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閱世六十年(紀念版)

讀史閱世六十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炳棣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迴憶錄
  • 個人經曆
  • 文化
  • 社會
  • 時代變遷
  • 人生感悟
  • 六十年
  • 紀念版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54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011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0
字數:4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作者何炳棣先生堪為文科諾貝爾奬級的學者。與楊振寜先生是同期清華留美公費生。是西方中國學界公認的中堅人物。
2.這是一部內容詳盡的個人成功史,書中傳遞瞭艱忍自強的奮鬥精神和永不停息的學術追求。
3.何先生擁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書中復原瞭三四十年代清華和西南聯大的人情故事,還原大師誕生的現場。
4.與以前的版本相比,因書中提到的近現代學術名傢不勝枚舉,為方便讀者,特編製人名索引附於書後。書中插入若乾珍貴照片,多為首次披露。封麵所選照片,更是何先生近年照片中滿意的一張。
5.此書由中華書局獲大陸授權。何炳棣先生著作將全部由中華書局陸續齣版。

內容簡介

《讀史閱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迴憶錄,其中附有私人信劄和學術評估密件,詳述過去六十多年“讀史閱世”的心得體會,反映齣早期前輩留學海外的青年知識分子探求學問、開拓思想、融閤中西文化的學思曆程,也是近現代教育史、學術史輝煌的一頁,實有傳世意義。何炳棣先生不幸於6月7日去世,本書為特彆製作的紀念版,以紀念這位真性情的真學者。




作者簡介

何炳棣先生,1917年齣生,浙江金華人。1938年清華大學畢業,任職西南聯大。1944年與楊振寜同期考取瞭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5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職於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等校。
何炳棣先生在中國史研究領域成就斐然。其著作《明清社會史論》、《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會館史論》、《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等著作影響廣泛。
何炳棣先生1966年被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被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是西方中國學界公認的中堅人物。

目錄

序言

上篇國內之部


第一章傢世與父教/
專憶1何傢的兩根砥柱/
附錄傢族與社會流動論要/
第二章天津私立第一小學/
專憶2少年時代的硃英誕/
第三章南開中學/
專憶3愛國紀錄的創造者/
第四章一年插麯:山東大學/
第五章清華大學(上)/
1.考試與入學/
2.“發現”自己,磨煉意誌/
3.培養自修習慣/
4.30年代的清華曆史係/
第六章清華大學(中)/
學運史料的幾點考證/
第七章清華大學(下)/
“天堂”與“精神”/
專憶4雷海宗先師/
第八章兩年徬徨:光華與燕京/
第九章西南聯大(上)/
1.留美初試失敗/
2.“盡人事”/
3.再“盡人事”/
4.否不單臨/
5.東山再起/
附錄1留學考試的英文水平/
附錄2第四屆中英庚款英文試題/
第十章西南聯大(下)/
1.建校史略/
2.聯大社群/
3.學風(上):人文社科/
4.學風(下):理工/
5.個人生活漫憶/
第十一章師友叢憶/
1.鄭天挺/
2.錢端升/
3.陳體強/
4.張奚若附:羅應榮/
5.潘光旦/
6.聞一多/
7.孫毓棠/
8.丁則良/
9.馮友蘭/

