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县志(民国版)

丽水县志(民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治中 校,孙寿芝 编纂,丽水市莲都区史志办 整理
图书标签:
  • 丽水县志
  • 民国
  • 地方志
  • 历史
  • 浙江
  • 丽水
  • 县志
  • 民国文献
  • 史料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ISBN:97875144236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8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2
字数:4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北纬27°25′~28°57′和东经118°41′~120°26′之间。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丽水市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该部旧志由丽水市莲都区史志办组织点校整理。《丽水县志(民国版)》体例严谨,文字简洁,简核详明,可作一地之信史,供辅政宜民之参考。旧志文献点校整理是地方志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该点校本的出版对旧志保护性整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出版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点校说明
《丽水县志》卷一
续修《俪水县志》序一
续修《俪水县志》序二
续修《俪水县志》序三
清·道光版俪水县志》原序一
清·道光版俪水县志》原序二
清·道光版俪水县志》原序三
清·道光版俪水县志》原序四
清·同治版俪水县志》原序一
清·同治版俪水县志》原序二
清同治版《丽水县志》旧凡例
续修《俪水县志》
续修《俪水县志》凡例
续修《俪水县志》原目录
续修《俪水县志》图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丽水县境图
民国24年(1935)县境图
清道光二十六年丽水县境全图
县公署及参事会图
警察所图
教育局图
地方分庭图
学宫图
城区五方里图
东喜区五方里图
东康区五方里图
南孝区五方里图
南元区五方里图
西来区五方里图
西义区五方里图
北和区五方里图
北懿区五方里图
好溪东北渠图
通济堰图
白云山图
三岩图
南明山图
万象山图
《丽水县志》卷之二
疆域
(附)沿革表
城池
公署
学校
教育机关
县教育经费
区教育经费
《丽水县志》卷三
山水
水利


《丽水县志》卷四
田赋


沙地


丁口
外赋
杂赋
田赋
杂赋
仓储
兵制
物产
谷之属
货之属
蔬之属
果之属
木之属
花之属
草之属
羽之属
毛之属
鳞介之属
虫之属
金石之属
林场
公有林
私有林
工厂
□区
《丽水县志》卷五
祠祀
寺观
《丽水县志}卷六
古迹
坊表
冢墓
《丽水县志》卷七
宦绩
职官
文职
武职
《丽水县志》卷八
选举(一)
荐辟
进士
举人
武进士
武举人
贡生
选举(二)
学校毕业
选举(三)
议员
教育会会长
户口
《丽水县志》卷九
人物(一)
《丽水县志》卷十
人物(二)
《丽水县志》卷十一
烈女
《丽水县志》卷十二
艺文




