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闲话

三国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逸梅 著,郑有慧 绘,散人 注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三国演义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趣味历史
  • 通俗历史
  • 人物故事
  • 文化
  • 传统
  • 闲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7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71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国闲话》是郑逸梅先生在所辑《三国演义资料大全》的基础上选编而成,兼具知识读物与资料脉络之功能。本次出版修订讹误,补充脱漏,对书中的人名、书名、引文等一一核对,各则增加编号与注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出版特邀郑逸梅先生的孙女郑有慧女士据1888年上海鸿文书局《增像全图三国演义》重新绘制了插图。

  细细品读,或可从对三国历史的一知半解到兴味盎然,登堂入室。

内容简介

  《三国闲话》以笔记体考《三国演义》之故实,计193则。如:“按张飞能画,并非无稽之谈。《画髓元诠》有云,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又关公善写竹,载于《耕砚田斋笔记》,云公善写竹,有石刻画竹,凛凛刚正干霄。凡言画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实创自公也。又诸葛亮善书法,知者亦鲜。《华阳国志》云,《历代名画记》及《图绘宝鉴》云诸葛亮曾为南夷作图绘,天文地理,人物事实,时甚重之。善草书,工篆隶。其子瞻,亦工书画。”自有趣味,自有考证,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闲话。

作者简介

  郑逸梅(1895—1992),现当代著名掌故家,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被誉为“补白大王”。著有《人物品藻录》《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丛谈》《南社丛谈》《花果小品》等。

