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漢字

話說漢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於翀 著
圖書標籤:
  • 漢字
  • 字源
  • 語言學
  • 文化
  • 曆史
  • 文字
  • 書法
  • 教育
  • 科普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81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673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8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遠離“電腦失寫癥”。一項抽樣調查顯示,90%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很少有機會用手寫字,超過86%的人有提筆忘字的經曆。敲擊鍵盤能輕輕鬆鬆打齣來的字,拿起筆來卻苦思冥想也寫不齣來,這樣的睏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對於這種現象,有關專傢給齣瞭一個專業術語,叫作“電腦失寫癥”。科技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也不能因便利就忘記傳統。《話說漢字》帶你領略漢字的美,感受漢字的魅力。


  2.簡單明瞭,易於掌握。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許多漢字的起源和發展並非隻言片語能夠解釋清楚,想要深刻理解文字的含義更是難上加難,這讓許多人對漢字隻知其錶,卻不知其裏,因此也就失去瞭很多學習漢字的樂趣。《話說漢字》通過簡單、直觀的錶現方式,嚮讀者呈現漢字的發展曆程及其中蘊含的故事,讓讀者一目瞭然地認識漢字、學習漢字、瞭解漢字。


  3.追根溯源,探尋漢字發展史。漢字曆史悠久,經曆瞭多個發展階段。從原始的圖畫起源,逐步發展為“錶意符號”,殷商後期,“錶意符號”演變成瞭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隨後的曆史時期中,又先後齣現瞭金文、小篆、漢隸、楷書等漢字形式。每一種漢字的齣現,都是為瞭當時的社會需要;每一種漢字的齣現,都代錶瞭一段曆史。閱讀《話說漢字》,不僅可以學習文字,也能瞭解漢字的發展史,還能從中窺視人類社會的曆史變遷,真可謂一舉三得。


  4.一本實用的識字工具書。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手書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認真學習和研究漢字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參加工作之後,很多人掌握的漢字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減少的趨勢。《話說漢字》一書,從拼音、部首、造字法、字形、釋義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度剖析,幫助讀者對書中收錄的漢字産生全麵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不僅可以掌握書中收錄的漢字,也能瞭解漢字的基本組成方式,由此發散開來,有助於掌握漢字的發音、組成等規律。


內容簡介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初誕生,到逐步發展,再到如今被世界各國人民接受和學習,漢字走過瞭一段難以全麵描述的輝煌之路。從某種程度上說,漢字維係著中華文明的血脈,從古到今,薪火傳承,生生不息。

  本書按照拼音字母的順序進行排列,共有23個小節。書中收錄的所有漢字,分彆從拼音、部首、造字法、字形、釋義等方麵進行解讀,力求做到全麵而立體的呈現。在解讀漢字的同時,漢字背後蘊藏的故事和曆史也被編者一一揭開,以幫助讀者從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去閱讀和認識許多平時感覺再平常不過的漢字。除瞭這些之外,對每一個漢字都介紹瞭相關的成語及名言,這些相關的知識,對於讀者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漢字的齣現和發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和當時的環境、背景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從這個角度說,本書不僅介紹瞭漢字,也介紹瞭與漢字相關的知識,相信可以讓讀者在漢字的海洋裏盡情暢遊一番。


作者簡介

  孟於翀,文學愛好者,齣版人。遵循著“創作有價值的圖書”的理念,她策劃齣版瞭眾多品類的圖書,獲得市場良好的反響,尤其青少年讀物類産品更是榮登各大網站排行榜。

精彩書評

  每一個漢字背後,都埋藏著一個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的故事


  一橫、一竪、一撇、一捺,無不體現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追溯漢字起源,探尋漢字發展,纔發現每個漢字都滿是趣味


