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经纬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东亚
  • 人类学
  • 民族
  • 文化
  • 中国
  • 四夷
  • 大陆
  • 简史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20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超过五千年视野,打通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分隔

揭开夏商周三代迷雾,提出国家起源的新假设

以人类学家的思维,破解古代中国人群的互动模式

纣王囚姬昌,姜子牙等献美女、骏马,哪样才让纣王动心?

穆王西征的浪漫背后,还有一个惊人的社会交换体系?

伯乐相马的传说中,居然隐藏着秦国崛起的密码?

吴越争霸的主角们,为什么相继走向两线作战的困境?

“振大汉之天声”,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幻象?

……

太多的历史谜题,本书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们拥有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在把握历史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本书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知。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这是一部人类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大历史,将给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带来升级换代的畅快体验。全书收有近三十面彩色插图。


作者简介

上海人,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学者,专栏作家,译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民族史与当代民族文化研究,力图突破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局限,尝试全新的人类史写作。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等多部学术作品。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和《腾讯·大家》等平面及网络媒体设有专栏,定期向公众传播人类学知识。


目录

前言:构建完整的人类史

第一章 东亚大陆的人文、地理志

引言 秦始皇的旅行

1.1秦始皇的旅行(一)

正文 地质年代的舞台

1.2“地理漏斗”与更大的结构

1.3 通道与“塞子”

1.4东亚大陆的联系之网

1.5人类的旅行

1.6 文化的定义及其引理

1.7建立人类迁移—互动模型

1.8小结:秦始皇的旅行(二)

第二章 地理构造与人类活动

引言 赞普的天堂

2.1 “天神下凡”:从神山降临的赞普

2.2天堂有路,洞天两重

2.3且行且徘徊,已在千里之外

2.4万壑千山,皆是通途

正文 吴越争霸

2.5三千越甲可吞吴(一)

2.6三千越甲可吞吴(二)

2.7干越之剑的秘密

2.8吴越在齐、楚之间

2.9更大的趋势

2.10小结:“太平洋板块”南部的压力传递

第三章 古典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引言 杨家将往事

3.1穆桂英、佘太君与杨家将

3.2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3.3平夏南山云有异,源流风俗本不殊

3.4物质生产与文化变迁

正文 八骏的秘密

3.5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3.6小盂鼎:穆王传说的另一面

3.7八骏的秘密

3.8由“生”到“熟”的西戎

3.9秦与周:互动之网

3.10秦人的契机

3.11秦晋之好

3.12燕赵的复仇

3.13小结:“太平洋板块”北部的压力传递

第四章 人群互动与迁移动力

引言 人参和女真

4.1牧圉此时犹捍御?——重新解读明清之际

4.2开始在白山黑水之间

4.3打围放牧,纵便生理

4.4夷得华货即欢忭

4.5人参、女真、山海关

4.6“社会变迁”的基本模型

正文 羌在商周之间

4.7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4.8有命在天

4.9羌在商周之间

4.10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

4.11克东夷而陨其身

4.12“元龟象齿,大赂南金”的代价

4.13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4.14泉之竭矣:从“好利”到失利

4.15小结:内迫于中国,延及鬼方

第五章 更大的互动:东亚大陆的命运(上)

引言 秦始皇的理想

5.1秦始皇的理想

正文 汉武帝的选择

5.2最后的越人王国

5.3单于的选择(一):致命的诱惑

5.4单于的选择(二):交织的命运

5.5武帝的品味

5.6无尽的轮台

5.7王莽的机会(一):“司农钱尽”

5.8王莽的机会(二):“孝悌之心”

5.9小结:西汉的黄昏

第六章 更大的互动:东亚大陆的命运(下)

引言 宝钏与平贵

6.1“王宝钏与薛平贵”的两个版本

6.2隐藏的主角

6.3沙陀传奇与盛唐的两面

6.4薛平贵们的“大登殿”

正文 班彪的策略

6.5班彪的策略:不劳师而币加(一)

6.6班彪的策略:不劳师而币加(二)

6.7班彪的策略:不劳师而币加(三)

6.8“振大汉之天声”—— Y(t)曲线的顶点

6.9“羌胡边杂之师”的未来

6.10北匈奴的复仇(一)

6.11北匈奴的复仇(二)

6.12北匈奴的复仇(三)

6.13董卓们的“大登殿”

