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

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世强 著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表达能力
  • 职场沟通
  • 演讲技巧
  • 情绪管理
  • 自信心
  • 影响力
  • 人际交往
  • 高效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7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4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
不会表达,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词不达意 说不出口 出口伤人
说话精准 表达到位 直抵人心
高效的表达,让生活更加如鱼得水
把话说到点子上,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一出口就抓牢对方

内容简介

在社会交往中,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何清晰地传达所说的内容至关重要。我们面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表达方式也就要有所区别。《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为读者讲解在什么样情况下应该怎样表达,通过理论加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表达沟通的重要性和在现实当中如何实际操作。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在本书中得到启迪,在沟通和高效表达方面有着显著提升。

作者简介

李世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关活动策划人,认可专业行为培训师。
人们经常发现,不论自己如何试图清楚恰当地表达某一观点时,沟通的过程和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本书将会提供给你全新的看待沟通中出现这些问题的观点,并教授你一些能够实现完美沟通、让沟通的双方均满意的工具和方法。

目录

Pat1 初次相遇,在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印象
敢于表达,张不开口如何沟通 / 002
记住对方的名字,是一种尊重 / 005
增强幽默感,让你的沟通畅通无阻 / 007
找到恰当的话题,让彼此一见如故 / 009
良好的自我介绍,让谁都忘不了你 / 011
培养亲和力,让你的沟通更具有魅力 / 013

Pat2 做个暖场高手,让现场的气氛热络起来
多说好听的话,别让你的语言伤了人心 / 018
语言是人生最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 / 022
要想成为善于沟通的人,就要从平常的小事做起 / 023
说话之前先动脑,明白什么人前说什么话 / 025
别小看客套,那是一种修养的表现 / 029
沟通不是说个没完,有时倾听更为重要 / 032

Pat3 站在对方的立场,沟通自然顺畅无比
多为对方考虑,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 038
沟通需先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最好少谈 / 040
怼人没有好处,尤其是在对方“落难”时 / 042
你管不住别人的嘴巴,但可以管住自己的 / 045
与人沟通时,学会把“我”变成“我们” / 048
争论没有任何意义,赢了又能如何 / 050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那不是你调侃的“点” / 053

Pat4 做个糊涂人,沟通并非让你时刻表达自己
面对不想回答的问题,学会答非所问 / 058
控制住你高兴的欲望,得意之时更要懂得谦虚 / 061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推心置腹的人 / 063
学会隐藏,锋芒毕露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 065
说谎不等于虚伪,生活中有时需要些小谎言 / 068

Pat5 学会拒绝,做到不伤和气也不伤了自己
掌握沟通技巧,让拒绝的话委婉动听 / 074
拒绝别人之前,先送他一顶“高帽” / 076
当好友开口借钱,学会体面地拒绝 / 078
乐于助人值得赞扬,但也要坚守住自己的原则 / 080
没有那份实力,就别打肿脸充胖子 / 082
“丑话”不是为了让别人难堪,而是提前达成“君子协议” / 086

Pat6 婉转表达,把难听的话说得动听一点
别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别人 / 092
传达“坏消息”,有时不必那样直接 / 094
朋友之间沟通,别总是用命令的口吻说话 / 097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效果 / 100
所谓的教养,就是从不会咄咄逼人 / 103
批评的话语,也并非都那么不堪入耳 / 105

Pat7 沟通最关键是赞美,没人不喜欢听好话
赞美需要真诚相伴,那样的语言才最动听 / 110
发掘对方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值得赞美 / 112
让“马屁”恰当好处,那也是一种赞美 / 114
女人爱美,但她们更爱被人赞美 / 118
赞美有很多方式,学会从对方得意之事夸起 / 121

Pat8 幽默的语言,让沟通更具感染力
用幽默的语言,建立融洽的关系 / 126
幽默会引人发笑,更会让沟通变得轻松畅快 / 129
开玩笑的话语,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 131
别把讽刺当作幽默,那只会起到反效果 / 134
用幽默的语言,扩展你的交际圈子 / 136
将幽默传递下去,让忧虑在笑声中消失 / 138

