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曲史

中国词曲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易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词曲史
  • 词曲史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
  • 诗词歌赋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7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9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学术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328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此书是20世纪初较早以现代学术方法研讨词曲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词曲史》成就于20世纪20年代,为王易先生执敦于心远大学时所撰教材。此书按明义、溯源、具体、衍流、析派、构律、启变、入病、振衰、测运的逻辑顺序,详述古代词曲之演变与盛衰,并列举了大量的词曲作家作品。全书修辞与章法本色当行,行文论述要言不烦,书目提要堪称完备,释律诠韵精密得当,实属词曲研究的上乘佳作。

作者简介

王易(18891956)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擅长诗词。原名朝综,字晓湘,号简庵,江西南昌人,和汪辟疆、柳诒徵、汪东、王伯沆、黄侃、胡翔东被称为“江南七彦”。

精彩书评

文章之内美,约四端焉:曰理境也;曰格律也,声调也,此美之托于形者也。托于神者,为一切文体所共需;托于形者,则诗歌词曲所特重也。
——王易

目录

目录
明义第一 001
溯源第二 008
具体第三 022
衍流第四 060
析派第五 096
构律第六 140
启变第七 172
入病第八 234
振衰第九 258
测运第十 300
中国词曲史后序 309

精彩书摘

东西诸国,文化各殊,溯其渊源,每由民族质性之有偏,居处环境之互异,用是演进,各展所长,经时既遥,遂歧趋尚。西方种糅国密,待竞而存,生生所资,无敢暇逸,理智所注,科学兴焉;中华地大物博,闭关自足,历岁数千,同文一贯,情感所凝,文学尚焉。夫文学公物也,亦文化之果也,有文化者即有文学,宁独中国?虽然,事有偏胜,物有特征。文学者,中国所偏胜而数千年所遗之特征也。西国未尝无文学,而历世未若中国之久,修养未若中国之深,好之者未若中国之多且专,此无可逊也。然则吾人姑谓中国文学甲于坤舆,殆非过矣!
  虽然,国人之瘏于文学也亦甚矣!自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迄于清,举凡文士才人所毕生萃精力而为之者,何莫非文学哉?其为类也,有散,有骈,有韵律;其为体也,有文,有赋,有诗词歌曲。任举一端,皆足耗其人半生心血以求一当。则妨生事,阻普化,非文学之本意也。然而业无幸成,功无虚牝,力之所及,效则致焉。苟时方丧乱,尚申、商之法,右孙、吴之谋,用苏、张之策,抑文黜学驱民以归于惨礉苟营之涂,斯已矣;如其不然,欲养和平康乐之风,存温柔敦厚之教,使心声所播,文采所敷,濡染弥漫,蔚成国华,则艺不厌精,心无求暇。盖文章政事,分道扬镳,纵未兼长,无妨并进。使持功利之见,杂诸性情之间,行见顾忌迁就,无有已时,而支绌隳落,可立待矣。故恶高美之文学者,不必言文学,揭简易以为倡者,不足言文学。
  所谓文学之优劣,果以何为标准乎?征诸中西论文者之语。可以睹矣。西方之论文,恒以读者之赏鉴为准,其重在外缘;中国之论文,则以文章之本质为准,其重在内美。波斯奈谓“文学志在取悦于大多数人”;而杜甫乃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赫德森谓“文学论情述理,对大多数人类生兴趣”;而昭明太子乃云“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更云“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察其所揭之帜。则其内外轻重之不同明矣。故中国文学,惟务充内美,而不计外缘,其得在高超,而失在不普;西方文学,务容悦当时,趋附风尚,其利在广被,而弊在委随。此亦中西人性之殊。而文学根本之歧点也。
  文章之内美,约四端焉:曰理境也,情趣也,此美之托于神者也;曰格律也,声调也,此美之托于形者也。托于神者,为一切文体所同需,托于形者,则诗歌词曲所特重也。理境高矣,情趣丰矣,无格律声调以调节而佐达之。犹鸟兽之不被羽毛也,犹人体之不著冠服也,犹舞无容而乐无节也。虽自矜其精神之美,何济焉?《诗序》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沈约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则格律声调之重,昔人固论之周已。
  昔季札观乐,闻声而识其国风。《诗》三百篇,大率可被之弦管。故班固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夫声不谐则乐不叶,欲咏其声何由乎?故诗歌之与格律声调,源固并也。汉魏乐府,置协律之官;隋唐登歌,传坐立之伎。乐日盛矣。然太白《清平调》,香山《杨柳枝》,本属绝诗,却开词脉。自时厥后,诗乐并兴。词则应运而生汇流而大。于是格律声调,尤重于诗歌矣。