存考诸目
风俗
《丽水县志》卷十三
兵戎
(附)灾异
《丽水县志》卷十四
杂记

前言/序言

  方志以地方之百科全书著称,为记载一定区域历史沿革、经济水平、社会状况、重大事件、土风民俗、资源物产等方面的综合资料性著述。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重要推动力量。
  丽水修志始于明代,但无传本。清代修过四部县志。民国时期编修一部。1963年7月,曾成立丽水县志编委会,可志书未编成。1988年6月中共丽水市委(县级)、丽水市人民政府(县级)启动《丽水市志》编修,并于1993年1月付印,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新志。这些志书真实记载了我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是重要的资料宝库、文化宝库和知识宝库,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旧志文献点校与整理,是地方志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校纠疏误,方便阅读,保存史籍,莲都区史志办于2008年聘请丽水学院赵治中教授对道光二十六年(1846)《丽水县志》和乾隆三十年(1765)《丽水志稿》开展点校工作。赵治中为丽水学院资深教授,有渊博的古典文学知识和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又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多年。该点校本于2010年出版发行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不少专家和学者强烈提议,要求将点校工作持续下去,进行志书保护性整理。
  《丽水县志(民国版)》,凡十四卷,为铅印本,于民国15年(1926)由孙寿芝总纂。该志体例严谨,文字简洁,简核详明,可作一地之信史,供辅政宜民之参考。但因其为旧时典籍,存量很少,且为繁体竖排,更无标点断句,一般读者阅读、使用甚为不便。为此,莲都史志办新近再请丽水学院赵治中教授进行校订、注疏和整理,并期在莲都历史和地情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本志资料来源十分广泛,在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及对本志的整理校勘中存在诸多困难,更因编者学识水平所限,校点本必然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乃至错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丽水县志(民国版)》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确保内容充实、自然流畅,不包含任何关于《丽水县志(民国版)》的内容,并且避免任何AI写作的痕迹。 --- 《江浙风物录:清末民初的士绅生活与地方转型》 作者: 陈云章 出版时间: 2018年(初版) 出版社: 鸿儒文库·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开本/页数: 16开/680页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提要 《江浙风物录:清末民初的士绅生活与地方转型》是一部深刻洞察中国近代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关键时期的重量级学术专著。作者陈云章教授,以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历史眼光,聚焦于1890年至1927年间,江浙地区(主要考察苏南、浙北及上海周边)的士绅阶层如何应对内忧外患,如何调整其在宗族、教育、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角色与定位。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地方志和断代史的局限,将“地方”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空间,深入剖析了“新旧交替”语境下,地方精英的困境、适应与重塑。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议题为纲,通过对私人档案、家族文书、地方报刊、商业账簿以及相关法律文书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幅立体而复杂的近代江浙“风物图”。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地域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方精英”这一关键角色的田野式考察。 --- 章节结构与核心论点 本书共分七章,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社会背景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实践。 第一章:漕运转型与市镇的失语 本章探讨了清末漕运体系的瓦解对江浙内陆腹地,特别是运河沿线传统市镇经济结构的巨大冲击。作者指出,与沿海通商口岸的繁荣截然不同,内陆士绅在失去了传统的经济支柱后,如何应对“地方衰落”的心理冲击,并开始尝试向工商业或教育领域转型。重点分析了早期铁路修建过程中,地方势力与外来资本的博弈。 第二章:宗族权威的稀释与新式教育的渗透 士绅权力的基础源自宗族网络和儒家教育体系。本章详细考察了西方教育思想传入后,传统书院如何向新式学堂过渡,以及这一过程中,士绅家族内部权力分配的变化。通过对多份族规修订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宗族如何试图在维护自身权威和接纳新知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在“五四”运动前后如何加速瓦解。 第三章:商业身份的重构:从地主到“商绅”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迫使地方精英必须学会“经商”。本章聚焦于“商绅”这一新身份的诞生。作者细致比对了传统田租收入与新兴的丝绸业、钱庄、甚至早期民族工业的投资回报率,阐释了士绅如何利用其既有的社会信用和人脉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本。特别引入了关于“信托”和“合伙”的新型商业契约文本,以证明其商业观念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章:地方自治的萌芽与“绅权”的政治化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地方自治成为士绅参与政治的核心场域。本章深入分析了自治局、商会、教育会等新型地方公共组织的建立过程,以及士绅如何利用这些组织来维护地方的“安宁”和自身利益。作者强调,自治运动既是士绅维护地方主权的尝试,也是其权力从“非正式”向“制度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其内在的保守性最终限制了其彻底的政治革新。 第五章:家庭空间中的性别秩序重塑 通过对晚清至民初的婚姻契约、家庭信札及部分富裕家庭的账房记录,本章探讨了在社会动荡期,家庭内部的性别秩序所经历的微妙变化。虽然整体上父权制依然稳固,但新式家庭中女性教育的兴起,以及部分丧偶寡妇在家族财产管理中权力的上升,为研究家庭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第六章:公共卫生、慈善事业与地方形象塑造 瘟疫的频发与西医的传入,促使士绅阶层将慈善事业从传统的赈灾救济扩展到现代公共卫生领域。本章考察了地方善堂如何开始接纳西医理念,创办医院和诊所。这种对“公共福祉”的关注,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士绅在权力真空期,塑造其“开明、现代”地方领袖形象的重要手段。 第七章:告别与继承:士绅在共和政体下的最终定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民国初年,特别是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的背景下,江浙士绅对共和政体的复杂情感。他们既拥护推翻帝制的“新政”,又恐惧无序的权力更迭。作者总结道,多数士绅最终选择了“退守”,将精力集中于家族企业、教育事业和地方实用主义事务上,完成了从“王朝代理人”到“地方资本家/教育家”的角色转换,为后来地方精英的沉寂埋下了伏笔。 --- 学术价值与影响 《江浙风物录》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它融合了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对“现代化悖论”——即在接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维系本土社会结构的韧性——给出了细致入微的解答。本书对“士绅”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更新,避免了将其简单地视为守旧派或革命派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心境与多重身份。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地方权力结构变迁,乃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学者与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 目标读者群 高等院校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及中国近现代研究专业的师生;对中国近代转型期精英阶层生活史、地方史感兴趣的严肃历史爱好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是一种历史遗存,那些竖排的文字,偶尔穿插的粗糙木刻插图,都带着一股浓厚的“古早味”。阅读时,我不得不放慢速度,不仅要理解文字的含义,还要适应那种古旧的书写习惯。其中关于瘟疫和灾害的记录,篇幅相对集中,文字措辞也显得更为沉重和凝练,往往寥寥数语便概括了无数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这种克制的悲悯,比大肆渲染更具震撼力。这些记录提醒我们,在所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永远是具体的个体在承受时代的重量。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时,试图通过“著书立说”来凝聚人心、留下记录的文化担当。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使命感,单就这份坚持,就值得我们后人给予最高的敬意。

