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皇帝史:从查理大帝到奥托三世

德意志皇帝史:从查理大帝到奥托三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威廉.吉塞布莱希特 著,邱瑞晶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中世纪史
  • 查理大帝
  • 奥托王朝
  • 德意志帝国
  • 欧洲历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历史人物
  • 神圣罗马帝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ISBN:97875581313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1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8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传记形式的德国史,填补德国史、中欧历史研究的空白;★ 兰克学派的名著之一,史料丰富,考证翔实,再现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史、进取史;★ 国内首部关于神圣罗马帝国早中期历史的译作,原汁原味呈现,中世纪历史爱好者必读书。

内容简介

《德意志皇帝史》是吉塞布莱希特集40年功力,采考上百种原始资料写成的巨著,叙述了从德意志民族出现到19世纪德意志帝国建立的历史,用通俗的情调和艺术的笔法,将千年德意志的悲欢离合展现在人们面前。本书主要叙述了德意志民族出现到10世纪末的历史,讲述了在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民族的悲惨境地、民族大迁徙时期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歌颂了德意志民族崇尚自由、渴望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心声。塞布莱希特是个极富天才的讲故事者,全书文笔优美,简洁精炼,如果读者捧起该书,就绝对不忍释卷。

作者简介

威廉?吉赛布莱希特(1814—1889),作家、学者、兰克学派杰出代表。师从兰克,被其称为“未来的伟大历史学家”。曾任慕尼黑大学历史学教授。他对德国和意大利的历史研究颇深,出版多种德国历史类著作,《德意志皇帝史》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目录

第一篇/3

1. 早期的德意志民族/5

2. 罗马帝国对德意志宗族的镇压及其解放过程/12

3. 德意志与罗马的和平关系/24

4. 罗马的弱点和帝国的诞生/30

5. 基督教在罗马人与哥特人中的传播/38

6. 西方帝国在德意志民族手中的覆灭/46

7. 在罗马土地上建起的日耳曼国家,罗曼民族的诞生/57

8. 西方国家的分裂及其弱点,法兰克王朝的建立/73

9. 由查理大帝建立起的西方皇权统治/87

10. 法兰克帝国的瓦解/116

第二篇/133

1. 东法兰克王国的衰落/135

2. 康拉德一世试图建立独立王国却以失败告终/153

3. 亨利一世国王统一德意志/166

4. 亨利战胜文登人、匈牙利人及丹麦人/175

5. 亨利一世国王执政末期/188

6. 奥托一世的当选与加冕/194

7. 执政初期的考验/197

8. 939年,亨利的罪行与悔悟/208

9. 巩固王权统治及王国统一/222

10. 设立边境和扩展边疆/237

11. 西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及意大利王国的分裂及衰落/243

12. 奥托一世的宗教态度/255

第三篇/277

1. 失去皇帝的意大利/279

2. 占领意大利王国/305

3. 父子之战/318

4. 在腹背受敌中建立王权势力/336

5. 西方皇权统治的建立/361

6. 奥托一世的皇权统治/382

7. 奥托一世与阿拉伯人及希腊人的关系/399

8. 奥托大帝执政末期/446

9. 奥托二世皇帝执政初期/457

10. 奥托二世与希腊人及阿拉伯人的纷争——皇帝战败及去世/471

11. 对奥托三世摄政权的争夺/490

12. 希腊女子狄奥法诺执政西方帝国,于格·卡佩登上法兰西王位/508

13. 奥托三世在其祖母阿德莱德及大主教维里吉斯的指导下执政,奥托三世

的第一次罗马之行/529

14. 法国与意大利的教会运动,波西米亚人阿达尔贝特与法兰西人吉尔贝尔

对奥托三世的影响/542

15. 德意志教皇格列高利五世和他的改革,吉尔贝尔成为西尔维斯特二世及

奥托三世的朝圣之旅/559

16. 奥托三世重建古罗马帝国的尝试/578

17. 全面衰落,奥托三世之死/598

18. 回顾/613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导 论

分散的德意志民族

法兰克王朝的统一

1. 早期的德意志民族


随着对早期德意志民族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已经知道,最早的德意志民族所生活的区域南起茂林密布的哈尔茨山脉(它现在是德国的南北分界线),北至德国北海及波罗的海之滨。海洋在北面隔绝了在语言和习俗上曾极为相似的德意志民族和斯堪的纳维亚各部族。而在南方的美因河及内卡河一带,如波美拉尼亚,当时还是风俗习性完全不同的凯尔特人的地盘。在西边,与德意志人毗邻的同样是凯尔特民族,在那里,宽阔的莱茵河将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隔在了对岸。而在东面,德意志民族的势力范围则延伸到了更远的维斯瓦河畔,那里的一部分斯拉夫人与德意志民族划界而居,另一部分则成了他们的侍从。