Pat9 身在职场,不会沟通将寸步难行
进入职场,沟通先从称呼学起 / 144
沟通虽然重要,但并非什么事都能大聊特聊 / 147
沟通要有分寸,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 150
既然步入了职场,就没有了学生时的童言无忌 / 153
职场学会多微笑,爱笑的孩子才有糖吃 / 154

Pat10 学会秀出自我,让领导时刻注意到你
多和老板沟通,给他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 158
工作要主动汇报,让领导看到你的敬业 / 160
成为领导的好观众,认真倾听他的话语 / 163
若是没人关注你,就主动“秀”出你自己 / 166
沟通若是恰当,加薪不再会难以启齿 / 168

Pat11 不懂与下属沟通,没有人会对你马首是瞻
耐心的态度,是与员工沟通最重要的因素 / 174
管人最重要是管“心”,要明白员工的需求 / 178
管理者付出了真心,才能换来下属的忠心 / 181
放下你的官架子,员工才会与你一起战斗 / 182
记得自己是个领导,而并非一个管家 / 185
用人不止要用他的长处,更要容得下他的短处 / 188

Pat12 商场之间的竞争,充分的沟通才能双赢
商场之中讲关系,关系到了事好办了 / 194
多与人亲近,建立起更深的交流 / 196
让对方多看到你,他就会更熟悉你 / 198
接待客户,决不能以穿着来区别对待 / 202
好的销售,一开口就要抓住对方的心 / 204
想要在商场生存,就要扩大自己的人脉圈 / 207

Pat13 谈判桌前,会沟通的人就是最后的赢家
谈判之前先寒暄,从闲聊的话语里捕捉信息 / 212
登门槛效应,要求需要一点点增大 / 215
谈判不能只顾着自己,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 / 218
话不能够说太绝,给彼此一个回旋的余地 / 221
想在谈判桌前说服对方,就要让人看到利益 / 224
谈判结束后,还有很多话需要说 / 227