目录

出版说明/1

一 关张及诸葛亮之艺术/1

二 满文之《三国演义》/2

三 年龄之比较/3

四 诸葛亮发明之药剂/3

五 周仓之考证/4

六 貂蝉与刁蝉/5

七 《演义》作者之失检处/6

八 张飞亦能用计/7

九 关公中箭之次数/8

一〇 诸葛亮乘马火攻各四次/8

一一 兵刃之斤数/9

一二 有名无姓与有姓无名者/9

一三 张任当有须髯/11

一四 《〈三国疆域志〉补注》/12

一五 《演义》人名之可以为对及文虎者/12

一六 桃园结义非事实/13

一七 诸葛亮出祁山非太和元年/14

一八 张飞亦用刀/15

一九 孙夫人不名尚香/15

二〇 有其人而无姓氏者/16

二一 姓之最多者/16

二二 五虎将所杀之人/17

二三 庞统死于落凤坡无确据/18

二四 蒙人信仰关公/19

二五 关公斩貂蝉之谜/20

二六 孙夫人与八字娘娘/21

二七 五月十三日非关帝圣诞/21

二八 十常侍自相屠戮/22

二九 袁小修日记所述之三国遗迹/23

三十 凤雏亭与石凿马槽/24

三一 木牛流马之先声/25

三二 关公杀势豪载于《关西故事》/26

三三 赠袍赠马之所本/27

三四 宴长江曹操赋诗根据《赤壁赋》/28

三五 诛文丑史不明书/28

三六 三国名人之身长核计/29

三七 袁绍子患疥痁/30

三八 双乔传/31

三九 三国古物出土/32

四〇 黄鹤楼事迹/33

四一 麦城乃墨城之讹/34

四二 后主为司马徽之徒孙/34

四三 关索善枪/35

四四 《出师表》人物之不载《演义》者/36

四五 曹操所历之危险/37

四六 刘备三顾时诸葛亮之年岁/37

四七 周瑜故宅/38

四八 有名号之马/39

四九 早慧之人/39

五十 赵侯庙/40

五一 四川之三国古迹/41

五二 张飞怒鞭之督邮为崔廉/42

五三 先主无须/43

五四 葫芦谷有两处/43

五五 孙权之武艺/44

五六 叟兵即蜀兵/45

五七 诸葛亮携杖/45

五八 刘表好鹰/46

五九 长坂坡时之赵云年近五旬/47

六〇 关公埋首级处/47

六一 《三国演义》非第一才子书/48

六二 有关三国题材书之种类/49

六三 李渔不惬于毛宗岗/50

六四 英雄谱/52

六五 吴人称梅子为曹公/53

六六 毛宗岗易称关某为关公/54

六七 关壮缪谥法之歧说/54

六八 关公初名长生/55

六九 《三国演义》迷/55

七〇 《演义》故事入诗/56

七一 三国人士之僻姓/57

七二 怪异之别号/58

七三 周瑜忌孔明不见《志传》/59

七四 《志传》讳言操败/59

七五 墓地之可考者/60

七六 关云长铜像/68

七七 乔姓之乔本为桥/68

七八 曹娥碑之附会/69

七九 芸香草/70

八〇 《武侯集》为文集之起始/70

八一 檀溪跃马根据《世语》/71

八二 关公不死于十月/72

八三 泸水两岸多葭/73

八四 用计之可考者/73

八五 咏大小乔/74

八六 《演义》穿插之妙/75

八七 割发代首载于《典略》/75

八八 徐花农称曹操有晋人风/76

八九 马超传正谈/77

九〇 馒头之肇始/78

九一 赤脚周仓/79

九二 诸葛菜/79

九三 赤壁诗/80

九四 八阵图考证/81

九五 三国古迹照片/83

九六 孟德送关公处/84

九七 木牛流马之测度/85

九八 关锁与关索/86

九九 张角弟子唐周非唐州/87

一〇〇 左慈事见于《方术传》/88

一〇一 蒋干偷书之子虚/89

一〇二 《演义》事迹之有数目可纪者/90

一〇三 赵云用青虹剑之次数/91

一〇四 刘备用箭/91

一〇五 关公赴江东先后三次/92

一〇六 南蛮之酋长将帅/92

一〇七 三国之战,兵数可纪者/93

一〇八 吕蒙读书台/95

一〇九 关庙之联/95

一一〇 三杰/97

一一一 人物之以子字为字者/97

一一二 八伯三阿/98

一一三 捉曹操酒令/98

一一四 关壮缪后裔争讼/99

一一五 三国时兵器分量之折合/101

一一六 《演义》之讹谬/103

一一七 关壮缪印/108

一一八 须龙祠/109

一一九 战荆襄/110

一二〇 关公蟹/111

一二一 人物仪表之见于《演义》者/112

一二二 黄盖诈降书/114

一二三 黄盖中流矢/115

一二四 蔡琰之夫/116

一二五 武侯本姓葛/116

一二六 人物家世之见于《演义》者/117

一二七 巾帼辱司马懿载于《魏氏春秋》/118

一二八 武侯临终遗表之略有出入/119

一二九 人物之同姓名者/120

一三〇 先主取汉中与诸葛亮无关/121

一三一 孙权死于太元二年四月/122

一三二 陈寿讳言司马氏之罪恶/123

一三三 托孤之臣/123

一三四 梦兆之奇验/124

一三五 《演义》人物所用之兵器/126

一三六 梁父吟/127

一三七 北寺塔为孙权建造/127

一三八 曹操擅艺事/128

一三九 定军山之役尚有赵颙其人/129

一四〇 《演义》附会之崔毅庄/130

一四一 求关公女孙权所遣之使/130

一四二 庞德舆榇事不确/131

一四三 一围并非一抱/132

一四四 荀攸荀彧非同时归附曹操/132

一四五 太史慈射中敌将时地之异/133

一四六 罗贯中产地传说之不同/134

一四七 先主伐吴之论断/136

一四八 论打鼓骂曹/137

一四九 《演义》之移花接木/138

一五〇 灾祥之纪述/139

一五一 昭烈帝之债券/144

一五二 孔融杀黄祖/144

一五三 五丈原之所在/145

一五四 关公走麦城之实录/146

一五五 裸游馆/146

一五六 曹操之妻/148

一五七 王平乃李平之误/149

一五八 刘禅为刘括之养子/149

一五九 如火如荼之文武人才/150

一六〇 《演义》中地名之可考者/152

一六一 空城计/154

一六二 武侯不谏先主之故/155

一六三 铜雀台赋之蛇足/156

一六四 诸葛亮舌战群士诸传均不载/157

一六五 三国立国之年数/157

一六六 周瑜无伪死挂孝举哀事/158

一六七 王朗非骂死/159

一六八 封侯之人/160

一六九 三国人物称王者/161

一七〇 校尉之冠以名目者/162

一七一 都尉之冠以名目者/163

一七二 中郎将之冠以名目者/163

一七三 将军之冠号者/164

一七四 关公磨刀雨/165

一七五 关帝庙较古者/166

一七六 关昭石塔/167

一七七 凤雏庵/168

一七八 武侯祠/16

一七九 赤壁之战遗址/171

一八〇 铜雀台/172

一八一 逍遥津与教弩台/172

一八二 水镜庄/173

一八三 定军山/174

一八四 灞陵桥与春秋楼/174

一八五 曹魏故城/175

一八六 白帝城/176

一八七 张桓侯庙/176

一八八 长坂坡/177

一八九 玉泉山寺/178

一九〇 虎牢关/178

一九一 关羽多封号/179

一九二 北固山之遗迹/180

一九三 逍遥津/181

附录/183

《三国闲话》序/183

郑逸梅自述(节选)/185

精彩书摘

一五 《演义》人名之可以为对及文虎者

《演义》人名,可以为对① 者,如宋白韩玄、刘度董衡、杨柏虞松、孙瑞王祥、丁谧辛评、沮鹄文鸯、徐盛王昌、赵月区星、杨丑蒯良,吕布张球、牛辅马腾、孙策王方。《演义》人名,可以为文虎②者,如巡街御史,射③管辂;八百岁,射彭永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射曹仁;聪明面孔笨肚肠,射颜良文丑;日食万钱,射何进;谜语非尽杜撰,射文虎典满;厩,射马宇;不抵抗失去东北,射边让;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射审配;刻木事亲,射丁奉;大当十八月小当六月,射典满;风正一帆悬,射张布;眉山轼辙,射苏双;立秋,射伏完;铁面无私,射严颜法正。

