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倾情推荐。
本书是一部不同年代、阶层与生活方式谱写的自行车发展史,探讨了同时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自行车自身的技术特点。展现给读者一部欧洲城市市民出行历史,并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更加平等、和谐,更具人文精神的未来城市。
自行车,一个看似很普通的物件,却折射出人类生活与社会经济的演变。早期的自行车如何挑战了马的运输霸权?为什么荷兰人比法国人更爱骑车?汽车真的比自行车更快吗?如何评价免费租用自行车、可折叠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增加自行车专用道是否可以促进自行车的使用?……
本书回顾了年代、阶层与生活方式谱写的自行车史,探讨了同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自行车自身的技术特点,娓娓道来了一部欧洲城市市民出行历史。
城市发展至今,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给大多数人造成困扰,一套新型城市出行系统呼之欲出。在未来,面对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自行车将成为人类走出困境的方案之一,令城市变得更加平等、和谐,更具人文精神。弗雷德里克?赫兰将在本书里描绘他心目中的未来新城。
弗雷德里克?赫兰(Frédéric Héran),法国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里尔*一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里尔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学者,近年来在法国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城市自行车的文章,其中包括《自行车,未来的答案?》《关于交通方式的普遍速度:重新审视伊万?伊里奇》等。
致谢
引言:来去自如,城市穿梭
文化?地形?气候?甩开那些陈词滥调
年代、阶层与生活方式谱写的自行车史
历史的车轮:纵观城市交通政策
一枚民族身份的印章
国际比较之火花
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第一章 19世纪:现代性的标志
革新的凝萃
一匹机械马?
引导现代自行车诞生的主要革新
运动或旅行,速度或发现
一场解放自我的游戏
自行车道的首次规划
自行车与公共交通
飞跃式发展
1900年以前自行车名称溯源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的广泛传播
人人皆用自行车
平均主义的出行方式
自行车与空间的亲密接触
汽车的飞跃发展
横行霸道的小汽车
自行车的高效能
有轨电车消失了
汽车游说开始行动
扩大规划自行车道
助力自行车的发明
第三章 黄金三十年:自行车的没落
法国独特风景线:助力自行车的惊人飞跃
法国当局对两轮机动车放宽政策的后果
终于,汽车流行起来
美洲乃灵感之源
论城市对汽车的适应
无路可走的步行者与骑行者
恶性循环
用数字说明安全性现象
实用自行车的没落
褪去色彩的自行车与城市骑行者
第四章 20世纪70年代:反弹式回归
轻轨、地铁、巴士——公交复兴
道路投资及其结果
“小汽车,受够了!”
骑行运动
70年代,单车归来
荷兰与德国当局的务实回应
英国当局的自由主义回应
法国当局的摇摆回应
自行车究竟是更“自行”还是更“车”?
七零八落的自行车道网络
被高估的自行车事故率
从全面速度到全局速度:重访伊里奇
第五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迎回单车的崎岖路
在德国:交通流量节制
在意大利:交通限制区
在法国:交通节制的尝试
德法情况大不同
“自行车城市”政策的成与败
斯特拉斯堡,法国首座自行车城市
公交系统与自行车的复杂关系
校车与自行车的较量
小汽车——大卖场的宠儿
欧洲各国的自行车新政
“自行车革命万岁!”
第六章 2000年:华丽回归
北欧的“自行车复兴”
在英国:行为习惯的革命
在法国:自行车重返市中心
共享单车好处多
自行车在巴黎的复苏
成本与资金问题
骑行的复苏遭遇阻力
佩戴头盔是否必要?
环保理念论调偏低
健康理念前来声援
经济理念随后即到
第七章 自行车城市不是梦
有了单车系统,城市从此平静
降低车速更安全
骑车出行的风险
自行车防盗有妙招:上锁、车棚、警惕高
实用自行车形象大转变
建立环保交通系统
电动助力自行车
电助力车的十大优势
再次征服大众,满足各类人群
机构在自行车城市政策中扮演的角色
第八章 展望未来:2050年的自行车
面对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
全新的社会憧憬
未来交通“鸡尾酒”,自行车作主料
创建高性能的自行车系统
奇思妙想:高空自行车道、自动化停车场、滑板单车
环保出行理念改变城市
重返现代性
沸腾式的终极回归
结语:自行车,社会的选择
缩写与简称
【试读】
一匹机械马?
