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 晚年張學良如何讓看待西安事變?
“花花公子”究竟有多少女人?
東北易幟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張作霖與日本的關係如何?
內容簡介
《張學良口述曆史》中,在張氏印象裏,張作霖吃飯,四菜沒湯;張作相節儉,一個雞蛋分兩餐;葉公超好色,顧維鈞風流;蔣介石隻剩下瞭個派頭;汪精衛、陳壁君的奇妙夫妻檔;鬍漢民發牢騷;孫中山一句話論東北局勢;郭鬆齡寜摺不彎,吳佩孚浪得虛名;閻锡山見風使舵、張宗昌能戰、孫傳芳不甘寂寞;以及溥儀溥傑,沒落的皇室傢族的種種……張氏的口述,隨興而談,隨意而至,流於細碎,卻趣味盎然,更往往於不經意間,好比在曆史的鐵屋子裏,開齣一片極窄的天窗,露齣來的,是遍尋史書也不能得的真實。
作者簡介
唐德剛,著名曆史學者,生於1920年,安徽閤肥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長期緻力於美國史、亞洲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並對口述曆史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主要著作有《顧維鈞迴憶錄》、《李宗仁迴憶錄》、《鬍適口述自傳》、《晚清七十年》等。
目錄
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身世:大帥起自草莽
1. 張傢發跡前
2. “那國傢的玩意兒,能隨便給你麼
3. 大帥本是草莽英雄
4. 父親有雄纔
第二章 年少時:將門父子情
1. 少年聰慧
2. 本想學救人,卻變成殺人
第三章 女人們:平生無缺憾,唯一好女人
1. 賢妻良母於鳳至
2. 我和趙四
3. 非常喜歡梁九小姐
4. 很多女朋友
5. 葉公超、顧維鈞逸事
第四章 內戰和將領們
1. 我的帶兵之道
2. 吳佩孚:西蜀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3. 郭鬆齡:寜摺也不彎
4. 南口軍紀案
5. 張宗昌之死
6. 厭倦瞭內戰
7. 我就想自個兒逃瞭
第五章 不做東北皇帝
1. 東北易幟
2. 閻锡山乾不過我
3. 美麗的東北
4. 市長風波
5. 和汪精衛的交往
6. 熱河失守:東北軍是我的包袱
7. 墨索裏尼小姐
8. 鬍漢民
第六章 “九一八”與西安事變
1. 要還,就把東三省還國傢
2. 我的事情就是到36歲
第七章 餘生:英雄坐老
1. “懺悔錄”風波
2. 我和溥傑
3. 我的孩子們
4. 喜京戲好字畫
外編 唐德剛論張學良
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傢·軍事傢
張學良將軍的赤子之心
敬悼張學良將軍“舊”詩一束
附錄一先大元帥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附錄二本書所述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我的事情就是到36歲
……
蔣先生是原諒我瞭,不原諒我,他不把我槍斃呀?我到南京是預備被槍斃的,我是應該被處死刑的,我是個軍人,我懂得。我也帶兵,也帶過部下。假設我的部下這樣,我就把他槍斃瞭。
到南京,我真是都準備好,預備死!我這個人就是這麼一個人呀,我不在乎的,真是不在乎!就是今天我還敢說這句話,當你麵說,假如國傢要用(得)著我,雖然九十歲瞭,我赴湯蹈火我不推辭!好事我不乾,假設那個事沒人能乾,沒人敢乾,我今天雖然九十瞭,我還是想。可是為私人事情,我也不幫誰私人忙,也不幫誰,我就是過去,我也不是幫蔣先生忙,也不是幫誰私人的忙,我完全是問心無愧!
西安事變的時候,(有人)說我放瞭蔣公是為瞭給蔣夫人一個生日禮物。
到南京的時候,那我真決心去死啊,南京把我槍決瞭,我不敢說;要是我部下這樣子,我就把他槍決瞭。那我對老先生,我要負起責任呐,可以說,大部分的決心我是下定要死瞭。
他不在瞭,現在我講,否則,我不講。本來我是決心至死不說齣來這個事情的,西安這事,至死我不說齣去的,不是因為麵子的事情。你問我,我不能不說。
彆人說“擴大會議”的時候,我是幫蔣先生的忙。不是!
是我的主張,我認為他那麼做是不對的。
我跟蔣先生兩個衝突,沒旁的衝突,就是衝突這兩句話,
就是兩句話:他是要“安內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內”。我們兩個衝突就是衝突這點,沒有旁的衝突,一點衝突沒有,旁的沒有衝突。所以呀,蔣先生的那個秘書,叫汪日章,他說,我從來沒聽見有人敢跟他這樣子吵的!
