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学良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德刚 著,张学良 口述
图书标签:
  • 张学良
  • 口述历史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回忆录
  • 传记
  • 军事
  • 政治
  • 东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0473
版次:2
商品编码:1232098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晚年张学良如何让看待西安事变?
  “花花公子”究竟有多少女人?
  东北易帜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如何?

内容简介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作者简介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者,生于1920年,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长期致力于美国史、亚洲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主要着作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等。

目录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身世:大帅起自草莽
1. 张家发迹前
2. “那国家的玩意儿,能随便给你么
3. 大帅本是草莽英雄
4. 父亲有雄才
第二章 年少时:将门父子情
1. 少年聪慧
2. 本想学救人,却变成杀人
第三章 女人们: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1. 贤妻良母于凤至
2. 我和赵四
3. 非常喜欢梁九小姐
4. 很多女朋友
5. 叶公超、顾维钧逸事
第四章 内战和将领们
1. 我的带兵之道
2. 吴佩孚: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3. 郭松龄:宁折也不弯
4. 南口军纪案
5. 张宗昌之死
6. 厌倦了内战
7. 我就想自个儿逃了
第五章 不做东北皇帝
1. 东北易帜
2. 阎锡山干不过我
3. 美丽的东北
4. 市长风波
5. 和汪精卫的交往
6. 热河失守: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7. 墨索里尼小姐
8. 胡汉民
第六章 “九一八”与西安事变
1. 要还,就把东三省还国家
2. 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1. “忏悔录”风波
2. 我和溥杰
3. 我的孩子们
4. 喜京戏好字画
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敬悼张学良将军“旧”诗一束
附录一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附录二本书所述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
  蒋先生是原谅我了,不原谅我,他不把我枪毙呀?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我也带兵,也带过部下。假设我的部下这样,我就把他枪毙了。
  到南京,我真是都准备好,预备死!我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呀,我不在乎的,真是不在乎!就是今天我还敢说这句话,当你面说,假如国家要用(得)着我,虽然九十岁了,我赴汤蹈火我不推辞!好事我不干,假设那个事没人能干,没人敢干,我今天虽然九十了,我还是想。可是为私人事情,我也不帮谁私人忙,也不帮谁,我就是过去,我也不是帮蒋先生忙,也不是帮谁私人的忙,我完全是问心无愧!
  西安事变的时候,(有人)说我放了蒋公是为了给蒋夫人一个生日礼物。
  到南京的时候,那我真决心去死啊,南京把我枪决了,我不敢说;要是我部下这样子,我就把他枪决了。那我对老先生,我要负起责任呐,可以说,大部分的决心我是下定要死了。
  他不在了,现在我讲,否则,我不讲。本来我是决心至死不说出来这个事情的,西安这事,至死我不说出去的,不是因为面子的事情。你问我,我不能不说。
  别人说“扩大会议”的时候,我是帮蒋先生的忙。不是!
  是我的主张,我认为他那么做是不对的。
  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
  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一点冲突没有,旁的没有冲突。所以呀,蒋先生的那个秘书,叫汪日章,他说,我从来没听见有人敢跟他这样子吵的!
  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我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蒋先生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我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子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
  蒋先生大骂我呀,我跟他这样吵呀,蒋先生当时看我的情形很怪,后来也很安慰我几句。
  还有蒋先生几句话,现在他已经不在了,(否则)我不愿意说出来。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我不好意思再说他了,因为我真是气呀,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
  我这个人是这样子,你别看我太太跟我这么凶,她可是怕我发火,我要是发了火,我谁也不怕的,我发火会开枪打人的。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我现在已经九十岁了,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最近我自己发现一个事儿,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蒋公这个人,我认为他失败了。
  蒋先生这个人,我跟你讲,我不愿意批评他。蒋先生这个人很顽固,很守旧的,太守旧了!这么讲吧,我搁这么一句话批评他,假设能做皇帝,他就做皇帝了。就这么一句话。他认为我说的事都是对的,我做的事情就应该是对的,他就剩个派头。
  说实在的,蒋先生对我,我暗中想,他对我也相当看得起。觉得我有种?这话倒不敢说,他不能容忍人家挑战他的权威,我损害了他的尊严。
  但是,我到了南京的时候,我也说这句话,我当时在西安,我也说过这个话,不晓得西安现在还有人在不在,不过最近死了一个人,还有我的处长都在那儿。我当时就说,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实际上我这样做,他不是更亮了?
  我到南京,他们问我,你为什么你要自己来送。我说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说那是个泥菩萨呀,所谓首领就是个泥菩萨呀,我把那泥菩萨已经扳倒了,那我只好把这个泥菩萨扶起来。它有灵,拿(它)我脑袋疼,不能不给他磕头呀。到南京,我一样是请罪,(再)一样我也是让他维护权威,既然这样答应了。
  那蒋先生也真是说到做到,当时我没跟他讲,现在我可以说,他后来也真是做到了,他没说假话:我不剿共,我不剿共,跟共产党合作。
  这是他亲自跟我讲的。不是我当时听到,我绝不说这话。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他不愿意我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但这个事情,我现在都可以直截了当说的。我是跟周恩来见面了,我跟你说,中国现代人物,我最佩服是周恩来,我最佩服他。
  这个人,我们俩一见面,他一句话就把我刺透了,他也相当佩服我,你看周恩来说没?可以说我们俩一见面,我当时我答应周恩来了。周恩来说,如果你能够做保证,那我们共产党呀可以放弃掉这些个事情,我们很希望这样,你能领导,我们更愿意。我说我去说服。我自个太自骄了,我说我去说服蒋先生,我可能把他说服了,我负责任,我说我给你保证,如果你们这个条件是真的,都是这样,不变。他说好。
  ·
  ……

