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简史

明朝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王朝史
  • 历史读物
  • 通俗历史
  • 明史
  • 历史普及
  • 朱元璋
  • 明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6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3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明朝简史》原书名为《明史讲义》,是孟森先生1931年到北大任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明朝历史时的讲义稿,是当时印发给学生的教材。在当时颇受欢迎。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为总


结性的说明文字;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历史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加以精准点评。孟森先生治史严谨,善于发现


疑问,然后便大量查证史实,深入探索,求明真相原委。所以,这本《明朝简史》是比较贴近历史真相的,极具史料研究价值,被公认为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孟森(1868年—1938年),字莼孙,号心史,世称为孟心史先生,著作多以心史署名。专心致力于明清史的研究,成绩斐然,颇有建树,其代表作有《清史讲义》《明史讲义》。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 002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 005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 012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 012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 019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 026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 053

第二章 靖难 / 069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 069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 074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 084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 087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 094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 099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 107

第三章 夺门 / 110

第一节 正统初政 / 110

第二节 土木之变 / 114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 118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 127

第五节 夺门 / 132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 140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 150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 155

第四章 议礼 / 158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 158

第二节 议礼 / 176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 190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 205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 214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 216

第一节 冲幼之期 / 216

第二节 醉梦之期 / 225

第三节 决裂之期 / 238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 242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 246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 246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 254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 268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 272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 276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 278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 291

第一节 弘光朝事 / 291

第二节 隆武朝事 / 295

第三节 永历朝事 / 299

第四节 鲁监国事 / 305


精彩书摘

建文朝事之得失


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设有丝毫不可示人之失德,必为其时诋毁之口实,攻之不遗余力矣。然观成祖所以毁建文,不过以削夺宗藩一事为举兵之名。既篡大位,于建文朝事一切革除,初不问其当否,其临朝公言建文时政之不善者惟有变乱官制云尔。削夺宗藩,未始非帝之失策,更改官制,亦多非当务之急,然皆无罪状可言,成祖以为罪则罪之,既篡以后,谁与抗辩?然帝之善政美德,史中竟尚有存留,盖虽欲毁灭之而事实有不能也。

帝为兴宗孝康皇帝子,兴宗即懿文太子标。帝即位后,追尊为帝,靖难后,复废为懿文太子。《兴宗本传》:“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盖出天性。《明通鉴》于蓝玉之狱,文末叙云:“初玉征纳克楚。归,言于皇太子:‘燕王在国,阴有不臣心。’太子殊无意,而语啧啧闻于燕王,不数月而玉祸作。”此亦见太子大度,而燕王之不能为少主臣,由来久矣。

尹守衡《史窃·蓝玉传论》云:“世传蓝玉初欲结知燕王,北征还至北平,献王名马,王不受,玉惭谢。归见太子,太子妃,开平王女也,因说太子曰:‘殿下试观皇上,于诸子中最爱者为谁?’太子曰:‘鸤鸠之爱,焉有轩轾?’玉顿首曰:‘臣望燕王英武,得人心,威名日盛,皇上所钟爱。又闻术者言:“燕地有天子气。”臣幸托肺腑,愿殿下自爱!’嗟夫!幸太子孝友,不入其言耳,不然,建成之难,当先自玉发之。”此为《明鉴》之所本。但尹氏为明臣,尊成祖,此作罪状蓝玉语。

太子多盛德,具见《本传》。帝立建文为太孙,盖以太子第二子,而其兄幼殇,以伦序当立也。《太祖实录》在建文时修成者,亦已革除作废,成祖又将建文年间政治文字焚毁,使后人即欲搜考而不可得。焚毁事见《王艮传》,所焚必不止一次,此可推见。

《王艮传》:“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对策第一。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又次李贯。三人皆同里,并授修撰,如洪武中故事,设立史馆居之,预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诸书,一时大著作皆综理之。数上书言时务。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酖死矣。缙驰谒,成祖甚喜。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贯亦迎附。后成祖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遍阅,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因从容问贯、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众未对,贯独顿首曰:‘臣实未尝有也。’成祖曰:‘尔以无为美耶?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家危急,官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独恶夫诱建文坏祖法乱政者耳。’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曰:‘吾愧王敬止矣!’”