  或曰:词曲之事,亦仅于抒情而已,乃至侔色揣称,刻羽引商,词调数百。曲体千余,得无有玩物丧志之患乎?曰:人心情态,何啻万千!声本乎情,自然殊致。如其挚情流露正赖声律,以成抑扬动静刚柔燥湿之观。譬之五服六章,纵异布絮之功,能资黼黻之美,苟非墨翟之非乐贵俭,孰能拒而斥之哉!自唐以降,作者千数,岂尽愚蒙?何以不惮烦劳,行兹艰阻?岂不以宝藏所存,糜躯无惜,不为其易者,正欲达其深耳!
  或又曰:抒情之道,岂必词曲哉?方今欧化东渐,新潮日长,创无韵之诗,行自然之体,未尝不足以抒情。居今日而盛谈格律最严,声调最复之词曲,得无贻章甫适越之诮乎?曰:人不能乐,不害其为人;士不能吟,无伤其为士。聋者无以与夫钟鼓之声,然遂欲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自盖其不聪,不可也。文学者,学之专门者也;词曲者,又文学之专门者也,专门之事,不能责之众人;然而百夫之所不能扛者,乌获可一臂而胜,无害也。无韵自然之诗,不禁人为;欲遂扫其固有之美,强天下而尽从其后,于势亦有所不可能矣。
  今述词曲史,其事有三难:一、昔人言词曲者,率重家数,而鲜明其体制源流也;二、词曲宫调律格,至为复杂,言之不能详尽也;三、词曲之界混,后人不能通古乐,无以直捣奥窔也。兹惟旁稽群籍,折衷事理,区为十篇,撮述于次:
  为学务先正名,名正则学之条理可具。矧词曲上承于诗,旁通于赋,下流于歌剧盲辞,其质难明,其界易混。不有以揭之,曷从而辨之!述《明义第一》。
  事无突如,物不骤至。欲其理,必探其源。词曲各具封疆,领域颇广。宋元以降,卓焉大声。穷其所自,各有根本。裒索列举,务观其通。述《溯源第二》。
  唐代声色冠绝,士耽骚雅,众习宫商,几于人握灵珠,家抱荆璧。词体之立,实肇斯时,五季更迭,百度废弛,人文凋敝,独词则洋洋大观。述《具体第三》。
  有宋龙兴,文风大畅。倚声之道,习焉为常。自理学名臣,才人志士,缁羽闺阁,巨佞神奸,皆擅胜场,各具面目。佳篇伟作,发数尤难。词学至此,若决江河。述《衍流第四》。
  北宋全盛,词苑辉煌。晏,欧,柳,苏,贺,秦,周,李,并挺英哲,以佐元音。南渡中衰词人抑塞。辛,姜,吴,史,王,蒋,张,周,或见江左风流,或感西周禾黍,列而论之。述《析派第五》。
  诗律宽放,词则倍严。调既陆离,韵复纷杂。四声既别,五音益分。剖析毫厘,咀嚼微妙,语其组织之密,实无匹伦。浅学者感其难;而深好者领其味。述《构律第六》。
  词体层出,流变渐乘。北宋大晟,已开乐府。转踏,大曲,宫调,赚词,递衍递繁,遂成曲体。金元以降,南北并趋,结族之交,探索最难。苟非别详,不足指信。述《启变第七》。
  物盛必衰,理所应具。宋元词曲,至明渐芜。高,刘,瞿,李,尚有正声;乃及杨,王,强作解事。歌剧亦逊胡元,虽有名篇,或舛声律。述《入病第八》。
  胜清人文,自然浡焉,曲苑词坛,备臻上极。词则朱陈竞响,曲则洪孔飞声。末季格调益高,订勘尤密,古华烂发,坠绪能明。但歌剧中衰,伧声代作耳。述《振衰第九》。
  士困于学,文患其难。趋势所归,似缛丽之词,在所必扫。然美不自灭,情有同然。情苟欲舒,美应无缺。词曲浩博,无美不臻,历世弥光,可以操券。述《测运第十》。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引人入胜的概述,内容详实,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中国建筑史》 图书简介 一部穿越时空的恢弘史诗,探寻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图腾 《中国建筑史》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砖石、木梁和瓦片的编年史,它是一部以空间为载体,记录中华民族数千年演进、信仰变迁、社会结构重塑以及审美哲学流转的宏大叙事。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逻辑,如何从原始穴居的本能需求,逐步演化为影响东亚乃至世界建筑思想的东方典范。 第一部分:文明的萌芽与奠基(史前至秦汉)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详述了从半坡遗址的圆形茅屋到良渚文化的台地建筑,所体现的早期聚落防御、祭祀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重点解析了“前殿后寝”、“中轴对称”等早期空间观念的雏形,并深入探讨了这些观念如何影响后世宫殿的布局。 秦汉时期是帝国体系初步确立的阶段。本书细致描绘了夯土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以及都城长安、洛阳的规划蓝图。秦始皇陵的宏伟工程,不仅展示了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力调配能力,更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皇权象征上的极致表达。我们还将探讨汉代画像石和明器中所揭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和园林初貌,以及木结构体系的初步规范化。 第二部分:秩序的建立与宗教的渗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这是一个充满剧变与融合的时代,建筑艺术也随之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成为重塑中国建筑格局的关键力量。