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良肝胆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张金良肝胆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沈秋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肝胆脾胃病
  • 张金良
  • 临床经验
  • 中医学
  • 传统医学
  • 疾病防治
  • 健康养生
  • 医学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9431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422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龙江医派丛书/姜德友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33
字数:3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金良肝胆脾胃病学术经验集》汇集了龙江医派优秀代表张金良教授的著作、论文、学习笔记、医案等,分为医家传略、学术思想和特点、医学笔记、医论辑要、医案撷菁共五个部分,系统总结了张金良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目录

目录
医家传略
一、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3
二、疗效显著,药到病除 4
三、德行并重,大医精诚 5
四、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6
五、勤以治学,博采众长 7
学术思想和特点
一、辨肝体用,明肝补泻 10
二、肝易犯脾,百病由生 14
三、久病入络,肝血瘀滞 20
四、辨识肝病,重视四诊 22
五、治法多样,变化灵活 27
六、治肝病善用大方复法 34
七、擅用组药 37
医学笔记
一、治疗肝病常用药物 42
二、治疗肝病常用方剂 69
三、治疗肝病常用成药 82
医论辑要
一、关于中医 92
二、浅谈“辨证” 94
三、关于辨病与辨证 96
四、论肝病当“肝脾同治” 98
五、论“治未病” 99
六、大黄临证应用体会举隅 104
七、师仲景退黄法临证一得 107
八、泄泻验案并按 109
九、“组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112
十、“组药”汤方治疗阴黄黄疸经验 115
十一、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结石60例 118
医案撷菁
一、黄疸 122
二、臌胀 128
三、积聚 143
四、胆胀 152
五、胁痛 172
六、胃痛 191
七、噎膈 197
八、吐酸 200
九、痞证 202
十、呕吐 206
十一、反胃 210
十二、呃逆 212
十三、嘈杂 215
十四、泄泻 218
十五、便秘 224
十六、其他 226
《国医大师医话精粹:张金良教授肝胆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第一部分:医道传承,临证之道 本书精选了国医大师张金良教授毕生心血所凝练的肝胆脾胃病学术经验。张老作为当代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尤其在肝胆脾胃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秉承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又融汇贯通现代医学的知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治疗经验,并从中提炼出一套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学术思想体系。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病症与方药,而是着重展现张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洞察病机,把握关键;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病情面前,灵活运用经典的方剂,配伍精当,力求药到病除;又如何在高明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书中包含的医话,既有对经典名方、古籍理论的深刻解读,也有对具体病例的深入剖析,更有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独到阐释。每一则医话,都饱含着张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之心,是中医人学习、借鉴、提升的宝贵财富。 一、 肝病之辨,辨证求因 肝脏在中医五行属木,主疏泄,藏血。肝脏的病变,往往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张老在诊治肝脏疾病时,强调“疏肝理气”是治疗的首要环节,许多肝脏疾病的发生,根源在于情志郁结,肝气不舒,导致气机紊乱,血行受阻。因此,在辨证时,他格外注重患者的情志变化、生活习惯以及饮食偏好,力求从根本上找到病因。 对于肝郁化火,表现为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等症,张老常运用具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功效的方剂,如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例如,若伴有胃脘疼痛、嗳气频作,则需兼顾脾胃,加入理气健脾之品;若兼有失眠多梦,则需佐以安神养心之药。他强调,“治肝之病,当防其传变”,肝病易与其他脏腑发生联系,故在治疗中,需时刻关注脾胃、心肺等脏器的变化,做到“见一叶而知秋”,提前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对于肝血虚,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张老则侧重于“养血柔肝”。他善于运用具有养血柔肝、滋补肝阴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并常加入川芎、桃仁等活血之品,以助血行。他特别提出,养血柔肝并非一味滋补,而要兼顾疏泄,避免滋腻碍滞,影响气机运行。因此,在滋补肝血的同时,常会配伍少量理气之品,如砂仁、陈皮等,以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 对于肝硬化、肝腹水等疑难杂症,张老在辨证上更是细致入微,他认为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气滞血瘀,湿浊内停的结果。治疗上,他注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同时兼顾“健脾利湿,补益肝肾”。他会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型,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茵陈蒿汤等经典方剂,并善于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的配伍和剂量,力求在改善肝脏功能的同时,促进肝脏组织的修复。 二、 胆病之治,通腑泄热 胆腑属阳,与肝脏相表里,肝胆相照。胆病多因肝胆湿热,或情志不畅,导致胆气升降失常。张老在治疗胆病时,强调“清利胆腑,疏肝泄热”。 对于胆囊炎、胆石症等常见病,张老认为其病机多为湿热蕴结,故治疗上以“清热利湿,疏肝通胆”为主。他常选用金钱草、茵陈、栀子、大黄等药物,以达到清热利湿、疏通胆络的目的。然而,他指出,单纯清热利湿有时难以根除,还需兼顾“疏肝理气”,因为肝气不舒往往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常在清利方中加入柴胡、郁金、白芍等疏肝理气之品,使肝气调达,胆汁通畅。 对于黄疸,张老根据其色泽、伴随症状以及病程长短,进行细致辨证。属阳黄,色黄如橙,伴发热口渴,常属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是常用方;属阴黄,色黄如烟熏,伴腹胀纳呆,属脾胃虚弱,湿浊内蕴,治以健脾益气,化湿退黄。他强调,“辨黄之色,是辨证施治的关键”。 三、 脾胃同调,健运为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失调,不仅影响消化吸收,更会累及全身脏腑。张老在治疗脾胃病方面,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核心,强调“中土既安,百病不生”。 对于胃痛,无论寒痛、热痛、虚痛、实痛,张老均重视“理气止痛”,但理气之法,需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以及伴随症状而定。属肝胃不和,胃脘胀痛,善太息者,治以疏肝理气,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是常用方;属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治以温中健脾,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是常用方;属湿热中阻,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者,治以清热化湿,香砂胃苓汤是常用方。他特别提出,“胃痛不离气滞”,即使是虚寒之痛,也往往兼有气滞,故在温中健脾的同时,常会配伍少量理气之品,如砂仁、延胡索等,以助气机通畅。 对于食管反流(呕吐、呃逆),张老认为多与胃失和降,肝气犯胃有关。治疗上,他以“降逆和胃,疏肝理气”为主。针对胃热上冲,常选用旋涡、旋复花、代赭石等降逆之品;针对寒饮内停,可选用吴茱萸、生姜等温化寒饮;针对脾胃虚弱,则需健脾益气,如用党参、白术、茯苓等。他认为,“降逆之品,当随证而用,不可滥用,以免伤胃”。 对于腹泻,张老认为多与脾虚失运,湿邪内盛有关。治疗上,他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为原则。