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简史》原书名《清史讲义》,是孟森先生1931年,在北大兼任主任,讲授清朝历史时的讲义稿,是当时印发给学生的教材,在当时颇受欢迎。全书共分两篇,第一篇总论,提纲挈领之
用。第二篇各论,下面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这五章,对清朝历史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加以精准点评。孟森先生治史严谨,善于发现疑问,然后便大量查证史
实,深入探索,求明真相原委。所以,这本《清朝简史》是比较贴近历史真相的,具有史料研究价值,是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孟森(1868年—1938年),字莼孙,号心史,世称为孟心史先生,著作多以心史署名。专心致力于明清史的研究,成绩斐然,颇有建树,其代表作有《清史讲义》《明史讲义》。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 002
第二章 清史体例 / 004
第三章 清代种族及世系 / 006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实 / 013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 080
第一节 太祖 / 080
第二节 太宗 / 084
第三节 世祖 / 087
第二章 巩固国基 / 101
第一节 圣祖嗣立至亲政 / 101
第二节 撤藩 / 104
第三节 取台湾 / 112
第四节 治河 / 116
第五节 绥服蒙古 / 118
第六节 移风俗 / 123
第七节 兴文教 / 129
第八节 盛明之缺失 / 132
第三章 全盛 / 145
第一节 世宗初政 / 145
第二节 雍正朝特定之制 / 148
第三节 取准噶尔 / 160
第四节 世宗兄弟间之惨祸 / 169
第五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儒学 / 180
第四章 嘉道守文 / 187
第一节 内禅 / 187
第二节 嘉庆间兵事一——三省苗 / 198
第三节 嘉庆间兵事二——三省白莲教 / 209
第四节 嘉庆间兵事三——海患 / 216
第五节 嘉庆间兵事四——畿辅天理教 / 221
第六节 道光朝士习之转移 / 225
第七节 鸦片案 / 237
第八节 鸦片案究竟 / 251
第五章 咸同之转危为安 / 260
第一节 太平军(上) / 260
第二节 太平军(中) / 267
第三节 太平军(下) / 273
第四节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 280
第五节 平捻 / 283
第六节 平回 / 287
附 俄还伊犁始末 / 304
圣祖嗣立至亲政
明后迭次建国于南方,适与世祖一朝,相为起讫。明虽数尽,清所假以驱除者,不能专恃八旗;旗军人数固不足,且尽用旗人敌汉,亦于招徕之道隔膜。故除用故明文臣任招抚外,亦用明旧帅旧军与旅距未服者,以声气相呼召,此吴三桂等诸藩之所以拥众难散也。清所倚以平定南方常为先驱者,盖有四藩。吴三桂独专亡明之功,由其手逼取永历帝于缅甸以归,有代沐氏世镇云南之意,封之为平西王,为最强之藩。耿仲明之孙精忠,袭封靖南王,及平南王尚可喜之子之信,更有定南王孔有德,虽已于顺治间为明所攻,城陷而死,然部曲犹与三藩相呼应,此为开国以来不易消之巨患。世祖未壮而崩,亲政以后,不过十年,既于明代厉民之政痛与革除,复能以笼络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适成一除旧布新气象。既遭短折,圣祖以八岁嗣位,又落于辅政诸臣之手。以开创大业成于两代冲龄之主,当时柄国之亲贵,唯以定国为务,不知觊觎天位,是亦孟子所谓“社稷之臣,以安社稷为悦”。明初两世有亲藩之祸,清初两世得亲贵之力,新开化之种族,淳朴有甚于汉人,此亦其不可轻量者。
世祖以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丁巳夜子刻崩,《史稿》误会夜子时,系于丙辰。初八戊午颁遗诏,初九己未即位,改元康熙。此遗诏颇由世祖太后主持,以辅政大臣同意发布,于世祖之过举胪列无遗,引为己罪者十四事。其中以子道未终,永违太后膝下为两款,此名分之引罪。而首列渐习汉俗,于祖宗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为一款。又宗室诸王友爱未周为一款。满洲世臣不能专任,部院印信亦令汉宫掌管为一款。求不得罪于实力所在之满臣,用意甚切。而辅政亦满臣。其以入关以来,接近汉臣为憾,盖非一日,此可见在廷之有意见。而其实世祖为己过之事而引罪,圣祖亦并未因遗诏之故而疏远汉臣。是敷衍满臣自有不得已,而宥密之地自有权衡,亦不至真为满臣所把持。此亦英明之见端,与清末之反为亲贵所挟而致亡,正有天渊之别。至见贤未能尽举,见不善未能尽退两款,虽系门面语,中有事实,亦见诚恳。厚己薄人,糜费不节两款;御朝绝少,上下否塞一款;自恃聪明,不能纳谏一款;知过未改一款,亦非政治有甘苦者不能言。而于端敬皇后即董鄂妃之丧逾滥不经一款,为世祖生时所不肯言。设立内十三衙门,与明同弊,亦不似生时爱幸吴良辅情状。《东华录》言遗诏由王熙、麻勒吉二学士所草,世祖谕令奏知皇太后宣示。而王熙自著《年谱》,叙此时又深明其有秘密不敢直言。则遗诏直由太后所改定,未必世祖临崩前所见之原草也。说详余《世祖出家考实》,不重录。两事中端敬丧之逾制,不过认已往之过,而废止十三衙门,为清一代突过往古历朝之善制。生时立此衙门,未为独有之失德,遗诏废此衙门,则真能以明为鉴,在历史为非常之举也。