精彩书摘

第10节 说话之前先动脑,明白什么人前说什么话
在沟通中,要学会看对象说话。如果忽略了这点,很容易因为话语不得体而引起对方的反感。要掌握必要的说话技巧,看清对象,想好之后再说,如此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个好人缘。
俗话有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是虚伪做作,而是一种有技巧的说话方式。说话对象不同,个人喜好就不一样。不分对象,乱说一气,肯定会得罪人。
有一次过年时同学聚会,聊天中讲到我们的老师。大家都想着很久没见过班主任张老师了,过一天去看望一下。
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已经快50 岁了,但却还是一个很时尚的人,每天都打扮得非常时髦。每隔一个月她还换个新发型,平时用的护肤品也全是高档货。
“哎,我孙子都出生了,我越来越老了啊。”张老师看到我们很高兴,感叹道。
“大家谁不是越来越老啊,你已经很不错了,看着比同龄人要年轻很多。”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老师爱美,怕衰老,所以大家都会避开说她老的话题。
在我们一起看望老师的同学中,有一个同学毕业后很不如意。这次看望老师时,顺便想请老师帮帮忙,指点一下迷津。
可能是过年这几天应酬多,张老师在这天正好感冒了。她说话声音沙哑,透着疲惫,整个人看起来也不精神。
“张老师,好久没见了,挺想你的。”我们这个同学把带来的水果放下,开始跟张老师寒暄“是啊,好久不见,大家都赶紧坐下吧。”张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很热情,起身倒水给我们喝。
我们大家忙说:“我们自己倒就好,老师您坐!”
老师坐下后,这位同学挨着老师坐下,想着再和老师多寒暄几下,便继续说道:“老师,你的声音听起来很沙哑,人也不精神,看起来比之前苍老了很多。”
他这么一说,张老师跟受了打击一样,脸色立刻就变了。我们大家瞬间也陷入了寂静。
“我只是最近感冒了,有些疲惫。”张老师明显带着不悦。
这时,这位同学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不该说老师苍老,老师那么爱美的一个人,听了这话心里肯定很不舒服。
气氛一下子就变得不对了,这位同学也没再说自己来的意图。我们大家忙岔开话题,谈论起老师的孙子……而这一整天,张老师也都很少再和这位同学说话了。
在沟通中,很多人都会犯我这位同学类似的错误。说话不动脑筋,不看对象,最后只会冒失地得罪人,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
不论是谁,在跟人交往时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说话技巧。说话冒失,不看对象,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懂得必要的说话艺术,才能避免尴尬,为社交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些人认为,看对象说话就是曲意逢迎,是为了讨好他人,奉承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为了博得对方的好感,不惜故意说假话,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实这么理解是错误的。看对象说话是为了统一大家的沟通方式,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是心怀鬼胎,居心不良。
看对象说话是很有深意的事,其中包含了很多交际常识和谈话技巧。我们要观察对方的为人,了解对方的喜好,探究对方的社交方式等。只有摸透对方,在谈话时才能更合对方心意,跟对方有共同话题。
有些人在社交中总是人见人爱,这与他们看对象说话的交际方式是分不开的。分清谈话对象,才能灵活表达自己,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得心应手。
俗话说“入乡随俗”,要适应对方的说话方式,沟通才能更顺利。
我有一个做业务的朋友,叫成为,他就很懂得这一套。有一次,他下县谈业务,负责接待他的是小赵。他之前见过小赵,也算熟悉。小赵是东北人,性格爽朗,说话有时也不加遮拦,但能力却很不错。
“你小子最近忙什么呢?好久不见啊。”成为很豁达地说,他放下了平时的客套劲。
“哎呀,是你大驾光临啊,真是想死我了。”小赵笑哈哈地打招呼。
“公司要的货物准备得怎么样了?要是没准备好我可饶不了你啊。”成为佯装发狠。
小赵一看更加乐了:“放心吧,我不给别人准备也得先给你啊,谁让咱俩臭味相投呢。”
看似随意的谈话,其实是成为故意营造的,他深知小赵的为人,喜欢跟爽快的人做朋友。如果自己中规中矩,说话礼貌疏离,效果反而会不好。
跟沉闷固执的人交流时,说话要简洁有重点。这类人话少又固执己见,面对他们,不要迂回说话,通过观察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直截了当地询问就可以了。这类人很反感兜圈子,喜欢直接进入主题。
面对傲慢无礼的人时,尽管讨厌也要耐着性子继续交谈。对这样的人,不需要太过客气,说话要有力,有自己的主见,但万不可伤害他们的面子。傲慢的人常常唯我独尊,一旦觉得丢脸,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总之,跟这类人交往时既要强硬,还要适当地软弱。
在跟地位比较高的人说话时,要尽量客气,说话不能太随便,要表现出自己的尊重。要三思而后行,尽量说符合对方身份的话。不能按照平时的说话方式。不需要表现出多亲切,但一定要恭敬有礼。
跟文化水平高的人说话时,语言可以适当书面化、深奥一些,可以对语言进行修饰,可以适当含蓄。但跟文化水平低的人就不能如此了,不要夹杂难懂生僻的话,也不要文绉绉的,对方会很不适应。为了避免尴尬,最好多说些大白话。
面对虚荣的人时,不妨多称赞一些,多恭维点,他们会很受用;面对深藏不露的人,最好先向对方表达自己,之后对方才会变得主动。
面对性格温暾的人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说话不要太急,要耐着性子配合才行;遇到自私的人时,不妨先提一些对方可以获得的好处,夸大事实。看到好处,他们自然会变得“友好”。
不论什么时候,社交都离不开交际对象。在交流时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说话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失礼,才能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才能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


