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绝对很有趣

汉朝绝对很有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飞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文化
  • 趣味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古代史
  • 王朝
  • 中国历史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6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551
包装:平装
开本:16k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两汉四百多年,从楚汉争霸、天下一统、诸吕之乱、李广难封、大漠战神霍去病、霍光揽权、王莽代汉、窦氏欺主、梁冀跋扈、煮酒论英雄、三分天下,这其中的兴衰成败、权力争夺不断演变,将一个辉煌的时代渐渐推向没落的深渊。本书重新梳理了大汉王朝的历史脉络,从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中还原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生动叙述了一桩桩复杂而又传奇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李飞:8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著名历史学家,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通灵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多面性与隐秘性。出版了《明朝绝对很有趣》《清朝绝对很有趣》《历史其实很有趣》等作品。


目录

第一卷?开国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八千子弟尽夭殃

始皇崩,天下乱 / 2

大泽乡里风云起 / 4

传说沛县有王气 / 7

项、刘挥师扫秦地 / 12

刘小三彭城丢盔弃甲 / 18

楚霸王荥阳又揍汉王 / 22

欲以“鸿沟”分天下 / 25

毁约男追袭围歼楚霸王 / 28

居然把功臣比作“狗” / 31

一份遗嘱保着刘家江山 / 35

第二卷?传承篇?也曾铁马逐天下,如今宫殿半平芜

他被母亲“吓”没了帝王心 / 41

他性格宽厚却逼死了亲娘舅 / 44

他是有为之君却刻薄寡恩又暴戾 / 49

他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 54

他性格温和却立场不明混淆善恶 / 58

他杀了亲子,最终纵欲而死 / 61

他竟为一个男人,冷落后宫佳丽三千 / 65

他忍术最好,终以“柔道”而得天下 / 68

他重用宦官外戚,把东汉带向了败落 / 73

第三卷?战将篇?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韩信:无论反与不反,都留你不得 / 78

灌婴:暂退一步,然后才能成大事 / 86

周亚夫:一代名将,最后竟活活饿死 / 90

卫青:居功不傲,生前死后荣辱始终 / 96

邓禹:远避名位,富贵反而更长远 / 100

吕布:忘恩负义,空有一身好武艺 / 104

关羽:傲气太盛的人,没有不败的 / 108

第四卷?名臣篇?潮涌惊风才满堂,时破云霄齐飞杨

萧何:毁自己名声,让皇帝心宽 / 112

张良: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 / 117

晁错:伴君如伴虎,此话真不假 / 119

司马迁:就算阉了我,我也要说真话 / 126

公孙弘:两次被贬,我学乖了 / 131

苏武:任海枯石烂,俺大节不稍亏 / 134

黄霸:论地方政绩,在汉朝我谁也不服 / 139

霍光:权力我有的是,但我不滥用 / 142

董宣:让我向好强低头,门都没有 / 148

第五卷?红颜篇?红粉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窦漪:文景之治背后的女人 / 152

冯嫽:谁说女子不能当使节 / 157

卓文君:汉朝私奔的第一名媛 / 159

王昭君:皇帝不要我,我就嫁单于 / 167

阴丽华:娶媳妇就得娶这样的 / 170

班昭:中国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 / 173

蔡文姬:三度嫁人仍入《列女传》 / 177

貂蝉: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女间谍” / 181

第六卷?宫怨篇?红颜未老恩先断,深锁春光一院愁

薄姬:孤独寂寞冷,因祸而得福 / 188

戚夫人:论后宫女人,谁能比我惨 / 191

张嫣:被迫嫁亲舅,至死仍是处子身 / 194

栗姬:你太任性了,也太没脑子了 / 196

陈阿娇:长门幽冷,不知何日君再来 / 199

卫子夫:皇上,臣妾真的冤枉啊! / 201

钩弋夫人:立你儿子,就要先杀了你 / 204

班婕妤:才华与美貌,终抵不过万种风情 / 207

第七卷?乱政篇?外戚宦官逞风流,汉家王气黯然收

吕雉:论心狠手辣,汉朝没谁了 / 212

王政君:无心乱汉室,一手扶权臣 / 217

赵飞燕:不是我们生的,一个不留 / 223

王莽:想要做大事,先搏好名声 / 227

梁冀:立谁当皇帝,我说了算 / 233

五侯十常侍:彻底乱了汉天下 / 237

曹操:名义上的王,实际上的皇 / 241


精彩书摘

曹操:名义上的王,实际上的皇

汉献帝从永汉元年当皇帝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傀儡,先后为董卓、王允、李催和郭汜等挟持。但献帝毕竟是名义上的共主,凉州军阀虽无政治头脑,还是知道挟持献帝,利用其名义。因此,兴平二年,李催和郭汜内讧,杨奉、董承等劫持献帝东逃时,李、郭又联合起来紧紧追夺。