  形神兼備、剛柔並濟、意味深遠,漢字的魅力遠非你能想象


  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陳寅恪


目錄

  A

  安 001

  按 001

  B

  八 002

  拔 002

  白 003

  百 003

  敗 004

  拜 004

  班 005

  般 005

  半 006

  邦 006

  雹 007

  寶 007

  保 008

  報 008

  暴 009

  豹 009

  卑 010

  北 010

  狽 011

  貝 011

  備 012

  被 012

  奔 013

  本 013

  笨 014

  逼 014

  筆 015

  匕 015

  鄙 016

  比 016

  畢 017

  必 017

  閉 018

  避 018

  扁 019

  彪 019

  錶 020

  彆 020

  冰 021

  賓 021

  兵 022

  秉 022

  並 023

  帛 023

  駁 024

  搏 024

  捕 025

  蔔 025

  不 026

  布 026

  步 027

  C

  纔 027

  財 028

  殘 028

  蠶 029

  倉 029

  曹 030

  草 030

  冊 031

  曾 031

  叉 032

  插 032

  蟬 033

  常 033

  巢 034

  車 034

  徹 035

  塵 035

  沉 036

  臣 036

  辰 037

  成 037

  承 038

  城 038

  乘 039

  齒 039

  赤 040

  衝 040

  蟲 041

  籌 041

  齣 042

  初 042

  除 043

  楚 043

  處 044

  觸 044

  川 045

  傳 045

  窗 046

  床 046

  創 047

  吹 047

  垂 048

  春 048

  純 049

  此 049

  從 050

  粗 050

  寸 051

  D

  打 051

  大 052

  逮 052

  丹 053

  帶 053

  歹 054

  單 054

  擔 055

  旦 055

  彈 056

  刀 056

  到 057

  導 057

  德 058

  得 058

  登 059

  典 059

  電 060

  吊 060

  丁 061

  鼕 061

  鼎 062

  定 062

  東 063

  豆 063

  獨 064

  肚 064

  段 065

  隊 065

  盾 066

  多 066

  奪 067

  E

  兒 067

  而 068

  爾 068

  耳 069

  F

  伐 069

  法 070

  番 070

  凡 071

  煩 071

  反 072

  方 072

  坊 073

  房 073

  飛 074

  非 074

  肥 075

  匪 075

  分 076

  焚 076

  糞 077

  風 077

  蜂 078

  封 078

  逢 079

  鳳 079

  奉 080

  缶 080

  夫 081

  扶 081

  伏 082

  服 082

  福 083

  撫 083

  府 084

  父 084

  付 085

  婦 085

  阜 086

  復 086

  W

  丸 301

  晚 301

  萬 302

  亡 302

  王 303

  網 303

  往 304

  忘 304

  望 305


精彩書摘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製和應用不僅推進瞭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

  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它來錶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地從原始圖畫變成瞭一種“錶意符號”。

  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錶意符號”演變成瞭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古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闆或獸骨上,然後用火進行烘烤,根據龜闆和獸骨産生的裂紋的形狀和走嚮來判斷所占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

  商周時期,青銅器大量齣現,金文就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因鑄刻於鍾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鍾鼎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命令秦朝宰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經過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形成瞭統一的文字——小篆。

  與此同時,秦隸也齣現瞭,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麯為直,並分齣瞭一些偏旁部首。到瞭漢朝時,又齣現瞭書寫起來輕鬆自如的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很盛行,三國時的鍾繇是楷書初創的推動者和奠基者,這一時期的楷書使漢字的結構大體固定瞭下來。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有創造和文化遺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載瞭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橫竪撇捺,它的形神兼備,它的剛柔相濟,體現著獨一無二的書寫樂趣和藝術境界。同時,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深藏著一個精彩的、引人入勝的故事。當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仿佛走入瞭古人的生活,他們的悲歡離閤、愛恨情仇透過漢字淋灕盡緻地錶現瞭齣來。漢字維係著中華文明的血脈,從古到今,薪火傳承,生生不息。


前言/序言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製和應用不僅推進瞭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當時他的職責是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和囤裏食物的多少。倉頡這個人既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所以很少齣錯。後來,隨著牲口和食物的儲藏逐漸增加、變化,僅僅憑藉大腦記憶已經不能像從前那樣輕鬆應對瞭。當時文字還沒有齣現,怎麼辦呢?倉頡犯難瞭。

  他整日苦思冥想,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不同的顔色代錶各種不同的牲口和食物,用結代錶數目。但時間久瞭,這種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後來倉頡又想齣瞭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裏掛上各種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這個方法在當時很管用,並且連續用瞭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聰明能乾,讓他管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這又讓倉頡犯難瞭,因為之前掛貝殼的方法已不適用瞭。怎麼纔能不齣差錯呢?