第34节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效果
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一点:伤害不是因为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说的。同样的意思,采取不同的方式说出来,绝对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聪明的人懂得拐着弯说出内心的想法,他们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对他人的看法。比如服装店老板不会直接对某个女士说:“这是我们店里新推出的款式,肯定适合您穿。”而是说:“您穿的上衣,与我们店里新推出的款式一样,都很漂亮。”前者会让听者犹豫不决;后者会让听者十分开心。
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不时地需要去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产品,让人相信自己。成功的推销者总是百发百中,就是因为他们深谙说话技巧,知道如何巧妙地说出内心的想法。
我一个做HR 的朋友和我说过她们公司的一个会计的故事。那个会计是个头脑很灵活、很会说话的人。她告诉我,他们公司经理生性高傲自负,能够接近他的人很少,多数人对都他敬而远之。那位女会计来的第一天,找经理谈论事情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话是:“我刚进公司,就听说这里有个雷厉风行,工作效率极高的经理,看来真是名不虚传啊。”
女会计话音还未落,经理脸上已经露出笑容,接下来的谈话自然很轻松。
女下属没有直接地找经理“办公事”,先来了一堆恭维之语,打消了对方拒绝与之合作的念头,以后相处自然容易得多。拐着弯说出内心的想法,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一来可以避免给对方难堪,二来可以显示高超的交际手段。如果只逞口舌之快,想到什么说什么,后果常常不堪设想。
汉景帝时代,他的姐姐长安公主刘嫖深受太后宠爱,很有地位。有一次她对汉景帝的宠妃栗姬提议,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栗姬的儿子,并答应帮助栗姬夺取皇后之位,帮助她的儿子做太子。这本是一石多鸟的计谋,没想到栗姬头脑简单,多年来她对刘嫖心怀怨言,觉得她多次给汉景帝介绍美女,害得自己独守空房,着实可恼。因此现在刘嫖来求自己,真是大快人心。为了一泄心中怨气,她当场将刘嫖一顿嘲讽,什么话难听说什么。结果她逞了口舌之快,解了心中怨恨,却得罪了刘嫖。不久,栗姬的儿子被贬,娘家人也受到牵连,满门遭殃。她本人也被汉景帝打入冷宫,再无天日。
只图口舌之快,发泄心中怨恨,这是很多人常常做的糊涂事。口舌痛快,当面给人难堪了,日后的生活怎么办?我们应避免逞口舌之快,遇到问题时应该先思索再开口。开口之前应该想到: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这句话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时刻提醒自己,会很好地避免逞口舌之快,还能锻炼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借人之口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活中常常见到“托”,不要小看他们的作用。中国人喜欢随大流,借“托”之力,可以鼓动更多人的追随。比如向顾客推荐某款化妆品,哪怕你费尽口舌介绍它的多种好处,顾客却不见得相信,还不如一句“我认识的女孩子都用这个品牌。”这句话的效果好。没有人去验证是否有很多女孩子都在用这款产品,你却达到了目的。
可见,借“人”之口,也是拐着弯说出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总之,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冲动,说话前多费心思,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不是为了骂人而开口。
有一次,我陪着朋友静宜逛了几个小时的商场,大包小包的买了很多衣服。正当她兴高采烈地往商场门口走的时候,突然想起刚才付完钱以后,好像没有把钱包收起来。我们赶紧发疯似地跑回付账的摊位前,翻找了一遍,没有钱包的影子。静宜心里一阵凉飕飕的,刚才的高兴劲此刻全没了,因为那钱包中有她刚刚从另外一个公司结算回来的12000 元现金。
“姑娘,你有没有看到一只黑色的钱包?”静宜问摊主。
“没看见。”
可是刚才明明就是在这里付的账,那时候钱包还在,一转眼就没了。静宜盯着摊主的眼睛,她根本不相信摊主的回答,不过她又没有什么证据。即便真是摊主拿的,随便藏个地方,她也找不到,人家还会骂她诬陷。所以要想找到钱包,只能来软的。于是她就跟摊主说:“我的钱包不见了,大概是刚才一忙乱,付完钱就把钱包落下了。那里边有公款,无论如何也得找到。”
静宜摆出一副不找到钱包不罢休的样子,摊主不理不睬,这时候静宜灵机一动说:“你帮我找找吧,你看这里人来人往的,大家走过来都看着。我知道不是你拿的,可是在你的摊位前找钱包,谁也不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这对你的生意也会有影响的。”
摊主的脸色有些难看,她开始慢腾腾地假装找钱包,静宜赶紧接着说:“我的很多同事都很喜欢买衣服,我以后就带她们到你这里来。”
不一会儿,摊主递给静宜一只黑色的钱包,这个钱包正是她丢的那个。静宜打开一看,里面的钱一分不少。
静宜的目的是要回钱包,而不是讨伐摊主昧良心。如果一味地争执吵闹,大骂摊主,看似讨要钱包,实则在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把责任推到摊主头上。这或许还会伤害摊主的自尊心,把她逼到绝路上去。“既然说我是个贪财的人,我就贪了,看你怎么办?”