十二月,献帝在杨奉等拥持下到达陕县(今属河南),在河东军阀韩遏等接应下连夜渡过黄河,驻跸大阳(山西平陆东北)。这时公卿大臣已大都死亡流散,跟随而来的仅数十人。献帝居住在无门的棘篱民屋中,公卿朝会,士兵们伏在篱笆上嬉笑打闹。将领们专横跋扈,随意鞭打或杀戮尚书,往往自带酒菜,找献帝嬉乐。皇帝尊严丧失殆尽。该年蝗虫大起,加上大旱,颗粒无收。迫于饥荒,这批人不得不渡河南下,赖屯驻野王(河南沁阳)的另一军阀张杨接济了一些粮食,才于建安元年回到了洛阳。此时的洛阳,已是一片焦土,宫室烧尽,荆棘满道,官员们只能在断垣残壁间搭起帐篷办公。饥饿如影随形,始终紧紧追逼着他们。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得自出采挖野菜草根充饥,有的饿死于颓垣断壁之侧。

为打击董卓余党,摆脱他们的威胁,汉献帝饮鸩止渴,采取了以虎击狼的权宜之计,招来了兵强马壮的曹操。公元196年六月,曹操迎献帝北上,迁都许昌。威胁如愿解除,但曹操却在朝廷中站住了脚。曹操需要的是“天子”这个招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并不需要他这个有头脑、有能力的刘协,因此刘协的境遇每况愈下。从此,汉献帝成为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一张王牌,但他一开始并不甘心受制于人做傀儡。

公元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密诏,与刘备一起密谋诛曹操。不幸密谋败露,董承等均被处斩,灭三族。刘备先前借故出走,得免于难。这是献帝跟曹操一次近乎公开的抗争,事后曹操加强了对献帝的控制,京官大多调为曹操的官员,左右侍卫全是曹操之人。曹操深知献帝的价值,对献帝本人始终不敢加害,但献帝的日子过得越发难堪了。

曹操诛董承后,提出将董承之女董贵人一起杀掉。献帝以贵人有孕在身,多次请求免其一死,曹操不答。伏皇后对此既恐惧又不满,密书向其父伏完诉说曹操残逼献帝杀董贵人之事,后被发觉,伏皇后也被幽死。当伏皇后被曹操派去的尚书令华歆从宫中搜出牵走时,曾哭着求献帝救救她,献帝说:“我也不知道命丧何时呢!”

献帝尽管知道自己的生命操在曹操手里,但仍然敢于对曹操表示不满。议郎赵彦常为献帝陈说时事,曹操恶而杀之。其后曹操入殿见献帝,献帝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自己做皇帝吧。”一席话说得曹操顿时失色,急忙应付着请求告辞。

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都认为是曹操的得意之作,但如果认真分析三国时期的形势,似乎也不那么确然。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二十四年间,无论是张绣、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公孙瓒、高干,还是刘备、孙策、孙权,没有一个诸侯肯听从曹操的号令。由此可见,曹操空有挟天子之名,而无号令天下之实。

可见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得到了诸侯的强烈抵制。曹操不但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还背上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而且,不仅当时的人都这么骂他,后世近两千年间,曹操也一直是以“奸贼”或者说是“奸雄”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上的。

曹操想拿汉献帝号令天下,怎奈诸侯不听;想将汉献帝抛弃,又担心自己“匡扶汉室”的招牌毁于一旦,从而招来万世骂名;想取而代之,又怕引起更强烈的反对,成为天下公敌……所以,汉献帝实际上成了曹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根鸡肋。

不过,说到底,曹操还是个有雄才的人。在他有了显赫地位之后,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公开树起了不拘微贱,不看身世,只要有才便吸收录用的原则。由于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从而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奔曹操,造成了曹魏政权鼎盛时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局面。正是他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才能在十九年的时间内,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公元213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同年五月,复《禹贡》九州。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待遇。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这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如果天意选中了我,那我就当个周文王吧。”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66岁,谥曰武王。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前言/序言

秦末,群雄并起,金戈铁马,翻云覆雨。楚汉相争,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尽是千古传奇。布衣将相,汉初三杰,一代英雄风云际会。壮哉大风歌,覆灭异姓王,高祖是非任人评说。吕后弄权,文景之治,武帝霸道,成帝淫乱,恒帝无道,四百年斗转星移,两朝旧事随流水。长门锁阿娇,昭君出边塞,飞燕啄王孙,花谢人去今萧索,倾城倾国恨有余。

