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今天的世界上,有很多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人自视为中国人,他们的数量比欧洲和北美居民的总和还要多。作为一个国家、一类文化,中国何以繁衍得如此之大?它为什么没有像世界上其他许多帝国,如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那样土崩瓦解?它的单一专制的政府为什么能够而且又是如何统治如此众多的国民的?
《剑桥插图中国史》探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文化、经济、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对外政策、移民以及政治等方方面面。尤其侧重考察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为了避免外国学者阐释中国历史的局限性,作者尽可能地参考了中国各界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走向的传统阐释。
对于中国这一独特文明,《剑桥插图中国史》既有宏观上的综合概述,又有微观上的如对它的历史连续性、断裂带所做的具体剖析。
《剑桥插图中国史》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及其社会文化的必读图书。
作者简介
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在东亚研究领域,她著述颇丰。著有《中华文明史资料》、《中国唐代和宋代的宗教与社会》等著作,其中《屋里人:中国宋代妇女的婚姻与生活》于1995年获得约瑟夫·P·利文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中译本序言
写在前面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
青铜器上的人兽图案
第二章 哲学基础:东周时期
第三章 官僚制帝国的创立:秦汉
第四章 佛教、门阀政治与外族统治者:分裂时代
早期佛教艺术
第五章 世界性的大帝国:581年至907年的隋唐
第六章 重心南移:宋朝
山水画
第七章 外族统治:辽、金和元朝
戏曲与表演艺术
第八章 独裁的局限:明朝
景德镇瓷窑
第九章 满族与帝国主义:1644年至1900年的清朝
为了生存
第十章 行动起来:20世纪前期
现代中国画
第十一章 彻底的重新统一:1949年以来的中国
跋
年表
对图片提供者的感谢
引文注释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者后记
前言/序言
首次访问中国的西方人可能会发现大量好奇、惊讶、迷惑、刺激乃至沮丧的事情。中国人的人口总数就让人大吃一惊:有10亿多汉族人——比东欧、西欧、北美的人口总数还多。这么多人怎么能把自己视为共享同一种的文化的呢?为什么语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的差异没有使他们像世界上其他民族那样分裂成相互猜忌的群体呢?一个单一的政府是怎么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的?
除了被其人口吓了一跳之外,访问者也会对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感到好奇。男人们女人们在农田里耕作,在市场上买卖,在公园里爱抚着他们的孩子,在餐厅里品尝着美餐: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上个世纪的}昆乱是如何影响他们和他们的家庭的?他们对中国的未来是如何思考的?
中国的乡村也可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讲中国话的人定居的地区),可以用来种庄稼的土地被看得太珍贵了,以至不能作为放牧之类非生产性用途而被浪费。甚至那些可以提供木材和劈柴的山林也经常被开辟成梯田来种庄稼。为什么中国人把他们的土地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在中国的农业技术和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对于一个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城市空间也有着意想不到的面貌。在中国的城市中,当人们伫立在实实在在的名将贤相的塑像面前,历史并没有悄然而至,人们也无法找到曾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的古老的房屋、庙宇和宫殿。甚至像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这样的古都,都缺乏实在可见的纪念物,而这些却可以在与其类似的罗马、雅典、伦敦或巴黎随处可见。难道中国没有我们所熟悉的那种英雄人物,抑或中国人在以另一种方式尊崇这些英雄?的确,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发现古老中国的遗迹,但是这些人工制品向它们自己提出了质疑。古代的杰作——青铜礼器、山水画、书法、瓷器——似乎常常对人们眼里的当代中国的诸多事情沉闷无声地进行抗议,提出了使人苦恼的问题:中国文化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了吗?今昔之间的文化联系难道变得如此弱小,以至二者可以被视为不同的文化?那些问这些问题的人,可能也正好开始考虑问这些问题是否公正:我是不是按照西方的而不是中国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中国文化的美学成就?我是不是在把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文化与今天的大众文化相比较?本书正是为那些愿意思考这类问题的人所写。
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复杂的社会,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形成过程,不理解它的过去就不会明白它的现在。与西方那种把中国视为静止不变的、几乎是没有历史的陈旧观念相比,中国如何成为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大国的故事更充满了戏剧性。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都利用了他们所继承的遗产,但是他们在创造这个我们称之为“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在他们奋力发现意义和秩序、实现他们的愿望或与敌人抗争、生存和繁荣、照料他们的家庭和履行他们的责任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新思想,做出了新实践。因此现实植根于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的历史之中,而历史又以某些看上去不明显的方式继续发挥着它的潜力。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都为这整个的中国故事提供了实质性内容。