前言/序言

人类属于群居性动物,所以,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交际。但是,现在很多人却有着“社交恐惧症”,在交际场合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会觉得浑身别扭。这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性格造成的,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沟通,即便想沟通,也找不到话题。所以,造成了害怕交际、害怕接近人群的局面。
但是,你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就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交际。因为你有家庭、有同学,工作后还有同事、有领导,生活中有朋友……你无时无刻都得和其他人沟通。因此,学会如何说话、如何沟通,是你迈向社会、融入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和人沟通并非那么可怕的事情,只要你能够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学问,你就会豁然开朗而当你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如何表达后,你更会发现,你的人生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沟通不仅能使你快速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去,更能够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如鱼得水。
古往今来,哪个成功人士不是一个会表达、懂沟通的高手。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在需要赞美别人的时候,真诚地说出溢美之词;能够在需要批评他人,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把话说得委婉动听,让人欣然接受;当他们需要说服别人时,往往能够一语中的,以最快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
曾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人怀才不遇,不就是沟通的能力太差,无法高效地表达自己意思的结果吗?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口才,不会表达自己,不懂得如何沟通,即便你是一个人才,最后也可能被埋没成一个庸才。由此可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关键。
本书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为读者讲解如何沟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怎样的沟通。本书通过理论加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表达沟通的重要性和在现实当中如何实际操作。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在本书中得到启迪,在沟通和高效表达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最后,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成为一个会表达、懂沟通的人,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羞于开口到口若悬河,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能够表达出自我。
《深度倾听:化解冲突,建立信任的五大沟通法则》 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善于”沟通,然而,真正的理解和深度的联结却变得越发稀缺。我们常常在交流中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期待被认同,却忽略了对方内心的声音。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立场辩护,而非去探究冲突的根源。久而久之,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关系,都可能因为误解和隔阂而蒙上阴影。 《深度倾听:化解冲突,建立信任的五大沟通法则》这本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普遍存在的沟通困境而生。它不是一本教授你如何“说服”他人的手册,也不是一套让你“完美表达”的技巧集。相反,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内在的倾听之旅,重新审视沟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真正能够化解冲突、增进理解、夯实信任的五大核心沟通法则。 本书将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出发,结合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一套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学习路径。我们相信,真正的沟通大师,往往不是最能说的人,而是最懂得倾听的人。当一个人感到被全然地听见、被真诚地理解时,他的防御机制会自然瓦解,开放和信任便应运而生。 内容梗概: 第一章:倾听的误区与重塑——为何我们总是“听不见”? 在这一章,我们将首先剖析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无效倾听”模式:“急切表达型”(对方话未完,你已迫不及待插嘴,急于展示自己的想法);“评判预设型”(在对方开口前,就已经在脑海中给对方贴上标签,带着预设的偏见去听);“自我聚焦型”(表面在听,实则在构思如何回应,如何将话题引回自己身上);“解决方案导向型”(急于为对方找到解决办法,忽略了对方真正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场景模拟,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可能陷入的误区。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误区背后的心理根源:例如,不安全感驱使我们急于证明自己;过去的负面经验让我们对特定话题产生防御;潜意识的偏见影响我们的解读。然后,我们将引出“深度倾听”的核心理念——“以理解为目的,而非以回应为目的”。这一理念将贯穿全书,成为我们构建后续法则的基石。我们将学习如何调整心态,放下评判,将注意力从“我要说什么”转移到“对方在说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这样说”。 第二章:共情之桥——如何触及对方的情感核心? 情感是沟通中最隐秘也最强大的驱动力。许多冲突的爆发,并非源于事实的差异,而是情感上的不被理解和尊重。《深度倾听》将重点阐述“共情”这一关键能力,但我们所提倡的共情,并非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的结合。 认知共情是指,我们尝试从对方的视角去理解他的处境、想法和动机,即使我们并不认同。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通过提问和观察,去构建对方的心理模型。例如,当伴侣抱怨工作时,我们能理解他可能感到疲惫、挫败,而不是立刻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够好。 情感共情是指,我们能够识别、接纳并适当地回应对方的情感。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对方的情绪信号,包括语言上的细微变化、非语言的肢体语言、以及语气的起伏。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掌握一系列“情感确认”的表达方式,例如:“我听到你感到很沮丧,是这样吗?”