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左傳》《論語》《孟子》為語料,引入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古漢語省略進行斷代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閤,描寫和解釋相結閤,尤其重視對古漢語省略的成因及齣現規律的解釋。以省略為視點,透視古漢語中與之相關聯的其他語言現象。
張傢文,湖南臨湘人。199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史的教學和研究,已齣版《現代語言學背景下的古漢語語法研究》等專著,並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省略的定義及其理論背景
第二節 古漢語省略研究現狀
第三節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四節 本文使用的語料和符號
第二章 動詞支配成分的省略(上)
第一節 動詞的支配成分
第二節 主語的性質和主語省略的標準
第三節 話題句中主語的省略
第四節 敘述語篇中主語的省略
第三章 動詞支配成分的省略(下)
第一節 動詞的價分類
第二節 從主賓語非對稱性看賓語的省略
第三節 動詞前加成分對賓語省略的影響
第四節 使令動詞和雙及物動詞賓語的省略
第四章 介詞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一節 製約介詞支配成分省略的有關因素
第二節 介詞“以”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三節 介詞“與”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四節 介詞“為”支配成分的省略
第五章 對話結構中的省略
第一節 對話結構
第二節 對話參與者的省略
第三節 對話標記的省略
第四節 對話中答句成分的省略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古漢語省略的功能
第二節 語境和語境型省略
第三節 古漢語中的主語和話題
第四節 語境省和移位省的句法製約條件
附錄 古漢語語法專題研究5篇
從古漢語省略研究看語法和修辭的關係
古漢語介詞“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
先秦漢語“也”“者”的話題標記功能
古漢語“則”的用法及相關句式研究
古漢語名詞活用說的再認識
引用和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相當開闊,它不僅僅局限於對單個詞匯或句法結構的描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漢語係統的動態變化之中。讀到某些章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上古,親眼見證瞭語言是如何在實用需求和文化傳承的拉扯下,逐漸塑造齣其獨特的麵貌。作者的筆力極強,能夠將看似枯燥的語言學概念,賦予生動的曆史感和畫麵感。例如,他對某些特定文體中語言習慣形成原因的闡釋,就展現瞭深厚的文化底蘊,將語言學與文化史、社會史緊密地結閤起來。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古代文本的維度,讓我們不再將古漢語視為一成不變的化石,而是有生命的、不斷呼吸演變的有機體。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評分對於一個對古代文學作品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深層含義”的後門。過去讀古文,很多地方隻能靠語感或現成的譯注勉強通過,總覺得隔著一層紗幔。但閱讀此書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強烈。作者對語言機製的精妙剖析,使得那些昔日晦澀難懂的錶達,瞬間變得清晰明瞭,仿佛找到瞭連接作者與我之間的那條隱形的邏輯鏈條。這種“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古籍的樂趣和深度。我不再是被動接受譯文,而是主動參與到文本的“解碼”過程中去。這種由錶及裏的求知欲,正是此類高質量學術著作所能激發的最大能量。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擺在案頭,初翻幾頁,便覺一股紮實的學風撲麵而來。作者對漢語言演變脈絡的梳理,絕非蜻蜓點水,而是深入到具體語境和曆史語料的肌理之中,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學的嚴謹。特彆是對於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語言現象,他總能挖掘齣背後深藏的語法理據和時代背景,這種刨根問底的勁頭,讀來令人酣暢淋灕。書中對曆代典籍中常見句式的細緻剖析,猶如庖丁解牛,將那些曾讓人望而生畏的古奧錶達,一一拆解為清晰可辨的邏輯單元。對於長期浸淫於古代文獻研究的同仁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及時的燈塔,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一套係統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足以指導我們未來在麵對復雜古籍文本時的研究方嚮。那種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憑藉精準的語言學工具,提煉齣規律的成就感,我想是作者最想與讀者分享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也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作為一本研究性質的著作,參考資料的準確性和引用的規範性至關重要。翻閱內文,能明顯感受到編校團隊的用心,無論是僻字僻注的考證,還是引文的齣處標注,都處理得一絲不苟,幾乎找不到明顯的疏漏。這對於我們後續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使得我們不必為核對基礎信息而耗費額外的精力。此外,書中對一些罕見文獻的引用和解讀,也展現瞭作者長期積纍的田野工作成果,許多例子都是首次被如此係統地呈現齣來,這對於學術前沿的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套經過精心整理的工具箱,讓研究者能夠更自信、更有效地進行下一步的探索。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專門性極強的語言學專著抱有一絲敬畏,擔心其過於晦澀難懂,讀起來會像啃硬骨頭。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具有說服力。它不像某些理論著作那樣堆砌術語,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理論融入到具體的、鮮活的古代語言實例中進行論證。那種論證過程的層層遞進,就好像偵探在一步步還原現場的真相,每一步的推理都有堅實的文本作為支撐。讀者跟隨作者的思路,不僅理解瞭“是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的樂趣,是閱讀學術著作最大的迴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較大或解釋不一的語言現象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既不武斷地下結論,也不迴避矛盾,而是將不同的學說並行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種開放的學術胸襟,值得稱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