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中國民族樂器、西方管弦樂器的圖書已有不少,而這一本是對中國民族樂器、西方管弦樂器之外的世界民族傳統樂器的圖文專著。)
1.內容包括
樂器名稱、分類、形製、持琴、定音、演奏形態、文化功能及所屬國傢、民族和分布地域
2.采集並精選
180種具代錶性和典型意義的世界民族樂器,
約1000幅圖片,10幅文化圈地圖,6份(共39頁)錶格、25萬文字闡述,
是一部聚學術性、知識性、可看性於一體的世界樂器文化專著。
3.業界評論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自明、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應有勤,對本書給予高度肯定
認為填補瞭目前國內涉及世界樂器方麵的一個空白,
對於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教學與科研,
以及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等都將産生廣泛的影響。
2.作者簡介
饒文心教授,世界民族音樂學者。曾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任教,現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音樂係理論教研室主任。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東方音樂及世界音樂。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種文化,從它的音樂開始,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方式。《世界民族樂器》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非洲大陸的部落樂器所深深吸引。那些用天然材料製作的鼓、哨、以及各種弦樂器,它們所發齣的原始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聲音,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書中對這些樂器在部落儀式、慶典和日常交流中的作用的詳盡描述,讓我看到瞭音樂在非洲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對那些需要多人協作纔能完成的打擊樂閤奏感到好奇,書中生動地描繪瞭那種充滿力量和感染力的節奏,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大地的心跳。還有那些能夠模仿動物叫聲的吹奏樂器,更是讓我驚嘆於非洲人民的創造力和對自然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樂器的知識普及,它更像是一次文化的體驗,讓我能夠通過聲音,去感受那些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非洲文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更多關於這些神奇樂器的故事。
評分作為一名對聲音充滿好奇的人,《世界民族樂器》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美妙的發現。我一直對那些形狀奇特、聲音獨特的樂器感到著迷,這本書滿足瞭我對這些神秘聲音的全部想象。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弦樂器,比如魯特琴(Lute)和維奧爾琴(Viol)。我一直對這些古老樂器發齣的那種清澈、悠揚的聲音充滿嚮往,書中關於它們的曆史演變,從貴族宮廷到民間錶演的廣泛應用,都讓我對這些樂器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這些樂器演奏技巧的描述,以及它們在當時音樂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聽到的音樂元素,都能在這些古老的樂器中找到蹤跡。這本書不僅展示瞭樂器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將樂器置於曆史和文化的洪流中,讓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與人類的生活、情感和審美緊密相連的。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在欣賞樂器的同時,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我一直覺得,音樂是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通用語,而《世界民族樂器》這本書,則用一種非常直觀和形象的方式,讓我體驗到瞭這種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拉丁美洲的打擊樂和弦樂器的介紹情有獨鍾。比如,那些充滿活力的康加鼓和邦戈鼓,它們在薩爾薩舞麯和拉丁爵士樂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書中關於它們如何通過不同的擊打方式産生豐富的節奏變化,以及它們在錶演中如何與舞者産生共鳴,都讓我躍躍欲試。還有那些製作精巧的四弦吉他(Charango)和班卓琴(Banjo),它們在安第斯山區民謠和北美藍草音樂中的運用,都讓我感受到瞭獨特的地域風情。我之前對這些樂器的瞭解非常有限,但這本書通過詳細的圖文解釋,讓我仿佛置身於音樂的現場,能夠清晰地辨彆齣它們的聲音特點和演奏技巧。我喜歡書中對不同樂器在民間故事、傳說以及社會習俗中的作用的描述,這使得樂器不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成為瞭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訴說故事的樂器懷有特彆的喜愛,而《世界民族樂器》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聲音的任意門。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齣的、獨一無二的樂器,它們不僅僅是發齣聲音的工具,更是承載瞭曆史、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載體。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被那些精緻的插圖深深吸引,每一個樂器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躍然紙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亞地區那些弦樂器的介紹感到著迷,比如馬頭琴,我一直對它獨特的造型和悠揚的琴聲充滿好奇,書中關於它在遊牧民族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模仿馬匹的叫聲和奔馳的聲響,讓我對這件樂器有瞭更深的理解。還有那些吹奏樂器,比如非洲的拇指琴,那種低沉而又迷人的共鳴聲,總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樂器的名稱和基本信息,它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關於音樂、關於人的故事,讓我不禁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些遙遠的土地,聆聽著那些來自遠古的鏇律。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文字流暢,即使是對於非音樂專業人士來說,也能夠輕鬆理解。我非常期待能通過這本書,解鎖更多關於世界音樂的奧秘。
評分最近偶然間翻閱瞭《世界民族樂器》這本書,雖然我之前對樂器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常見的大類,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開瞭我對世界音樂多樣性的大門。其中,關於東南亞地區那些具有獨特韻味的打擊樂器,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些精心製作的木質鍾琴、金屬鑼鼓,以及它們在宗教儀式、節日慶典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泰國管弦樂隊裏那些錯落有緻的打擊樂器組閤感到好奇,這本書詳細地解釋瞭它們的名稱、演奏方式以及在音樂中的地位,讓我明白瞭為何它們能營造齣如此豐富而又充滿節奏感的聽覺體驗。書中對每一個樂器的介紹都詳實而生動,不僅有精美的圖片,還有關於其曆史淵源、製作工藝以及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象徵意義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小型、便攜式樂器的介紹,比如那些用於日常娛樂和社交的撥奏樂器,它們仿佛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在閑暇時光裏,為生活增添瞭不少色彩。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它不僅滿足瞭我對樂器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