6.14小结:“一夫耕,百人食之”——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

第七章 总结:东亚大陆人类迁移的模型

7.1作为新起点的总结

7.2东亚的齿轮

7.3后有来者:东亚大陆的人类史(一)

7.4前有古人:东亚大陆的人类史(二)

7.5一个数学模型

7.6走出三代的“迷雾”

附录一:世界的“齿轮”

附录二:“国家起源”的新假设


精彩书摘

引子:秦始皇的旅行

公元前219年,41岁的秦始皇开始了他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次旅行。

其实在之前一年(前220年),他就已经尝试了一次短途旅行,“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这是一次西行,秦始皇从渭河谷地的腹地出发,向西方逆渭河而上,经过其西北流向的支流汧水河谷,越过了甘肃和陕西之间的分界线陇山,来到陇(山以)西。

文献没有提到秦始皇在这里做了什么,但作为秦国的发源地和祖居地,陇西之于秦始皇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一年前刚完成了平定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的事业,这或许可以解释,秦始皇将自己的陇西之行设为今后若干次旅行第一站的用意。

结束了陇西之行后,他没有沿着原路返回,而是沿着陇山—六盘山往北,进入了位于庆阳盆地的“北地”。 这里是渭河第一大支流泾水的上游,从这里开始,可以顺着泾水河谷直达他位于泾渭之交处的宫寝咸阳。这次简短旅行后,秦始皇开始修“驰道”,并对旅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比一年前这次尝试,前219年的旅行在他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过去十年间,嬴政从渭河谷地与四川盆地的国王,变为欧亚大陆东部主要农产区的第一位“皇帝”。结束统一东部平原六国的征服战争后,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划分完自己的土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名号。现在,秦始皇终于有精力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下自己征服的土地到底有多大了。

依靠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不太尽责的记录,我们看到前219年的这次旅行中,“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在泰山完成了包括立石、封禅、祠祀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沿着山东半岛渤海沿岸绕了一圈。(司马迁没有记下秦始皇穿过华北平原抵达陆地最东端的具体线路,或许可以参考之前秦将王翦伐赵的路线。)之后,他在山东半岛南部的琅琊,快乐地生活了三个月——这应该是秦始皇第一次到了这么遥远的东方,并且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他还在这里派遣徐福“入海求仙人”。

尽管不知道秦始皇的出发路线,但这次旅行的归途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他从山东半岛南下彭城(徐州),向西南方向移动渡过淮河,来到了华北平原最南部的“衡山” 。到达了衡山山脉标志性的霍山后,他沿着这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向西返回。从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通道穿过,进入楚地,北走随枣走廊(约在襄樊位置)入汉水溯流,经汉水支流丹江,以及湘河河谷 ,进入秦岭东端的通道。通过武关,最后是蓝田,回到了渭河谷地腹地。

继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深入南方的旅行后,前218年他又去山东看海、刻石。这次同样未载去路的旅行是从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返回,进入上党盆地,转行汾水河谷从东北方向回到了咸阳。

关键的转折出现在前215年,这一年,秦始皇来到了秦皇岛附近的碣石,观海、刻石,然后司马迁笼统地写道:“巡北边,从上郡入。”这次旅行加上方士卢生的预言,对秦始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控制了河套以南的地区。随后一年,还发兵向洞庭湖盆地以南,溯湘江越过南岭,凭武力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在“西北斥逐匈奴”的同时,于前213年“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行动最终与秦代的终结产生了某种因果联系。

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从武关沿丹水进入云梦泽,在此西祭汉水以北的九嶷山 ,接着入汉水,之长江,沿着大别山一路向东,或许从芜湖附近上岸。他登临了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从长江渡口再度上船前往山东,最后在归程途中于德州附近的平原郡去世了。

我们要感谢司马迁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旅行记录,虽然因他的忽视,让我们好几次很难把握秦始皇出发的路线。这些信息看似繁杂、重复,充满了各种地名,但如果能将这些信息整合到一张地图上面,就能给我们提供非常有益的内容。在揭开这些信息前,我们应该知道:首先,秦始皇是第一位有机会在相对很短时间内连续在东亚大陆旅行的人;在他之前没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甚至缺乏政治—军事保障来支持一个个体,打破政治分野造成的局限,将东亚大陆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他将带领我们从全面的角度审视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