【注释】

① 对:双,成双的。这里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

偶的语句。

② 文虎:用文句做谜面的谜语。

③ 射:猜度。


二五 关公斩貂蝉之谜

貂蝉,一代美人,不知如何结局。俗说为关公所斩,不但为正史所无,即《演义》亦不载。予颇滋怀疑。友人唐君玉虬① ,以明李彦和② 《见闻杂记》见示,有云:余游会稽饮同年家,席间宗春元(楷)谈子陵先生、关云长事,曰:“子陵不事王侯,高尚其志,人亦有做得到的,只是加足于帝腹,勉强做不来。明烛达旦,世传云长大节。然少知义理者,或可为之。唯斩貂蝉一节,非有大识见,大气概,举手便软了。此二事真三代以后奇绝事也。”玉虬君谓:据此,则关公明烛达旦及斩貂蝉一事,必出于宋元以前儒家记载。彦和为嘉靖间博雅儒者,不应与子陵事相提并论,可知此说自有来历也。或云,斩貂蝉实为赞貂蝉,则一字之差出入大矣。

【注释】

① 唐君玉虬:唐鼎元(1894—1988),字玉虬,号髯公,江苏常州人。著名医家兼诗人。

② 李彦和:李乐(1532—1618),字彦和,号临川,浙江桐乡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所著《见闻杂记》九卷,续二卷。