废内十三衙门,处斩内监吴良辅,《清史稿》《世祖》《圣祖》两纪互相矛盾。《世祖纪》:顺治十五年三月甲辰,书:“良辅受贿伏诛。”《圣祖纪》:顺治十八年二月乙未,书:“诛有罪内监吴良辅。”其实两俱有误。《东华录》于前一月日,书良辅贿案发觉,结之云:“良辅寻伏诛。”《史稿》忽其“寻”字,于后一月日,书谕旨废十三衙门。中有“良辅已经处斩”一语,亦未必斩于是日。唯世祖崩前五日,已书不豫,而尚亲幸法源寺为良辅祝发。知斩良辅决非世祖崩前之事,已见前。史文之待订者往往类是,幸而史料具在,可以考确,否则又成疑窦,此不独《清史稿》为然也。
圣祖初年之辅政,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皆非宗室。受命后以非从来成例,跪请诸王、贝勒共任,诸王、贝勒以遗命不敢违,乃奏知皇太后,誓告于皇天上帝及大行灵前,中有“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之语。是亦以太后为中心,遗诏为根据,惩于前次摄政之太专,以异姓旧臣当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其用意可见也。然事权所在,必有积重。辅政四人中,忠梗者居其二,有一专横之鳌拜,即有一缄口不语之遏必隆。康熙初仍有辅政跋扈之事。至八年五月,圣祖亲政。辅政时于国家本计,民生要务,亦无大影响。其资望最高之索尼,于康熙六年六月先卒。卒之前,因鳌拜专擅,于三月内请圣祖早亲政,而未即行。至七月己酉。始行亲政礼,然鳌拜横暴犹昔。自索尼卒,鳌拜不循遗诏中原次,自居辅臣之首。先是,鳌拜以己隶镶黄旗,国初圈地,镶黄旗屯庄在保定、河间、涿州之地,嫌其瘠薄,令以正白旗所圈之蓟、遵化、迁安诸州县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令下,所涉州县旗民俱大扰,耕耨尽废。大学士兼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俱力争之。辅臣中唯苏克萨哈隶正白旗,不赞圈换之议,余均徇鳌拜议。尚书、督抚坐迟误阻挠论死,苏克萨哈不对,鳌拜卒矫诏并予弃市,事在五年十二月。明年圣祖亲政,苏克萨哈请守先帝陵,罢辅臣任。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谓苏克萨哈不欲归政,论以大逆,与其长子俱磔死,余子孙俱斩决,籍其家,并斩及其族人白尔赫图等。奏入,圣祖不许,鳖拜攘臂上前。强争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后,余悉如议。又前后杀大臣不附己者。与弟侄及同党相比,至请申禁言官,不得上书陈奏。八年五月,乃诏逮鳌拜廷鞫,褫职籍没,与其子那摩佛俱禁锢之,弟侄及同党多坐死。及鳌拜死于禁所,乃释那摩佛。后圣祖晚年,念鳌拜战功多,赐一等男爵,以其后袭。世宗朝并复其一等公爵,世袭罔替,加封号曰超武。乾隆间,复降为一等男世袭。
圣祖初年辅政四臣事实及鳌拜罪状,据官书,鳌拜罪亦终不掩功。而世传圣祖逮鳌拜时,恐其不胜,至谲以取之,具见满人纪载。《史稿》亦录入《本纪》云:“八年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云云。观上虽亲政,鳌拜攘臂上前,必行其意,竟无如之何,则帝之威令有不行,至以术取乃定。是亦见圣祖童年,早能不动声息,以销肘腋之患。而辅政之始末,亦清初一重事,不可不稍详也。
四辅臣时,有复行明季加派之失,数月即罢,未为永害,要亦辅政时之阙失。《史稿·四辅臣传》论云:“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征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考此事纪传志皆不见,独见此于传论,意谓事非经久,可不特书,附著一语,亦文省事增例也。然清以不加赋为特长,非明著此变,恐成疑议。考《东华录》:顺治十八年八月甲寅,户部遵旨议覆:“查明季加增练饷,并无旧案,止有遗单一纸,每亩派征一分,直隶等十三省,共计五百七十七万一千余顷,每亩一分派征,计征银五百余万两。请敕该抚于十八年为始,限三月征完解部。至云贵系新辟地方,无旧案可查,敕该抚于见征田地内,照数征派,汇册到部。”得旨如议速行。是年十二月己未,左都御史魏裔介奏请停止。辛酉谕户部:“除顺治十八年已派外,康熙元年通行停止,尔部作速刊示,遍行晓谕,使小民咸知。”
鳌拜既逮治,圈地事停,诸被诬者皆复,或予谥恤。于是举经筵,置日讲官,改内三院大学士衔为殿阁大学土,复翰林院,用儒臣编纂经义,凡辅政时所不足于世祖朝之渐染汉俗者,次第复旧。十二年五月,待臣请以夏至辍讲,圣祖特谕:“学问之道,宜无间断,其勿辍。”视朝讲学,纳谏求言,悉用前代盛明故事。接见士大夫之日多,士大夫浸浸向治,而撤藩之议起。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可读性。很多历史著作常常陷入故纸堆的泥潭,充斥着只有内行才能理解的术语和晦涩的论证链条,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涓涓细流,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数据,作者也能用极其清晰的比喻和逻辑推理来加以阐释。比如,书中对某一财政改革的解释部分,我本来以为会非常枯燥,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个生活化的类比,瞬间就让我明白了这项政策对底层百姓生活产生的连锁反应。