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府县

明代的府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建兵 编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地方行政
  • 府县制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官僚制度
  • 基层治理
  • 明朝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53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6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北府县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字数:1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往的历史研究往往陷于三个逻辑体系之中,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大述事,二是皇帝英雄才子佳人式的传统史学模式,三是目前史学研究的个人兴趣及碎片化。我们尝试在中观史学理论的视域下,开展以府县为基本叙事单元的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府县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数字与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文化脉动及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易而言之,试图以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从府县这一中间层次切入整体历史,以“小地方大历史、小人物大事件”为研究路径,以当代数字与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以基层民众生活和文化事项为研究内容,努力挖掘府县层面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府县看朝廷、政府,从府县看乡里百姓,通过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刻揭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的内在规律,阐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与特质,从而重新建构和解释宏观层面上的历史文化。
  府县级政权是历史上变动小的基层政权,它与下层百姓的联系甚为紧密。其政令运作、官民互动、社会结构、文教状况、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以及境内的音乐、美术和古代建筑等,无一不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所以,府县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具体事项,保留了基层民众的生活场景,积淀了各具特色的大众智慧,传承了因地而异的民风与民俗,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呈现郡县制确立以来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府县历史文化包含政治运行、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民俗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作为中观层面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的链条中承上启下,无以替代。通过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的创新,深入而系统地开展府县层面的历史文化研究,或可对当今的研究范式、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示意义。

目录

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初探
——从海瑞的县级改革谈起
明代蓟镇长城碑刻与戚继光籍贯再探
试论明末江西的府县“辽饷”加派
城隍祭祀演变与官民互动
——以华北府县为考察中心
明代府县城衙建筑浅论
明清湖南沅水流域府县商业的发展
20世纪以来明代地方财政史研究述评
明代楚雄府赋役征银和财政转型
明代河间府的卫所建置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明朝时期钟祥府县制略考
明代真定梁家行状

精彩书摘

  《明代的府县》:
  一、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划分及利益纠葛。孙翊刚、董庆铮主编的《中国赋税史》强调,“明代仍为中央集权制财政,没有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①。秦佩珩先生的《明代赋役制度考释》(《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指出,“明政府财政分配的宗旨是以中央为中心,地方为中央服务…‘课征所得,集中于京师者多,留存在地方者少”,而且存留部分地方政府无权自主支配。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地方政府事实上也有一定的财权。周伯棣先生的《中国财政史》指出,“在封建国家,理论上是中央集权,实际上常常是地方分权”⑦。李三谋的《明清财经史新探》(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明代允许地方上有部分筹款权,正项以外的杂项收支归地方经管,实行包干性财政。因此,明朝国家财政具有二重性,既有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性,又具有地方的区域性。李治安先生主编的《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指出,与清代相比,明代地方略有财权③。肖立军从明代漕粮的起运与存留的角度论及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认为存留主要用于支付内地军费、藩禄、官俸及教育经费等项,羡余则为各地的“小金库”,用于办公、公款招待等项④。何朝晖的《明代县政研究》指出,“明代中央对地方财政的严密监控实际上流于表面和形式。一方面中央对出自正项钱粮的一小部分收支状况进行锱铢必较的审计,另一方面县官对地方劳役、杂费却可以随意科敛,任意中饱”⑤。这应该是较为切合事实的看法。
  中央、地方财政的利益纠葛方面,梁方仲的《田赋史上起运存留的划分与道路远近的关系》(《人文科学学报》1942年第1卷第1期)揭示了“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财政的录取,以及两者在财政上的利益的冲突”。上揭周伯棣的《中国财政史》同时指出,“开国之初,统治力量较强,则中央财政常常压倒地方财政;到了末叶季世,统治力量衰弱,则地方财政又常常破坏了中央财政,而促进王朝的崩溃与灭亡”。前揭李三谋的《明清财经史新探》论述了中央与地方围绕地方府库余资的争夺及其影响。吴琦、赵秀丽撰文指出,明中后期过分偏重朝廷利益导致地方财政窘困,引发了地方消极征税等各种抵制行为,这是国家财政恶化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韩曙、陈泗东论述了明代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一些措施⑦。
  总体上看,关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学界现有的认识稍嫌笼统,特别是对其在不同时期如何演变的考察还很不够。
  二、地方财政体制及其变化
  尽管相关研究中对于明代的财政体制多有涉及,但专注于地方层面的专门研究实不多见,迄今未见有学者对“明代地方财政体制”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新近出版的张建民、周荣的《明代财政史》提出,地方财政管理体系包括县级政权的征收功能、中央政府的起运存留政策、巡抚与总督的协调作用、道和府等中间层次的作用等重要方面③。其他学者亦有明代的“财政赋役体制”“地方财政体系”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当可有助于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