四百年,兔走乌飞,白云苍狗,演绎在人间世,是壮怀激烈的往事,是悲喜叠加的演义,是诉说不尽的沧桑。回顾历史,每个政权的兴衰,都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刀光剑影有之,尔虞我诈有之,励精图治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力挽狂澜有之,祸国殃民有之。尤其是历史上那些强盛的朝代,大都在盛世之中又蕴藏着诸多危机和挑战。阅古察今,重新梳理,你会发现,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巍巍大汉,亦莫能外。这里也有成熟完备的政权体制,有或暴戾或英明或无助的君主,有或贤或淑、或媚或毒、或义或烈的奇女子,有或能或无能、或智或愚、或刚正或跋扈的名臣与宦官……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在朝在野的文化人,统统在这个时代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林林总总,组成了汉朝复杂的历史。残酷并精彩着。

汉朝就是这么有趣!在书里,你可以看到帝王将相的情感世界,看到红粉佳人的荣辱交错,看到不同的利益代表方的博弈与对抗,看到社会总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堕落,却又总是在不可思议的复活重生;更看到种类繁多的人性。书中的故事百转千回,人物入木三分,情节荡气回肠,让人意犹未尽。在谈笑之间,一不小心就还原了一个真实而惊艳的大汉王朝。

这本书,既不像正史般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般胡编乱造,它运用轻松的语言,将汉朝时期的历史通俗化,就是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从中有所收获:或者得到启示,或者吸取教训,至少,也能够在闲暇时聊以自乐,在闲谈时聊充谈资。