历史的褶皱与灵魂的回响:一部探寻近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史诗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口述回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入微的社会剖析为笔触,深入挖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那些隐藏在官方史册之外的、鲜活的、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普通人与知识精英的集体命运。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清末民初的剧变到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前夕的漫长历史跨度,力求从多个维度、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视角,重构一幅复杂而立体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新思潮的涌动(约1900-192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震荡与思想启蒙的艰难历程。我们首先描绘了传统士绅阶层在王朝崩溃面前的迷茫与挣扎。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地方志的梳理,揭示了“士”如何向“绅”乃至“商”转变的过程,以及他们对“共和”这一新生政治形态的理解偏差与适应困境。 重点关注了早期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文化休克”与回国后的理论实践困境。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并非简单地介绍主义本身,而是探讨了这些思潮如何被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的青年精英所“挪用”和“改造”。例如,探讨了早期学生运动中,地域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了对“民族”与“阶级”概念的理解。 此外,对城市化进程初期的社会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从上海、天津、武汉等新兴都市的商业活动、市民娱乐(如新式戏园子、电影院的兴起),到城乡商品经济的渗透所引发的农村结构变化,都进行了详实的记录。特别关注了早期女性解放运动的复杂性,揭示了“新女性”的形象构建,如何与传统父权制、地方宗族势力产生尖锐的冲突。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乡村与流动的社会(约1920年代中后期至1937年)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结构如何在动荡中重组。全书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视角,探讨了农民在权力真空与地方武装更迭中的生存策略。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北伐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研究了地方土豪、乡绅、以及新兴的基层组织(如保甲系统)如何维持地方秩序,以及这种“地方性正义”与中央政权合法性之间的张力。 深入分析了乡村经济的“去地方化”趋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国家税收体系的延伸,乡村的自给自足性受到冲击,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或更远的地区流动。通过对特定区域(如江淮平原或华北晋商网络)的人口流动轨迹研究,揭示了这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立足点的艰辛历程。 本部分还详尽考察了文化抵抗与融合。在列强势力渗透与国民政府“文化重建”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性的宗教信仰、民间仪式如何被重新诠释或压制。对地方精英在保存文化遗产与拥抱西方现代性之间的艰难抉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第三部分:民族危亡下的社会重塑与精神困境(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是本书描述的社会结构经历的又一次根本性重塑。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国家”概念如何在全民抗战中得以深化,以及这种深化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何种影响。 重点剖析了战时经济的畸形发展。在沦陷区与后方,投机资本的膨胀、通货膨胀的加剧,如何加剧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通过对城市知识分子(如大学教师、技术人员)在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中的生存状态描写,展示了理想主义在物质重压下的脆弱。 对后方大后撤过程中,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与阶层固化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例如,不同省份的流亡群体在迁徙地如何形成新的社会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如何影响了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获取。书中特别关注了在战时体制下,知识分子身份的复杂转化——从“独立的批评家”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上的自我审查与妥协。 此外,本书还专门辟出一个章节,研究了在沦陷区,普通市民为了生存所发展出的精妙的“边缘生存术”——如何在日伪政权和游击力量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维护家庭的最低限度的安宁。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的希望与断裂(1945年及以后初期)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解放战争前夜,社会各阶层对未来政治走向的预期与失落。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稳定,反而开启了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重组。 重点分析了城市精英在国民政府“接收”过程中的幻灭感。新政权对投机资本的清洗、对地方派系的整合,使得许多原先依附于旧体制或寄希望于稳定秩序的人士,发现自己失去了立足之地。书中探讨了战后初期,知识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与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不适之间的矛盾心态。 对农村的社会变迁进行了回溯性的审视。通过对特定地区土地改革前夕的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揭示了农民阶层在对地主阶级清算上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压迫的解脱,也有对社会秩序突然颠覆的恐慌。 结语:历史的复调与个人意志的限度 全书通过对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交叉分析,力图说明:近代中国的转型,并非由少数精英的决策完全主导,而是无数个体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与社会压力下,做出选择、承受后果的复杂集合体。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声部、多视角的历史叙事,强调在宏大的历史洪流面前,个体命运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存的深刻命题。它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度过了一个世纪的剧变”的非虚构性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编辑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从侧面印证了内容的高度。内页的排版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照片或手稿的复刻,虽然数量不多,但放置的位置和选择的角度都极为巧妙,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字提供了有力的视觉佐证,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这绝不是那种匆忙上架的出版物,可以看出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去打磨每一个细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获取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