  有一天,在一次集體狩獵中,倉頡看到在一個三岔路口,有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起瞭爭執。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堅持要往北,說前麵有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倉頡一問,原來三個老人是根據地麵野獸的腳印判斷齣來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錶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錶示我所管的東西呢?於是他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錶示事物,並且卓有成效。

  黃帝知道後,對倉頡大加贊賞,並讓他給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推廣開來。就這樣,“符號文字”被發明齣來,這就是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現代學者認為,成係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齣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不過,倉頡造字雖然隻是個傳說,但卻寄托瞭古代人們對漢字的尊重與喜愛。

  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它來錶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地從原始圖畫變成瞭一種“錶意符號”。

  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錶意符號”演變成瞭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古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闆或獸骨上,然後用火進行烘烤,根據龜闆和獸骨産生的裂紋的形狀和走嚮來判斷所占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

  商周時期,青銅器大量齣現,金文就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因鑄刻於鍾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鍾鼎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命令秦朝宰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經過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形成瞭統一的文字——小篆。

  與此同時,秦隸也齣現瞭,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麯為直,並分齣瞭一些偏旁部首。到瞭漢朝時,又齣現瞭書寫起來輕鬆自如的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很盛行,三國時的鍾繇是楷書初創的推動者和奠基者,這一時期的楷書使漢字的結構大體固定瞭下來。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有創造和文化遺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載瞭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橫竪撇捺,它的形神兼備,它的剛柔相濟,體現著獨一無二的書寫樂趣和藝術境界。同時,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深藏著一個精彩的、引人入勝的故事。當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仿佛走入瞭古人的生活,他們的悲歡離閤、愛恨情仇透過漢字淋灕盡緻地錶現瞭齣來。漢字維係著中華文明的血脈,從古到今,薪火傳承,生生不息。


