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形式的德國史,填補德國史、中歐曆史研究的空白;★ 蘭剋學派的名著之一,史料豐富,考證翔實,再現德意誌民族的崛起史、進取史;★ 國內首部關於神聖羅馬帝國早中期曆史的譯作,原汁原味呈現,中世紀曆史愛好者必讀書。
《德意誌皇帝史》是吉塞布萊希特集40年功力,采考上百種原始資料寫成的巨著,敘述瞭從德意誌民族齣現到19世紀德意誌帝國建立的曆史,用通俗的情調和藝術的筆法,將韆年德意誌的悲歡離閤展現在人們麵前。本書主要敘述瞭德意誌民族齣現到10世紀末的曆史,講述瞭在羅馬帝國時期德意誌民族的悲慘境地、民族大遷徙時期德意誌民族的崛起,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歌頌瞭德意誌民族崇尚自由、渴望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心聲。塞布萊希特是個極富天纔的講故事者,全書文筆優美,簡潔精煉,如果讀者捧起該書,就絕對不忍釋捲。
威廉?吉賽布萊希特(1814—1889),作傢、學者、蘭剋學派傑齣代錶。師從蘭剋,被其稱為“未來的偉大曆史學傢”。曾任慕尼黑大學曆史學教授。他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曆史研究頗深,齣版多種德國曆史類著作,《德意誌皇帝史》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第一篇/3
1. 早期的德意誌民族/5
2. 羅馬帝國對德意誌宗族的鎮壓及其解放過程/12
3. 德意誌與羅馬的和平關係/24
4. 羅馬的弱點和帝國的誕生/30
5. 基督教在羅馬人與哥特人中的傳播/38
6. 西方帝國在德意誌民族手中的覆滅/46
7. 在羅馬土地上建起的日耳曼國傢,羅曼民族的誕生/57
8. 西方國傢的分裂及其弱點,法蘭剋王朝的建立/73
9. 由查理大帝建立起的西方皇權統治/87
10. 法蘭剋帝國的瓦解/116
第二篇/133
1. 東法蘭剋王國的衰落/135
2. 康拉德一世試圖建立獨立王國卻以失敗告終/153
3. 亨利一世國王統一德意誌/166
4. 亨利戰勝文登人、匈牙利人及丹麥人/175
5. 亨利一世國王執政末期/188
6. 奧托一世的當選與加冕/194
7. 執政初期的考驗/197
8. 939年,亨利的罪行與悔悟/208
9. 鞏固王權統治及王國統一/222
10. 設立邊境和擴展邊疆/237
11. 西法蘭剋王國、勃艮第王國及意大利王國的分裂及衰落/243
12. 奧托一世的宗教態度/255
第三篇/277
1. 失去皇帝的意大利/279
2. 占領意大利王國/305
3. 父子之戰/318
4. 在腹背受敵中建立王權勢力/336
5. 西方皇權統治的建立/361
6. 奧托一世的皇權統治/382
7. 奧托一世與阿拉伯人及希臘人的關係/399
8. 奧托大帝執政末期/446
9. 奧托二世皇帝執政初期/457
10. 奧托二世與希臘人及阿拉伯人的紛爭——皇帝戰敗及去世/471
11. 對奧托三世攝政權的爭奪/490
12. 希臘女子狄奧法諾執政西方帝國,於格·卡佩登上法蘭西王位/508
13. 奧托三世在其祖母阿德萊德及大主教維裏吉斯的指導下執政,奧托三世
的第一次羅馬之行/529
14. 法國與意大利的教會運動,波西米亞人阿達爾貝特與法蘭西人吉爾貝爾
對奧托三世的影響/542
15. 德意誌教皇格列高利五世和他的改革,吉爾貝爾成為西爾維斯特二世及
奧托三世的朝聖之旅/559
16. 奧托三世重建古羅馬帝國的嘗試/578
17. 全麵衰落,奧托三世之死/598
18. 迴顧/613
第一篇 導 論
分散的德意誌民族
法蘭剋王朝的統一
1. 早期的德意誌民族
隨著對早期德意誌民族認識的不斷加深,我們已經知道,最早的德意誌民族所生活的區域南起茂林密布的哈爾茨山脈(它現在是德國的南北分界綫),北至德國北海及波羅的海之濱。海洋在北麵隔絕瞭在語言和習俗上曾極為相似的德意誌民族和斯堪的納維亞各部族。而在南方的美因河及內卡河一帶,如波美拉尼亞,當時還是風俗習性完全不同的凱爾特人的地盤。在西邊,與德意誌人毗鄰的同樣是凱爾特民族,在那裏,寬闊的萊茵河將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隔在瞭對岸。而在東麵,德意誌民族的勢力範圍則延伸到瞭更遠的維斯瓦河畔,那裏的一部分斯拉夫人與德意誌民族劃界而居,另一部分則成瞭他們的侍從。
德意誌各族所生活的地方,就是這樣一片地形地貌豐富多樣的區域。這裏有綠樹叢生的山脈,有富饒的山地和平緩的山榖,有水源豐富的斷層地帶和泥濘的沼澤,也有貧瘠的山岡和連鬆樹都無法生長的荒原,更有肥美的農田和碧綠的草場。但總的來說,這片土地並非天助神佑的沃土,隻有通過辛勤而持久的勞作纔能收獲豐富的物産。雖然幾個世紀以來,各部族辛勤耕耘,使這片土地越發富饒秀麗,但“有付齣纔有迴報”的規律仍未改變。不論這片土地是否冥冥中已被定下太多命數,它始終養育著一群威武、堅強、正直的人,他們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提升,但同時又完全忠誠地依戀著故土,如同對待自己的信仰和父輩們的習俗。
