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离“电脑失写症”。一项抽样调查显示,90%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用手写字,超过86%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敲击键盘能轻轻松松打出来的字,拿起笔来却苦思冥想也写不出来,这样的困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对于这种现象,有关专家给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作“电脑失写症”。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也不能因便利就忘记传统。《话说汉字》带你领略汉字的美,感受汉字的魅力。
2.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许多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只言片语能够解释清楚,想要深刻理解文字的含义更是难上加难,这让许多人对汉字只知其表,却不知其里,因此也就失去了很多学习汉字的乐趣。《话说汉字》通过简单、直观的表现方式,向读者呈现汉字的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故事,让读者一目了然地认识汉字、学习汉字、了解汉字。
3.追根溯源,探寻汉字发展史。汉字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原始的图画起源,逐步发展为“表意符号”,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甲骨文,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又先后出现了金文、小篆、汉隶、楷书等汉字形式。每一种汉字的出现,都是为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每一种汉字的出现,都代表了一段历史。阅读《话说汉字》,不仅可以学习文字,也能了解汉字的发展史,还能从中窥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真可谓一举三得。
4.一本实用的识字工具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手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认真学习和研究汉字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参加工作之后,很多人掌握的汉字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话说汉字》一书,从拼音、部首、造字法、字形、释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剖析,帮助读者对书中收录的汉字产生全面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掌握书中收录的汉字,也能了解汉字的基本组成方式,由此发散开来,有助于掌握汉字的发音、组成等规律。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诞生,到逐步发展,再到如今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和学习,汉字走过了一段难以全面描述的辉煌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本书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列,共有23个小节。书中收录的所有汉字,分别从拼音、部首、造字法、字形、释义等方面进行解读,力求做到全面而立体的呈现。在解读汉字的同时,汉字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历史也被编者一一揭开,以帮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阅读和认识许多平时感觉再平常不过的汉字。除了这些之外,对每一个汉字都介绍了相关的成语及名言,这些相关的知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汉字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当时的环境、背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本书不仅介绍了汉字,也介绍了与汉字相关的知识,相信可以让读者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一番。
孟于翀,文学爱好者,出版人。遵循着“创作有价值的图书”的理念,她策划出版了众多品类的图书,获得市场良好的反响,尤其青少年读物类产品更是荣登各大网站排行榜。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埋藏着一个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追溯汉字起源,探寻汉字发展,才发现每个汉字都满是趣味
形神兼备、刚柔并济、意味深远,汉字的魅力远非你能想象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陈寅恪
A
安 001
按 001
B
八 002
拔 002
白 003
百 003
败 004
拜 004
班 005
般 005
半 006
邦 006
雹 007
宝 007
保 008
报 008
暴 009
豹 009
卑 010
北 010
狈 011
贝 011
备 012
被 012
奔 013
本 013
笨 014
逼 014
笔 015
匕 015
鄙 016
比 016
毕 017
必 017
闭 018
避 018
扁 019
彪 019
表 020
别 020
冰 021
宾 021
兵 022
秉 022
并 023
帛 023
驳 024
搏 024
捕 025
卜 025
不 026
布 026
步 027
C
才 027
财 028
残 028
蚕 029
仓 029
曹 030
草 030
册 031
曾 031
叉 032
插 032
蝉 033
常 033
巢 034
车 034
彻 035
尘 035
沉 036
臣 036
辰 037
成 037
承 038
城 038
乘 039
齿 039
赤 040
冲 040
虫 041
筹 041
出 042
初 042
除 043
楚 043
处 044
触 044
川 045
传 045
窗 046
床 046
创 047
吹 047
垂 048
春 048
纯 049
此 049
从 050
粗 050
寸 051
D
打 051
大 052
逮 052
丹 053
带 053
歹 054
单 054
担 055
旦 055
弹 056
刀 056
到 057
导 057
德 058
得 058
登 059
典 059
电 060
吊 060
丁 061
冬 061
鼎 062
定 062
东 063
豆 063
独 064
肚 064
段 065
队 065
盾 066
多 066
夺 067
E
儿 067
而 068
尔 068
耳 069
F
伐 069
法 070
番 070
凡 071
烦 071
反 072
方 072
坊 073
房 073
飞 074
非 074
肥 075
匪 075
分 076
焚 076
粪 077
风 077
蜂 078
封 078
逢 079
凤 079
奉 080
缶 080
夫 081
扶 081
伏 082
服 082
福 083
抚 083
府 084
父 084
付 085
妇 085
阜 086
复 086
W
丸 301
晚 301
万 302
亡 302
王 303
网 303
往 304
忘 304
望 305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地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甲骨文。古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或兽骨上,然后用火进行烘烤,根据龟板和兽骨产生的裂纹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
商周时期,青铜器大量出现,金文就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命令秦朝宰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经过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小篆。
与此同时,秦隶也出现了,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到了汉朝时,又出现了书写起来轻松自如的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很盛行,三国时的钟繇是楷书初创的推动者和奠基者,这一时期的楷书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横竖撇捺,它的形神兼备,它的刚柔相济,体现着独一无二的书写乐趣和艺术境界。同时,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深藏着一个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仿佛走入了古人的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透过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汉字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当时他的职责是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和囤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个人既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所以很少出错。后来,随着牲口和食物的储藏逐渐增加、变化,仅仅凭借大脑记忆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轻松应对了。当时文字还没有出现,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他整日苦思冥想,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不同的颜色代表各种不同的牲口和食物,用结代表数目。但时间久了,这种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后来仓颉又想出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里挂上各种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这个方法在当时很管用,并且连续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聪明能干,让他管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这又让仓颉犯难了,因为之前挂贝壳的方法已不适用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有一天,在一次集体狩猎中,仓颉看到在一个三岔路口,有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起了争执。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坚持要往北,说前面有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仓颉一问,原来三个老人是根据地面野兽的脚印判断出来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于是他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并且卓有成效。