“听起来你现在非常失望。”这些话语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和接纳,从而降低戒备。本书将提供丰富的“情感词汇表”和“情感映射练习”,帮助读者提升识别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三章:积极反馈的艺术——让对方感到被真正“听见” 仅仅理解对方的情感和处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对方明确地知道,我们确实在倾听,并且理解了他的意思。《深度倾听》将聚焦于“积极反馈”的艺术,这包括两大方面: a. 行为性反馈: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明。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眼神交流、点头、身体姿态等非语言信号,向对方传递“我在听”的信号。同时,我们会强调避免那些会打断对方节奏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如玩手机、频繁看表等。 b. 语言性反馈: 这是深度倾听的灵魂所在。我们将介绍并练习几种核心的语言性反馈技巧: 澄清式复述(Paraphrasing): 用自己的话转述对方的意思,以确认理解。例如,对方说“我感觉这个项目进展太慢了”,我们可以复述为“你的意思是,你觉得这个项目目前的进度让你感到有些焦急,是这样吗?”这不仅能纠正误解,更能显示出我们的认真。 总结式回顾(Summarizing): 在对话进行一段时间后,对对方所表达的关键信息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梳理思路,并确认整体理解。例如,“所以,你刚才提到了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是资源不足,第二是沟通不畅,第三是对时间节点的担忧。我理解得对吗?” 开放式提问(Open-ended Questioning): 引导对方进一步阐述,深入挖掘其想法和感受,而非给出“是”或“否”的简单答案。例如,当对方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们可以问“你能详细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吗?”“在那样的情境下,你具体的感觉是怎样的?” 本书将提供大量的例句和情景演练,帮助读者将这些技巧内化为习惯。 第四章:化解冲突的五大沟通法则 在打好倾听和理解的基础后,本书将正式引入“化解冲突的五大沟通法则”,这些法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 1. “看见”而非“评判”法则: 任何冲突的产生,都源于我们对对方行为或意图的负面评判。这一法则强调,在对方的陈述中,首先尝试去“看见”他当下的感受、需求和出发点,而不是立刻贴上“错误”、“不合理”、“恶意”等标签。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自己的评判性思维模式,将焦点从“对方错了”转移到“对方为何会这样做/这样说”。 2. “探究”而非“对抗”法则: 当冲突出现时,我们天然的反应是防御和对抗。这一法则鼓励我们,将每一次冲突视为一次深入探究对方内心世界的机会。这意味着,我们不直接反驳,而是通过提问,去了解对方观点背后的逻辑、情绪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当对方指责你时,与其争辩“我没有!”,不如问“你为什么会觉得我那样做?”“你感到被冒犯的点在哪里?” 3. “连接”而非“分离”法则: 冲突往往会让人感到孤立和疏远。这一法则的核心是,通过积极的倾听和反馈,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当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时,他们的防御会降低,更容易看到共同点和合作的可能性。我们将学习如何在沟通中,适时地表达对对方感受的认同,即使我们并不同意他的观点。 4. “需求”而非“立场”法则: 冲突的表层是“立场”之争,但深层往往是“需求”的冲突。例如,一次关于家庭事务的争论,可能表面上是关于谁做家务,深层却是关于被尊重、被支持、被分担的“需求”。这一法则指导我们,超越双方固守的立场,去识别和表达彼此内心深处的“需求”,从而找到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5. “共创”而非“独断”法则: 在理解了彼此的需求后,我们将进入“共创”阶段。这意味着,我们不再试图“赢得”争论,而是与对方一起,集思广益,寻找能够同时满足双方核心需求的解决方案。本书将提供一些“共创式对话”的框架和引导语,帮助读者在冲突中,开启建设性的协作模式。 第五章:信任的基石——长久关系中的深度倾听 本章将进一步升华,探讨深度倾听如何成为建立和维护长久、稳固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们将分析,在家庭、职场、友情等不同场景下,深度倾听如何有效化解误会,修复裂痕,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我们会讨论“倾听的层次”,从表层的信息获取,到深层的感受理解,再到更深处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共鸣。我们将强调,真正的信任,并非建立在从未发生过冲突之上,而是建立在一次次冲突中,我们能够用深度倾听来化解,并且彼此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此外,本书还会提供一些“倾听的禁忌”,例如,打断、说教、忽视、轻视、散播谣言等,以及如何识别和避免这些行为。最后,我们将鼓励读者将深度倾听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将其视为一种自我修炼和对他人的尊重,从而在每一次交流中,都播下理解和信任的种子。 结语: 《深度倾听:化解冲突,建立信任的五大沟通法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邀请你放下“我要说什么”的执念,去“听见”对方的声音;它邀请你放下“谁对谁错”的判断,去“看见”对方的处境和情感;它邀请你放下“我的需求最重要”的自负,去“看见”彼此共同的需求。通过学习并践行书中的五大沟通法则,你将发现,原来化解冲突并非不可能,建立信任也并非遥不可及。你将掌握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更能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温暖与联结。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封面上“超实用”三个字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感觉有些“卡壳”,话到嘴边就变得吞吞吐吐,或者表达得不够清晰,导致对方理解有偏差,甚至会因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尤其是在工作场合,清晰、准确、有说服力的表达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还能在团队协作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学习到一些实操性的技巧,比如如何在会议上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在和不同性格的人沟通时找到有效的方式,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沟通误区,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力量,也更具感染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范例,或者是一些情景模拟,让我能够边学边练,真正地将理论转化为能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给人一种专业、值得信赖的感觉,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真的能成为我沟通能力提升路上的“秘密武器”。

