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学读本

文化政治学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阿米蒂奇,[英] 瑞安·毕晓普,[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编,游建荣 译
图书标签:
  • 文化政治学
  • 政治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科学
  • 政治理论
  • 文化与政治
  • 意识形态
  • 权力
  • 社会文化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9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6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政治学读本》荟萃了学术期刊《文化政治学》中关于这一主题的若干关键性文章,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它从四个方面聚焦文化政治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文化政治学、作为一本学术期刊的文化政治学、作为一套丛书的文化政治学以及这三个方面与中国学者和学生所做研究的相关性。从文化、研究和学科等方面探讨文化政治学,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历史上和现时期的批评议题。

作者简介

  约翰·阿米蒂奇,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媒体艺术教授;瑞安·毕晓普,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全球艺术与政治学教授;道格拉斯·凯尔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哲学乔治·奈勒讲席教授。译者简介
  
  游建荣,陕西9币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艺学在读博士。

目录

导言
1.文化研究是一门学科吗?它会带来任何政治上的改变吗?
2.20世纪发生了什么?走向对极端主义理性的批判
3.远程统治之于民主
4.通信资本主义:流通与对政治的预先阻止
5.对抗的政治与互联网:一种批判/重建的方式
6.“目标是人民”:现代化过程中对乡村的再现与美国国家安全论
7.当代干涉机制中作为证人的人类学家
8.冤魂出没的NOMOS(法律):过渡时期阿根廷的行动主义艺术家和(不)可能的记忆政治
9.改变巴勒斯坦、以色列生态:关于水、土地、冲突和政治经济的叙事,那时和现在,以及来生
10.抵抗的弹道轨迹:《消失点》与路的尽头
11.残骸、重建与传承:维万·桑德拉姆船系列作品的历史
本书编者和作者简介
索引