其次,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旅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旅行时为了尽可能了解自己控制的领土,所以很大一部分路线是与其所控制地区的边缘重合,比如他没有越过“北边”继续向北(因为那里有匈奴),也没有进入会稽以南的山地(只是在此“望于南海”);而这些路线其实又和某些看得见的(山脉、河流)和看不见的(纬度、气候带)地理构造相互重合——如果我们把秦始皇旅行的足迹连在一起,将能了解他本人对自己政治影响力的认识。

第三,也是最重要也最容易忽视的一点,秦始皇在许多时候选择了相同的巡行路径,比如他在前219和前210年两次南巡的起点或终点,都选择了秦岭东段的“武关道”这一路径;同时这条路径将他的政治核心(渭河谷地)与汉水流域的南郡连在了一起(曾经重要对手楚国的主要区域)。尽管理论上,两地之间的路径并不唯一,但事实上,古往今来人类的移动路线往往是固定的。这些相同的路径显然并非巧合,而是更大“地理构造”预先敷设的轨迹。

假设这些为人类活动敷设轨迹的“通道”的确存在,那么这些通道不但沟通了不同的地理区域,而且因为其超越时空变迁的稳定性,为我们把握人类活动的具体脉络和趋势提供了可能。接下来,本书将沿着秦始皇的足迹,通过对“地理构造”的认识,揭示东亚大陆人类文化互动的进程。

随着探查的逐步深入,我们将会理解:地理构造将东亚大陆隔成几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区域,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而环境则进一步塑造了人群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与技术。那些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群,就呈现出以不同生计类型为特征的文化。同时,不同区域的人群借助特定的地理“通道”,建立了以物质交换为基础的联系网络。而随着人群互动的发生,生态—人口压力或政治策略推动了人群在区域间的迁移,从而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这就是东亚大陆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历史背后的人类学视野下的逻辑。



《远方的呼唤:一个游牧民族的迁徙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名叫“铁木氏”的古老游牧民族,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与山脉之间,为了生存与繁衍,不断迁徙、探索、奋斗的宏大史诗。故事发生在距今数千年前,当时的世界远非如今这般熟悉,古老的部落、未知的地域、以及潜藏在自然深处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他们生活的背景。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斡尔朵”的年轻萨满。他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也肩负着氏族未来的希望。斡尔朵的童年,是在草原上追逐风,与野兽共舞,聆听大地上古老歌谣中度过的。他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感知能力,能够听到风的低语,看到星辰的轨迹,甚至能与濒死的野兽进行灵魂的沟通。他的导师,一位年迈而睿智的萨满,将氏族古老的知识、神秘的仪式、以及辨别方向与预测天气的技艺悉数传授给他。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他们的家园变得荒芜,水源枯竭,草场退化,赖以为生的牲畜纷纷倒下。氏族长老们忧心忡忡,古老的预言在低语,暗示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斡尔朵在一次与大地的连接中,看到了远方一片绿洲的幻象,那里的水源充沛,草木丰茂,是一个能够拯救氏族的全新家园。 但这趟旅程并非坦途。斡尔朵肩负着氏族的希望,被推举为此次迁徙的领袖。他必须带领着全族老少,跨越千山万水,寻找那片传说中的绿洲。他们的出发,标志着一个漫长而艰辛旅程的开始。 迁徙的道路上,挑战接踵而至。他们必须穿越危险的森林,那里潜伏着未知的野兽和敌对的部落。斡尔朵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运用萨满的技艺,与自然的力量搏斗,与敌对的部族周旋。他曾带领族人在山洪暴发时找到安全的避难所,也曾利用星辰指引,在迷雾弥漫的荒原上辨别方向。 在一次与凶猛的雪狼群的遭遇战中,斡尔朵不仅展现了他作为领袖的决断力,也显露出他与动物沟通的独特天赋。他通过一种古老的方式,与狼群的首领达成了默契,避免了一场血腥的冲突,反而赢得了对方的敬意。这次经历,也让他的名声在氏族内外传开。 他们也遇到了其他迁徙的部族,有些是友好互助,分享食物和经验;有些则是充满了敌意和掠夺,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爆发冲突。斡尔朵在处理这些复杂关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人道关怀。他曾促成不同部族之间的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也曾以德报怨,帮助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赢得了尊重。 旅途中,他们还发现了古老的遗迹,那些残破的石碑、神秘的壁画,讲述着早已消逝的文明的故事。斡尔朵通过感应,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智慧,这些信息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也为他们的迁徙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从一个关于“天空之眼”的壁画中,得知了如何利用特定的天文现象来预测丰收和灾难。 在某个极其寒冷漫长的冬季,氏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食物短缺,疾病蔓延,士气低落。斡尔朵夜观天象,结合古老的预言,判断出即将到来的大雪并非预兆着绝望,而是大地在为新的生命积蓄力量。他带领族人,学习如何在严寒中寻找食物,如何利用自然的方式治疗疾病,如何通过歌唱和故事来鼓舞士气。在这个过程中,氏族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和质疑,但斡尔朵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族人的爱,最终团结了大家。 随着季节的更替,旅途的艰难并没有减弱,但族人的意志却愈发坚定。斡尔朵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他知道,那片传说中的绿洲就在前方。在一次穿越险峻山脉的侦察中,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位隐居的智者,这位智者并非他氏族之人,却掌握着古老的天地法则。智者告诉他,真正的绿洲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而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教导斡尔朵,如何去倾听大地的心跳,如何与万物对话,如何在每一次的迁徙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们来到了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山谷。这里,溪流潺潺,绿草如茵,野花盛开,与他们曾经的家园截然不同,却又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便是传说中的绿洲。 然而,到达绿洲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斡尔朵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知道,真正的使命是让氏族在这个新的家园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延续古老的传统,并为后代留下一个繁荣昌盛的未来。他带领族人,学习耕种,驯养新的牲畜,并与其他友好的部族建立了联系,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 《远方的呼唤:一个游牧民族的迁徙传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它更是关于勇气、智慧、牺牲、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永恒连接的赞歌。斡尔朵和他的氏族,用他们的汗水和泪水,书写了一部史诗,证明了即使面对最严酷的挑战,只要心怀希望,团结一心,人类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遥远的过去,那些为了生存而不断探索的古老灵魂,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了我们所知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东亚大陆历史的著作,着实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对于“夷”与“夏”的界定,并非仅仅停留在地理和血缘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制度乃至思想冲突的复杂互动之中。书中对古代边疆地带社会形态的描述,尤其是那些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交锋、融合的过程,描绘得尤为生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传统史观中那种泾渭分明的“中华正统”叙事,意识到历史的脉络远比教科书上呈现的要曲折和多元。尤其是在解读不同族群间的资源争夺与技术交流时,作者展现出的细腻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引用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扎实地支撑了其论点,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不再局限于中原王朝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欧亚大陆互动网络之中。