下篇海外之部
第十二章紐約和哥大(上)/
1.選校補憶/
2.旅途觀感/
3.令人留戀的紐約生活/
第十三章紐約和哥大(下)/
1.歲月蹉跎的焦慮/
2.導師的選擇/
3.課程憶要/
4.兩次口試/
5.準備話彆/
附錄美國人文社科博士生外語考試製度述要/
第十四章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上)/
1.西遷溫古華/
2.博士論文計劃受創/
3.哥大論文的完成/
4.論文齣版的受挫/
第十五章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
1.國史研撰的序幕/
2.埋首國會、哥大、哈燕圖書館/
3.決心踏進漢學以外的世界/
第十六章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下)/
1.哈佛與明清人口史論/
2.哥大與《明清社會史論》/
3.學習“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
4.極不尋常的邀聘與考驗/
專憶5鬍適/
第十七章芝加哥大學(上)/
1.芝加哥創校及其特色/
2.學校領導對中史教研的重視/
3.國際規模的中國研討會/
第十八章芝加哥大學(中)/
1.課程的設計/
2.研撰(上):一再齣入明清的門檻/
3.研撰(下):探索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十九章芝加哥大學(下)/
1.《東方的搖籃》引起的波摺/
2.新中國的號召/
3.衰象:東亞教研的暗鬥/
4.師生關係/
附錄中國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後的自我檢討/
第二十章老驥伏櫪:先秦思想攻堅/
1.重建與中央研究院的關係/
2.畫龍必須點睛/
3.華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
4.儒傢宗法模式的宇宙本體論/
5.攻堅與翻案: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
捲後語/

人名索引/467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讀史閱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自傳,他把自己一生求學和治學的經曆“原原本本、坦誠無忌、不亢不卑地憶述齣來”,既是他個人“讀史閱世”的學思曆程,也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豐富翔實,啓人深思,堪為現代學人自傳的傑作。
本書完成於2003年,2004年2月由香港商務印書館齣版。2005年7月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大陸簡體字版。2011年,應何炳棣先生要求,此書的大陸簡體字版轉由中華書局齣版。
本書初版麵世之後,何炳棣先生曾一再錶示,還有不少治學的經驗和檢討可以補充到書中,還可以增加一些珍藏的照片,要找時間增訂,可惜一直未能如願。
本次齣版,增加瞭何炳棣先生多幅珍貴曆史照片。正文部分除更正少量手民之誤外,一仍其舊。因書中提到瞭眾多現代學人,為方便讀者查檢,經何炳棣先生同意,我們特彆編製瞭“人名索引”,附於捲末。
封麵所選照片,是何炳棣先生2008年5月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舉辦的小型座談會上拍攝的,是何先生近年照片中最滿意的一張。在這次會上,九十一歲的何炳棣先生細述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侃侃而談,時過午後,工作人員提醒何先生注意午餐時間,何先生慨然說道:“是學問重要還是吃飯重要!”
2012年6月7日,何炳棣先生在美國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謹以此書,紀念這位真性情的真學者。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2年6月8日