人们可以写一部“大中国”的通史,这个“大中国”是东亚的一个区,中国在其中起了支配性的作用,而这个区的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疆土。但这里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多少小一些的工作:中国文明是一个不局限于明确的边界之中却又与中国本土具有松散联系的文明。当邻居们将其统治施于中国之时,我的参照之点就是这种遭遇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尽管我已缩小了我给予“中国”的含义,但我并没有把它缩小到中国的政府或中国的受过教育的精英。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中国人及其创造的文化。
华夏五千年:一部未曾记录的王朝兴衰录 (请注意:以下内容是为《剑桥插图中国史》的姊妹篇或相关主题撰写的一部深度历史著作的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剑桥插图中国史》的特定编排和图文资料完全不同。) --- 引言:被时间遗忘的侧影 本书并非对既有史学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深入中国历史深处、穿透官方叙事迷雾的探险。我们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史册中常常被一笔带过、或仅作为宏大叙事背景板存在的群体、文化断层与未被充分解读的社会结构。《华夏五千年:一部未曾记录的王朝兴衰录》旨在勾勒出一幅更为斑驳、更具人情味的古代中国图景,强调权力更迭背后的微观动力、地域差异带来的文化张力,以及科技与思想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受到的抑制与爆发。 本书的视角着眼于“变”与“韧”的辩证统一。它探讨了从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到秦汉的统一与解构,再到唐宋盛世的复杂结构,直至明清帝国晚期的内在矛盾。我们尤其关注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与地域的分野 (史前至春秋战国) 我们首先审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文化现象,但将重点放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独立发展路径上。与强调礼乐制度的传统叙事不同,本卷侧重于: 青铜冶炼的社会动员力: 分析二里头和殷墟时期,青铜器的生产如何不仅仅是王权的象征,更是区域资源分配与劳动力控制的关键枢纽。我们引入考古新发现,探讨权力中心与周边部族间在矿产贸易和技术交流中的复杂关系。 “蛮夷”的重塑: 挑战“华夏中心论”的视角,深入考察周代分封制下,被纳入或抵抗的非核心区域的文化适应与冲突。例如,楚文化的强势崛起,其宗教信仰、文字系统与中原传统的张力,展示了早期中国文化并非铁板一块的同质体。 战国时代的“思想市场”: 百家争鸣被视为思想的黄金时代,但本书着重分析了不同学派(如阴阳家、名家)与地方军事贵族的实际联系。法家思想的推行,并非仅仅是理论的胜利,而是对特定地域(如秦国)在军功经济模式下,对社会动员效率的极致追求的结果。 第二部分:大一统的代价与维持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世界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制度创新,但本书聚焦于其构建过程中的内在损耗与后期的结构性危机。 秦代的徭役与工程的地理学分析: 考察长城、驰道等浩大工程对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口迁移的不可逆影响。我们分析了这些工程如何直接导致了基层社会结构的迅速瓦解。 汉代士人的经济基础: 深入探讨西汉豪强地主阶层如何通过盐铁专营的漏洞、土地兼并和荫庇关系,合法地架空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卫青、霍去病的事功背后,是国家对特定军事贵族集团的资源倾斜。 魏晋的“清谈”与“避世”的社会根源: 魏晋风度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哲学思辨,而是高门士族在中央权力真空与残酷政治斗争中,为维护家族生命力而采取的一种文化防御机制。探讨“竹林七贤”的交往圈层与他们对地方势力的隐性支持。 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国化”与“汉化”的交互作用: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剖析强制性的文化同化政策在短期内带来的政治稳定与长期内对地方认同的撕裂。重点分析了六镇军人的文化心理与后来的反弹。 第三部分:繁荣之下的裂痕与重塑 (隋唐至宋元) 唐宋被视为古典中国的巅峰,然而,本书力求揭示其繁荣背后的制度性僵化与新兴力量的抗争。 唐代藩镇的财政独立性研究: 探讨节度使制度如何从军事防御机制异化为地方性的税收和兵权中心。安史之乱后,中央对江南财富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依赖如何塑造了唐末的政治生态。 中晚唐的“士代官”与科举制度的异化: 分析科举制度在培养官僚阶层的同时,如何导致了官僚集团的世袭化倾向。探讨晚唐士人集团与地方望族的联姻网络,揭示了他们如何共同把持了晋升通道。 宋代的“技术锁定”: 尽管宋代科学技术成就斐然,但本书论证了其重文抑武的国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效率。同时,探讨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对民间知识传播的革命性影响,以及这如何挑战了传统精英对信息的垄断。 元代的“四等人制”与社会流动: 细致分析蒙古帝国在不同地域(北方、江南、西南)采用的差异化统治策略。重点考察不同种族群体在税收、司法和职业流动上的制度性差异,及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帝国的晚期形态与潜藏的危机 (明清) 明清两代,中央集权达到了极致,但社会活力与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尖锐。 明代中后期的“商帮”与国家税源的博弈: 研究徽商、晋商等商业集团如何通过对关键物资(如盐、茶、丝绸)的控制,在与朝廷的复杂关系中实现财富积累,以及这种财富如何在士绅阶层中流动,影响了地方教育和宗族权力。 清代文字狱对知识生产的“寒蝉效应”: 不仅分析文字狱惩罚了个体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探讨其如何系统性地引导了学者的研究方向,促使他们将精力集中于考据和训诂,而规避对现实政治和制度的深刻批判。 江南的水利与土地兼并的恶性循环: 以苏南地区为例,研究复杂的水网系统维护与地方宗族、士绅阶层的权力之间的联系。土地的高度集中如何使得小农的抵抗成本急剧增加,最终加剧了周期性的饥荒与动乱。 帝国边疆的治理与文化适应: 考察清朝在新疆、西藏等地的治理模式。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针对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差异化治理”实践,这种实践对现代中国边疆认同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拒绝提供一个完美无瑕、线性进步的中国史叙事。相反,它试图揭示权力、文化、经济结构之间持续的摩擦与妥协。我们相信,理解古代中国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压抑的声音、被边缘化的技术选择和未被实现的社会可能。这部历史记录了华夏文明的坚韧,也记录了每一次制度更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为今日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