然《惠帝本纪》所载,侍懿文疾及居丧之孝;请于太祖,改定《洪武律》七十三条之仁。甫即位,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是年十二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此等皆不易得之仁政。尤重大者,二年二月,均江、浙田赋,诏曰:“国家有惟正之供,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官田悉准私税,用惩一时,岂可为定则?今悉与减免,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此为善补太祖之过,深得帝王平均全国人民之意。成祖亦以坏祖制罪建文而悉复之,遂令苏、松之民至今受其祸,此善政之不能磨灭者也。

若其美德,史尽没之,以无实录可据,今由列传中搜辑数事,可见帝之为君气象。

《尹昌隆传》:“帝初即位,视朝晏,昌隆疏谏曰:‘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陛下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今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废职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帝曰:‘昌隆言切直,礼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过。’”

《明纪》《明通鉴》于此事,皆云帝有疾视朝晏,昌隆疏谏,左右请以疾谕之,帝曰:“直谏难得,何可沮也?其以疏宣示天下,使知朕过。”所谓有疾,未知确否,如果拒谏,即非疾亦可言疾;既纳谏,即真疾亦不必言疾。清嘉庆初,编修洪亮吉上书请代奏,亦言视朝稍晏等语,严旨立斩,临刑改戍伊犁,旋赦还,遂亦称盛德。视此又何如也!

《史窃》:“革除元年,礼部左侍郎陈性善上书言事,上悉允行;群臣酌议,复有不便者更之。性善入朝,叩头言曰:‘陛下不以臣愚,猥承顾问,臣僭陈上听,许臣必行,今又更之,所谓为法自戻,无以信于天下矣。高皇帝临御三十一年,未尝听人一言,犯颜者戮无赦,陛下受言而不终,反不如高皇帝不受之为愈矣。’上曰:‘皇祖天禀神智,群臣莫及,然每人言有理,则亦从之,非愎谏也。朕性愚昧,暗于治理,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敢不受谏。卿言为法自戻,深中朕过,非卿忠谠,朕何以得闻过失?赏绢百匹,以旌直臣。’”

《史·陈性善传》:“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帝为动容。”以此证《史窃》之说,其事为必有,且互见帝之虚衷。惟《史窃》有高皇帝未尝听人一言之语,恐无是理,盖语气轻重间失之耳。

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但英断不足,所用齐泰、黄子澄固非任当日艰巨之材;即所敬信之方孝孺亦不免迂阔之诮,主张削藩,轻为祸始。然方以古官制、古宫殿门名日夜讲求,自命制作,其所以应变之道,多不中窾要。后人特以齐、黄及方皆能死事,正学先生被祸尤酷,百世崇拜其大节,然于事实之得失则不可不知也。

削藩一事,古有明鉴,正学先生以学问名世,何竟不能以古为鉴,避其覆辙!汉初强宗,与明初同,贾谊痛哭而谈,未见用于文帝,至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遂有吴、楚七国之变,以师武臣力,仅而克之,天下已被涂炭,且祸本未拔。至武帝时,用主父偃推恩之策,诸王之国,不削自削。至强藩尽而又无以制异姓之奸,王莽篡汉,诸侯王无一能与抗者,此为别一义。果不主削藩,自当权有无强宗之利害;既主削藩,则贾谊之说、主父偃之谋不可废也。且当时明明有上此策者,帝甫即位,当洪武三十一年,未改建文之号之日,高巍已言之,帝固不省,齐、黄亦不为意,时方孝孺已至,帝方倚以致太平,倘助巍之说,必可见听,亦竟不然,此不能不谓帝之暗,亦诸臣之疏也。