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是很多严肃历史作品所缺乏的。它不仅是写给历史学家的,更是写给所有对过去怀有好奇心的人的。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会产生一种“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我得说,作者在构建历史画面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那种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沉浸感,不是随便翻阅几篇资料就能达到的。尤其是对几次关键转折点的描摹,细腻入微,让我这个对那个时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权力核心的每一次微妙波动。比如,书中对某位重要人物的早年经历和性格塑造的剖析,简直像是在读一部精彩的心理剧,让你能理解他后来那些看似突兀的决策背后的深层动机。而且,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潮的相互作用,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的结合,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日期,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生命群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矛盾时的那种平衡感,既不完全美化,也不一味贬低,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知识洗礼。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相当出色,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内文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关怀,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非常重要。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配有的那些地图和插图,绝非简单的装饰品,它们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标注的辅助工具。特别是几幅关于疆域变迁和水系利用的示意图,简洁明了地解释了复杂的地理因素如何制约或推动了政治军事行动,比单纯的文字描述高效百倍。我对比了好几本同类书籍,这本书在视觉化呈现信息方面的用心程度,绝对是顶尖水平。它让复杂的历史地理概念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这本书的实体版本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我通常对那种大开大合、着重于帝王将相的叙事模式感到审美疲劳,但这本书却成功地将焦点从高层权力中心转移开来,深入到了社会肌理的各个层面。作者对普通民众生活细节的关注,构建了一个立体而有温度的历史世界。比如,书中关于某一时期商品流通速度、城市手工业者的作息规律,乃至不同阶层对待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描述,都极其生动。我仿佛能闻到那种老城区的烟火气,感受到不同行当之间微妙的利益冲突和合作关系。这种“自下而上”的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历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舞台,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集体行动的总和。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的人们,是如何应对他们的日常挑战的,这种代入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在看似陈旧的史料中,捕捉到与现代社会诸多困境相呼应的主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治理经验的探讨印象深刻,它没有直接给出药方,而是通过剖析过去统治者在面对社会矛盾激化、外部环境剧变时的策略选择和最终后果,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辩证思考空间。这种“以史为鉴”的力度,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大量实证材料的深层洞察。让我不禁思考,那些看似已经远去的挑战,其内核是否依然以不同的面貌存在于我们今天的决策过程中?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类治理艺术的哲学思辨,视角宏大而又发人深省,让人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