属脾虚湿盛,便溏泄泻,食少腹胀者,治以参苓白术散;属湿热蕴结,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治以葛根芩连汤。他强调,“止泻不离健脾”,即使是湿热之泻,也常常暗含脾虚之证,故在清热利湿的同时,亦不忘健脾益气,以求根治。 四、 医案解析,化繁为简 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收录了大量张老亲诊的经典医案。每一则医案,都从病情、辨证、治法、用药,乃至预后,都做了详尽的记录。通过这些医案,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张老高超的临床思维,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拨开迷雾,直抵病机核心。 例如,在某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医案中,张老并非仅仅关注腹水的多少,而是深入探究其肝脏功能受损的程度,脾胃运化功能的变化,以及患者整体的精气神状态。他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制定出“活血化瘀,健脾利湿,补益肝肾”的综合治疗方案。所选方药,既有经典名方的化裁,又有其独具匠心的配伍,充分体现了其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又如,在治疗一位长期胃脘隐痛的患者时,张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的疼痛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且常伴有嗳气、胸闷等症状。他辨证为肝郁脾滞,胃失疏泄。处方以四逆散加减,疏肝健脾,理气止痛。在随访中,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精神也随之好转。这则医案充分展示了张老“治病求本,情志同调”的治疗理念。 五、 学术思想,薪火相传 《国医大师医话精粹:张金良教授肝胆脾胃病学术经验集》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张老通过这些医话和医案,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医学智慧,无私地传授给后人。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是广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以及对中医养生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研究张金良教授学术思想的必备参考。翻开本书,仿佛与国医大师面对面交流,聆听他娓娓道来的医学真谛,领略他精湛的医术,感悟他高尚的医德。相信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定能受益匪浅,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获得新的启迪和提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温度”的书。在翻阅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在阐述医学理论,更是在传递一种对患者的关怀和对医学的敬畏。书中的许多医案,不仅仅是病情的描述和治疗的记录,更是包含了作者在面对每一个生命时的思考和担当。他对于那些复杂的、难以治愈的疾病,展现出的耐心、韧性和创新精神,令人动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时流露出的对传统中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中华民族医药瑰宝的珍视。他对经典理论的解读,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更是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它鼓励我们,在追求医术精进的同时,更要守住那份初心,用仁心仁术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评分

这本著作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厚重”与“精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真正地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作者在梳理肝胆脾胃病症的病因病机时,不仅援引了大量古籍文献,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做到了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特别是在论述“脾胃论”时,其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钻研。书中对每一个病种的辨证论治,都力求精准,从望闻问切的细节,到方剂的加减变化,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疾病的深刻洞察和对症下药的精湛医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经验”的阐释,它并非简单的医案堆砌,而是通过对大量临床实践的提炼、总结和升华,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学术思想。这种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是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正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肝胆脾胃方面的疾病了解不多,甚至有些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在介绍各种疾病时,不仅仅是罗列症状,而是从病源、病理、治疗、预防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让我能够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书中对于不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都有着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学习资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医学概念时,所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比喻,使得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关于肝胆脾胃的“速成培训”,对这些重要脏器的健康有了更科学、更理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启迪”之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作者在阐述自己的学术经验时,并没有拘泥于固有的框架,而是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他通过对大量临床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风格的学术体系。这种敢于突破、不断探索的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在自身领域追求卓越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激励。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辨证论治”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强调要结合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思维,正是中医药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作者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肝胆脾胃疾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受到了启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批判、更创新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去追求进步。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立刻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精湛的临床技艺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书中对肝胆脾胃疾病的深入剖析,却让我对这些身体“隐形器官”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层层剥茧,将复杂的病理机制娓娓道来,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疾病的微观世界。尤其是在对疑难杂症的探讨部分,作者的见解独到,思路开阔,不仅指出了传统治疗的局限性,更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新思路,令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与顶尖的专家们一同切磋交流,受益匪浅。书中穿插的经典医案,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经验”二字背后蕴含的智慧与汗水,也让我们对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专著,更是一部关于智慧、经验与传承的著作,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