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从秦灭六国到三国归晋近500年的中国古代历史风云,以历史发展过程以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重点,用35个章节将秦汉三国历史娓娓道来。这本书中既有王朝的兴衰更迭,又有人物的枯荣沉浮,更有作者的所思所想,意在使看上去冰冷的历史充满温度,让读者借此深入500年历史的场景,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探究个人和时代的关系,从而获得启迪和思索。
作者简介
赵海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毕业,痴迷历史,用心书写历史,荔枝电台知名历史主讲,撰写的历史类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
精彩书摘
一
公元前259年正月,一个婴儿出生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他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作为秦王朝的皇帝,嬴政没有诞生在秦国的土地上,而是生在邯郸,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异人(后改名为子楚)此时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的秦国是秦昭襄王当政,他先立的太子早亡,继而将次子安国君赢柱立为太子。赢柱有二十几个儿子,子楚只是其中之一,不幸被选中送去赵国做了人质。虽然贵为王子,可当人质的感觉相当糟糕,穷困潦倒,非常破落,只能和自己母亲夏姬寄人篱下,相依为命。
作为被遗忘的角色,子楚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搞不好一辈子无法再踏上秦国的土地,最终会客死赵国。但是人倒霉透顶后,往往能够时来运转,关键是要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很快,改变子楚命运的贵人出现了,此人叫做吕不韦。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他很有商业头脑,长期以阳翟(今河南禹城)为基地,在几个诸侯国之间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尽管富甲一方,但他并满足只做一个富翁,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
当吕不韦在邯郸遇到子楚,他敏锐的感觉到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对于子楚,他评价道“此奇货可居也”。吕不韦给子楚分析了形势,认为只要精心运作,不仅可以回到秦国,再进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对一直处在阴暗角落里的子楚,无疑带来了难得的光亮,子楚激动的表示,事成之后定会给吕不韦巨大回报。
面对这样一个“奇货”,吕不韦投入了全部赌注。他给子楚重金,让他结交名士宾客,当时的宾客会起到今天新闻媒介的作用,如果对他们不错,宾客就会广泛传播主人的名声,吕不韦这样做,为的是迅速提高子楚的声望。
吕不韦听说秦国安国君最宠幸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儿子,所以安国君赢柱的继承人一直没有定下来。嬴柱已被立为太子,谁能成为他的继承人,意味着将来很有可能成为秦国的国君。但无论如何选择,远在赵国备受冷落的子楚都不可能成为候选人。
吕不韦最大本事的就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知道,如想实现逆转,有一个人的作用最为关键,那便是华阳夫人。于是吕不韦带着重金来到咸阳,通过各种关系见到华阳夫人的姐姐,他把带来的财物统统献给了华阳夫人姐妹。并让她姐姐代为传话,吕不韦首先赞扬子楚聪明贤能,然后有些煽情的说“子楚把夫人看成亲生母亲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听了心里很高兴。
吕不韦见时机成熟,将想说的话全部传递到华阳夫人那里:“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同时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现在子楚贤能,而他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夫人若真能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
这席话说得很到位,完全是换位思考,先点出了华阳夫人无子的痛点,从而使她产生危机感,然后站在华阳夫人角度,为她的将来做了一个很好的规划,顺带表示子楚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些话句句都说到了华阳夫人的心坎上,华阳夫人觉得吕不韦说得很有道理,她答应在安国君面前为子楚说好话。
