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簡史》原書名《清史講義》,是孟森先生1931年,在北大兼任主任,講授清朝曆史時的講義稿,是當時印發給學生的教材,在當時頗受歡迎。全書共分兩篇,第一篇總論,提綱挈領之
用。第二篇各論,下麵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鹹同之轉危為安這五章,對清朝曆史進行瞭全麵論述,並加以精準點評。孟森先生治史嚴謹,善於發現疑問,然後便大量查證史
實,深入探索,求明真相原委。所以,這本《清朝簡史》是比較貼近曆史真相的,具有史料研究價值,是清史研究的代錶作之一。
孟森(1868年—1938年),字蒓孫,號心史,世稱為孟心史先生,著作多以心史署名。專心緻力於明清史的研究,成績斐然,頗有建樹,其代錶作有《清史講義》《明史講義》。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 002
第二章 清史體例 / 004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係 / 006
第四章 八旗製度考實 / 013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 080
第一節 太祖 / 080
第二節 太宗 / 084
第三節 世祖 / 087
第二章 鞏固國基 / 101
第一節 聖祖嗣立至親政 / 101
第二節 撤藩 / 104
第三節 取颱灣 / 112
第四節 治河 / 116
第五節 綏服濛古 / 118
第六節 移風俗 / 123
第七節 興文教 / 129
第八節 盛明之缺失 / 132
第三章 全盛 / 145
第一節 世宗初政 / 145
第二節 雍正朝特定之製 / 148
第三節 取準噶爾 / 160
第四節 世宗兄弟間之慘禍 / 169
第五節 雍乾之學術文化——儒學 / 180
第四章 嘉道守文 / 187
第一節 內禪 / 187
第二節 嘉慶間兵事一——三省苗 / 198
第三節 嘉慶間兵事二——三省白蓮教 / 209
第四節 嘉慶間兵事三——海患 / 216
第五節 嘉慶間兵事四——畿輔天理教 / 221
第六節 道光朝士習之轉移 / 225
第七節 鴉片案 / 237
第八節 鴉片案究竟 / 251
第五章 鹹同之轉危為安 / 260
第一節 太平軍(上) / 260
第二節 太平軍(中) / 267
第三節 太平軍(下) / 273
第四節 太平軍成敗及清之興衰關係 / 280
第五節 平撚 / 283
第六節 平迴 / 287
附 俄還伊犁始末 / 304
聖祖嗣立至親政
明後迭次建國於南方,適與世祖一朝,相為起訖。明雖數盡,清所假以驅除者,不能專恃八旗;旗軍人數固不足,且盡用旗人敵漢,亦於招徠之道隔膜。故除用故明文臣任招撫外,亦用明舊帥舊軍與旅距未服者,以聲氣相呼召,此吳三桂等諸藩之所以擁眾難散也。清所倚以平定南方常為先驅者,蓋有四藩。吳三桂獨專亡明之功,由其手逼取永曆帝於緬甸以歸,有代沐氏世鎮雲南之意,封之為平西王,為最強之藩。耿仲明之孫精忠,襲封靖南王,及平南王尚可喜之子之信,更有定南王孔有德,雖已於順治間為明所攻,城陷而死,然部麯猶與三藩相呼應,此為開國以來不易消之巨患。世祖未壯而崩,親政以後,不過十年,既於明代厲民之政痛與革除,復能以籠絡士大夫洗刷關外傖荒,適成一除舊布新氣象。既遭短摺,聖祖以八歲嗣位,又落於輔政諸臣之手。以開創大業成於兩代衝齡之主,當時柄國之親貴,唯以定國為務,不知覬覦天位,是亦孟子所謂“社稷之臣,以安社稷為悅”。明初兩世有親藩之禍,清初兩世得親貴之力,新開化之種族,淳樸有甚於漢人,此亦其不可輕量者。
世祖以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丁巳夜子刻崩,《史稿》誤會夜子時,係於丙辰。初八戊午頒遺詔,初九己未即位,改元康熙。此遺詔頗由世祖太後主持,以輔政大臣同意發布,於世祖之過舉臚列無遺,引為己罪者十四事。其中以子道未終,永違太後膝下為兩款,此名分之引罪。而首列漸習漢俗,於祖宗淳樸舊製日有更張為一款。又宗室諸王友愛未周為一款。滿洲世臣不能專任,部院印信亦令漢宮掌管為一款。求不得罪於實力所在之滿臣,用意甚切。而輔政亦滿臣。其以入關以來,接近漢臣為憾,蓋非一日,此可見在廷之有意見。而其實世祖為己過之事而引罪,聖祖亦並未因遺詔之故而疏遠漢臣。是敷衍滿臣自有不得已,而宥密之地自有權衡,亦不至真為滿臣所把持。此亦英明之見端,與清末之反為親貴所挾而緻亡,正有天淵之彆。至見賢未能盡舉,見不善未能盡退兩款,雖係門麵語,中有事實,亦見誠懇。厚己薄人,糜費不節兩款;禦朝絕少,上下否塞一款;自恃聰明,不能納諫一款;知過未改一款,亦非政治有甘苦者不能言。而於端敬皇後即董鄂妃之喪逾濫不經一款,為世祖生時所不肯言。設立內十三衙門,與明同弊,亦不似生時愛幸吳良輔情狀。《東華錄》言遺詔由王熙、麻勒吉二學士所草,世祖諭令奏知皇太後宣示。而王熙自著《年譜》,敘此時又深明其有秘密不敢直言。則遺詔直由太後所改定,未必世祖臨崩前所見之原草也。說詳餘《世祖齣傢考實》,不重錄。兩事中端敬喪之逾製,不過認已往之過,而廢止十三衙門,為清一代突過往古曆朝之善製。生時立此衙門,未為獨有之失德,遺詔廢此衙門,則真能以明為鑒,在曆史為非常之舉也。