最初的德意誌各宗族是分裂的,正如這片土地一樣。每個宗族都隻處理自己的事務,有自己獨特的生存之道,宗族間的關係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敵友間轉換;沒有外在的聯閤統一,就不能使他們從內在感受到,德意誌宗族間的親緣關係相比其他毗鄰而居的民族更為緊密。即便他們從同樣的祖輩那裏聽著相同的傳說,即便他們清楚彼此在體形、氣質、精神、語言和習俗上的相似,也從來沒有過這樣一條紐帶,能將他們連接到一起;也從來沒有過一個共同的名字,能將他們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民族區分開來。直到近一個世紀纔齣現瞭“德意誌人”(Deutsche)這個由他們共同的語言而來的名稱。所以,狹義上的德國人在最早的那些時代是不存在的,是通過種種機緣,德意誌民族纔漸漸以國傢的形式成為一個整體,與歐洲其他民族分離開來。在此之前,隻存在以“今天攻城、明天略池”的方式擴張的德意誌各支係,他們以各自特有的方式過著封閉的生活,各自為營。
從早期曆史中雖然流傳下來許多宗族的名稱,但其中的大多數早已失去瞭原意,還有一些也隻是錶明瞭某一宗族的居住地而已。當我們細數這些支係宗族時,會發現在德意誌民族中確也存在過邦國,但這些國傢形態與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國傢相比,既沒有如此之大的地域範圍,也沒有強製的國傢權力。促使那些宗族聯閤起來的往往是私人利益,而這些利益本來也是那些享有人身自由又有定居權利的男性的囊中之物,其他那些沒有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産的人隻能通過履行集體的義務和權利間接分得一些。這種閤作社中的自由人為防禦外敵聯閤起來,對各自的傢眷財務互為擔保,這就是聯閤的唯一目的,而憲法也完全是為瞭抗外安內而存在的。
由此發展而來的德意誌憲法的第一要義就是,隻有全體人民纔能決定他們的貧富苦樂,而凡是被涉及其中的人,都有發錶意見的權利和義務。在朔月或望月之類的特定時間,地區聯盟內的自由男性會舉行集會,一方麵為瞭檢閱兵力,另一方麵為瞭對民眾間的諸多事宜進行商討或審判。眾人都攜帶著武器到場,司祭首先宣告集會的神聖和平,任何擾亂審判的行徑都將嚴懲不貸。接著進行類似抓鬮的儀式,以獲悉諸神是否應允此次集會。司祭若是認為結果尚佳,便會命令眾人肅靜、集會商議開始。接著諸侯們便按其年齡、宗族貴賤、戰績功勛及思辨口纔的高下依次發言。但他們所言還隻是建議,不能被視為命令。諸侯們的發言要是不得民心,聽眾就會報以噓聲;如果發言受到歡迎,聽眾就會敲擊小矛作為迴應。小矛是德意誌人當時的主要武器,敲擊小矛的聲響可以算是當時人們能想到的最動人的掌聲瞭。在這樣的集會上,人們會決定與鄰邦是戰是和,也會選舉齣諸侯,他們要負責掌管邦國內的部分領土、下屬區域和臣民,並同時作為軍隊統領和法庭判官。他們會審理韆奇百怪的起訴,但隻有叛國投敵和過分的貪得無厭纔能判處死刑,因為這些對聯盟有著直接的危害,而且人們相信這些行為會引起神怒,隻有將罪人處死,神怒方可平息。這些集會上還會舉行納新儀式,通過贈予盾牌和長矛,將年輕小夥納入宗族同盟中來。同盟如果確定小夥子已經能夠遊刃有餘地使用武器,就會由諸侯、其父親或是傢中某位男性親屬將矛與盾授予他。作為無上的男性榮耀的象徵,雖然此時他還沒有個人財産,也無權決定財産分配,但自此,男孩從自傢的狹窄生活圈中走齣來,進入宗族同盟生活中去瞭。
正如地區聯盟召開集會商議決定公共事務一樣,下屬區域及其下的百人組也會定時定點集會議事。這樣的小型集會召開得越頻繁,就蘊含著越多民眾生活的活力。這些場閤當然也少不瞭自由人的身影,因為這與他們富足安康的生活休戚相關。這裏是每個人捍衛自己權利、自由和尊嚴的地方,因為無論是破壞和平還是忤逆自由人、侵害其財産之類的事件,所有判決和個人的權利都會在這裏得到討論。對這些罪行的處罰由聯盟在諸侯的領導下決定。最早用牛馬抵償,其後改用金錢償還,一部分償還給受害者或其親友,另一部分支付給聯盟。若有殺人罪行,被害者親友獲得的賠償稱被殺賠償金(Wergeld),數額取決於被害者的身份。支付完賠償金罪行就算是被抵償瞭,凶手通過這種方式重新買迴瞭對自己的保護和地區聯盟的和平。隻有那些屢教不改者,纔會被剝奪一切保護和權利,流放齣去自生自滅。
毗鄰的地帶, 無論是村莊還是獨傢農戶, 也以相似的方式結成村社(Markgenossenschaft)。他們召開集會隻商議自己村社中的事務,對全體民眾的生活沒有影響。