评分

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为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冰冷的史料淬炼成富有画面感的文字的能力。在描述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如同纪录片般的冷静客观,反而营造出一种更令人信服的史诗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时的平衡态度,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力图还原其所处的历史情境,探究其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理解而非评判”的立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也挑战了我原先的一些既有偏见。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之进行深层次对话的作品,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推敲。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区域史和民族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高价值的知识投资。它没有回避那些敏感和复杂的议题,而是直面了文化间的张力与整合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气候学的最新成果融入到对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中。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结构变迁,变得立体而生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早期农业技术和畜牧业技术扩散路径的论述,作者提供的模型似乎比传统观点更具解释力,它揭示了技术传播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适应性难题。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东亚历史的全新分析框架。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宏大视野,与我以往接触的多数断代史著作截然不同。它仿佛是一幅用极细的笔触描绘的巨型历史织锦,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张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达那些社会底层个体在面对巨大时代变迁时的真实困境与抉择。例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边境地区民众迁徙模式的分析,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生存智慧的理解。这种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罕见的温度和厚度。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进,往往是无数次个体命运的交汇与碰撞所产生的宏观效应。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关于“认同危机”的议题,它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回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对于“边界”概念的不断消解与重构。在作者的笔下,所谓的“文明的疆界”与其说是清晰的地理分界线,不如说是一个动态的、渗透性极强的缓冲区。这种流动的视野,彻底打破了我对古代“中央帝国”的刻板印象。书中对不同时期边境贸易路线的详尽梳理,清晰地展示了经济利益是如何超越政治和文化隔阂,驱动着人群进行互动与融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在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声音。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封闭体系最终都会被外部力量侵蚀与改造的必然趋势。这部作品的格局之大,视野之远,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

评分

等了很久才到。

评分

又一波购书热,终于用泡泡袋包装了,活动价不错。

评分

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