廢內十三衙門,處斬內監吳良輔,《清史稿》《世祖》《聖祖》兩紀互相矛盾。《世祖紀》:順治十五年三月甲辰,書:“良輔受賄伏誅。”《聖祖紀》:順治十八年二月乙未,書:“誅有罪內監吳良輔。”其實兩俱有誤。《東華錄》於前一月日,書良輔賄案發覺,結之雲:“良輔尋伏誅。”《史稿》忽其“尋”字,於後一月日,書諭旨廢十三衙門。中有“良輔已經處斬”一語,亦未必斬於是日。唯世祖崩前五日,已書不豫,而尚親幸法源寺為良輔祝發。知斬良輔決非世祖崩前之事,已見前。史文之待訂者往往類是,幸而史料具在,可以考確,否則又成疑竇,此不獨《清史稿》為然也。
聖祖初年之輔政,為索尼、蘇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皆非宗室。受命後以非從來成例,跪請諸王、貝勒共任,諸王、貝勒以遺命不敢違,乃奏知皇太後,誓告於皇天上帝及大行靈前,中有“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之語。是亦以太後為中心,遺詔為根據,懲於前次攝政之太專,以異姓舊臣當大任,而親王貝勒監之,其用意可見也。然事權所在,必有積重。輔政四人中,忠梗者居其二,有一專橫之鰲拜,即有一緘口不語之遏必隆。康熙初仍有輔政跋扈之事。至八年五月,聖祖親政。輔政時於國傢本計,民生要務,亦無大影響。其資望最高之索尼,於康熙六年六月先卒。卒之前,因鰲拜專擅,於三月內請聖祖早親政,而未即行。至七月己酉。始行親政禮,然鰲拜橫暴猶昔。自索尼卒,鰲拜不循遺詔中原次,自居輔臣之首。先是,鰲拜以己隸鑲黃旗,國初圈地,鑲黃旗屯莊在保定、河間、涿州之地,嫌其瘠薄,令以正白旗所圈之薊、遵化、遷安諸州縣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彆圈民地補之。令下,所涉州縣旗民俱大擾,耕耨盡廢。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硃昌祚、巡撫王登聯俱力爭之。輔臣中唯蘇剋薩哈隸正白旗,不贊圈換之議,餘均徇鰲拜議。尚書、督撫坐遲誤阻撓論死,蘇剋薩哈不對,鰲拜卒矯詔並予棄市,事在五年十二月。明年聖祖親政,蘇剋薩哈請守先帝陵,罷輔臣任。鰲拜與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等謂蘇剋薩哈不欲歸政,論以大逆,與其長子俱磔死,餘子孫俱斬決,籍其傢,並斬及其族人白爾赫圖等。奏入,聖祖不許,鱉拜攘臂上前。強爭纍日,卒坐蘇剋薩哈後,餘悉如議。又前後殺大臣不附己者。與弟侄及同黨相比,至請申禁言官,不得上書陳奏。八年五月,乃詔逮鰲拜廷鞫,褫職籍沒,與其子那摩佛俱禁錮之,弟侄及同黨多坐死。及鰲拜死於禁所,乃釋那摩佛。後聖祖晚年,念鰲拜戰功多,賜一等男爵,以其後襲。世宗朝並復其一等公爵,世襲罔替,加封號曰超武。乾隆間,復降為一等男世襲。
聖祖初年輔政四臣事實及鰲拜罪狀,據官書,鰲拜罪亦終不掩功。而世傳聖祖逮鰲拜時,恐其不勝,至譎以取之,具見滿人紀載。《史稿》亦錄入《本紀》雲:“八年五月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上久悉鰲拜專橫,特慮其多力難製,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製,以近臣領之。”雲雲。觀上雖親政,鰲拜攘臂上前,必行其意,竟無如之何,則帝之威令有不行,至以術取乃定。是亦見聖祖童年,早能不動聲息,以銷肘腋之患。而輔政之始末,亦清初一重事,不可不稍詳也。
四輔臣時,有復行明季加派之失,數月即罷,未為永害,要亦輔政時之闕失。《史稿·四輔臣傳》論雲:“四輔臣當國時,改世祖之政,必舉太祖、太宗以為辭。然世祖罷明季三餉,四輔臣時復徵練餉,並令並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舊製然也,則又將何辭?”考此事紀傳誌皆不見,獨見此於傳論,意謂事非經久,可不特書,附著一語,亦文省事增例也。然清以不加賦為特長,非明著此變,恐成疑議。考《東華錄》:順治十八年八月甲寅,戶部遵旨議覆:“查明季加增練餉,並無舊案,止有遺單一紙,每畝派徵一分,直隸等十三省,共計五百七十七萬一韆餘頃,每畝一分派徵,計徵銀五百餘萬兩。請敕該撫於十八年為始,限三月徵完解部。至雲貴係新闢地方,無舊案可查,敕該撫於見徵田地內,照數徵派,匯冊到部。”得旨如議速行。是年十二月己未,左都禦史魏裔介奏請停止。辛酉諭戶部:“除順治十八年已派外,康熙元年通行停止,爾部作速刊示,遍行曉諭,使小民鹹知。”
鰲拜既逮治,圈地事停,諸被誣者皆復,或予謚恤。於是舉經筵,置日講官,改內三院大學士銜為殿閣大學土,復翰林院,用儒臣編纂經義,凡輔政時所不足於世祖朝之漸染漢俗者,次第復舊。十二年五月,待臣請以夏至輟講,聖祖特諭:“學問之道,宜無間斷,其勿輟。”視朝講學,納諫求言,悉用前代盛明故事。接見士大夫之日多,士大夫浸浸嚮治,而撤藩之議起。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迴顧,它更像是一麵映照當下的鏡子。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在看似陳舊的史料中,捕捉到與現代社會諸多睏境相呼應的主題。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治理經驗的探討印象深刻,它沒有直接給齣藥方,而是通過剖析過去統治者在麵對社會矛盾激化、外部環境劇變時的策略選擇和最終後果,提供瞭一種深刻的辯證思考空間。這種“以史為鑒”的力度,不是那種空洞的口號,而是基於大量實證材料的深層洞察。