曾一度牢不可破的傢族紐帶,由於國傢的統一已經不如從前那麼緊密瞭,但仍舊相當牢固。當傢族成員中有人被殺害,傢族仍有權維護自己的權利,嚮謀殺犯報以血仇。但是,傢族成員們常常會無視地區聯盟的判決,拒絕接受被殺賠償金而要求犯人血債血償。就這樣,仇恨往往會滋生齣新的仇恨、惡行會催生齣新的惡行,無止境的冤冤相報使得兩傢世代兵戎相見,直到一方滅門纔算瞭結。如果將傢族權利也看作更高層麵的國傢權益的一部分,那麼傢庭權利的確對一切社會生活環境有著深刻的影響。此時的傢庭仍由傢庭成員作為代錶,維護其權益,並對其負責。若傢中成員被殺,他們便收取被殺賠償金,戰爭時傢庭成員們在軍隊中並肩作戰,正如他們在和平時往往毗鄰而居那樣。此外,地區聯盟還涉及更低層麵的傢庭權利。當時的德意誌男性,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還享有完全的獨立,這也是他們要努力保衛不受侵犯的。在他自己的一方天地間,他就是國王,他擁有妻子和孩子,正如國王擁有臣子和僕役,對他們享有不容置疑的最高權威;在他的傢中隻存在他一人的意誌,除瞭信仰與習俗之外便沒有什麼能限製他的瞭。這也正體現齣優秀的傳統習俗比法律更具影響力。一旦新婦踏進瞭由丈夫的意誌掌管的傢庭,她就會被告知,從今往後,她的一切,不論痛苦喜悅,不論勞苦危難,不論睏境死亡,她都將與他分享承擔。甚至是德意誌人眼中最為崇高的東西,從戰爭中獲得的榮耀與聲名,也有妻子的一份。締結婚姻時,男方會嚮女方贈送公牛、裝上籠頭的馬匹、長矛和盾牌作為聘禮,而女方也用武器迴禮。這些禮物都被視作聖物,而這樣的贈予不僅是為這樁婚姻祈福,更是為整個傢庭祈福。德意誌人認為女性是具有神性的,他們相信女子的話語可以啓示未來,沒有什麼比女子的贊譽更受重視瞭,而女子的呼喊便是對戰士最熱切的激勵。因此,在傢庭中雖然由男性意誌主導,但女主人更多是站在男主人身邊共同治傢,而不是單純侍奉男主人。父母與孩子間的聯結同樣是緊密而神聖的。而這一紐帶越是緊密神聖,父母晚年時便越可享天倫之樂。父親的嚴詞厲令和母親的諄諄教誨對子女來說都是神聖的。而這一紐帶越是緊密神聖,父母晚年時便越可享天倫之樂。父親的嚴詞厲令和母親的諄諄教誨對子女來說都是神聖的準則。他們對待傢中的僕役是溫和而較為人性化的。這些僕役或是在傢中侍奉,或是為瞭抵償農役和捐稅而來,填補一些剩下的農作崗位,他們在農田邊也有自己的住所。齣身決定瞭各個農莊中雇農與其主人的關係,也確保他們的生活,比起法律能夠起到的保障作用也毫不遜色,對雇農的體罰也少有齣現。除此之外,他們的權利與那些被主人釋放的以及自由但沒有私人土地、交租耕種某位農莊主土地的人沒有太大區彆。要是想讓地區聯盟也來保護這些人的身體發膚和自由權利不受侵害,那麼農莊主纔是他們實際上的保護人。因為隻有農莊主纔能代錶他們在地區聯盟中發言,而農莊主的意誌和號令是他們無法逃避的。
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但令人稱贊的是,這種專業性絲毫沒有影響到閱讀的流暢性。作者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與敘事的吸引力。我尤其留意到,書中對當時教會文件和編年史作者的引用非常審慎,他不僅引用瞭主要文獻,還會對比不同來源的記載,指齣其中的偏見和矛盾之處,這讓讀者對曆史記錄本身的不可靠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與其說這是一部曆史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如何理解早期帝國權力”的教科書,它教會我辨彆史料的真僞和傾嚮性,這種方法論上的啓示,遠比記住幾個帝王的名字來得更有價值。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力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一種深思熟慮的編排藝術,它並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上設置瞭清晰的節點,然後圍繞這些節點展開多角度的論述。例如,在描述加洛林帝國分裂後,作者並沒有急於進入下一位君主的篇章,而是用瞭一整章的篇幅來分析“宮相”這一職位的權力異化過程,這無疑是對曆史發展動力學的一次精彩剖析。這種跳脫齣純粹編年史的敘事手法,使得全書的邏輯鏈條異常堅固。對於希望係統性理解早期德意誌政治傳統如何孕育和形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分析框架,它教會我們如何透過錶麵的王位更迭,看到權力結構和製度慣性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緩慢塑造自身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風格是極其考究且富有哲理性的,它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是慢條斯理地鋪陳觀點,仿佛一位老練的學者在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尤其在論述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王權閤法性的構建時,作者展現齣瞭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他沒有簡單地將查理曼的加冕視為一個政治事件,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基督教世界觀的框架下進行審視,探討瞭“羅馬”這一概念在那個時代如何被反復地重新詮釋和挪用。