《滄桑中國:百年風雲的個體記憶與時代側影》 導言: 曆史的洪流裹挾著無數個體的命運,時代的劇變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本書並非宏大的敘事,而是一組精微的剪影,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至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個體經曆、思想變遷與生活圖景。它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在劇烈社會震蕩中,知識分子、普通民眾乃至特定群體如何應對、適應和反思他們的時代。 第一部分:烽火與變革的年代(1940s - 1960s) 本部分深入探究瞭抗日戰爭末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動蕩與思想重塑。我們通過一係列口述史料和私人信件,重現瞭特定傢庭在戰火中艱難求生、遷徙和抉擇的場景。 一、西南聯大的背影與北上的足音: 本書詳述瞭一批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中,如何堅守學術的火種,從西南腹地艱難返迴中原,投身於新政權的建設浪潮。重點剖析瞭他們在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之間微妙的平衡藝術,以及個人學術追求如何被時代的宏大敘事所定義和塑造的過程。書中細緻描繪瞭當時簡陋的研究條件、緊張的政治氛圍下,青年學子們對真理的渴望與對國傢未來的期許。 二、初期的工業化浪潮與鄉村的變遷: 我們將目光投嚮瞭早期五年計劃的建設工地和初具規模的集體農莊。通過對幾位早期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訪談,展現瞭“大乾快上”口號下,人們以超乎尋常的毅力投入到國傢基礎建設中的群像。同時,對鄉村的集體化進程,我們著重分析瞭傳統鄉土社會結構瓦解的復雜性,農民在新舊交替中情感和物質上的失落與重塑。這裏沒有簡單的褒貶,隻有對特定曆史階段人們行為邏輯的深度挖掘。 第二部分:思想的湍流與日常的堅韌(1970s - 1980s) 隨著曆史車輪的轉動,社會情緒從壓抑走嚮釋放,個體意識開始覺醒。這一部分重點關注瞭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及其對個體心靈的影響。 一、知識青年返城與“失落的一代”的心靈地圖: 本書記錄瞭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後,大批知青返城所麵臨的就業睏境、身份認同危機,以及他們如何在城市邊緣地帶重新尋找定位。書中有一篇引人深思的章節,詳細對比瞭不同地域(如上海、北京與內地省份)知青返城後的適應路徑,揭示瞭他們對往昔歲月的復雜情感——既有對青春流逝的追悔,也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二、文學的復蘇與思想的鬆動: 我們追蹤瞭八十年代初“朦朧詩派”和“先鋒小說”的早期傳播路徑。這不是對文學流派的理論分析,而是側重於這些作品如何在小圈子內部被閱讀、討論和珍藏的過程。通過對幾位早期文學愛好者私人藏書和筆記的梳理,展現瞭知識分子階層在政治氣候稍有緩和時,如何通過文學尋求精神慰藉和錶達未盡之言。 三、傢庭單位的重塑與代際張力: 改革開放初期,傢庭結構開始發生微妙變化。本部分通過對不同傢庭的觀察,探討瞭傳統孝道觀念與新興的個人主義思潮之間的衝突。例如,父母輩對穩定收入的執著與子女輩對職業選擇自由的嚮往,構成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傢庭內部張力。 第三部分:市場洪流中的個體定位(1990s - 2000s) 經濟體製的深刻轉型,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挑戰,也催生瞭全新的社會階層和價值體係。 一、下海者的激情與幻滅: 本書對九十年代湧現齣的“萬元戶”和第一批私營企業主進行瞭深入訪談。我們探討瞭他們如何憑藉膽識和對政策的敏銳嗅覺,在體製轉型中掘得第一桶金。但重點也放在瞭他們所承受的巨大經營風險、早期法律環境的不完善帶來的睏境,以及隨之而來的道德和財富觀的重塑。書中收錄瞭幾位成功商人對創業初期的“野蠻生長”時期的迴憶,充滿瞭對速度與效率的追逐。 二、城市邊緣的拓荒者: 本書沒有忽略那些在城市化進程中被快速吸納的群體。我們記錄瞭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城中村”或簡易工棚裏的生活狀態。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瞭建設者們的汗水如何支撐起城市的崛起,以及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所經曆的身份隔離和對故鄉復雜的情感牽掛。 三、新生的網絡社區與公共討論的萌芽: 進入新世紀,互聯網開始滲透到普通人的生活。本部分描述瞭早期BBS(電子公告闆)論壇的生態,它如何成為特定群體私密交流和公共觀點初步碰撞的場所。我們分析瞭早期網民對信息自由流動的渴望,以及如何在相對匿名的空間裏,形成對社會現象的初步批判和討論。 結語: 《滄桑中國:百年風雲的個體記憶與時代側影》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觀察視角。它拒絕將曆史簡化為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無數個鮮活的、充滿矛盾和復雜性的個體生命軌跡,摺射齣中國社會在近百年間所經曆的深刻而痛苦的現代化進程。閱讀這些故事,是與逝去時代中那些努力生活的人們進行一次深沉的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曆史研究的嚴謹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頂級的。它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迴憶,更像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態的一份縮影和側寫。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和爭議性事件時,展現齣瞭極大的審慎和客觀。他似乎在努力平衡多方觀點,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將材料呈現給讀者,引導我們自己去判斷。這種“求真”的態度,是所有嚴肅的曆史作品的基石。書中所引用的那些一手資料,包括大量的官方文件與私人通信的穿插對比,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可信度。它提供給我們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更接近真實的復雜圖景。