本书将聚焦于石窟寺的开凿艺术,分析犍陀罗、笈多艺术如何与本土审美相结合,催生出云冈、龙门等独树一帜的佛塔和殿堂形制。同时,本土玄学的思潮对士大夫园林的影响也在此阶段悄然发生。 隋唐是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期。长安城的里坊制、宫殿的严谨布局,代表了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本书将详尽分析唐代建筑的“雄大、刚健、简洁”风格,通过对佛光寺大殿等现存实例的结构解析,揭示唐代斗栱体系的成熟与力学之美。此外,对日本、朝鲜半岛建筑的影响,也作为东方建筑文化圈的形成,进行了专题论述。 第三部分:精致的转向与地方的勃兴(宋辽金元) 宋代建筑标志着从“雄大”向“精巧”的审美过渡。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技术手册的规范化,《营造法式》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将深入剖析《营造法式》中规定的模数制和等级制度,探讨其如何使建筑的标准化和装饰性达到新的高度。辽金时期的恢弘佛塔和元代宫殿,则展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带来的建筑活力。 第四部分:集权与程式化的集大成(明清)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进入了程式化和集大成阶段,防御体系、礼制建筑(如祭祀建筑)和皇家园林(如故宫、颐和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本书将以紫禁城为例,系统阐释中轴线布局、色彩体系(黄、红、绿的象征意义)、以及等级制度在檐口、台基、吻兽等细节上的具体体现。 在民居方面,本书将跨越地域界限,详细对比分析徽派的马头墙、晋派的砖雕艺术、江南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以及岭南的骑楼文化,展示中国建筑对地方气候、物产和风俗的深刻适应性。园林部分,着重探讨叠山理水、借景对景的哲学内涵,区分私家园林的“可游、可居”与皇家园林的“可观、可赏”。 第五部分:转型与现代性的叩问(晚清至今) 近代,西方建筑思潮的涌入对传统体系构成了巨大冲击。本书探讨了“中西合璧”的早期尝试,以及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新式学堂、火车站等功能性建筑的出现,如何挑战了延续千年的木构体系。最终,我们将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师在继承传统精髓、应对全球化挑战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与反思。 核心特色: 本书的撰写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引用了大量出土文物、历史文献(如《史记》、《营造法式》、《园冶》)以及现存的珍贵实例。通过对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宗教哲学和政治制度的交叉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逻辑与世界观。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把开启理解中华文明深层结构钥匙。读者将得以领略,在中国,建筑是如何成为一种凝固的历史、一种活着的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寻找“失落之声”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因为我对古代音乐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具体作品的感性认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名篇名家”,更试图去还原一个时代的声音图景。比如,它对唐代燕乐的描述,那种恢弘却又转瞬即逝的宫廷气象,通过细致的文献考据,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听到那些失传的宫廷宴饮之声。作者在行文中非常注重语境的还原,他没有孤立地讨论某首词的格律,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风尚、士人的生活状态乃至于当时的乐器配置之中去考量,这种“大历史观”让文本的厚度倍增。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雅乐”与“俗乐”分野的讨论,这对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复杂性至关重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文人士大夫的精致雅致与市井百姓的直白热烈并置,使得“词曲”的历史不再是单调的,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我对其中对于民间曲调如何反哺文人创作的论述非常感兴趣,这部分的内容似乎比一般教科书写得更为细致和富有洞察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或对罕见文献的掌握。

