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前彩陶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起步时期的核心议题,是蔚为大观的史前考古遗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史前彩陶遗存在华北、西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均有广泛分布,涉及多种考古学文化。
《考古新视野: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以“仰韶时代”限定研究范畴,主要是基于这一时空范围内的彩陶遗存分布相对集中、资料发表充分、所属考古学文化间关系密切,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
以往的彩陶研究,多以艺术的视角专注于彩陶图案,通过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彩陶的美学研究价值,在探索图案演变规律和阐释图案意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彩陶的考古学研究价值,却未能充分体现。尤其是缺乏了考古层位学的运用,以往研究所得彩陶图案的演变序列,没有可靠的相对年代顺序的支持。鉴于此,本文采用层位学与类型学相结合的考古学方法研究彩陶遗存,重在体现其考古学研究价值。大体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很大限度地综合彩陶图案种类,建立彩陶的层级分类体系和图案描述系统;第二,以层位关系为基础,探索彩陶的发展演变序列;第三,通过不同层级彩陶图案的形式比较,反映与考古学文化谱系相关的各类问题。
作者简介
朱雪菲,江苏无锡籍。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从许永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2015年博士毕业。2016年5月正式入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2017年7月入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论文有《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民和阳山墓地随葬彩陶图案分析》《大河村遗址秦王寨文化彩陶再研究》《下海石墓地彩陶图案分类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仰韶时代”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彩陶的考古学研究回顾
第四节 方法论
第二章 仰韶时代早期的彩陶遗存
第一节 半坡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二节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三节 后冈一期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三章 仰韶时代晚期的彩陶遗存
第一节 秦王寨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二节 大司空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三节 庙子沟·海生不浪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四节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五节 宗日文化的彩陶遗存
第六节 其他彩陶遗存
第四章 总论——彩陶视角下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1993年春,我的导师张忠培先生把陈雍、朱延平、乔梁和我,召集到山东兖州西吴寺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训练班基地。事因是香港三联书店邀请张忠培写一本关于中国彩陶的书,先生把我等喊来,共商写作事宜。经过几天的研讨,形成一个写作提纲。此事未及动笔,便不知因何而搁浅了。20年后,朱雪菲随我读博士,她讲喜欢史前艺术,于是便确定了以史前彩陶为博士学习的研究方向,同时把先生带我们拟就的《史前彩陶》写作提纲传给了她,希望她能完成这一写作。为朱雪菲《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一书写序,我想起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原来的名字——《革命自有后来人》,于是有了这篇序的名字。
彩陶的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的出现同步。1921年,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掘渑池仰韶村,并命名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色陶器为文化特征,就有了一个别名——“彩陶文化”,彩陶也就成了起步阶段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本土起源,还是西方传来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孰早孰晚?纠结于这样的问题,中国考古人为之奋斗了几十年。彩陶文化早于黑陶文化,由20世纪30年代梁思永在安阳后冈和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获得的层位上的证据而得到证实。彩陶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则是经历了以张忠培发现老官台文化为先导的前仰韶时期的考古遗存的认识,以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为指导的陕晋豫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与序列的建立,以严文明为代表的中国境内彩陶遗存东早西晚格局的阐述才得以确认。