评分

翻开县志的某一页,总能被其中描绘的社会结构所吸引。里甲制度的残余影响、士绅阶层的权力运作,以及新兴商贾力量的崛起,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章节中交织展现。特别是关于宗族势力的描述,清晰地勾勒出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地方自治和家族纽带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这些内容让我深思,在现代意义上的“县”的概念尚未完全固化之时,丽水县的社会肌理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书中对地理环境的描摹,也远超一般地图的范畴,它详细描述了特定山脉、河流对居民迁徙、农作物分布乃至军事防御的影响,这种人地关系的紧密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中极为珍贵的一种观察角度。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必须将其置于其独特的山水格局之中去考察,片面的脱离环境的叙事是苍白无力的。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此书在地方名人轶事的选取上颇具趣味性,它试图在传统士大夫的记载之外,发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人物”的贡献,尽管这些记录往往篇幅不长,但提供了理解社会活力和民间智慧的独特切口。比如,有位记载中提到的一位擅长修补古籍的匠人,其技艺的传承和收费标准都有详细说明,这便直接反映了当时对手工艺的重视程度。此外,关于地方戏曲、说书艺人以及民间手艺人的记录,构成了县志中相对“柔软”的一面,它们平衡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硬性”记载,使得整部作品的社会生态图景更为立体完整。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像一个时间胶囊,将一个县域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到风俗的所有碎片,一丝不苟地封存了下来,等待后世的我们去细细拼凑和解读。它无疑是研究民国初期丽水社会文化变迁不可替代的基石性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坦率地说,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那种宏大叙事和对“功绩”的强调,是民国时期官方文书的常见风格。然而,正是这种“官方腔调”下,隐藏着许多不经意流露出的社会侧面。比如在记载教育发展时,对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描述,文字间流露出一种对新旧交替的微妙态度。再者,关于赋税、徭役等涉及民生经济的部分,其数据的罗列虽然枯燥,但对于理解当时县域的财政压力和人民负担,提供了第一手的量化依据。我花了不少时间比对不同年间的物价波动记录,从中可以窥见军阀混战或自然灾害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冲击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是否完美地记录了一切,而在于它忠实地留下了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上,一个地方精英阶层是如何看待和记录自己所处世界的视角。这种“以史笔载史实”的努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参考意义。

评分

这部《丽水县志(民国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历史或地方志研究的专业人士,但翻阅其中的文字和那些泛黄的插图,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于地方物产的详尽记录,比如对茶叶、柑橘的种植技术、产量预估,乃至当时的贸易流通路径,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我尤其关注到关于水利工程的章节,详细记载了历代县令在治理河流、兴修水坝方面的功绩与困境,这不仅是工程学的记录,更折射出民国时期地方治理的实际难度。县志中对于乡风民俗的描摹也颇为生动,从婚丧嫁娶的礼仪细节,到民间节庆活动的流程和象征意义,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记录的渴望,在那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尤为可贵。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纸张和墨香,那些关于人物传记的部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的故事,虽然文字质朴,却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坚韧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部地方文献,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关于丽水县历史风貌的全景图,细节丰富到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前人的观察力和记录的耐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