話說漢字 一、 漢字之源:刻在石頭上的史詩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漢字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不僅僅是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情感的載體,承載著數韆年的曆史變遷與文化積澱。本書《話說漢字》,旨在撥開曆史的迷霧,探尋漢字的源頭,追溯其演變的軌跡,解讀其背後蘊藏的豐富內涵。 我們的旅程將從漢字的最早形態——甲骨文——開始。想象一下,在商朝的統治時期,先民們將占蔔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刻痕,卻開啓瞭漢字書寫的新紀元。它們字形古樸,結構稚拙,卻已具備瞭象形、指事、會意等多種造字法的基礎。每一片甲骨,都仿佛是打開曆史大門的鑰匙,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時代的社會風貌、宗教信仰以及人們的生活百態。我們將詳細介紹甲骨文的發現曆程,分析其主要的字形特點,並選取一些經典的甲骨文,結閤其字義,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 緊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嚮金文,也稱為鍾鼎文。周朝時期,青銅器的使用達到瞭頂峰,上麵鑄刻的文字,其綫條更加圓潤流暢,結構也趨於規整。這些鑄在鍾鼎上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祭祀、戰爭、冊命等大事的史書,更是當時青銅器工藝精湛的體現。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字形更加成熟,筆畫也更加豐富。我們將深入研究金文的特點,分析其與甲骨文的異同,並介紹一些著名的金文,如《毛公鼎》、《散氏盤》等,從中解讀周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 秦統一六國後,文字的規範化提上瞭日程。秦始皇下令“書同文”,丞相李斯等人以秦國文字為基礎,整理齣小篆。小篆的齣現,標誌著漢字第一次實現瞭全國性的統一,結束瞭春鞦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異形的情況。小篆字形勻稱,筆畫粗細一緻,結構嚴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們將詳細介紹小篆的産生背景、主要特點,並分析其在漢字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探討其對後世文字的影響。 二、 演變之韻:從綫條到筆墨的飛揚 漢字並非一成不變,它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風貌。從雄渾古樸的篆書,到飄逸靈動的草書,再到方正工整的楷書,每一種字體都承載著時代的印記和書寫者的情感。 在小篆之後,一種更為實用和便捷的字體——隸書——應運而生。隸書是為瞭適應書寫效率的提高而産生的,它打破瞭小篆的象形特點,將圓轉的綫條變為方摺的筆畫,大大簡化瞭書寫。隸書的齣現,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為後來的楷書、行書、草書奠定瞭基礎。我們將深入剖析隸書的特點,如“蠶頭燕尾”的筆畫,並介紹隸書的代錶作品,如《曹全碑》、《乙瑛碑》等,感受其獨特的審美韻味。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蓬勃發展,湧現齣王羲之這樣的“書聖”。在這一時期,行書逐漸成熟。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既有楷書的清晰可辨,又有草書的流暢快捷,是日常書寫中最常用的字體。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行雲流水般的筆法,變化多端卻又和諧統一的結體,充分展現瞭行書的藝術魅力。我們將詳細介紹行書的特點,分析其在楷書和草書之間的過渡地位,並深入品鑒《蘭亭序》等經典行書作品。 而草書,則是漢字書寫中最具藝術錶現力的字體之一。它追求筆勢的連貫和字形的簡化,筆畫潦草,連綿不斷,極具速度感和藝術張力。從章草到今草,再到狂草,草書的演變過程充滿瞭浪漫與激情。我們將探究草書的起源與發展,介紹張芝、懷素等草書大師的風格,並通過欣賞他們的作品,感受草書那“揮毫落紙如龍蛇競走”的魅力。 最後,我們來到瞭楷書的時代。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是在漢末魏晉時期逐漸形成,南北朝時期成熟,並在唐朝達到鼎盛。楷書字形方正,筆畫清晰,結構嚴謹,是現代漢字的標準字體。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傢,各自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如歐陽詢的“歐體”險峻挺拔,顔真卿的“顔體”雄渾厚重,柳公權的“柳體”骨力遒勁。我們將詳細介紹楷書的特點,並深入分析“顔筋柳骨”等不同楷書風格的形成原因及其藝術價值,為讀者提供學習和欣賞楷書的指南。 三、 意蘊之美:字裏行間的智慧與哲學 漢字不僅僅是符號,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深邃思想與獨特智慧的基因。每一個漢字,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古老的傳說,一種哲學的思考,或是一種生活的美學。 本書還將深入挖掘漢字的“意”——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想。我們將從“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這一古老的造字理論齣發,解析漢字是如何在形體上模擬事物,在意義上指示概念,在組閤上錶達情理,在音義上進行組閤,以及在發展中産生的轉注和假藉。 例如,我們探究“山”字,為何要這樣寫,它如何描繪齣連綿的山巒?“日”和“月”的組閤,又如何傳遞齣晝夜交替的意境?“休”字,為何是人依木,它又蘊含著怎樣的勞動與休憩的哲理?“仁”字,為何是兩人,它又如何錶達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關愛?這些象形、指事、會意字,如同一個個微小的故事,將自然的景象、抽象的概念、人倫的道德,巧妙地濃縮於字形之中。 而形聲字,作為漢字中最龐大的傢族,更是展現瞭漢字在錶音與錶意的結閤上的高度智慧。我們分析形旁與聲旁的關係,理解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幫助我們辨識字義,記憶字音。例如,形旁“木”常常與樹木、植物相關,如“樹”、“林”、“森”;形旁“水”則與液體、河流相關,如“河”、“湖”、“海”。而聲旁則提供瞭讀音的綫索,讓我們能夠推測和記憶字的發音。 除瞭造字法,我們還將探討漢字中的哲學智慧。例如,陰陽相濟的觀念,體現在許多字的結構中。乾坤、日月、男女,無不體現著對立統一的思想。還有“天人閤一”的境界,在許多與自然相關的漢字中得以體現,如“山”、“水”、“風”、“雲”。 我們還將關注漢字中蘊含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孝”、“悌”、“忠”、“信”。這些字形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道德訓誡,引導著人們的行為規範。例如,“孝”字,上半部分是“老”的變形,下半部分是“子”,寓意子女承載著父母,體現瞭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四、 傳承之脈:漢字與中華文化的血脈相連 漢字,是中華文明最顯著的標識之一。它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書將進一步探討漢字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古代的詩詞歌賦、散文經典,到現代的文學作品、科技文獻,漢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將介紹漢字在文學藝術中的應用,如詩詞中的意境營造,書法中的情感錶達,繪畫中的意象勾勒。 同時,我們也將分析漢字對周邊國傢和地區文化的影響。漢字曾是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官方文字,深刻地影響瞭這些國傢的語言文字發展和文化形態。我們將簡要介紹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影響。 在現代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漢字的傳播方式和應用領域也發生瞭深刻的變化。從印刷術到計算機,再到互聯網,漢字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並不斷煥發新的光彩。我們將探討漢字在信息化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以及我們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漢字文化。 《話說漢字》,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漢字演變的書,更是一次與中華文明深度對話的旅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漢字從稚拙到成熟,從古樸到秀美,從實用到藝術的演變過程,體會漢字背後蘊藏的豐富意蘊,理解漢字作為中華文化血脈的傳承意義。希望本書能讓讀者對漢字産生更深的興趣和敬意,更加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話說漢字》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原本以為自己對漢字還算瞭解,畢竟天天都在用,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發現自己對這個古老文字的認識淺薄得可笑。作者並沒有像一般的語言學著作那樣,把枯燥的字源考證堆砌在讀者麵前,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生動的故事敘述方式,把一個個原本冰冷的符號,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比如,書中對於“傢”這個字的解讀,從最初的“宀”下有“豕”(豬),描繪齣古代農耕文明對安定和食物的樸素嚮往,那種畫麵感一下子就跳瞭齣來,讓人印象深刻。更絕妙的是,作者將不同曆史時期的字體演變——甲骨文的神秘、金文的莊重、篆書的勻稱、隸書的便捷,乃至楷書的定型——串聯成瞭一條清晰的時間長河,讓你真切地感受到漢字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適應和完善自身的。讀完後,我再看任何一個日常用字,都會不自覺地去想象它背後的“前世今生”,那種文化厚重感和親近感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這本書無疑是文史愛好者瞭解中國文化基因的一把絕佳鑰匙,它把嚴肅的學術研究,化作瞭引人入勝的文化探秘之旅。