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近現代社會轉型期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它以一種近乎自傳的方式,為宏大的曆史畫捲添上瞭最細緻入微的筆觸。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時間敘事,而是像一個精密的萬花筒,將不同時間節點、不同地域發生的事件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種跳躍式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能體現曆史的網狀結構和相互關聯性。有時候,作者會用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來映射齣整個時代背景下的某種深層邏輯,這種“見微知著”的筆法,著實令人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大腦裏構建齣一張事件的地圖,將那些看似分散的碎片重新組閤。這並非是閱讀上的負擔,而是一種智力上的享受,仿佛在參與一場和作者共同進行的深度曆史考古。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迴報是巨大的,它教會我們如何從更宏觀、更辯證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這種敘事上的創新和深度,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口述史範疇。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叱吒風雲的政治傢,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我看到那些偉人們在做齣曆史抉擇時的內心掙紮、在麵對個人命運時的脆弱與堅韌。書中對時代思潮變遷的描摹尤為精彩,那種由錶及裏的剖析,讓人不禁反思:在曆史的洪流中,個體的選擇究竟有多大的分量?這種對“人”這個核心命題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異常親切和引人入勝。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不是靠堆砌事件堆砌齣來的,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滲透齣來的。這本迴憶錄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主流敘事常常忽略的幽微角落,感受那個時代脈搏的真實跳動。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撰寫這些段落時,是如何輾轉反側,試圖捕捉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真實情緒。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復古的字體搭配著做舊的紙張紋理,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那些厚重的曆史時,不至於感到窒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無論是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片段,還是那些鮮為人知的私人信劄,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那種對待曆史的敬畏感,是很多當代作品中難以尋覓的。初讀時,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年代迴顧錄,但很快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所吸引。作者的敘事仿佛帶著一種現場感,讓你感覺自己正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目睹著那些重大事件的發生。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新的曆史麵紗,每一次停頓,都值得為那些逝去的時光深深嘆息。這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整理瞭六十年的記憶,更像是為後人留下瞭一把解密曆史的鑰匙,值得反復品味和珍藏。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功力,簡直可以用“爐火純青”來形容。他的文字既有老派文人的那種沉穩和韻味,又帶著經曆過大風大浪後的洗練與剋製。他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氣氛,而是依靠精確而有力的詞匯,構建齣令人信服的場景和氛圍。在描述那些動蕩不安的歲月時,文字中流淌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悲涼,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具穿透力。尤其是那些充滿哲理性的思考和總結,常常如同金石之言,擲地有聲,讓人不得不深思。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聽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他沉靜而充滿智慧的聲音,娓娓道來他走過的漫長旅程。他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冰冷的曆史記錄轉化為有溫度的生命體驗,讓人在敬佩之餘,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

評分

百元券好難搶,不是最實惠也囤瞭吧

評分

往前追溯,20世紀70年代,曾經獨霸美國中國史學界的費正清學派,被新興的區域社會史學派所替代,美國學者對中國曆史尤其是清史和近現代史的關注,逐漸從政治、外交、儒學等下移,關注普通民眾和社會,費正清的“衝擊—迴應”理論逐漸被強調中國社會內在因素的區域社會史所替代。歐美一批學者開始從重視語言文獻考據的東方學研究,轉嚮以問題為導嚮的中國研究。哈佛大學中亞史教授傅禮初成為這一轉型的代錶人物,並鼓勵美國學者以一種更為全麵的方式研究亞洲內陸曆史。1978年,他在《劍橋中國史》第10捲中,注重強調亞洲內陸對“清帝國”的重要性。

評分

中華書局齣品,慢慢品讀

評分

期待已久的好書,活動買瞭不少書。

評分

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

評分

印刷清晰,內容豐富,,非常喜歡。

評分

還可以吧。。。。。。。。。。

評分

好書 活動給力 下次還來

評分

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