评分

《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这本书,对我这个内向且有些社交恐惧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束光!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非常吃亏,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说出来的话也显得很笨拙,很容易被边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打破这种困境,让我能够更自信地与人交流。它是否能提供一些“破冰”的技巧,让我能主动地开始一段对话?是否能教授一些“维持对话”的方法,让交流不至于冷场?我特别希望能学到如何在不改变自己性格的前提下,提升沟通能力。我不需要变成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说家,但如果我能做到在关键时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能更自然地与人建立连接,那对我来说就是巨大的进步了。这本书的“超实用”三个字,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而是真正能够指导我一步步去做的。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安全感”,让我知道,即使我性格内向,也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沟通者。

评分

读完《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沟通这件事,真的可以被拆解、被学习、被掌握。我以前总以为沟通更多的是一种天赋,是天生就会跟人打交道的人才能做得好。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点点地揭示了沟通背后的逻辑。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具体场景,比如如何礼貌地拒绝别人,如何在批评别人时既能指出问题又不伤和气,如何在说服别人时找到对方的 G 点。书中的一些小练习,比如“倾听训练”和“提问艺术”,我尝试着在生活中实践了一下,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尤其是倾听,我发现以前我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忽略了认真听对方把话说完,这常常导致我根本没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沟通,一半是说话,一半是听话。它让我变得更有耐心,也更有同理心,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我改善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简直太符合我近期的需求了!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汇报,心里一直对如何清晰、有条理地将复杂的信息传达给团队和领导感到焦虑。我需要确保我的想法能被准确理解,并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支持。这本书的结构似乎很清晰,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准备”阶段就开始指导,比如如何梳理思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制作一个有说服力的演示文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临场反应”的技巧,因为我知道在汇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质疑,我需要学习如何镇定自若地应对,如何有效地回答,甚至如何将这些互动转化为进一步说服对方的机会。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非语言沟通”的章节,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的重要性,因为我知道这些细节同样能影响沟通的效果。总的来说,我买这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在接下来的项目汇报中,能够脱颖而出,展现出我专业、高效的一面。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改变我沟通方式的书,而《高效表达:超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经常发现自己陷入一种“我想说的和我说出来的”之间的巨大鸿沟,感觉自己明明有很多想法,但就是没办法用简练、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常常导致效率低下,甚至被别人误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教我如何“言简意赅”,如何用最少的词语传达最丰富的信息。我更期待它能讲解一些关于“逻辑性”和“说服力”的技巧,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组织我的论点,并且能够有效地影响他人的想法。比如,在谈判或者劝说别人时,我需要知道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论证过程,如何运用恰当的论据,如何预测并回应对方可能的反驳。这本书的“超实用”标签,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我期待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我立即应用到实际的沟通场景中,从而真正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人际交往的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