《高巍传》:“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略曰:‘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诸王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书奏,上颔之。”颔之者,不置可否耳。观其削夺日亟,则帝与用事诸臣成见已定,良言不能入也。巍言在洪武三十一年十月,削藩事甫动,亟用其言,朝廷与诸王尚未尽成隙,既隆其礼,又推以分封之恩,违言何自而起?乃数月之间削夺四起,又不敢遽动燕藩,反放遣其三子归囯,以释其称兵顾忌之私,此亦谬矣(韩郁疏专言削夺之非,与巍意不同,不录)。

燕师既起,命将北征,濒行戒之曰:“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以故燕兵败时,成祖以身为殿,遇急则以身为诸叛将之盾,官军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论者以此为帝之仁柔取败。此尚不足责,仁人之言,于理为长,不当以成败论。独惜其既不欲伤恩,何不并善处于未削夺之先而使削夺之事亦无所用之也。后燕既篡,帝之诸弟无一得免,少子文圭甫二岁,幽之凤阳,至三世以后,英宗朝方出之,年五十七,尚不能辨牛马,此则所谓“一门之内,自极兵威”,成祖实行之矣。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明朝简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全面介绍其内容范围,但不包含任何关于如何撰写简介或AI生成内容的说明。 --- 图书简介:《明朝简史》 一部深度解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兴衰更迭的宏伟叙事。 《明朝简史》并非一部堆砌史料的枯燥编年史,而是一部力求在宏观叙事与微观剖析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的通史读本。本书以跨越近三百年的明代历史为经纬,以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变迁、思想文化的革新以及军事外交的角力为核心,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立体、充满张力的明朝全景图。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涵盖了明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各个重要阶段,对理解这一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时代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第一部分:帝国的奠基与初创(洪武至永乐)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朱元璋如何以布衣之身,整合乱局,建立一个空前集权的庞大帝国。我们将详尽剖析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制度设计中蕴含的对后世的深刻制约。 开国体制的重塑: 重点研究明初如何废除丞相制度,确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以及“卫所制”与“里甲制”等基层社会控制体系的构建。这些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后来的弊端形成鲜明对比。 朱棣的“靖难”与迁都: 详细考察永乐时期,从武力夺权到迁都北京的政治动因。永乐大帝的雄才大略,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对北方边患的强硬姿态以及对儒学思想的官方化推广上。这部分将探讨这些重大决策如何为明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同时也埋下了财政与军事的隐患。 第二部分:中期的稳定与内耗的萌芽(仁宣之治到弘治中兴) 明朝中叶是一个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的时期。本部分旨在解析这一阶段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力以及内部权力制衡的微妙变化。 士大夫群体的崛起与权力制衡: 宦官集团的膨胀与文官集团的抗争是贯穿中期的主线。本书将细致梳理内阁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票拟、批红等机制如何改变了决策流程,使得权力中心从皇帝一人分散到了高层决策机构。 经济的转型与压力: 探讨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如何重塑了国家财政与民间经济。农业技术的发展、江南手工业的繁荣以及海外贸易的萌芽,共同构筑了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基础。然而,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赋税结构的不合理也为后期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思想文化的活跃: 介绍心学(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如何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李贽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 第三部分:晚明的危机与僵局(嘉靖中后期至万历) 万历年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拐点。本部分将集中分析导致帝国活力衰竭的结构性矛盾。 皇帝的缺位与行政失能: 重点分析万历皇帝长期怠政所造成的“双轨制”困境——朝廷行政系统的停摆与外部威胁的加剧。这使得地方势力和文官集团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 边防的重构与“戚继光现象”: 详细分析在北方女真部落崛起和东南沿海倭寇侵扰的背景下,明朝军事体制的改革与困境。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创建的新型军队,展示了明代军事革新的努力,但这种创新往往难以得到中央持续、稳定的支持。 “三大征”与财政的透支: 剖析万历三大征在维护帝国版图完整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更着重于其对国家财政的巨大消耗,这成为崇祯时期无力应对危机的直接原因。 第四部分:覆灭的序曲与最终的崩塌(泰昌、天启、崇祯) 本书的最后部分,节奏加快,气氛压抑,旨在描绘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末世王朝。 党争的白热化: 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斗争如何从政治理念的冲突演变为对国家资源的争夺,最终导致了中央决策的瘫痪,使国家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无法有效反应。 天灾、瘟疫与农民起义: 结合气候变化(小冰期影响)带来的农业灾难,分析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兴起逻辑。本书将探讨,在中央权力真空和地方官员的腐败无能下,起义如何迅速发展成为颠覆性的力量。 南明政权的延续与终结: 简要梳理崇祯皇帝自缢后,南明诸政权在偏安一隅的尝试,分析其内部的派系倾轧、军事上的软弱以及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与遗产 《明朝简史》的结语部分,将不局限于简单的历史断代,而是深入探讨明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一个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但最终因制度僵化和内部矛盾激化而走向衰亡的王朝。本书力图通过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梳理,为理解中国古代帝制晚期社会运行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扎实的历史参照。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个关于明朝“前现代社会”的精妙模型,理解其辉煌与悲剧的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本著作的感受,那便是“结构之美”。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编排逻辑,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他巧妙地运用了平行叙事和递进论证的技巧。例如,当谈及明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卫所制的衰败到戚继光的“募兵制”的兴起——时,他并没有孤立地讲述军事改革,而是将其与同时期边疆民族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内部赋税体系的压力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勾连感,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串,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王朝兴衰”的理解,从原本的线性时间观,转变成了一个更具网络化、更富动态平衡感的思维模型。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级的历史分析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对不同历史侧面的平衡把控。许多历史读物要么过于偏重军事战争,要么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八卦野史,但《明朝简史》却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比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部分,作者并未仅仅渲染其船队的庞大和航海技术的先进,而是将其置于明初“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和财政压力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那不仅是武力投射,更是一种对外关系处理的“仪式化”需求。再比如,在文化艺术方面,虽然篇幅不长,但对晚明市民阶层兴起后,世俗文学和版画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微妙冲击,都有着独到且精辟的见解。这种多维度、不偏科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对整个明代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更立体化的认知,绝非走马观花式的介绍。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拿起这书,是想找一本能快速了解明朝大框架的入门读物,没想到它提供的远不止是“简史”应有的广度,更拥有接近“通史”的深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且富有思辨性,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读者,历史的判断需要谨慎,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基于对多重史料的反复权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黑点”——比如倭寇之乱的治理、白银货币化的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审慎。他没有使用过于煽情的词汇去评判古人,而是试图去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结构下,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读完关于中后期财政体系崩溃那几章,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历史宿命论的悲凉感,清晰地看到了那些看似无关的土地兼并、海禁政策和对外战争,如何像慢性的毒药一样,一步步掏空了这个帝国的根基。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是许多流俗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