我跟蔣先生是痛陳呐,蔣先生也罵我,罵得很厲害的!我說,這樣下去,你就等於投降呀。蔣先生說,漢卿呀,你真是,你無恥,咱們軍人從來沒有“降”這個字。我說,你這樣做比投降還厲害,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這樣子叫人傢不戰就把我們中國一點點吞去,你不等於比投降還不如?
蔣先生大罵我呀,我跟他這樣吵呀,蔣先生當時看我的情形很怪,後來也很安慰我幾句。
還有蔣先生幾句話,現在他已經不在瞭,(否則)我不願意說齣來。他一句話把我激怒瞭,我真怒瞭,就因為學生運動時候,我不好意思再說他瞭,因為我真是氣呀,他說用機關槍打,我說機關槍不去打日本人,怎麼能打學生?我火瞭,我真火瞭,所以這句話把我激怒瞭。
我這個人是這樣子,你彆看我太太跟我這麼凶,她可是怕我發火,我要是發瞭火,我誰也不怕的,我發火會開槍打人的。我真怒瞭,所以我纔會有西安事變。我怒瞭什麼呢?我的意思是這麼一句話:你這個老頭子,我要教訓教訓你!我現在已經九十歲瞭,我就是這麼一個人。我最近我自己發現一個事兒,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瞭,真是三十六歲,從二十一歲到三十六歲,這就是我的生命。
蔣公這個人,我認為他失敗瞭。
蔣先生這個人,我跟你講,我不願意批評他。蔣先生這個人很頑固,很守舊的,太守舊瞭!這麼講吧,我擱這麼一句話批評他,假設能做皇帝,他就做皇帝瞭。就這麼一句話。他認為我說的事都是對的,我做的事情就應該是對的,他就剩個派頭。
說實在的,蔣先生對我,我暗中想,他對我也相當看得起。覺得我有種?這話倒不敢說,他不能容忍人傢挑戰他的權威,我損害瞭他的尊嚴。
但是,我到瞭南京的時候,我也說這句話,我當時在西安,我也說過這個話,不曉得西安現在還有人在不在,不過最近死瞭一個人,還有我的處長都在那兒。我當時就說,好像燈泡,我暫時把它關一下,我給它擦一擦,我再給它開開,讓它更亮。實際上我這樣做,他不是更亮瞭?
我到南京,他們問我,你為什麼你要自己來送。我說說句不客氣的話,我說那是個泥菩薩呀,所謂首領就是個泥菩薩呀,我把那泥菩薩已經扳倒瞭,那我隻好把這個泥菩薩扶起來。它有靈,拿(它)我腦袋疼,不能不給他磕頭呀。到南京,我一樣是請罪,(再)一樣我也是讓他維護權威,既然這樣答應瞭。
那蔣先生也真是說到做到,當時我沒跟他講,現在我可以說,他後來也真是做到瞭,他沒說假話:我不剿共,我不剿共,跟共産黨閤作。
這是他親自跟我講的。不是我當時聽到,我絕不說這話。
現在事情已經過去瞭,他不願意我把這個事情說齣來,但這個事情,我現在都可以直截瞭當說的。我是跟周恩來見麵瞭,我跟你說,中國現代人物,我最佩服是周恩來,我最佩服他。
這個人,我們倆一見麵,他一句話就把我刺透瞭,他也相當佩服我,你看周恩來說沒?可以說我們倆一見麵,我當時我答應周恩來瞭。周恩來說,如果你能夠做保證,那我們共産黨呀可以放棄掉這些個事情,我們很希望這樣,你能領導,我們更願意。我說我去說服。我自個太自驕瞭,我說我去說服蔣先生,我可能把他說服瞭,我負責任,我說我給你保證,如果你們這個條件是真的,都是這樣,不變。他說好。
·
……
曆史的褶皺與靈魂的迴響:一部探尋近代中國轉型期的社會變遷與個體命運的史詩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人物的口述迴憶,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緻入微的社會剖析為筆觸,深入挖掘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劇烈轉型時期,那些隱藏在官方史冊之外的、鮮活的、充滿矛盾與掙紮的普通人與知識精英的集體命運。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清末民初的劇變到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前夕的漫長曆史跨度,力求從多個維度、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視角,重構一幅復雜而立體的近代中國圖景。 第一部分:舊製度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動(約1900-192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震蕩與思想啓濛的艱難曆程。我們首先描繪瞭傳統士紳階層在王朝崩潰麵前的迷茫與掙紮。通過對大量私人信件、地方誌的梳理,揭示瞭“士”如何嚮“紳”乃至“商”轉變的過程,以及他們對“共和”這一新生政治形態的理解偏差與適應睏境。 重點關注瞭早期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文化休剋”與迴國後的理論實踐睏境。書中詳細分析瞭早期馬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並非簡單地介紹主義本身,而是探討瞭這些思潮如何被不同地域、不同社會背景的青年精英所“挪用”和“改造”。例如,探討瞭早期學生運動中,地域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瞭對“民族”與“階級”概念的理解。 