马这种动物从史前时期就已为人所用,在历史的长河中,骑马逐渐成为一种极富魅力的出行方式,如此高端优越、彰显自由的特性使之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19世纪,骑马出行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巅峰。然而,畜养马匹却颇费功夫,除马厩、草料、麦秆之外,还需要长期雇用专人打理,如此开销恐怕只有贵族阶级与大资产阶级才负担得起。出租马车和依靠马力的老式轻轨曾一度走向大众,但它们的花费仍旧偏高。从某种程度来说,马具有一定的速度优势,可它们很快就会疲累,所以综合算下来,也并没有真正比步行快很多。更大的问题是它们常给城市带来诸多不便:马粪虽然有些利用价值,但会把路面弄得又脏又臭;驾驶马车事故频发且容易造成拥堵,外加马蹄铁带来的嘈杂声等,这一切都令人不堪其扰。
我们可将1891年看作是现代自行车的诞生年。
人们谐谑地把自行车称为“机械马”,它的出现终于教人摆脱了马匹带来的种种麻烦。说来有趣,自行车常被拿来与马作比较。英国人把德莱斯自行车称作“玩具木马”;德国人给自行车起了个外号 叫“铁丝驴”;更有许多人字面意义地叫它“铁马”。而且,自行车在人们眼中始终是一种坐骑而非座椅,就连自行车学习班都直接被称作马术学校。
从一开始,卡尔·德莱斯就宣称自己的杰作比马要快得多。随着他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良,德莱斯一次次地证实了这句话。自1891年起,最初的几次自行车赛都是遵循这个理念开展的,组织者选择的“波尔多—巴黎”与“巴黎—布雷斯特”往返赛段都是从前赛马的经典路线。1893年,欧洲中部组织了一次“维也纳—柏林”自行车赛,全程沿用两年前举办的一场盛大赛马活动的路线。比赛的结果令人惊喜:自行车平均速度是马匹的2.3倍。马匹用72小时跑过的582.5公里路程,而自行车只需31小时就能顺利完成,平均速度为19千米/时,而马匹则只有 8千米/时。此外,1891年那场精彩的赛马结束后,一周内有30匹马因过度劳累而死,而1893年参加自行车赛的所有选手,却都平安无事!
自行车还有许多好处,比如它价格比马低,却比马儿顺从乖巧,想什么时候骑都可以。皮埃尔·吉法尔在 1899 年写道:“有了它(自行车),再也不用准备一箩筐燕麦、干草和秸秆了,连马厩都没必要了,更不再需要面对那些狡猾的饲马员和饲料商——就连心眼最好的人都得提防着他们,小心他们狼狈为奸合起伙来捞你口袋里的钱。有了自行车,我们再也不必担心它会不会累坏,它可以随时整装待发。”最早的德莱斯自行车就已被证实,其价格仅为一匹马的四分之一。发明家们都饶有兴致地试图让自行车从各个方面代替马匹,诸如散步、比赛、日常出行可以改骑自行车;医生出诊、神甫探问、邮差送信、马戏表演都改用自行车;甚至组织一支自行车骑兵也不无可能。
最后一点好处同样很重要:自行车几乎不给城市造成任何污染。像巴黎这样的城市,1902 年仍有11万匹马,它们的逐渐减少对当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来说可谓一件幸事。然而,马匹虽然消失了,紧随其后的却是汽车的流行,它带来的污染也不在少数。
运动或旅行,速度或发现
自 1870 年起,自行车就成为现代性进步的标志。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骑着它走街串巷,摆脱原先步行者或骑马者的标签,从此不再受火车时刻的限制,也不必担心路上的突发事件,更不用费力照顾马儿。自行车的价格在当时仍然较高,主要供中产阶级娱乐消遣、 运动或者旅行。菲利普·加博里欧曾说道:“但愿人和这机器成为一对前途辉煌的组合,希望我们能一起成为‘世界的主宰’。科学与运动也携手加入了这场奇妙的探险。”在当时社会,如果你想脱颖而出,那么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早期的自行车在法国和德国均以速度著称。自行车赛的热潮逐年剧增,1903 年,第一届环法自行车赛应运而生。这场比赛让整个国家都领略到了自行车的魅力,它不但快捷,而且具有环绕整片国土的持久力。1881年,法国自行车联盟(UVF)成立,它成功联合了全国各地现有的俱乐部,其主要功能是组织比赛。另有一些自行车爱好者对观光旅游情有独钟,他们于1890年成立了法国观光俱乐部(TCF)。 此举实际上是效仿英国1878年成立的“两轮车观光俱乐部”,1883年,它更名为“骑行者观光俱乐部”,以免把三轮车爱好者排挤在外。法国观光俱乐部的目的是传播自行车文化和推广自行车旅游,它一经成立就迅速取得了成功。
在荷兰,“自行车发现之旅”的主意在全民公投中以压倒性票数顺利通过。面对着1870年由俾斯麦统一起来的德国,面对着随后到来的泛日耳曼主义,荷兰人压力巨大,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方式。自行车就是答案。一方面,人们骑着它可以轻松地探索和发现祖国的角角落落;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几种价值观:力量、平衡、自我控制、自由与独立,这些价值观让国人回忆起风光无限的黄金年代,当时荷兰北部的合众省叱咤风云,几乎控制了整个17世纪的经济、文化与艺术。荷兰人把发展溜冰这项传统运动的经验推广到了自行车的发展中。荷兰骑行者协会(ANWB)于1883年正式成立,目的就是提升自行车观光旅游的价值。
不过卡特琳·贝尔托·拉弗尼尔强调:“真正依靠自行车使民族同心同德的国家其实是意大利。当整个国家分崩离析、落后不堪、命运未卜的时候,北部工业区的一批工程师跨上自行车,他们从一个城市穿梭到另一个城市,宣传这个新生事物并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加入他们的行列。如此爱国之举以一场盛宴告终,在宴会上,人们举杯祝福一个全新的意大利。发现和欣赏祖国的一山一水,就是最美好的爱的告白。”