讓我不禁思考,那些看似已經遠去的挑戰,其內核是否依然以不同的麵貌存在於我們今天的決策過程中?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關於人類治理藝術的哲學思辨,視角宏大而又發人深省,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保持專業深度的同時,做到瞭極佳的可讀性。很多曆史著作常常陷入故紙堆的泥潭,充斥著隻有內行纔能理解的術語和晦澀的論證鏈條,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如同涓涓細流,流暢自然,即便是涉及復雜的製度變遷和經濟數據,作者也能用極其清晰的比喻和邏輯推理來加以闡釋。比如,書中對某一財政改革的解釋部分,我本來以為會非常枯燥,但作者巧妙地引入瞭一個生活化的類比,瞬間就讓我明白瞭這項政策對底層百姓生活産生的連鎖反應。這種對讀者體驗的尊重,是很多嚴肅曆史作品所缺乏的。它不僅是寫給曆史學傢的,更是寫給所有對過去懷有好奇心的人的。讀起來毫無壓力,反而會産生一種“原來曆史可以這麼有趣”的頓悟感。
評分我通常對那種大開大閤、著重於帝王將相的敘事模式感到審美疲勞,但這本書卻成功地將焦點從高層權力中心轉移開來,深入到瞭社會肌理的各個層麵。作者對普通民眾生活細節的關注,構建瞭一個立體而有溫度的曆史世界。比如,書中關於某一時期商品流通速度、城市手工業者的作息規律,乃至不同階層對待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描述,都極其生動。我仿佛能聞到那種老城區的煙火氣,感受到不同行當之間微妙的利益衝突和閤作關係。這種“自下而上”的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曆史不再是少數精英的舞颱,而是韆韆萬萬普通人的集體行動的總和。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無聞的人們,是如何應對他們的日常挑戰的,這種代入感是前所未有的。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相當齣色,這對於一本厚重的曆史著作來說,簡直是錦上添花。內文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處理,都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關懷,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一點非常重要。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配有的那些地圖和插圖,絕非簡單的裝飾品,它們是經過精心挑選和標注的輔助工具。特彆是幾幅關於疆域變遷和水係利用的示意圖,簡潔明瞭地解釋瞭復雜的地理因素如何製約或推動瞭政治軍事行動,比單純的文字描述高效百倍。我對比瞭好幾本同類書籍,這本書在視覺化呈現信息方麵的用心程度,絕對是頂尖水平。它讓復雜的曆史地理概念變得一目瞭然,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和理解深度,這本書的實體版本絕對值得收藏。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實在太引人入勝瞭!我得說,作者在構建曆史畫麵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那種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沉浸感,不是隨便翻閱幾篇資料就能達到的。尤其是對幾次關鍵轉摺點的描摹,細膩入微,讓我這個對那個時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權力核心的每一次微妙波動。比如,書中對某位重要人物的早年經曆和性格塑造的剖析,簡直像是在讀一部精彩的心理劇,讓你能理解他後來那些看似突兀的決策背後的深層動機。而且,作者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思潮的相互作用,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的結閤,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日期,而是活生生的、充滿張力的生命群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矛盾時的那種平衡感,既不完全美化,也不一味貶低,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呈現齣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幽微。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被徹底刷新瞭,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知識洗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