此外,對城市化進程初期的社會風貌進行瞭細緻的描摹。從上海、天津、武漢等新興都市的商業活動、市民娛樂(如新式戲園子、電影院的興起),到城鄉商品經濟的滲透所引發的農村結構變化,都進行瞭詳實的記錄。特彆關注瞭早期女性解放運動的復雜性,揭示瞭“新女性”的形象構建,如何與傳統父權製、地方宗族勢力産生尖銳的衝突。 第二部分:戰火中的鄉村與流動的社會(約1920年代中後期至1937年)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軍閥混戰時期,社會結構如何在動蕩中重組。全書采取瞭“自下而上”的視角,探討瞭農民在權力真空與地方武裝更迭中的生存策略。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北伐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研究瞭地方土豪、鄉紳、以及新興的基層組織(如保甲係統)如何維持地方秩序,以及這種“地方性正義”與中央政權閤法性之間的張力。 深入分析瞭鄉村經濟的“去地方化”趨勢。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國傢稅收體係的延伸,鄉村的自給自足性受到衝擊,大量剩餘勞動力開始嚮城市或更遠的地區流動。通過對特定區域(如江淮平原或華北晉商網絡)的人口流動軌跡研究,揭示瞭這批“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危機和他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尋求立足點的艱辛曆程。 本部分還詳盡考察瞭文化抵抗與融閤。在列強勢力滲透與國民政府“文化重建”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性的宗教信仰、民間儀式如何被重新詮釋或壓製。對地方精英在保存文化遺産與擁抱西方現代性之間的艱難抉擇,進行瞭深刻的剖析。 第三部分:民族危亡下的社會重塑與精神睏境(1937-1945年) 抗日戰爭是本書描述的社會結構經曆的又一次根本性重塑。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探討“國傢”概念如何在全民抗戰中得以深化,以及這種深化對社會各個階層産生瞭何種影響。 重點剖析瞭戰時經濟的畸形發展。在淪陷區與後方,投機資本的膨脹、通貨膨脹的加劇,如何加劇瞭社會階層間的矛盾。通過對城市知識分子(如大學教師、技術人員)在生活物資極度匱乏中的生存狀態描寫,展示瞭理想主義在物質重壓下的脆弱。 對後方大後撤過程中,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與階層固化現象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例如,不同省份的流亡群體在遷徙地如何形成新的社會網絡,以及這些網絡如何影響瞭教育、醫療等資源的獲取。書中特彆關注瞭在戰時體製下,知識分子身份的復雜轉化——從“獨立的批評傢”到“國傢機器的螺絲釘”,以及隨之而來的精神上的自我審查與妥協。 此外,本書還專門闢齣一個章節,研究瞭在淪陷區,普通市民為瞭生存所發展齣的精妙的“邊緣生存術”——如何在日僞政權和遊擊力量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維護傢庭的最低限度的安寜。 第四部分:戰後重建的希望與斷裂(1945年及以後初期)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解放戰爭前夜,社會各階層對未來政治走嚮的預期與失落。戰爭的結束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與穩定,反而開啓瞭更具意識形態色彩的社會重組。 重點分析瞭城市精英在國民政府“接收”過程中的幻滅感。新政權對投機資本的清洗、對地方派係的整閤,使得許多原先依附於舊體製或寄希望於穩定秩序的人士,發現自己失去瞭立足之地。書中探討瞭戰後初期,知識界對社會公正的渴望與對政治鬥爭殘酷性的不適之間的矛盾心態。 對農村的社會變遷進行瞭迴溯性的審視。通過對特定地區土地改革前夕的社會調查資料分析,揭示瞭農民階層在對地主階級清算上的復雜情緒——既有對壓迫的解脫,也有對社會秩序突然顛覆的恐慌。 結語:曆史的復調與個人意誌的限度 全書通過對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多個層麵的交叉分析,力圖說明:近代中國的轉型,並非由少數精英的決策完全主導,而是無數個體在巨大的曆史慣性與社會壓力下,做齣選擇、承受後果的復雜集閤體。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聲部、多視角的曆史敘事,強調在宏大的曆史洪流麵前,個體命運的脆弱性與韌性並存的深刻命題。它是一部關於“中國人如何度過瞭一個世紀的劇變”的非虛構性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