评分

我是一个对“体例”和“分类”非常敏感的读者,而这本书在构建其知识体系的逻辑架构上,无疑是卓越的。它没有沉湎于对词曲文本的文学赏析,而是始终将“音乐载体”的身份置于核心位置,这一点贯穿始终。作者似乎深谙“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因此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词曲风格的成熟时,会回溯到当时文人阶层对“声律”的认知基础,甚至深入到当时记谱法的局限性上。这种“追本溯源”的写作手法,让整个历史叙事显得异常坚实和可信。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声调”与“意境”关系的探讨,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用以解释为何某些句式结构在配乐时会产生特定的情感效果,这已经触及到了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从“吟诵”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文本,而不是仅仅作为文学来阅读,这种对“听觉遗产”的尊重和挖掘,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显著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便透着一股厚重与典雅,内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墨香沉稳,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特地翻阅了前言和目录,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宏大主题时所倾注的心血。它并非那种走马观花的概述,从目录的层级划分就能看出其内在逻辑的严谨性,从先秦的诗乐到近代的歌曲演变,脉络清晰,似乎想构建一个完整的谱系图。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词”与“曲”关系的处理,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并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例如,在宋词的鼎盛时期,作者是如何剖析其音乐性的衰退与文学性的高涨,并通过具体的范例来佐证这种论断,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起来。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许多音乐片段,虽然书中并未直接提供乐谱或录音,但文字的力量成功地唤醒了对古代旋律的想象,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我期待它后续章节中对于元曲、明清小令等不同体裁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对地方戏曲声腔与文人词曲之间互动关系的阐释,这往往是现有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宝贵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对“时间性”的追溯。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作为切入,比如某个重要词牌的定型、某个重要剧种的出现,来撬动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我发现它在处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词曲传统时,显示出了一种难得的包容性与辨析力。不同于一些只关注中原正统的论著,这本书似乎更愿意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交融地带,探讨异域音乐元素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主流的“词曲”体系中,从而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音乐史的认知疆界。特别是对那些“边缘化”的词曲形式,作者并未因为其“非主流”而略写,反而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去探讨它们的生命力与独特价值。读到这些部分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原来我们今日所熟知的音乐审美,是建立在如此复杂且多源的文化汇流之上的,这为我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感觉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它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古典学术论著的严谨与克制,几乎没有过多煽情或口语化的表达。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大量的引文和注释,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反复检验和深入追溯的知识链条。但即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严谨带来的安全感——作者似乎已经替我们排除了大部分的误区和臆测。我特别欣赏它对“音乐性”这个模糊概念的解构。作者没有简单地用“好听”或“优美”来评价作品,而是从节拍、句式、韵脚的内部张力入手,去分析音乐美感的生成机制。这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每一个器官(词或曲的元素)都被剥离开来,仔细观察其运作原理。这种深度剖析,尤其是在探讨某一音乐体裁在特定朝代衰落的原因时,其论证的逻辑推演非常具有说服力,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指核心的结构性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