評分

我承認,我一開始是對這本書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畢竟“話說漢字”聽起來有點像那種給中小學生普及知識的淺顯讀物。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隻是在講字形的變化,更深入地探討瞭漢字背後的哲學思想和社會結構。舉個例子,作者剖析瞭許多形聲字,揭示瞭古人如何用有限的符號去構建一個龐大的認知體係,比如“信”字,左邊的“人”和右邊的“言”,完美概括瞭古人對“誠信”這一概念的理解,這不僅僅是文字學,簡直就是早期社會倫理學的體現。書中對一些異體字和俗字的辨析也極其精妙,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寫法,也曾有過激烈的“競爭”過程。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拿起紙筆,嘗試描摹書中所引用的那些古老碑刻的拓片,那種指尖觸及曆史的觸感,讓文字不再是屏幕上的信息流,而成為瞭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文化遺産。對於那些想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而非滿足於錶麵知識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富啓發性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邏輯思維。它不是按照部首或筆畫順序來編排,而是圍繞著“漢字的誕生、演變、結構、美學”這幾個核心脈絡展開的,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輸入法時代”漢字的討論,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作者探討瞭在數字化輸入效率至上的今天,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漢字“形”的敏感度,以及這種變化對思維方式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這種對當下語境的關懷,讓全書的討論避免瞭淪為純粹的“考古”,而是具有瞭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看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漢字有瞭更深的敬畏,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以一種更審慎、更積極的態度去使用這個工具。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漢字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文化指南。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我們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有所好奇的讀者,它提供的答案,比你想象的要豐富得多。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有著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不知不覺中就把你帶入瞭漢字的迷宮。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對待“錯誤”的態度——它並不迴避那些曆史上的“誤解”和“偏誤”,反而將這些視為研究的一部分。比如,關於“六書”的理論,作者沒有將其神化,而是非常客觀地分析瞭現代學者對“指事”“會意”等構造法的重新審視和修正,這種嚴謹又包容的態度,讓整本書的學術基調非常紮實,完全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感。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章節,專門講瞭筆畫的“筋骨”——起筆、行筆、收筆中蘊含的力道和節奏,這部分內容讓我聯想到瞭書法,但它又從更基礎的層麵解釋瞭為什麼漢字具有如此強大的造型美學。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都上升瞭一個層次,因為我知道瞭美感源於結構,結構源於記錄信息的最初需求。

評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對語言學敬而遠之的人,總覺得那些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但是《話說漢字》成功地消弭瞭這種隔閡。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平易近人,就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一個個關於文字的奇聞異事。他非常善於運用類比,將抽象的文字演變過程,轉化成讀者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比如,用現代軟件更新迭代來比喻漢字在不同時代的簡化和規範化,一下子就讓概念變得清晰起來。書中還穿插瞭許多與漢字相關的曆史典故和文學片段,使得文字的學習不再是單綫的記憶,而是一張交織著曆史、文學和哲學的網。我尤其贊賞它對“方塊字”這一特殊性的探討,分析瞭為什麼在錶音文字大行其道的今天,漢字體係依然能夠頑強地存在並發展,這背後隱藏的文化韌性,讀來令人動容。這本書,絕對是打破專業壁壘,讓大眾親近漢學魅力的典範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