黄帝知道后,对仓颉大加赞赏,并让他给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来。就这样,“符号文字”被发明出来,这就是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不过,仓颉造字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却寄托了古代人们对汉字的尊重与喜爱。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地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甲骨文。古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或兽骨上,然后用火进行烘烤,根据龟板和兽骨产生的裂纹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
商周时期,青铜器大量出现,金文就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命令秦朝宰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经过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小篆。
与此同时,秦隶也出现了,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到了汉朝时,又出现了书写起来轻松自如的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很盛行,三国时的钟繇是楷书初创的推动者和奠基者,这一时期的楷书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横竖撇捺,它的形神兼备,它的刚柔相济,体现着独一无二的书写乐趣和艺术境界。同时,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深藏着一个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仿佛走入了古人的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透过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汉字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语言学敬而远之的人,总觉得那些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话说汉字》成功地消弭了这种隔阂。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平易近人,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文字的奇闻异事。他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将抽象的文字演变过程,转化成读者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比如,用现代软件更新迭代来比喻汉字在不同时代的简化和规范化,一下子就让概念变得清晰起来。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汉字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学片段,使得文字的学习不再是单线的记忆,而是一张交织着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网。我尤其赞赏它对“方块字”这一特殊性的探讨,分析了为什么在表音文字大行其道的今天,汉字体系依然能够顽强地存在并发展,这背后隐藏的文化韧性,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绝对是打破专业壁垒,让大众亲近汉学魅力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它不是按照部首或笔画顺序来编排,而是围绕着“汉字的诞生、演变、结构、美学”这几个核心脉络展开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输入法时代”汉字的讨论,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作者探讨了在数字化输入效率至上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汉字“形”的敏感度,以及这种变化对思维方式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这种对当下语境的关怀,让全书的讨论避免了沦为纯粹的“考古”,而是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看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汉字有了更深的敬畏,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审慎、更积极的态度去使用这个工具。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汉字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文化指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我们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有所好奇的读者,它提供的答案,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有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就把你带入了汉字的迷宫。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待“错误”的态度——它并不回避那些历史上的“误解”和“偏误”,反而将这些视为研究的一部分。比如,关于“六书”的理论,作者没有将其神化,而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现代学者对“指事”“会意”等构造法的重新审视和修正,这种严谨又包容的态度,让整本书的学术基调非常扎实,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感。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了笔画的“筋骨”——起笔、行笔、收笔中蕴含的力道和节奏,这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了书法,但它又从更基础的层面解释了为什么汉字具有如此强大的造型美学。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因为我知道了美感源于结构,结构源于记录信息的最初需求。
评分这本《话说汉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汉字还算了解,毕竟天天都在用,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古老文字的认识浅薄得可笑。作者并没有像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那样,把枯燥的字源考证堆砌在读者面前,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故事叙述方式,把一个个原本冰冷的符号,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比如,书中对于“家”这个字的解读,从最初的“宀”下有“豕”(猪),描绘出古代农耕文明对安定和食物的朴素向往,那种画面感一下子就跳了出来,让人印象深刻。更绝妙的是,作者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字体演变——甲骨文的神秘、金文的庄重、篆书的匀称、隶书的便捷,乃至楷书的定型——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时间长河,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汉字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适应和完善自身的。读完后,我再看任何一个日常用字,都会不自觉地去想象它背后的“前世今生”,那种文化厚重感和亲近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这本书无疑是文史爱好者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一把绝佳钥匙,它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化作了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秘之旅。
评分我承认,我一开始是对这本书抱持着怀疑态度的,毕竟“话说汉字”听起来有点像那种给中小学生普及知识的浅显读物。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只是在讲字形的变化,更深入地探讨了汉字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结构。举个例子,作者剖析了许多形声字,揭示了古人如何用有限的符号去构建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比如“信”字,左边的“人”和右边的“言”,完美概括了古人对“诚信”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不仅仅是文字学,简直就是早期社会伦理学的体现。书中对一些异体字和俗字的辨析也极其精妙,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写法,也曾有过激烈的“竞争”过程。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拿起纸笔,尝试描摹书中所引用的那些古老碑刻的拓片,那种指尖触及历史的触感,让文字不再是屏幕上的信息流,而成为了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想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非满足于表面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