华阳夫人找了个机会和安国君说:“你的孩子里子楚最贤能,往来的使者都说他好。”为了达到目的,华阳夫人不禁落了几滴泪:“妾不幸没有生孩子,愿意以子楚为子嗣,以求将来终身有所托付。”赢柱看到自己最喜欢的人眼泪涟涟,哪里受得了,他想这些孩子里立谁都是立,于是同意立子楚为继承人,还刻了一个玉符做为凭证,吕不韦精心设计的第一步计划成功实现。
回到邯郸的吕不韦邀请子楚来府上做客,告诉他一切进展顺利,子楚的命运即将翻开新的篇章。酒宴中,吕不韦让几位侍女跳舞助兴,子楚看上了其中的赵姬,吕不韦顺水推舟,把赵姬许给了子楚。一年后,赵姬在邯郸生下一子,便是后来世人皆知的始皇帝嬴政。
有不少人认为,当初赵姬许给子楚之前,已经有了身孕,嬴政的父亲不是子楚而是吕不韦。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罪人太多,为了抹黑他而杜撰了这样的故事。几千年过去了,这已经成为一桩历史疑案,无从考证。
二
正当计划按部就班实施时,发生了一个重大意外。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军队围攻邯郸,于是赵国想杀死作为人质的子楚,情况非常危急。吕不韦不愿让到手的鸭子飞了,他拿出重金贿赂守城官吏,带着子楚逃到秦军大营。留在邯郸的赵姬和嬴政一度也面临死亡威胁,两人四处躲藏,方才侥幸逃生。
这段日子长达七年,嬴政和母亲隐姓埋名、东躲西藏,想必受了不少委屈和侮辱,这个时期正是孩子心理形成的关键阶段,嬴政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应该与他后来性格中暴虐、残忍、寡恩等致命缺陷有所关联。
五年以后,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赢柱继位为王,成为秦孝文王,他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护送子楚的夫人赵姬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吕不韦计划的第二步按预想完成。
更让吕不韦高兴的是,安国君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突发疾病一命呜呼,子楚顺利继位,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精心设计的棋局可以成功收官了。不得不承认,吕不韦确实是高人,当初选择没有人看好的子楚,然后精心布局,消除一切障碍,不仅把死棋走成了活棋,而且是满盘皆赢。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当年在赵国过着难民般的生活,大秦的王位对于子楚来讲显得那么遥远,甚至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如今成功上位君临天下,这一切都因吕不韦的强力推手,子楚对此感恩戴德,继位后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将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这位大商人通过自己投机和努力,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云人物。
秦庄襄王只做了短短三年国君便驾崩了。只有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国国君。嬴政年幼,一切都听命于吕不韦,他的地位再次升级,不仅继续坐着相国的位置,而且受封为“仲父”。
吕不韦自此达到了生命中的巅峰,据说此时他门下集结了一万家僮,三千食客。他当年的投机获得了惊人的利润,《剑桥中国史》对此评价道:“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达到如此显赫地位的唯一商人。”此言不虚,中国古代一直以来有“轻商”的传统,虽然不少商人富甲一方,但很难获得显赫的政治地位,吕不韦可以说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际航线的拓荒者》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任何关于《历史的沸点》的内容,力求避免生成痕迹。 --- 星际航线的拓荒者 作者: 艾丽莎·凡德(Elara Vance)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社会学探索 出版社: 银河纪元出版社 页数: 788页(精装典藏版) 导言:远方的召唤与孤独的航行 自人类仰望星空以来,对“彼岸”的渴望从未停歇。然而,当第一批恒星际航行器挣脱太阳系的引力束缚,人类才真正意识到宇宙的尺度,以及殖民新世界的代价。 《星际航线的拓荒者》并非一部传统的太空冒险史诗,它深入挖掘了“大航海时代”在星际尺度上重演时,所激发的社会结构崩塌、文化重塑以及个体在无垠虚空中的心理极限。本书以“织女星系外围探索计划”(Vega Perimeter Initiative, VPI)为核心,聚焦于人类文明首次尝试建立长期、自持性星际聚居点的真实案例——“方舟七号”飞船及其所携带的12,000名休眠殖民者。 