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个体能动性”的强调。在充斥着庞大、冰冷、由少数巨头控制的现代交通系统的背景下,自行车提供了一种近乎原始的、完全由自身体能驱动的移动自由。作者用一系列鲜活的个人故事串联起整个叙事线,从早期探险家的艰辛骑行,到战时信使的生死时速,再到当代城市骑行者对抗通勤压力的微小反抗。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共鸣。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踩踏,都是一次对现有权力结构(无论是交通信号灯还是高昂的燃油价格)的无声挑战。这种“小而美”的抵抗力量,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立马就想走出房间,去感受风从耳边掠过的真实触感。这简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行动指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超乎我想象的。我原以为会是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结果却是一部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未来趋势预测的重量级作品。作者对“共享经济”在自行车领域早期萌芽的分析,特别是对摩登时代初期“临时租赁服务”的剖析,展现了惊人的研究功力。他们没有简单地将自行车视为廉价的替代品,而是将其置于全球供应链和劳动力流动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进入到对2050年的展望部分,作者的预测显得尤为大胆和审慎,他没有沉溺于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基于现有科技的瓶颈和政策制定的惯性,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未来场景——一个被自动驾驶汽车包围,却依然需要自行车来维系社区微循环的复杂世界。这种冷静的、带有批判性的预测,让这本书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长期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巧妙地在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无限遐想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时间跨度的手法,从1817年那最初的、略显笨拙的两轮探索,到中间经历的工业革命的洗礼、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再到展望2050年城市交通生态的宏大构想,每一步都走得如此沉稳而富有洞察力。你会发现,自行车这种看似简单的机械,其发展史实则是一部浓缩的人类社会变迁史。书中对早期机械原理的细致描摹,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工程师式的严谨,让人仿佛能闻到十九世纪作坊里的机油味。而当叙事转向未来,那种对智能材料、城市规划和个体出行哲学的探讨,又将我们瞬间拉入一个充满赛博朋克光影的未来图景。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充满情感张力的史诗,颂扬了人类对效率、自由和可持续性的不懈追求。读完后,你对每天跨上的那辆车,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迷人的、近乎诗意的怀旧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经典自行车设计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精准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些木制轮子、链条的咬合声,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绅士们骑行时的那种略显僵硬的优雅姿态。作者对于材料科学的演变叙述得既专业又易懂,将碳纤维、钛合金这些未来材料的引入,描绘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艺术创作。然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城市空间”的解读。他将自行车视为一种“空间解放者”,阐释了它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街道的形态、建筑的设计,甚至影响了居住区的密度。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观察,使得全书的层次感异常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车子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占据”和“定义”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史书。
评分读完这本《自行车的回归》,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交通工具”这个概念的传统认知。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反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关键“转折点”事件,进行了一次极其深刻的哲学拷问。比如,书中关于“速度的伦理”的探讨就非常引人入胜,它对比了蒸汽机带来的集体加速与自行车带来的个体慢速自由之间的张力,这种对比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的文笔极其锐利,充满了对社会结构的反思,他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中,挖掘出对资本主义、城市扩张乃至个体隐私权影响的深刻见解。特别是关于20世纪末“休闲化”与“通勤工具”身份撕裂的分析,写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对日常的通勤场景都会产生一种疏离和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基础设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