶段,宗教信仰内部的张力被空前放大。本书深入探讨了“希修斯主义”(Hesychasm)的兴起及其对教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静默主义(Hesychasm)的兴起与理论: 详细阐述了格里高利·帕拉马斯(Gregory Palamas)的思想核心,即通过绝对的静默修行体验神圣的光芒。这一思潮不仅在修道院中扎根,更渗透到世俗精英阶层,成为一种对抗西方理性主义和帝国政治危机的精神支柱。 教会与政治的纠葛: 考察了东西教会合并(Union of Florence, 1439)这一灾难性事件对拜占庭社会造成的撕裂。本书区分了支持合并的“亲西方”派别(主要在宫廷和部分知识分子中)与坚决反对的“反拉丁”派别(主要在平民和部分高级教士中)。这种信仰上的分裂,削弱了帝国的内部凝聚力,并引发了激烈的神学辩论和街头冲突。 民间信仰与圣徒崇拜: 除了正统教义,书中还关注了末期拜占庭人对奇迹、圣物以及地方圣徒崇拜的依赖。这种民间宗教实践,在宏大叙事崩塌时,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最直接的情感慰藉和身份认同。 第三部分:文化的回光返照与思想的挣扎 尽管国力衰微,但帕莱奥洛戈斯文艺复兴(Palaeologan Renaissance)却是拜占庭文化史上最后一次光辉的爆发。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产。 人文学与历史意识: 探讨了如乔治·帕希梅里斯(George Pachymeres)和尼基弗鲁斯·格里戈拉斯(Nikephoros Gregoras)等历史学家如何在其著作中重塑拜占庭的自我认知。他们试图在古典遗产与当前危机之间架起桥梁,强调“罗马人”(即拜占庭人)的独特历史使命,尽管这种使命感已与现实相去甚远。 艺术的革新与传统: 重点分析了14世纪的壁画艺术,尤其是在米斯特拉斯(Mystras)和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中发现的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在保持拜占庭图标传统的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然主义和情感深度,预示了即将席卷意大利半岛的艺术变革的某些元素。 古典知识的流散与重估: 详尽记录了在奥斯曼人压力下,学者们携带珍贵古籍向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城邦)逃亡的过程。这一文化“播种”行动如何深刻影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进程,以及拜占庭知识分子在异乡重估自己文化遗产的心态变化。 结论:一个复杂而非简单的终结 本书的结论部分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并非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数十年社会、经济和信仰结构全面瓦解的必然结果。拜占庭末期的社会并非一个静止等待灭亡的僵尸帝国,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激烈争论和顽强求生意志的复杂有机体。通过对社会、信仰和文化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理解,即便在帝国旗帜即将落下之际,其人民依然在努力定义“何以为罗马人”的意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晚期拜占庭世界,一个远比单纯的“衰亡史”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的时代。 --- (预计篇幅: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详实度和论证的逻辑性。这部书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引用的文献和考据似乎经过了极其审慎的筛选和交叉验证,使得每一个重要的论断都有坚实的基础支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辩论家,层层剥茧地引导读者得出结论。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平衡感和洞察力,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勾勒出事件发展的必然性。虽然个别章节的考据密度稍大,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给予了深度阅读者足够的智力挑战和回馈。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功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画卷。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把握入木三分,仿佛能让人闻到中世纪那弥漫的尘土与战火气息。我尤其欣赏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抉择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犹如高明的乐章,层层递进,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谜团,对后续情节的期待感持续高涨。虽然历史的厚重感必然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细节和富有张力的冲突,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可以说,这是一部将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完美融合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族群兴衰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与文化冲突的深刻探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圈碰撞时所采取的宏观视角,它将地方性的事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进行审视,从而提升了作品的立意高度。书中对权力更迭的分析尤为犀利,揭示了政治运作背后那些永恒不变的人性驱动力。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因为作者提供的思考角度足够新颖,足够深刻。这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历史进程”的入门指南。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文明演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的,起初我对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抱持着一丝疑虑,生怕自己难以深入。然而,开篇仅仅几页,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具辨识度,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口述的亲切感,但又不失其应有的庄重。作者对于特定时期社会结构的梳理清晰明了,即便是对那个时代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未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正邪对立的二元叙事,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许多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在书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阐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对那个遥远的世界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属不易。字体选择大气得体,页边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比较放松。更不用说,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能力了。他知道何时该放慢笔调,细致描摹一处文化风俗的细节,何时又该加快节奏,描绘一场决定命运的战役。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毫无冗余感,每一个段落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常常在深夜里被情节吸引,难以释卷,这种“沉浸感”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硬性标准,而它无疑做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