前言/序言

  以往的历史研究往往陷于三个逻辑体系之中,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大述事,二是皇帝英雄才子佳人式的传统史学模式,三是目前史学研究的个人兴趣及碎片化。我们尝试在中观史学理论的视域下,开展以府县为基本叙事单元的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府县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数字与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文化脉动及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易而言之,试图以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从府县这一中间层次切入整体历史,以“小地方大历史、小人物大事件”为研究路径,以当代数字与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以基层民众生活和文化事项为研究内容,努力挖掘府县层面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府县看朝廷、政府,从府县看乡里百姓,通过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刻揭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的内在规律,阐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与特质,从而重新建构和解释宏观层面上的历史文化。
  府县级政权是历史上变动最小的基层政权,它与下层百姓的联系甚为紧密。其政令运作、官民互动、社会结构、文教状况、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以及境内的音乐、美术和古代建筑等,无一不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所以,府县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具体事项,保留了基层民众的生活场景,积淀了各具特色的大众智慧,传承了因地而异的民风与民俗,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呈现郡县制确立以来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府县历史文化包含政治运行、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民俗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作为中观层面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的链条中承上启下,无以替代。通过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的创新,深入而系统地开展府县层面的历史文化研究,或可对当今的研究范式、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示意义。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明代的府县》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明代府县制度的图书简介。 --- 《星辰的低语:古希腊航海图谱与地中海的未解之谜》 导言:迷失在蓝色深处的智慧 本书并非历史编年史,亦非政治制度的剖析,而是一场对古希腊文明在海洋探索领域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技术成就的深度探究。我们聚焦的焦点,是那些沉默地躺在博物馆深处,或在古籍残卷中闪烁着微光的航海记录、星象观测数据,以及被水手们世代口耳相传的“蓝色密码”。《星辰的低语》旨在揭示,在缺乏现代导航工具的时代,古希腊人是如何凭借对天体运行的精准理解和对海岸线微妙变化的敏锐捕捉,绘制出他们眼中那个波澜壮阔的地中海世界。 第一部分:天穹之下的罗盘——古代天文学与定位技术 在古代,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画布,而星辰则是唯一的坐标系。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古希腊天文学知识如何直接转化为实用的航海技能。 第一章:地平线的几何学 我们考察了从泰勒斯到托勒密早期思想家对宇宙模型的构建,重点阐述了他们如何将抽象的天体运动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导航问题。书中详尽分析了“地平高度角”的概念,以及水手们如何利用简单的垂直标杆(如测量杆或垂直的桅杆)来估算自己所处的纬度范围。我们将对照现存的零星记载,重建一个想象中的古希腊船长如何利用北极星(或特定的星座)的仰角来校准航向的日常场景。 第二章:会流与洋流的口述传统 除了天文定位,对水文环境的感知是航海成功的关键。本章侧重于分析非书面形式的航海知识的保存与传递。我们考察了爱琴海、伊奥尼亚海甚至黑海沿岸的渔民和商贾间流传的关于特定季节、特定海峡洋流变化(如季风引起的表层水流改道)的精确描述。这些“口述图谱”往往比任何硬性的数学计算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书中收集并比对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试图重建这些知识体系的演变路径。 第三部分:航海图的艺术与局限 现代意义上的“地图”在古希腊并不完善,但他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图形记录方法,我们称之为“航海叙事图”。 第三章:皮里波洛斯(Periplous)的图形学 “皮里波路斯”——沿岸航行志,是古希腊地理记录的基石。本书细致解读了现存的几份关键的皮里波路斯文本,并结合考古学发现,探讨了这些文本是如何从简单的路线描述,逐渐演化为包含港口设施、危险暗礁标记和补给点信息的半图形化记录。我们特别关注早期“点对点”标记法如何逐步过渡到更具空间概念的描绘方式。 第四章:墨卡托投射前的世界观 在墨卡托投影出现前,古希腊人面临着如何将球面上信息投射到平面上的根本难题。本章对比了早期几何学尝试(如埃拉托斯特尼的地球周长计算)与实际航海图绘制的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分析了地图制作中的“失真代价”:为了保证航行路线的连续性,古希腊制图者如何在距离准确性和方向准确性之间进行妥协,以及这些妥协如何影响了随后的探险活动。书中将展示一些理论上的“失真热点”区域,推测当时的航海者会如何应对这些区域的导航困难。 第三部分:失落的航线与文明的交汇 海洋不仅是交通线,也是文化渗透的载体。本部分关注航海图所揭示的,超越政治疆界的文明互动。 第五章:色雷斯海峡的秘密贸易圈 我们通过对航线图上关键节点的分析,重建了公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间,小亚细亚与希腊本土之间繁密的粮食、木材及贵金属贸易网络。重点分析了诸如赫尔松尼苏斯(Chersonesus)等边陲殖民地在信息交流中的中转站作用,以及这些航线如何规避了当时主要军事强权(如波斯帝国或马其顿)的控制区域。 第六章:西方尽头的回响——赫拉克勒斯之柱的心理界限 直到晚期,希腊人的地理认知仍被“赫拉克勒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所限制。