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依据实地调查数据,立足福利经济学、生命周期、需求层次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及对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的状况进行描述,从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两个角度,综合考察了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老农保、新农保和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三个阶段。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状况的同质性强且状况良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人具有福利的提升效用,且不同方面福利提升的程度不同。政策认知、养老阶段和禀赋特征显著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
作者简介
聂建亮,男,1985年生,河北石家庄人。201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含MPA)。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全国老龄政策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一项,厅局级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农村观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青年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两篇。曾主持和参与社会调研活动近四十次,调研时间累计超过三百个工作日。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社会养老保险
二 农村老人
三 福利与福利效应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方法
二 资料分析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社会效应
二 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社会效应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还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基本研究假设
一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二 生命周期理论
三 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嬗变
第一节 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演进
一 老农保阶段:农村地区制度性养老保障的肇始
二 新农保阶段:农村地区普惠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
三 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阶段:迈向更高的福利
第二节 老农保、新农保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内容比较
一 政策的基本规定性
二 保险基金的筹集
三 待遇领取情况
四 制度运行的管理与监督
五 制度衔接管理
第三节 基于农民福利的政策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概况及样本基本特征
第一节 研究地区概况及其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
一 湖北省概况及其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
二 样本地区概况及其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
第二节 调查数据的获取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调杏数据获取
三 调查质量监控
第三节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一 样本个人基本特征描述
二 样本所在家庭基本特征描述
第五章 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状况及福利效应
第一节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I)
一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
二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同度
三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
第二节 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情况
一 农村老人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史
二 养老金的领取与支配
第三节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Ⅱ)
第四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经济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收入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农村老人的收入水平
二 农村老人的收入结构
三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收入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消费支出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水平
二 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结构
三 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及其家庭消费支出的贡献率
四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非经济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闲暇与休闲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农村老人的劳动状况
二 农村老人的闲暇与休闲娱乐状况
三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闲暇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四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休闲娱乐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家庭关系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农村老人夫妻关系状况
二 农村老人所在家庭代际关系状况
三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夫妻关系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四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代际关系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第三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心理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心理福利效应的描述
二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心理福利效应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经历三 个阶段
二 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状况的同质性强且状况良好
三 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人具有福利的提升效用
四 政策认知显著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
五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存在养老阶段的差异
六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存在禀赋特征的差异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 通过增进政策认知水平提高适龄农村居民的参保率
二 着力提升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三 处理好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保障的关系
四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实施需考虑群体及地区差异
附录一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
附附二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附附三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 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附附四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福利影响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开始试点推行,掀开了制度性养老保障在农村发展的新篇章。以新农保及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养老制度性保障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新农保为代表的社会养老保险已在农村试点实施数年,其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因此对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绩效的评价成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农村老人是社会养老保险最直接的受益人,增加农村老人的福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目标。因此,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民层面的绩效,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实施绩效,促进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书以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数据,立足福利经济学、生命周期、需求层次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的状况进行描述后,从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两个角度,综合考察了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以求更清晰地认识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所产生的效果,为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内容以及对农民福利可能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老农保阶段、新农保阶段和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阶段。老农保、新农保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新农保发展而来,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而这两者与老农保之间的差异较大。从农民福利角度对老农保、新农保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相对于老农保,新农保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明显提升了农民的福利。