艾丽莎·凡德,这位在天体物理学和星际社会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通过对遗失的航行日志、深度心理评估报告以及后世考古发现的交叉验证,为我们重构了一幅关于希望、绝望与秩序重构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漫长的休眠与船舰的微型生态 故事始于地球历2450年,人类文明在经历了“信息过载危机”后,决心将资源和未来投入到星际扩张中。方舟七号,一艘采用曲速驱动的巨型殖民舰,肩负着前往距离最近的宜居行星——“新伊甸”(Nova Terra)的使命。 本书的开篇细腻描绘了休眠技术对人体和心智的微妙影响。它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类社会稳定性的巨大考验。在长达200年的航行中,船上的船员分为两类:“守望者”——负责维护飞船核心系统、执行必要干预的精英团队;以及“沉眠者”——绝大多数的殖民者,他们的意识被深度冷冻。 凡德博士对守望者群体的心理侧写尤其精彩。她揭示了在绝对孤立环境下,小群体决策如何异化为铁律,以及代际传承的责任感如何逐渐演变成一种近乎宗教的教条。我们看到,由于能源分配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微小偏差,守望者内部爆发了数次“静默的政变”,每一次都深刻地改变了方舟七号的社会契约。 核心议题: 在没有外部参照系的情况下,文明的“底线”在哪里?当所有人都依赖于少数几个决策者时,民主是否成了一种奢侈品? 第二部分:新伊甸的初啼与“界限效应” 当方舟七号终于抵达新伊甸的轨道,长达两个世纪的航行结束,迎接他们的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系。新伊甸拥有适宜的重力、液态水和丰富的矿物资源,但它并非未开垦的荒地。 凡德深入研究了殖民地建立初期爆发的“界限效应”(Boundary Syndrome)。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指沉眠者被唤醒后,对“真实世界”与“休眠记忆”之间界限的模糊认知。许多殖民者无法适应实际的劳动和生存压力,他们集体怀念休眠舱内被设计好的、完美无瑕的“前世”,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功能性失调。 本书的中间部分,重点描绘了 VPI 工程师团队如何努力将一个“概念化的社会”植入“物理的现实”中。他们必须应对本地的极端气候、未知的微生物威胁,以及更棘手的——如何让一个被预设好未来的人群,自发地建立起新的经济与伦理体系。 凡德引用了大量“新伊甸第一代”的日记片段,展示了他们如何在没有历史参照的情况下,重新定义了“家庭”、“财产”和“信仰”。例如,他们发明了一种基于能源配额的“信誉货币”,取代了地球时代的金融系统,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资本观念。 第三部分:拓荒者的遗产与文明的迭代 随着时间推移,新伊甸的殖民地逐渐成熟,并开始向更遥远的星域扩张。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纯净性”与“适应性”的冲突。 第一代殖民者(方舟七号的后裔)坚信他们继承了地球文明的火种,并试图严格隔离那些在殖民初期就与本地环境做出“不洁妥协”的群体。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与不断涌现的、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变异产生了剧烈摩擦。 《拓荒者的遗产》高潮部分,聚焦于“第三次星际大分裂”的起源。凡德通过对三代殖民者基因图谱和行为模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星际航行本身,可能正在筛选出一种新的、更具适应性但社会结构更松散的“人类变体”。 她提出,每一次成功的殖民,都是一次对既有文明模型的彻底清洗。人类在新家园上进行的,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彻底的“格式化”。那些死守旧日荣光的群体,最终被那些敢于拥抱未知、甚至放弃“人性”部分定义的群体所超越。 结语:永恒的边疆,无尽的重塑 《星际航线的拓荒者》不是一个关于成功定居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永恒的边疆”如何解构和重塑人类精神的深刻社会学报告。它以冷静、严谨的笔触,剖析了我们在面对绝对尺度与绝对孤独时,所爆发出的创造力与自我毁灭倾向。 凡德的叙事,从冰冷的机械日志过渡到充满人性挣扎的口述历史,最终汇聚成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人类历史的真正“沸点”,不在于冲突的爆发,而在于每一次超越已知边界后,对自身定义的彻底颠覆。 本书是所有对太空探索的社会学、心理学影响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渴望体验硬科幻的深度与广度的读者的必备之作。它将你带入的,不是一颗遥远的星球,而是人类文明本身最脆弱、也最坚韧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