烽火连天:大汉王朝的兴衰与变革 本书并非关于“汉朝绝对很有趣”的轻松读物,而是深入剖析了汉帝国从建立初期的筚路蓝缕,到鼎盛时期的恢弘气象,再到最终走向衰亡的复杂历程。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以及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旨在展现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波澜壮阔的大汉世界。 第一部分:风云际会——秦末烽烟与汉室初立 故事从秦朝的暴政与迅速崩溃开始。本书首先详细描绘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火花如何点燃全国的反抗烈焰,继而将笔触转向楚汉相争的残酷角力。重点分析了刘邦与项羽两大巨头的不同性格、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我们不渲染“霸王别姬”的浪漫悲剧,而是深入探讨垓下之围背后,项羽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与刘邦集团的政治智慧。 鸿沟之约的政治算计: 解析了张良、陈平等谋士如何通过权谋手段,将一时的军事平衡转化为对项羽的致命一击。 休养生息的早期治理: 阐述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中央集权挑战。吕后专权时期,对后宫干政的限制与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 第二部分:文景之治与盛世的隐忧 本篇着重探讨了文帝和景帝时期长达四十余年的和平发展,即“文景之治”。这并非一个没有矛盾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深刻吸取秦亡教训后,统治者刻意推行的审慎路线。 轻徭薄赋的实践效果: 分析了低税率政策对农业生产力的恢复起到了多大作用,以及这种政策在初期如何有效巩固了统治基础。 七国之乱的深刻教训: 详细重构了吴王刘濞起兵的始末。这场叛乱不仅是中央与地方的冲突,更是对“郡国并行制”的最后一次重大检验。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中央权力对地方诸侯王势力的决定性胜利,为后世大一统国家的稳固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部分:汉武盛世——开拓、内耗与思想的转型 汉武帝的统治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他的雄才大略将汉朝推向了国力的巅峰,但同时也为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对外战争的代价: 重点分析了对匈奴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战略反击。马邑之谋的实施、卫青霍去病的出征,展现了汉军的强大战斗力,但随之而来的沉重军费开支、对边疆资源的过度索取,对国家财政构成了巨大压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影响: 本章探讨了董仲舒的思想如何被采纳,以及这如何改变了汉朝的选官制度和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在稳定社会结构的同时,也抑制了思想的活力和对现有制度的批判精神。 盐铁官营与货币改革: 剖析了桑弘羊等人推行的经济政策。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经济命脉的控制,积累了战争资本,但也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特别是“贤良文学”的强烈反对,揭示了早期国家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外戚与宦官的权力角逐 从武帝晚年开始,皇帝权力开始被外部势力侵蚀。本书详细梳理了外戚集团(如霍氏、窦氏)和宦官集团(如十常侍)如何一步步架空皇权,成为影响国家决策的幕后黑手。 外戚干政的制度漏洞: 分析了汉代后妃制度中,皇后家族权力过度集中的风险。 宦官势力的崛起: 探讨了宦官(通常是受过教育的奴仆阶层)如何在皇帝年幼或昏聩时,利用对宫廷事务的绝对掌控力,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并与士大夫阶层形成结构性矛盾。 第五部分:王莽改制与光武中兴的反复 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本书详细论述了王莽如何以“托古改制”的名义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为何最终走向失败。 王莽新政的蓝图与困境: 分析了王莽在土地、货币、官职等方面的复杂法令,指出其脱离实际、缺乏配套实施的致命缺陷。 绿林、赤眉的兴起: 探讨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揭示了土地兼并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 光武中兴的本质: 刘秀如何借助世家大族的支持,在重建秩序的同时,也默认甚至巩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为东汉的结构性问题埋下了种子。 第六部分:东汉的繁荣与黄巾之乱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许多体制,但在政治生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士族政治的形成: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举孝廉”制度如何被地方豪族把持,形成了以颍川、琅琊为代表的门阀士族,他们垄断了政治资源。 党锢之祸的悲剧: 详细记录了以陈寔为代表的清流士人与宦官集团之间长期的、血腥的斗争,这场斗争极大地消耗了东汉的统治基础,阻碍了对国家危机的有效应对。 黄巾起义的导火索与后果: 探讨了太平道的思想基础,以及起义爆发后,地方州牧和刺史权力膨胀的必然性,这直接为汉末群雄割据打开了大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审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朝代,其间的制度创新、文化辉煌与不可避免的衰亡逻辑。这不是一个简单化、娱乐化的讲述,而是一部对汉代政治经济结构、社会思潮变迁的严肃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毕竟“有趣”这个词在历史著作中常常意味着内容的肤浅化,但这次我彻底被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给‘骗’了。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编年体叙事,而是以一个个微小的、甚至有些八卦的侧面事件为切入口,串联起整个汉朝中后期的政治风云。比如,关于宫廷里宦官集团与外戚斗争的那些记载,作者竟然能写得像一部精彩的宫斗剧,但所有的描写又都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之上,丝毫没有哗众取宠的感觉。阅读体验极其流畅,那种仿佛坐在茶馆里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当日奇闻的代入感,是其他很多严肃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跨入古代政治复杂性的门槛,同时又没有牺牲历史的厚重感,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大胆且成功的尝试。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冷峻且富有思辨性,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觉得某些论断跳跃性太大。它没有过多渲染英雄主义色彩,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历史大潮中被反复碾压的小人物群体的命运。我尤其被作者对“流民问题”的论述所触动。在描述黄巾之乱爆发前夕,帝国如何因土地兼并和气候灾害而导致底层百姓的绝望时,那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到历史的残酷性并非是后人夸张渲染,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巨大悲剧。作者并不急于给出“如何解决”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展示了社会结构性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聚焦于结构性失败的叙事角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建筑和礼制非常痴迷的读者,这本书在描述汉代礼仪制度的变迁时,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论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这种渗透对国家意识形态和地方治理结构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时,引用了大量关于丧葬制度和宗庙祭祀的规定变化。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孝”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它如何从一种道德规范逐渐被政治化,成为维护地方宗族势力和中央集权之间微妙平衡的工具。这种对文化符号背后权力逻辑的挖掘,远超出了历史普及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精妙解读。读完后,我对汉代社会那种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的内在张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探讨汉朝疆域扩张与民族关系时,展示出了一种相当现代的、去中心化的全球史观。它不仅仅关注中原王朝的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与汉朝接壤的匈奴、鲜卑乃至西域诸国。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出土的简牍和西方的文献相互印证,描绘了一幅幅边疆贸易、文化渗透与军事冲突交织的复杂图景。例如,关于丝绸之路早期阶段,作者对不同群体(商人、使节、流亡者)的动机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经济利益和文化交流在早期对外关系中的核心驱动力,远超出了传统史书中“朝贡”或“战争”的单一范畴。这种多视角的、非线性的历史叙述方式,彻底打破了我对汉代对外政策的刻板印象,令人耳目一新,非常值得深入研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完全值回票价。作者对于东汉末年社会结构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士族是如何一步步架空皇权,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察举制”的深入探讨,它如何从最初的选贤任能,异化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资源的工具,整个演变过程描述得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前人未曾关注到的地方志和私人文集作为佐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对于那些对三国历史感兴趣,但又觉得传统史书太过枯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复述那些著名的战役和人物事迹,而是致力于挖掘历史深层次的社会动因,读完之后,你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是非评判,而是对复杂历史进程的深刻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