《星河彼岸的低语》 作者: 陆离 出版社: 天穹文创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星图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而是一次深入个体灵魂的潜航,一次对时间与记忆的温柔拷问。本书由著名跨界思想家、隐逸诗人陆离耗费十年心血完成,它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对因果律的执着,转而以一种近乎音乐般的结构,编织出一幅关于“存在”本身的迷幻图景。 全书由十二个相互独立又暗自呼应的篇章构成,如同十二个不同频率的频道,在宇宙的背景噪音中若隐若现。它探讨的,是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间隙”——日落时分天空的色彩变化、古老建筑墙壁上苔藓的生长纹理、一段被遗忘的童谣的最后一句,以及在梦境边缘消散的奇异几何图形。 第一部:【虚像的观测站】 开篇即进入一个由纯粹感知构筑的世界。陆离以精确到令人不安的笔触,描绘了“凝视”的行为本身。书中没有明确的主角,只有一系列观察者——一个沉迷于测量影子长度的制表匠,一个试图用声音捕捉光线的盲眼作曲家,以及一位毕生致力于绘制“不存在的岛屿”的制图师。他们试图通过极端细微的观察,来捕获时间流逝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排挤的微小真实。例如,对一滴水珠在真空环境中蒸发过程的心理复盘,其细节之丰富,足以让读者重新审视“静止”的含义。 第二部:【时间碎片的重组】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具哲学思辨性的核心。陆离在这里提出了“非线性记忆体”的概念。他假设,人类的记忆并非储存为连续的链条,而是散落为无数不相关的、带有强烈情感印记的“碎片”。书中穿插了数十篇短小的“回忆残章”,它们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有的可能只是一句话:“雪夜里,炉火旁那只黑猫的眼睛”,有的则是一段关于失重感的详细描述。 作者的挑战在于,引导读者自行去“重组”这些碎片。他并不提供答案,而是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暗示出一种可能存在的、超越个体经验的共同情感基底。阅读体验如同在整理一堆来自不同世纪、不同文明的古老信件,你拼凑不出完整的故事,但能感受到其中贯穿始终的、对失落与追寻的共同情绪。 第三部:【镜面折射与回音】 陆离在这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镜像”与“复制”的主题。他没有采用科幻的设定,而是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我是谁”的困境。通过对两位身份互换的孪生艺术家的描写(他们的绘画风格在互换后反而更加清晰),作者探讨了“模仿是否能催生原创”的悖论。 更引人入胜的是,他引入了“声音的遗产”概念。在书中一个被遗忘的偏远小镇,人们相信,那些被反复吟唱的旋律,会以一种我们无法感知的频率,在空气中留下实体。收集这些“回音”,成为了镇上居民一种近乎宗教的仪式。这部分深刻地质疑了我们对“真实”的定义:我们所感知的世界,究竟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还是对某种既有模式的被动反射? 第四部:【静默的语言学】 全书的后半段,语言本身成为了审视的对象。陆离构建了一个假想的“无词社会”,在这里,交流完全依赖于符号、手势的微小变化,以及呼吸的停顿。他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这种交流方式下,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是如何被放大和扭曲的。 例如,书中描绘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双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仅通过手腕上血管的搏动频率和瞳孔的收缩程度,传递出了超越言语的愤怒与绝望。这部分是对现代社会过度依赖语言表达的反思,揭示了在沉默的深处,蕴藏着多少未被发掘的情感维度。 总结: 《星河彼岸的低语》不是一本用来“快速阅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将自己融入到文字的河流中,去感受那些微弱的振动。它没有提供历史的框架,也没有构建任何明确的冲突与解决。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从无限的广袤中回望自身狭小存在的视角。 本书适合那些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感兴趣,以及偏爱意境大于情节的文学爱好者。阅读完此书,你或许无法复述任何一个具体的故事,但你的感官世界,很可能已经被陆离用他精妙的、近乎催眠的文字,重新调校了一遍。它像是一场漫长、幽深,且无声的梦,醒来后,你依旧能感觉到那份来自星河彼岸的低语,在你心底回响。 --- “我们以为我们在追逐意义,但或许,意义一直藏在追逐的间隙里,像尘埃一样,附着在我们未曾拂拭的窗棂上。” —— 陆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捧此书,我内心是带着几分怀疑的,毕竟市面上以“闲话”为名的书籍,多半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东西。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闲话”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高屋建瓴。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为观止,他对史料的驾驭能力,简直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他总能从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边角料中,挖掘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然后以一种近乎说书人的口吻,娓娓道来。这种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仿佛昨日才发生一般。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带着戏谑却又不失敬意的态度,他敢于挑战既定的“圣人”形象,用更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让人看到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与缺陷。这种颠覆性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维度。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一位博古通今的长者身边听他闲谈家常,信息量巨大,但却毫无压力,妙趣横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文字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春日拂面的微风,轻轻拂过历史的尘埃,却又能在不经意间激起思想的涟漪。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深入骨髓的挣扎与抉择,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千古风流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比如,他对某个谋士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描绘得丝丝入扣,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渲染,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眼神的流转,将那种矛盾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同一杯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时而又陡然加速,如同山涧的急流,让人心跳加速,屏息凝神。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叙事流畅性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隐喻,这让这部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更拥有了与当代读者对话的能力。读完后,总感觉心中有一块被触动的地方,久久不能平复,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是许多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这绝非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书,它值得被郑重对待,反复咀嚼。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字美感上讲,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文字的雕塑艺术。作者的用词精准,遣字造句讲究韵律和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性。他深谙汉语的魅力所在,擅长运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性语言,让抽象的概念和久远的人物瞬间立体起来。比如,他描述某次战役的惨烈,不是堆砌伤亡数字,而是聚焦于战场上某一棵树的枯萎,或是一滴血滴落到泥土中的声音,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比直接描写宏大场面更具震撼力。全书的语言风格时而诙谐幽默,让人忍不住莞尔;时而又变得沉郁顿挫,引人深思。这种风格的自由切换,使得阅读体验极其丰富,避免了长篇历史论述中常见的枯燥感。我甚至会放慢速度,反复品味那些精妙的排比和比喻,仿佛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足以让那些对文字有着极致追求的读者,找到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传统编年体或人物传记的僵硬框架,而是采取了一种跳跃式的、网状的叙事结构。这种看似松散的组织方式,实则暗藏着作者精心布局的逻辑线索。时而从一个地点的风土人情切入,引申到当地的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时而又通过一件不起眼的器物,串联起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历史片段。这种叙事上的“漫游”,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探索性,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稍有不慎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但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看似随意的转折,最终都能巧妙地汇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上,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特别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作者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和深刻的文化反思,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修正。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还原”历史的书抱有审慎态度,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是面目模糊、充满争议的。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坦诚地承认了这种模糊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再想象”。作者并非在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基于史实却又充满个人洞察力的“精神世界”。书中对于历史人物动机的揣测,往往带着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他探讨的不是“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这种“做”对后世产生了何种微妙的影响。这种对人性深层驱动力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历史解读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险。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幽暗与光辉,同时也折射出我们自身在面对选择时的挣扎与选择,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又增进了一层。

评分

京东购书,质量可靠,物流很快

评分

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就收到了,非常喜欢京东!

评分

三国中一些背景故事,活动很给力,推荐给大家购买

评分

大家小书,非常好

评分

经典作品,囤书中

评分

很有意的关于三国的一本书。

评分

一直在等的书,终于找到了。很喜欢

评分

东西不错,京东真是太迅速了,希望京东越来越好,不要卖假货,要承担责任!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1,好书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