德意志各族所生活的地方,就是这样一片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的区域。这里有绿树丛生的山脉,有富饶的山地和平缓的山谷,有水源丰富的断层地带和泥泞的沼泽,也有贫瘠的山冈和连松树都无法生长的荒原,更有肥美的农田和碧绿的草场。但总的来说,这片土地并非天助神佑的沃土,只有通过辛勤而持久的劳作才能收获丰富的物产。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各部族辛勤耕耘,使这片土地越发富饶秀丽,但“有付出才有回报”的规律仍未改变。不论这片土地是否冥冥中已被定下太多命数,它始终养育着一群威武、坚强、正直的人,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提升,但同时又完全忠诚地依恋着故土,如同对待自己的信仰和父辈们的习俗。

最初的德意志各宗族是分裂的,正如这片土地一样。每个宗族都只处理自己的事务,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宗族间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敌友间转换;没有外在的联合统一,就不能使他们从内在感受到,德意志宗族间的亲缘关系相比其他毗邻而居的民族更为紧密。即便他们从同样的祖辈那里听着相同的传说,即便他们清楚彼此在体形、气质、精神、语言和习俗上的相似,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一条纽带,能将他们连接到一起;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共同的名字,能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直到近一个世纪才出现了“德意志人”(Deutsche)这个由他们共同的语言而来的名称。所以,狭义上的德国人在最早的那些时代是不存在的,是通过种种机缘,德意志民族才渐渐以国家的形式成为一个整体,与欧洲其他民族分离开来。在此之前,只存在以“今天攻城、明天略池”的方式扩张的德意志各支系,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过着封闭的生活,各自为营。

从早期历史中虽然流传下来许多宗族的名称,但其中的大多数早已失去了原意,还有一些也只是表明了某一宗族的居住地而已。当我们细数这些支系宗族时,会发现在德意志民族中确也存在过邦国,但这些国家形态与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家相比,既没有如此之大的地域范围,也没有强制的国家权力。促使那些宗族联合起来的往往是私人利益,而这些利益本来也是那些享有人身自由又有定居权利的男性的囊中之物,其他那些没有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人只能通过履行集体的义务和权利间接分得一些。这种合作社中的自由人为防御外敌联合起来,对各自的家眷财务互为担保,这就是联合的唯一目的,而宪法也完全是为了抗外安内而存在的。

由此发展而来的德意志宪法的第一要义就是,只有全体人民才能决定他们的贫富苦乐,而凡是被涉及其中的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在朔月或望月之类的特定时间,地区联盟内的自由男性会举行集会,一方面为了检阅兵力,另一方面为了对民众间的诸多事宜进行商讨或审判。众人都携带着武器到场,司祭首先宣告集会的神圣和平,任何扰乱审判的行径都将严惩不贷。接着进行类似抓阄的仪式,以获悉诸神是否应允此次集会。司祭若是认为结果尚佳,便会命令众人肃静、集会商议开始。接着诸侯们便按其年龄、宗族贵贱、战绩功勋及思辨口才的高下依次发言。但他们所言还只是建议,不能被视为命令。诸侯们的发言要是不得民心,听众就会报以嘘声;如果发言受到欢迎,听众就会敲击小矛作为回应。小矛是德意志人当时的主要武器,敲击小矛的声响可以算是当时人们能想到的最动人的掌声了。在这样的集会上,人们会决定与邻邦是战是和,也会选举出诸侯,他们要负责掌管邦国内的部分领土、下属区域和臣民,并同时作为军队统领和法庭判官。他们会审理千奇百怪的起诉,但只有叛国投敌和过分的贪得无厌才能判处死刑,因为这些对联盟有着直接的危害,而且人们相信这些行为会引起神怒,只有将罪人处死,神怒方可平息。这些集会上还会举行纳新仪式,通过赠予盾牌和长矛,将年轻小伙纳入宗族同盟中来。同盟如果确定小伙子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武器,就会由诸侯、其父亲或是家中某位男性亲属将矛与盾授予他。作为无上的男性荣耀的象征,虽然此时他还没有个人财产,也无权决定财产分配,但自此,男孩从自家的狭窄生活圈中走出来,进入宗族同盟生活中去了。