评分

老实讲,我原本对手头这本关于明朝历史的书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很难有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尤其是在读到关于中后期宦官干政和文官集团内斗那几章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它的价值。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对制度性腐败根源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谴责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皇权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权力制衡失效后必然产生的结构性缺陷。书中对“厂卫”体系的运作逻辑分析得极其透彻,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政治清洗背后,是权力逻辑的冷酷驱使。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小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比如通过描述某一县令在流言蜚瓦和上级压力下的艰难抉择,侧面反映出整个官僚体系的困境与无奈。这种微观视角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的挣扎。

评分

这本新近读完的史学著作,《明朝简史》,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他没有陷入堆砌繁琐史料的泥沼,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触,勾勒出大明王朝从崛起至衰亡的全景图。特别是对于早期政治格局的描绘,那种初创帝国的锐气与内部矛盾的悄然滋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靖难之役的分析,不同于传统史书的简单罗列,这里加入了对朱棣个人心性与当时权力真空状态的深度剖析,使得这场血腥的夺权过程,不仅是政治斗争,更像是一场复杂人性的悲剧上演。书中对于早期内阁制度的演变,那种从皇帝授权到文官集团逐步成型的微妙过程,细致入微,让我对明朝的决策机制有了全新的理解。而且,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描述也十分到位,那种士人阶层的昂扬与对权力的谨慎周旋,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读来引人入胜,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与官场的紧张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