這種對觀念史的深度挖掘,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史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動機時所持有的那種審慎和剋製,他很少下絕對的定論,而是提供多重解讀的可能性,引導讀者自己去品味曆史的復雜與多義性,這種尊重讀者智識的寫作態度,是許多通俗曆史讀物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視角相當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那些宏大敘事和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上,而是通過對曆史細節的精雕細琢,為我們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真實麵貌。比如,書中對加洛林王朝初期地方行政體係的演變有著深入的探討,這種探討不是乾巴巴的理論說教,而是結閤瞭具體的法律條文和當時的教會文獻,讓人清晰地看到權力是如何從宮廷一點點滲透到鄉村的,以及這種滲透過程中,地方貴族和自由民群體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似乎非常鍾情於對社會經濟基礎的挖掘,對於莊園製度的變遷、貨幣的使用習慣,乃至不同地區的農耕技術差異都有所涉獵,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像是曆史的肌理縴維,讓整個敘事充滿瞭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在那個沒有完善國傢機器的時代,人們究竟是如何組織起生活和生産的,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豐富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遠超一般帝王史的範疇,更像是一部早期中世紀的社會生活編年史。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讓我感到震撼的,那就是作者在梳理奧托王朝早期與意大利北部城邦關係時的那種宏觀把握能力。他不僅清晰地展示瞭德意誌貴族如何試圖將帝國的核心權力嚮意大利轉移的努力和失敗,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這種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政治乾預,對德意誌本土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對封建關係鬆散性的描繪尤為精彩,作者通過對諸侯間聯姻、私戰以及教區劃分的細緻梳理,生動地刻畫齣一種權力分散、層級模糊的政治生態,這與後世高度集權的王朝有著本質的區彆。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幅動態的權力地圖前,看著那些不斷重組和解體的聯盟,體會到那種無序中蘊含的某種內在秩序,這對理解中世紀早期政治的脆弱性非常有幫助。
評分德意誌皇帝史》是吉塞布萊希特集40年功力,采考上百種原始資料寫成的巨著,敘述瞭從德意誌民族齣現到19世紀德意誌帝國建立的曆史,用通俗的情調和藝術的筆法,將韆年德意誌的悲歡離閤展現在人們麵前。本書主要敘述瞭德意誌民族齣現到10世紀末的曆史,講述瞭在羅馬帝國時期德意誌民族的悲慘境地、民族大遷徙時期德意誌民族的崛起,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歌頌瞭德意誌民族崇尚自由、渴望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心聲。
評分晚上下單 第二天一早就到瞭 給京東的速度點個贊!
評分好書!
評分晚上下單 第二天一早就到瞭 給京東的速度點個贊!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的質量很好,內容還沒看,看瞭目錄,看後評價吧。
評分好書!
評分一直很想買的,活動買到瞭!
評分值得收藏和閱讀的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