正如地区联盟召开集会商议决定公共事务一样,下属区域及其下的百人组也会定时定点集会议事。这样的小型集会召开得越频繁,就蕴含着越多民众生活的活力。这些场合当然也少不了自由人的身影,因为这与他们富足安康的生活休戚相关。这里是每个人捍卫自己权利、自由和尊严的地方,因为无论是破坏和平还是忤逆自由人、侵害其财产之类的事件,所有判决和个人的权利都会在这里得到讨论。对这些罪行的处罚由联盟在诸侯的领导下决定。最早用牛马抵偿,其后改用金钱偿还,一部分偿还给受害者或其亲友,另一部分支付给联盟。若有杀人罪行,被害者亲友获得的赔偿称被杀赔偿金(Wergeld),数额取决于被害者的身份。支付完赔偿金罪行就算是被抵偿了,凶手通过这种方式重新买回了对自己的保护和地区联盟的和平。只有那些屡教不改者,才会被剥夺一切保护和权利,流放出去自生自灭。

毗邻的地带, 无论是村庄还是独家农户, 也以相似的方式结成村社(Markgenossenschaft)。他们召开集会只商议自己村社中的事务,对全体民众的生活没有影响。

曾一度牢不可破的家族纽带,由于国家的统一已经不如从前那么紧密了,但仍旧相当牢固。当家族成员中有人被杀害,家族仍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向谋杀犯报以血仇。但是,家族成员们常常会无视地区联盟的判决,拒绝接受被杀赔偿金而要求犯人血债血偿。就这样,仇恨往往会滋生出新的仇恨、恶行会催生出新的恶行,无止境的冤冤相报使得两家世代兵戎相见,直到一方灭门才算了结。如果将家族权利也看作更高层面的国家权益的一部分,那么家庭权利的确对一切社会生活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此时的家庭仍由家庭成员作为代表,维护其权益,并对其负责。若家中成员被杀,他们便收取被杀赔偿金,战争时家庭成员们在军队中并肩作战,正如他们在和平时往往毗邻而居那样。此外,地区联盟还涉及更低层面的家庭权利。当时的德意志男性,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还享有完全的独立,这也是他们要努力保卫不受侵犯的。在他自己的一方天地间,他就是国王,他拥有妻子和孩子,正如国王拥有臣子和仆役,对他们享有不容置疑的最高权威;在他的家中只存在他一人的意志,除了信仰与习俗之外便没有什么能限制他的了。这也正体现出优秀的传统习俗比法律更具影响力。一旦新妇踏进了由丈夫的意志掌管的家庭,她就会被告知,从今往后,她的一切,不论痛苦喜悦,不论劳苦危难,不论困境死亡,她都将与他分享承担。甚至是德意志人眼中最为崇高的东西,从战争中获得的荣耀与声名,也有妻子的一份。缔结婚姻时,男方会向女方赠送公牛、装上笼头的马匹、长矛和盾牌作为聘礼,而女方也用武器回礼。这些礼物都被视作圣物,而这样的赠予不仅是为这桩婚姻祈福,更是为整个家庭祈福。德意志人认为女性是具有神性的,他们相信女子的话语可以启示未来,没有什么比女子的赞誉更受重视了,而女子的呼喊便是对战士最热切的激励。因此,在家庭中虽然由男性意志主导,但女主人更多是站在男主人身边共同治家,而不是单纯侍奉男主人。父母与孩子间的联结同样是紧密而神圣的。而这一纽带越是紧密神圣,父母晚年时便越可享天伦之乐。父亲的严词厉令和母亲的谆谆教诲对子女来说都是神圣的。而这一纽带越是紧密神圣,父母晚年时便越可享天伦之乐。父亲的严词厉令和母亲的谆谆教诲对子女来说都是神圣的准则。他们对待家中的仆役是温和而较为人性化的。这些仆役或是在家中侍奉,或是为了抵偿农役和捐税而来,填补一些剩下的农作岗位,他们在农田边也有自己的住所。出身决定了各个农庄中雇农与其主人的关系,也确保他们的生活,比起法律能够起到的保障作用也毫不逊色,对雇农的体罚也少有出现。除此之外,他们的权利与那些被主人释放的以及自由但没有私人土地、交租耕种某位农庄主土地的人没有太大区别。要是想让地区联盟也来保护这些人的身体发肤和自由权利不受侵害,那么农庄主才是他们实际上的保护人。因为只有农庄主才能代表他们在地区联盟中发言,而农庄主的意志和号令是他们无法逃避的。