精彩书摘

  《文化政治学读本》:
  那个所谓“极端的时代”,实际上——最重要的就其种种极端主义而言——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而且从来没有就其自身三缄其口。作为一个总体言说(total speech [Gerede])的时代,它已经把关于自己所有能说的事儿都说了——所有的事情及其反面——而这一观察也早已做出,例如,从卡尔·雅斯贝斯(KarlJaspers)1931年的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The Spiritual Situation of the Age)中就可推断出这一状况,类似的陈述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在那里就“没有前线的战争”现象所做的论证半个世纪以后重新浮现于失望的左翼分子,或深受被称为“新黑暗”(New Opacity)的迟来的复杂性之苦的左翼分子当中,只不过现在源头已不再有名或为人所知。由于这个原因,它将是一个困难的,如果不说是无望的任务,此外还会把一个方法论上错误虚假的方式判罚给我们,如果我们主要诉诸这个时期所说所写的东西本身来了解我们正在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世纪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会再次面对那些全程目睹行动主义和先知与种种事件赤手相搏的夸张法。这甚至适用于所有夸张法中最黑暗的那一个,那个夸张法是从该世纪的疯狂最具代表性的受害者即被谋杀的欧洲犹太人的立场进行表述的,将20世纪定义为文明大坍塌的时代,其象征在于奥斯维辛和特雷布林卡(Treblinka)这样的名字。即便要以经验的方式来揭示大屠杀(Shoah)的全部真相,并从概念上完全参透灭绝的种种源头,人们依然只是以推测的方式了解了20世纪全部戏剧的一小片段而已。其实我们用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极端的时代”这一公式没什么收获,即使我们补充说,这“短暂的20世纪”从1917年一直到1990年,以便使其与苏维埃试验的历史共同延伸。霍布斯鲍姆认为,20世纪的核心过程唯独在于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之间的巨人之战,其间后者把自己呈现为一个双头怪物。霍布斯鲍姆的论题似乎回应了对20世纪的另一个伟大诠释(由恩斯特·诺尔特[Ernst Nolte]提出,丹·丁讷[Dan Diner]改进),根据这种诠释,20世纪是由其最重要的冲突,即全球内战,塑造的。的确,霍布斯鲍姆本人对自己再成功不过的著作的标题撒了谎。在该书决定性的一章里,他解释为什么决定那个时代之命运的与其说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戏剧,不如说是对所有传统沉默的颠覆,触发这一颠覆的则是与农耕文化的决裂和城市化的胜利进军。然而,这一点确实揭示了目前的状况,在一个像德国这样高度工业化的国家里,只有2%的人口依然靠农业为生,而即便在一个想象中的像法国这样以农业为中心的国家,相应的数字也不超过5%-6%的数量级。
  ……
《人类文化景观的微观叙事》 这本书并非一本通史,也非一本理论大纲。它试图以一种更加细腻、更贴近个体经验的方式,去捕捉和呈现人类文化在不同时空下闪烁出的独特光芒。与其说是对宏大文化的梳理,不如说是在文化长河中精心挑选的一簇簇浪花,每一朵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故事。 我们在这里不探讨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也不试图构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解释框架。相反,本书的重点在于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又深刻影响着个体生存状态和群体认同的“微观文化”。这些微观文化,可能是某个偏远山村代代相传的祭祀仪式,可能是都市街头涂鸦艺术家们无声的呐喊,可能是网络社群里形成的特定亚文化语言,也可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日常生活中悄然变化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取向。 本书的每一篇都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场景,邀请读者沉浸其中。我们会深入一个古老手工艺社区,探寻一项濒临失传技艺的生存之道,了解它如何维系着社群的凝聚力,又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命力。我们也会跟随一位年轻音乐人的足迹,走进地下音乐节的喧嚣,聆听那些不被主流市场接纳,却充满原创力量的声音,分析它们如何反映了当下年轻一代的焦虑、反叛与自我表达。 此外,本书还会聚焦于那些承载着特定情感记忆的物件。或许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背后隐藏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或许是一件充满年代感的旧物,它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凝聚了无数人生故事的载体。我们将尝试解读这些物件背后的文化密码,理解它们如何在物质世界中投射出非物质的精神力量。 我们关注的并非艺术品的殿堂,而是日常生活的审美。一杯咖啡的冲泡方式,一次街头偶遇的着装风格,甚至是食物的摆盘艺术,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观察,揭示个体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和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以及这些品味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 本书还特别关注文化与身份的交织。在一个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个体往往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冲击和融合。我们将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如何构建和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在这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这可能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可能涉及到对新兴文化形式的接纳与创造。 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并非一部批判性的著作。我们无意对任何文化现象进行褒贬,而是以一种开放、好奇的态度去观察、去理解、去呈现。我们相信,每一种文化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一种表达都值得被尊重。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生动,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那些鲜活的文化瞬间。 《人类文化景观的微观叙事》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带着自己的视角和经验,去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文化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微观的切入点,能够引发大家对更广阔文化图景的思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丰富与深刻。这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共鸣、关于在千变万化的文化景观中寻找个体价值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文化”和“政治”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政治是阳谋,是权力机构的运作;而文化,则是相对独立、不受政治干扰的领域,是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文化”背后隐藏的政治逻辑,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塑造、所操纵,又如何反过来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的文化现象呈现出来。书中对诸如民族主义的文化建构、消费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以及媒介在文化政治中的作用等议题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我尤为赞赏作者对“去魅”过程的细致描写,它帮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天然的文化符号,是如何经过精心设计,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时代。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本”,不如说是一张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地图。我一直对“文化”的概念充满好奇,但总感觉它像是一团雾,难以捉摸。而这本书,则像是在这团雾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文化绝非仅仅是艺术、娱乐或生活方式的集合,它更是政治权力运作的隐秘场所,是意识形态得以传播和巩固的温床。书中对于身份认同的建构、国家叙事的塑造、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张力等议题的深入剖析,都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讲授理论,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那些鲜活的例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化与政治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我对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政治学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然而,事实却让我惊喜不已。作者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文化”与“政治”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到,文化并非仅仅是个人品味的表达,或者某种历史遗留的遗产,它更是集体意志的塑造者,是权力分配的场域。书中对诸如大众传媒、流行文化、身份政治等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作者对“文化霸权”和“抵抗性文化”的分析所吸引,它清晰地揭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动员力量,以及普通个体如何在其中寻找和捍卫自己的声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分析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社会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人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就必须深入其文化肌理。但“文化”二字,往往伴随着一种飘渺感,它像是空气,无处不在,却又难以量化。直到我偶然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文化并非只是艺术、风俗、或者某种价值观念的集合,它更是权力斗争的场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是集体认同建构的关键。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政治理论与具体的文化现象相结合。它不枯燥,不晦涩,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意义生产”和“符号解读”的深入剖析,这让我明白,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产品,从电影、音乐到广告、新闻,都可能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意图。作者并非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你“如何去理解”。这种学习过程,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深刻得多,也更有趣得多。它教会了我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够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像是在我长期以来阅读和思考的知识荒漠中,突然涌现的一眼清泉。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既熟悉又感到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个庞杂而又微妙的存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难以捕捉其核心。而这本书,恰恰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文化”与“政治”这两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政治学理论或者文化研究的成果,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看到文化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被抵抗的,又反过来,政治权力又是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意识形态、集体记忆等方式得以巩固和传播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剥洋葱,一层层地深入,每一层都揭示出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联系。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引导我们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权力运作。我特别喜欢它对身份认同、民族主义、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冲突等议题的探讨,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分析框架,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