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货物运输为中心,以中国内地(大陆)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中国海事法律“分轨制”下人际法律冲突以及涉中国内河之界河、多国河流(澜沧江—湄公河、黑龙江—阿穆尔河)国际法律冲突为基点,比较相关法律规定,剖析法律冲突,并探讨法律冲突协调路径。本书研究成果,有助于协调中国内河沿海所涉海事法律冲突,完善法律适用,和谐货物运输关系,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推进与落实,促进运输便利化,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新 男,安徽枞阳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硕士,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历任北京权亚律师事务所、北京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安徽深蓝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涉海与涉外民商法、国际法教学研究与律师实务工作。在《法学论坛》《法学杂志》《中国海商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十篇,参编《海事诉讼与海事仲裁法》,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目“内河海事法导论”、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货物综合运输法制建构研究”等课题。
在这个互通互联的时代,法律冲突广泛存在。以中国内河、沿海为平台或部分平台,以货物运输为纽带,可以串联起几大海事法律冲突样态,即中国国际海上运输下的国际海事法律冲突、中国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区际运输下的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中国内地海事法律“分轨制”下的海事人际法律冲突以及涉中国内河之界河、多国河流国际海事法律冲突。这其中,除去国际海上运输所涉国际海事法律冲突已为传统海事国际私法关注外,其他海事法律冲突在理论与实务界鲜有涉及;在构建“大交通”、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该等法律冲突的协调与应对,亟待关注。
本书《中国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冲突及协调问题研究——以货物运输为中心》,即基于上述背景展开。全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涉中国内河沿海的货物运输往来”。本章梳理中国主权项下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依托内河沿海开展海上货物运输的实践,以及以黑龙江—阿穆尔河、澜沧江—湄公河为代表的中国周边界河、多国河流开展内河运输、江海联运、国际运输的实践。
第二章,“中国内地(大陆)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趋同与差异”。本章分析比较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四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合同法实体规则,归纳提炼四地法律规定的趋同与殊异。
第三章,“中国内地(大陆)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本章综述四地在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领域存在的法律冲突,探讨区际法律冲突的协调路径,分析提出四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协调的统一实体法路径与统一冲突法路径,并以“海上货物运输领域”为例,研拟四地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统一规则和四地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统一冲突规范,以供参考。
第四章,“中国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在‘分轨制’下的人际法律冲突及协调”。本章以货物运输为中心,梳理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所涉及的“分轨制”(业界俗称“双轨制”);围绕“分轨制”存废问题,考察“分轨制”与人际法律冲突的关系,发现“分轨制”衍生出的人际法律冲突。根据人际冲突法的理论与实践,本章提出,当“并轨”实属必要时,可以建立起一套相关的统一规则;当“分轨”需维持的,则应利用人际冲突法规范以帮助法律选择,在此基础上,本章就“沿海捎带”等若干问题所涉及的海事人际法律冲突提出海事人际冲突规范建议稿。本章另综合考察中国这样的存在多元法域且具体法域(如内地)又存在下位法律冲突(如人际冲突)的国家,在发生区际海事法律冲突时,如何处理区际法律冲突与法域内部下位法律冲突相交织的问题,提出可借鉴国际法律冲突层面通常采用的“直接指定”与“间接指定”方法,落实区际准据法的选择。
第五章,“涉中国内河之界河及多国河流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本章以黑龙江—阿穆尔河和澜沧江—湄公河为例,探讨与中国内河邻接的界河、多国河流开展水路货物运输可能伴生的海事法律冲突问题。黑龙江—阿穆尔河,涉及中国黑龙江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间经由俄罗斯阿穆尔河出海口所进行的国内江海联运、国际江海联运以及中俄界河运输。澜沧江—湄公河涉及澜沧江内河运输、中老缅泰四国国际水路运输以及全线恢复通航情况下的沿岸六国国际水路运输。本章在比较黑龙江—阿穆尔河、澜沧江—湄公河所涉各国水路货物运输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协调海事法律冲突、完善法律适用的建议。
总体来看,本书第一次以货物运输为中心系统探讨中国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冲突问题,有益于海事冲突法学科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本书关于国内海事人际法律冲突、区际海事法律冲突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中国相关海事立法,促进区际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书关于澜沧江—湄公河、黑龙江—阿穆尔河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推进与落实,促进运输便利化与“五通”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文字风格上看,这本书呈现出一种严谨而不失学者的洞察力的特质。它绝非那种晦涩难懂的纯法学论著,作者在保持专业术语精准使用的同时,擅长用清晰的比喻来阐述复杂的法律关系。对我来说,最能体现功力的是其对历史沿革的梳理,它没有冗长地回顾所有立法历史,而是精准地选取了那些导致当前冲突的关键转折点进行剖析,解释了为何现在的法律结构会是今天的样子。这种“溯源而上”的逻辑,使得读者能够理解规则背后的历史惯性和政策考量,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这就是规则”。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厚度和可读性,它成功地让一个复杂的法律议题变得逻辑自洽且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对它所涵盖的复杂性与专业性感到敬畏。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简直是一份关于中国水上经济命脉的深度剖析。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将那些在日常航运中看似寻常的纠纷,拆解成了精密的法律逻辑链条。特别是在探讨内河与沿海不同法律体系如何交织、碰撞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船舶碰撞事故中责任划分标准的细致对比,不仅涉及国内法规,还巧妙地引入了国际惯例作为参照系,展现出极高的理论视野。那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案例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各方主体(从货主到承运人,再到监管机构)的利益诉求点,绝非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法律章节顺序铺陈,而是围绕“冲突”这一核心矛盾来组织论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案般的张力。尤其是在论及法律协调机制的部分,作者展现了其深厚的政策洞察力。面对内河水域的传统习惯与沿海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并存现状,如何构建一个平滑过渡的法律桥梁,而不是生硬的断层,是本书着力解决的难题。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行政执法权限交叉地带的分析,那些关于跨区域协作和信息共享的建议,听起来极具可行性和前瞻性,仿佛能看到未来几年中国水上监管体系的优化路径。它不仅仅是在“解剖”现存问题,更是在“设计”未来的解决方案,这种建设性的姿态,让人对国内水运法律体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对中国水上物流法律生态进行全面体检的重量级作品。我个人尤其关注它在探讨多主体利益平衡时所展现的社会责任感。海事法律的冲突,最终都是关于谁来承担成本、谁来享有收益的问题。作者在分析完技术性的法律适用冲突后,并未停止脚步,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冲突对中小航运企业生存能力的影响。例如,在关于共同海损理算和保险条款适用的章节中,作者细致地比较了不同协调方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冲击。这种将法律研究与经济伦理紧密结合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人情味和现实温度,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而非闭门造车,无疑是该领域内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货物运输”这一核心环节的关注是何等深入且具有现实意义。在当前中国经济高度依赖物流体系的背景下,货损货差、延误索赔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实则牵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简单地罗列《海商法》和《内河运输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而是着重描绘了两种水域法律冲突的“现场感”。例如,一艘船从长江驶出,进入领海后,适用的法律如何瞬间切换?这种切换过程中,合同条款的解释权和管辖法院的选择权如何博弈?作者运用了大量假设性的场景推演和案例模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紧张的法律谈判之中。这种务实的写作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本面向实务操作者的“避险指南”,读后感觉对航运贸易的风险控制有了更清晰的战略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