帝国黎明:中世纪早期西欧政治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虚构作者名] 字数:约1500字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公元8世纪至11世纪,西欧地区在罗马帝国崩溃的余烬之上,如何逐步建立起新的政治结构、社会秩序以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历程。本书不聚焦于单一的皇权兴衰,而是将视角放宽至法兰克王国及其继承者治下,广阔的疆域内,权力、信仰、地方自治力量之间的动态博弈。研究涵盖了墨洛温王朝末期的衰颓、加洛林王朝的短暂复兴及其随后的分裂,直至奥托王朝在德意志地区奠定基础的过渡阶段。重点探讨了庄园经济的固化、基督教修道院在知识传承和土地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贵族阶层在地方治理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编年史、诏令、教会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重构一个多层次、充满张力的中世纪早期社会图景,揭示权力如何从中央向地方渗透与重塑。 --- 绪论:十字路口的欧洲(约200字) 公元8世纪,西欧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古典世界的遗迹尚未完全消散,日耳曼蛮族带来的新元素正在被基督教的信仰体系所熔铸。罗马城的光辉虽已暗淡,但其法律、行政的记忆仍在影响着新兴的日耳曼王国。本书所探讨的时期,是“黑暗时代”这一标签下被过度简化的历史阶段。我们试图超越这种简单化的叙事,关注在政治权力真空和持续的外部压力(如维京人、马扎尔人和萨拉森人的侵扰)之下,地方社会如何通过建立新的依附关系和经济模式来维持生存与发展。核心议题在于:在中央权威式微的背景下,何种形式的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填补治理的空白? 第一部:墨洛温的黄昏与加洛林的崛起(约350字) 墨洛温王朝的后期,被历史学家称为“懒王时代”,但这并非简单的衰落,而是一个权力结构缓慢转移的过程。王室的权威日益空洞化,实际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逐渐集中于宫相(Major Domus)手中。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丕平家族如何利用教会的合法性支持和对宫廷资源的有效控制,完成了从事实统治者到名义君主的转变。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一种基于军事征服和宗教虔诚的新的统治合法性的确立。查理·马特在普瓦提埃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法兰克人在西欧的主导地位,也使其家族获得了“基督教世界的捍卫者”的声誉。我们审视了查理大帝统治下的行政制度,如伯爵的职责、御使的巡视制度,以及他试图通过复兴古典文化(加洛林文艺复兴)来统一思想、巩固帝国理念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帝国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维持其庞大的行政网络,以及这种依赖私人忠诚和分封的结构,是如何为其日后的瓦解埋下伏笔。 第二部:庄园与教会:社会经济的基础(约400字) 中世纪早期的社会结构,其韧性主要源于地方性的经济单位——庄园(Manor)。本书区别对待了“庄园”与“封地”(Fief),深入探讨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如何成为大多数人口的生存依托。我们分析了农奴(Servi)和自由佃农(Villani)在庄园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和实际生活条件,并考察了土地所有权(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的复杂性。 同时,教会,特别是本笃会修道院,构成了当时最稳定的知识、经济和行政中心。修道院不仅仅是祈祷的场所,它们还是高效的土地管理者、农耕技术的传播者以及重要文献的抄写和保存者。本书研究了教会地产的积累过程,以及高级教士在地方行政决策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探讨了教士阶层如何通过其识字率和对拉丁语的掌握,构筑起一层超越世俗贵族的地方精英网络。 第三部:分裂、重组与地方权力的兴起(约400字) 加洛林帝国在查理大帝死后迅速走向衰落,凡尔登和墨尔森等条约的签订,不仅是王室纷争的结果,更是权力基础结构性变化的体现。随着帝国中央权威的衰弱,地方性的军事领主——公爵、伯爵,以及强大的主教——开始行使原本属于王室的权力,如铸币、征税和司法裁决。 维京人的入侵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面对快速、难以预测的袭击,地方社区倾向于依赖拥有私人武装和防御工事的领主,而不是遥远的王权。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地方化”趋势如何催生出一种新的权力逻辑,即基于个人效忠和对特定领土的有效控制的权力模式。在东法兰克王国(即后来的德意志地区),这种地方公国(如巴伐利亚、萨克森)的强大,为日后奥托王朝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政治资本,但也构成了对未来帝国统一性的潜在挑战。 结论:一个多中心的世界(约150字) 本书的结论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并非一个由君主绝对统治的统一体,而是一个多中心、权力分散且不断适应生存挑战的动态社会。从查理大帝的理想抱负,到后续的政治碎片化,历史的轨迹表明,真正的稳定和秩序是通过庄园的劳动、修道院的信仰以及地方贵族的军事力量共同编织而成的。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性,是理解整个中世纪乃至现代欧洲政治文化根源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深思熟虑的编排艺术,它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设置了清晰的节点,然后围绕这些节点展开多角度的论述。例如,在描述加洛林帝国分裂后,作者并没有急于进入下一位君主的篇章,而是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分析“宫相”这一职位的权力异化过程,这无疑是对历史发展动力学的一次精彩剖析。