本书探讨了这道地理屏障如何成为一种心理和知识的边界。我们检视了那些试图越过此柱的零星传说和记载,分析了“大洋的彼岸”在希腊知识体系中占据的象征性地位。这些未被绘制的区域,是留给后世探险家最大的空白,也反衬出当时航海知识的严谨与保守。 结语:蓝图之外的遗产 《星辰的低语》最终试图说明,古希腊的航海知识体系是一门高度整合的、依赖于环境反馈的实践科学。它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与海洋的动态变化共存的智慧结晶。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从技术的角度,而非简单的历史叙事,去理解一个伟大的航海文明是如何在星光与波涛之间,为人类拓展认知的疆界。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粗糙的古代记录,发现其中蕴含的,超越时代的精确与深邃。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其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社会史”的味道,与传统的政治史或制度史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它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人间的视角来审视府县的运作。书中对“地方精英”阶层的刻画尤其精彩,那些所谓的“贤良”士大夫,在地方上如何运用他们的社会资本、宗族网络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又不得不象征性地去执行朝廷的政令,这种矛盾性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身处体制内的压抑与无奈,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安抚地方,可谓是“夹心饼干”的典型写照。它成功地将抽象的“体制”具象化成了无数个鲜活的、充满挣扎的个体,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由无数次艰难抉择构筑而成。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它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切换叙事重点。在探讨财政收入和赋役负担时,语言显得尤为凝重和数据驱动,充满了对底层民众困境的关切。但当转到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或者地方士人对学术的维护时,笔锋又变得轻快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明代地方社会积极的一面。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有效地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特别是关于府县衙门“幕僚制度”的探讨,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幕僚的来源和影响力,揭示了地方治理能力是如何依赖于非正式的知识分子的现象,论证逻辑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想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如何解构下一个权力支点。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是:结构精巧,论证严密,展现了一种近乎“考古式”的细致入微。作者似乎对明代各省志、县志的民间传说和地方档案都有过深入的田野考察,这使得书中的案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画面感。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某县令如何应对突发性灾荒的处理流程,详尽到连文书往来的用词、幕僚的建议书措辞都进行了考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制度是什么”,更在探究“制度是如何被执行的”乃至“制度在执行中是如何被扭曲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司法权下沉”的分析,它揭示了在府县一级,地方官往往身兼行政、司法、军事数职的复杂性,这使得他们的决策充满了地方色彩和人情权衡,而非纯粹的法律条文导向。这种对权力复合性的精准把握,是许多宏大叙事历史著作所欠缺的厚度和质感。

评分

这本《明代的府县》真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力作!我原本以为这类关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著会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条文的堆砌,但作者的笔法之细腻,叙事之生动,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基层权力运作的描摹,简直如同身临其境。它没有停留在对《大明会典》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县衙日常的鸡毛蒜皮之中。比如,对于“催科”环节,书中细致分析了胥吏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在保甲和里老之间周旋,将中央的税赋压力层层转嫁并巧妙地从中渔利的过程。那种官僚体系内部的“潜规则”和地方士绅的“影子权力”,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明代基层社会图景,而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行政区划图。特别是关于“乡绅自治”与“国家权力”的边界拉锯战的论述,其深度的分析,远超一般通史的泛泛之谈,引人深思,让人对理解“治乱循环”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帝国治理”主题,聚焦到了微观的“府县”这一核心节点上,展现了明代政治哲学的实际落地情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教化”职能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一方面,它详细描述了儒家伦理如何在县学、社学中被系统性地推广,试图构建一个稳定的道德秩序;但另一方面,作者又敏锐地指出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化,在面对宗族势力和民间信仰的强大惯性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表面文章。这种对“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批判性和思辨性。它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明代的地方治理,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让我对古代国家权力的渗透极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