评分

这部传记(假定)的叙事张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捕捉可谓精准入微。开篇对于那个时代背景的铺陈,那种沉郁而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仅仅通过文字的堆砌就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将历史事件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成长轨迹之中,使得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急促,时而沉吟,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让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理解人物选择背后的复杂动因。整体而言,文笔老练,结构精巧,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非虚构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洞察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视角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在场感”。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地评判人物功过,而是将读者放置在事件的中心,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非常私人化的语调娓娓道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感,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瑕疵。书中对于环境和场景的细致描摹,比如对特定地点、特定气候的捕捉,都非常到位,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有了实在的依托,让读者能更深层次地共情角色的处境。可以说,作者成功地用文学的手法重塑了历史的颗粒度,提供了远比官方记载更为丰富和多维的解读空间。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他对“留白”的把握。很多时候,重要的信息和深刻的见解并非直接抛出,而是隐藏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对话的张力之中,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和体悟。这种“间接性”的表达,反而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思辨价值。它不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判断的权利交还给了读者,让读者在阅读完后,仍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沉浸在对那些未尽之言的揣摩之中。这种开放式的处理,使得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提高,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间,捕捉到新的感悟,这种深度和回味无穷的特质,是平庸之作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变化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处理那些严肃的政治和军事议题时,文字显得沉稳、内敛,用词精准,充满了克制的力量感;然而,一旦切换到对个人情感、家庭变故或是童年记忆的回溯,笔锋立刻变得柔和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喟叹。这种风格的无缝切换,不仅避免了全书阅读体验的单一化和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划分了不同人生阶段所承担的不同重量。这种成熟的写作技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心境上的起伏跌宕,体验着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转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绝非扁平化的英雄画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