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订版上册。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规则和运行机制,全面论证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的历程,介绍了与皇帝制度相关的太子制度和太后制度等内容,分析了皇帝制度的运作方式及其与官僚制度的关系;论证了古代中央政府从世袭制到官僚制的演变,展示了帝国时代中央政府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后期六部制的变化内涵。
全书资料翔实可靠,逻辑严谨,言必有据,有助于读者从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国国情的历史渊源,初版得到学界较高赞誉,适用于对本主题感兴趣的各类读者。
刘文瑞,男,陕西子洲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各个学科,共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70余篇,有40余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文章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出版个人专著6种,合著专著8种,独著和参与编写普及读物6种,合作编写教材6种。其中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管理思想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正本清源,对西方名家大师的管理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管理思想大系》书稿180万字(已出版50万字),在国内影响较大。近10年来,对中国管理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书稿60万字,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质。
出版新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修订本)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修订本)下
《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①②③分册
《世界管理大师丛书:那些改变世界管理的人》(共15册)
《管理学在中国》
《管理的尺度》
《看电影,学管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那种沉稳、老派的学术风格,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对于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比如对“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论述,每一步的推演都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内在联系,使得原本看起来零散的制度知识点被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络。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够打破一些约定俗成的理解。它不满足于描述表面的机构设置,而是深入到权力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运行逻辑中去探究。这种探究精神,让历史不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问。对于我这样渴望理解“权力如何运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著作,着实让我对那个宏大而复杂的体系有了更为细致的认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让人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制度形成背景的深入剖析,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看“是什么”,更是在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它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强弱的波动,背后所关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思潮,而非仅仅停留在制度条文的罗列上。书中对官僚选拔机制的描述也十分精彩,从察举到科举,每一种选拔方式的优劣得失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在权力运行中的智慧与困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着制度的构建与瓦解,深感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必然。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论述,更像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历史对话。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既有高度的学术规范和严谨性,确保了其作为严肃研究的价值,但其文字表达又非常平实,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陈词时,那种对历史规律的提炼与反思,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促使人去思考,在不同技术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人类治理共同体的基本难题是如何被古代的先贤们处理和解决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让我们可以跳出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那些历史性的制度选择,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深邃的、非功利性的历史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整体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阅读起来并不感到拖沓。作者在概述宏观趋势的同时,也兼顾了微观层面的趣味性。比如,在谈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突发性政治改革时,叙述的张力十足,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氛围。它对古代法律和行政体系的交叉探讨尤其精彩,展示了古代国家机器是如何通过多重管道来实施统治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朝代的相似制度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凸显出历史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这种结构上的精巧设计,使得读者在系统学习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历史的脉络和关键的转折点,非常适合作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阶梯读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扎实与广博。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极其丰富,绝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制度细节和历史事件来支撑其论点,这让整个论述显得有血有肉,极具说服力。特别是作者在阐释“权力的制衡与渗透”时,那些精妙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制度设计者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权谋与妥协。比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个部门职能划分的微调,书中都能追溯到其背后的政治角力,这种深挖的能力非常难得。它没有将古代政治理想化或妖魔化,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学术态度,展现了制度在不同力量拉扯下的复杂面貌。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提供了大量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思考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