第二,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状况的同质性强且状况良好。通过对湖北省3个县(市)抽样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发现,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并不太高,但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却很高。在领取养老金之前,大部分农村老人并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费,而是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农村老人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偏低。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而言,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并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不过农村老人却比较认同社会养老保险在改善老年贫困人口生活方面的作用,也即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并不认同社会养老保险较高层次的养老保障能力,但是却比较认同其较低层次的养老保障能力,可以说当前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仅是有限保障。
第三,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人具有福利的提升效用,且不同方面福利提升的程度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提升了农村老人的经济福利:从客观收入和客观消费支出福利角度看,养老金收入已成为农村老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总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28.4%,而且养老金平均可以应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21.5%。从主观收入和主观消费支出福利角度看,农村老人普遍认为养老金提高了其收入,增强了其消费支出能力,尤其是增强了其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能力。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提升了农村老人的非经济福利:农村老人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对其闲暇和休闲以及夫妻关系的影响较小,但是却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的代际关系,提高了农村老人的心理福利。综合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收入福利和心理福利的提升效应最明显,其次是对消费支出福利和代际关系福利的提升效应,最后是对闲暇与休闲福利以及夫妻关系福利的提升效应。
《古村的回响:农村养老的变迁与未来》 一、 时光荏苒,暮色四合:理解农村养老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岁月的河流悄然雕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轨迹。当人们将辛劳的汗水挥洒于田野,将青春的激情燃烧于建设,最终将走向那需要静谧与安详的晚年。然而,与城市中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同,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长期以来都笼罩着一层复杂的色彩。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松动,以及保障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全覆盖,这些因素共同交织,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书《古村的回响:农村养老的变迁与未来》并非直接探讨某一具体的政策工具(如社会养老保险)的效应,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视角,旨在勾勒出一幅关于农村养老的宏大图景。我们试图追溯农村养老模式的演变轨迹,审视当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应对策略。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农村养老”这一议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才能为真正的福祉增添坚实的基础。 二、 岁月的馈赠与生活的重负:农村老人晚年境遇的多棱镜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朴素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外迁,使得留守老人成为普遍现象。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就业压力增大,使得传统的子女赡养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相对薄弱,部分老人自身收入来源有限,医疗、生活等基本需求的保障面临压力。 本书将深入分析农村老人晚年境遇的多个维度。我们将考察: 经济维度: 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构成(如土地流转收入、低保、补助、务农收入等)、消费支出结构、储蓄习惯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我们将特别关注那些经济基础更为薄弱的老人,他们可能面临的温饱、医疗等基本生存压力。 健康维度: 农村老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医疗费用的负担能力,以及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的现状。我们将探讨农村医疗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以及慢性病管理、老年康复等方面的不足。 社会支持维度: 社区的关怀与互助、邻里关系、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传统村落社区的凝聚力如何影响老人的社会交往,以及现代社会力量介入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精神与情感维度: 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心理健康状况、精神慰藉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他们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将关注家庭关系的变化对老人情感需求的影响,以及社区活动、文化娱乐等在丰富老人晚年生活中的作用。 居住环境维度: 农村老人的住房状况、居住安全、生活便利性,以及适老化改造的需求。我们将审视农村居住环境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居住条件来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细致考察,本书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饱满的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图景,揭示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三、 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脉动:农村养老模式的演变与传承 农村养老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观念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在过去,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是主流,老人依靠子女的赡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这种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本书将梳理和分析农村养老模式的几个关键演变阶段: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根基与瓦解: 深入分析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传统家庭养老的运作机制,探讨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同时,详细阐述导致其逐渐式微的社会经济原因,如家庭规模的缩小、子女的迁移、传统孝道观念的弱化等。 社区互助与集体养老的尝试: 考察在特定时期,农村地区出现的村集体经济支持、邻里互助养老、以及一些非正式的养老互助组织。分析这些模式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它们在应对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政策的引入与影响: 探讨不同时期国家在农村养老领域的政策导向与实际措施,例如农村养老金的初步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等。分析这些政策对农村老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市场化与多元化养老的萌芽: 审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构、介护服务、居家养老支持项目等在农村地区的出现。分析其发展潜力,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回顾历史,本书旨在说明,农村养老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理解其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挑战,并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 四、 展望未来,点亮夕阳:农村养老的新可能与新方向 面对农村养老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的罗列,更需要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为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注入新的希望。本书将从多个层面提出对农村养老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基层治理,夯实社区支持: 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委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村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形成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服务,包括居家照护、日间照料、社区食堂、文化娱乐活动等。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解决农村老人“病有所医”的难题。 科技赋能,提升养老智慧化水平: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智慧社区平台等,为农村老人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养老服务。例如,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和紧急呼叫。 激活内生动力,发展适老产业: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夕阳红”产业,如休闲旅游、康养体验、手工技艺传承等,为农村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和精神寄托,让他们在晚年也能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 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体系: 虽然本书不直接聚焦某一特定政策工具,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在宏观层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医疗保障的优化、长期护理保险的探索等,确保其更具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加强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 呼吁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慈善组织、企业等参与到农村养老事业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农村养老的良好局面。 《古村的回响:农村养老的变迁与未来》不是一本政策手册,也不是一本数据报告。它更像是一位来自古村深处的倾听者,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老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审慎的目光去观察时代的变迁,用前瞻的思考去构筑未来的希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唤起社会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更广泛关注,激发更多的思考与行动,为每一位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一生的农村老人,点亮一个温暖、有尊严、有品质的晚年。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智慧与宁静的他们,也是献给正在为他们的未来而努力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