考古新视野: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 引言:探寻史前文明的斑斓印记 本书聚焦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与技术成就——彩陶。仰韶文化作为黄河流域早期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彩陶不仅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审美观念、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理解史前社会复杂性、区域文化互动以及人类早期艺术思维发展轨迹的关键载体。 本书并非对仰韶彩陶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断代描述,而是尝试以跨学科的视角,结合最新的考古学、材料科学、艺术史学以及人类学理论,对仰韶彩陶的生产技术、纹饰内涵、功能演变及其在仰韶社会结构中的角色进行深入的、系统性的重构与阐释。我们力求超越传统以器型和地域风格为主的描述性研究范式,转向对彩陶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实践”的本体论探究。 第一章:仰韶文化的时空坐标与彩陶的物质基础 本章首先对仰韶文化的时间序列、地理分布及其主要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梳理,特别是对仰韶文化的早期(如裴李岗类型影响下的阶段)、中期(以半坡、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鼎盛期)和晚期(如大河 গোষ্ঠী、前山类型)进行精细划分。 重点在于彩陶的“物质基础”。我们将详细考察仰韶彩陶的陶土选择、制泥工艺(如淘洗、陈化过程)、成型技术(慢轮或手制)、以及最重要的——颜料的矿物学成分与烧制温度的控制。通过对颜料中铁、锰化合物的精确分析,结合窑址遗存的烧制温度数据,重建史前工匠对氧化还原气氛的微妙掌握,揭示彩陶艺术背后隐藏的精湛材料科学。我们引入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偏光显微镜(PLM)的研究成果,以期从微观层面还原颜料的制备过程及其对最终色彩稳定性的影响。 第二章:纹饰的符号学解读:从具象到抽象的视觉演变 仰韶彩陶的纹饰是理解其精神世界的钥匙。本章将彩陶纹饰的演变视为一个从具象描摹向高度抽象符号系统过渡的过程。 我们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核心母题的演变脉络: 1. 动物纹饰的生态学与巫术意义: 深入剖析半坡的鱼纹、鹳鱼石墼图案等,探讨其与早期渔猎采集生活及生殖崇拜、图腾信仰的关系。我们关注纹饰如何超越单纯的装饰,成为承载氏族认同或个体生命力的符号。 2. 几何纹饰的结构分析: 考察线条、旋涡、菱形、锯齿等几何母题的构成规律。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分析这些元素在不同区域(如庙底沟文化中大量出现的旋涡纹)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语法”,推测其是否表达了早期的宇宙观、历法观念或空间认知。 3. “人面鱼纹”的再审视: 集中探讨西安半坡出土的经典人面鱼纹盆,提出新的解释框架。我们挑战传统上将其简单归类为“生殖崇拜”的观点,探讨其作为一种复杂的复合符号(人、鱼、几何的结合体)在特定祭祀仪式或社会规范传达中的功能性角色。 第三章:功能、技术与社会分工:彩陶的生产与流通 彩陶并非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仰韶社会物质交换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本章旨在考察彩陶的社会学维度。 首先,从生产技艺的角度,我们将探讨彩陶制作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分析不同遗址中彩陶的质量差异、残次品分布以及窑址的集中程度,推断彩陶制作是否已经脱离了家庭自给自足的范畴,是否出现了早期的“陶匠”阶层。 其次,彩陶的“流通性”是理解区域互动的基础。我们运用同位素追踪技术(针对陶土来源)和风格学对比,重建彩陶的区域交换网络。例如,通过分析仰韶晚期一些边缘聚落中出土的“外来”风格彩陶,揭示了仰韶核心区与其他文化(如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早期因素)的交流强度与方向,从而构建出一幅动态的史前物质文化传播图景。 最后,彩陶在丧葬礼仪中的角色。通过对墓葬中彩陶随葬品数量、位置、器物类型的统计分析,结合墓葬的规模和个体差异,探究彩陶是否参与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身份标识的构建。 第四章:区域风格的生成与互动:庙底沟、半坡的对话与分野 仰韶文化内部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最具代表性。本书认为,彩陶风格的分野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更可能反映了早期社会组织模式的差异。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写实性强、结构严谨的线条和重复母题为特征,暗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共同体。而庙底沟类型则展现出更为奔放、抽象化的旋涡纹饰,以及更高超的烧制技术,这可能预示着其社会组织在特定历史阶段经历了更快的复杂化或扩张。 本章将运用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量化分析两大区域风格在纹饰元素、色彩使用和器型组合上的异同,重点探讨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某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更西部的马家窑文化的发展,以及这种风格的“溢出效应”背后的社会动因。 结论:超越“装饰”的彩陶:早期文明的物质语言 仰韶彩陶是史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的结论强调,彩陶的价值远超其作为日用器皿或纯粹装饰品的意义。它们是仰韶社会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用于组织认知、表达信仰、建构身份和促进交流的“物质语言”。对彩陶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如何从分散走向整合,如何发展出复杂文化系统的关键阶段的深刻洞察。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技术考古的精确性与人类学解释的广阔性之间找到更有效的结合点,以期更全面地“听见”这些沉默的史前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