这种跳脱出纯粹编年史的叙事手法,使得全书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固。对于希望系统性理解早期德意志政治传统如何孕育和形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表面的王位更迭,看到权力结构和制度惯性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缓慢塑造自身的。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但令人称赞的是,这种专业性丝毫没有影响到阅读的流畅性。作者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叙事的吸引力。我尤其留意到,书中对当时教会文件和编年史作者的引用非常审慎,他不仅引用了主要文献,还会对比不同来源的记载,指出其中的偏见和矛盾之处,这让读者对历史记录本身的不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早期帝国权力”的教科书,它教会我辨别史料的真伪和倾向性,这种方法论上的启示,远比记住几个帝王的名字来得更有价值。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那些宏大叙事和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上,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真实面貌。比如,书中对加洛林王朝初期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有着深入的探讨,这种探讨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当时的教会文献,让人清晰地看到权力是如何从宫廷一点点渗透到乡村的,以及这种渗透过程中,地方贵族和自由民群体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似乎非常钟情于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挖掘,对于庄园制度的变迁、货币的使用习惯,乃至不同地区的农耕技术差异都有所涉猎,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像是历史的肌理纤维,让整个叙事充满了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没有完善国家机器的时代,人们究竟是如何组织起生活和生产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远超一般帝王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早期中世纪的社会生活编年史。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震撼的,那就是作者在梳理奥托王朝早期与意大利北部城邦关系时的那种宏观把握能力。他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德意志贵族如何试图将帝国的核心权力向意大利转移的努力和失败,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种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政治干预,对德意志本土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封建关系松散性的描绘尤为精彩,作者通过对诸侯间联姻、私战以及教区划分的细致梳理,生动地刻画出一种权力分散、层级模糊的政治生态,这与后世高度集权的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幅动态的权力地图前,看着那些不断重组和解体的联盟,体会到那种无序中蕴含的某种内在秩序,这对理解中世纪早期政治的脆弱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是极其考究且富有哲理性的,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是慢条斯理地铺陈观点,仿佛一位老练的学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尤其在论述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王权合法性的构建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将查理曼的加冕视为一个政治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基督教世界观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了“罗马”这一概念在那个时代如何被反复地重新诠释和挪用。这种对观念史的深度挖掘,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史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动机时所持有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很少下绝对的定论,而是提供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品味历史的复杂与多义性,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写作态度,是许多通俗历史读物所欠缺的。

评分

无论是村庄还是独家农户, 也以相似的方式结成村社(Markgenossenschaft)。他们召开集会只商议自己村社中的事务,对全体民众的生活没有影响。

评分

值得收藏和阅读的好书!!!

评分

京东的书籍真是便宜,我爱京东。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还没看,看了目录,看后评价吧。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物流很快,当天就到了,赞

评分

曾一度牢不可破的家族纽带,由于国家的统一已经不如从前那么紧密了

评分

希望以后多出版这样的书,关于德国史的资料太少。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物流很快,当天就到了,赞

评分

书很快到货,物流超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