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农地流转与城镇化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ization]

农民工农地流转与城镇化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世辰 著
图书标签:
  • 农民工
  • 土地流转
  • 城镇化
  • 农村发展
  • 城乡关系
  • 土地制度
  • 社会问题
  • 中国农村
  • 迁移流动
  • 区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84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Rural Land Circul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iz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424
字数:4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概括性地总结了世界各国农地流转与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和对我国的启示;从总体上对我国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所应采取的对策建议作了阐述。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六个地方为例,对农民工流出源头的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情况作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对农民工流入地的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的情况作了研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与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对农民工承包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农民工在城镇差别化落户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吕世辰 山西大同人,山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农民流动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研究,两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科技部项目,十项省级项目。获得五项省部级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是:《准市民论纲》、《农民流动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农村社会学》、《新市民的社会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在出版社出版著作和教材八本。在《政治学研究》、《求是》、《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近50篇。

目录

第一章 世界各国农地流转研究/1
  第一节 国外农地流转概述/1
  第二节 农地流转的理论/3
  第三节 发达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与启示/7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农地流转的经验和教训/23
第二章 世界各国农民城镇化研究/41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41
  第二节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44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及其启示/50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66
第三章 农民工农地流转与城镇化/91
  第一节 绪论/91
  第二节 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98
  第三节 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新型城镇化/104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114
第四章 农地流转长效机制探析/119
  第一节 农地长期流转是发达国家农地治理的普遍经验/119
  第二节 中国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和合理期限/121
  第三节 构建农地流转的长效机制/123
第五章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以山西省新绛县北张镇L村为例/125
  第一节 绪论/125
  第二节 研究设计/130
  第三节 样本村总体流转意愿的描述与分析/136
  第四节 L村农地流转的动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48
  第五节 思考与展望/156
第六章 农地流转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D乡为例/166
  第一节 绪论/166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177
  第三节 样本乡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84
  第四节 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相互关系的研究/188
  第五节 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90
  第六节 构建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良性互动的思考/197
第七章 农业转移人口差别化落户城镇探析/206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差别化落户城镇研究的意义/206
  第二节 差别化落户研究的理论综述/207
  第三节 差别化落户制度的现实状况/211
  第四节 差别化落户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217
  第五节 实现差别化落户的思路/219
  第六节 实行差别化落户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城镇化进程展望/220
第八章 小城镇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以四川省平昌县Y镇为例/222
  第一节 绪论/222
  第二节 样本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234
  第三节 样本地区土地流转特点与影响要素分析/241
  第四节 样本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分析/247
  第五节 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小城镇建设的建议/252
  第六节 结论/253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就地城镇化”——以山东省莘县G镇为例/255
  第一节 绪论/255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260
  第三节 就地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64
  第四节 G镇就地城镇化的量化分析/267
  第五节 G镇就地城镇化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85
  第六节 结论/293
第十章 综合试点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以山西省J市为例/295
  第一节 绪论/295
  第二节 J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现状研究分析/301
  第三节 对J市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的建议与对策/319
  第四节 结论/326
第十一章 城市化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研究——以山东省M市为例/330
  第一节 绪论/330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336
  第三节 M市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定量研究/343
  第四节 M市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分析/384
  第五节 结论/389
参考文献/394
后 记/415

前言/序言



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内在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农业实现集约经营和现代化的过程;也都要经历一个市场机制深入、产业革命发生、社会制度变迁、近现代意义的城镇化全面启动,并由城镇化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中国农地流转和新型城镇化有本国特色,需要探索。中国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口大国,又是农业人口大国,城镇化的基础薄弱。中国的农地坚持集体所有、农民承包,农民承包的农地经营权可以流转。中国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只能自我吸收,不能像一些早期发达国家那样,采用殖民和移民的方式输出。中国的城镇化高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城镇化的过程不是贫民化的过程,而是小康社会的一部分。
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的中国特色理论要顶天立地。根据中央的相关顶层政策设计,研究人员要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概括出中国特色的理论。本书作者深入各地做了3000多份调查问卷,并有一系列的访谈,在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升华和提炼,悟出一些真知灼见,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相关系列论文有血有肉,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借鉴价值,展现了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的中国特色。
本书概括性地总结了世界各国农地流转与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和对我国的启示;从总体上对我国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应采取的对策建议做了阐述。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六个地方为例,对农民工流出源头的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情况,以及农民工流入地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情况做了研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与农民工承包地流转和城镇化相关的主要问题,如农民工承包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农民工在城镇差别化落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书有一系列的创新点:书中以市场机制启动和是否正常运作为城镇化的原动力......
《乡村的脉动:土地、人口与城市新生》 第一章:土地的肌理与农人的根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腹地,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承载着农人千年以来生计、文化与情感的命脉。这片土地,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关于勤劳、希望与生长的故事。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汗水,每一垄田埂都勾勒出家族的印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从公有到私有,从集体耕作到联产承包,每一次调整都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土地的利用效率。尽管如此,土地与农民之间的那种根深蒂固的联结,却从未因制度的改革而淡化。土地是他们身份认同的基石,是他们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更是他们精神寄托的港湾。 然而,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也重新定义着土地与农人的关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让他们告别熟悉的田野,踏上前往未知都市的旅程。当“农民”的身份与“工人”的身份在一个人身上叠加,当他们手中握着的土地,与他们眼前闪耀的霓虹灯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张力时,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现象便由此诞生。 本章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农村土地的传统属性与现实困境。我们将追溯土地制度的演变轨迹,探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重点关注土地作为农民经济活动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维系农村社区结构中的作用。我们将描绘出中国农民在土地面前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例如土地碎片化、生产效率低下、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将深入理解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理解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在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抉择。这为理解后续章节中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迁徙的足迹与城镇的呼唤 乡愁如同一根悠长的丝线,牵引着无数农民工的目光,却也无法阻止他们迈向城镇的脚步。那片承载了他们童年记忆、青春梦想的土地,在现实的经济逻辑面前,有时显得过于单薄。日渐增长的家庭开销,子女教育的压力,以及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都驱使着他们背井离乡,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建设者”。 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农民工的迁徙史,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最生动的注脚。他们带来了农村的勤劳与淳朴,也带走了土地的温情与宁静。在工厂车间,在建筑工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编织着中国经济腾飞的宏伟画卷。然而,他们的身份认同却常常处于一种模糊的地带:他们是农民,因为他们的根还在农村,土地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他们又是工人,因为他们在城市中出卖劳动力,参与社会分工。 城镇化,这场席卷全球的巨变,在中国尤为迅猛。城市的光鲜与繁华,对农村人口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年轻人渴望改变命运,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城镇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户籍制度的束缚,以及农村土地的撂荒与闲置,都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农民的群体性迁徙现象。我们将考察农民工群体的发展演变,分析其迁徙的动因,包括经济因素(如收入差距、就业机会)、社会因素(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家庭因素(如家庭生计、子女抚养)。我们将深入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生存困境,包括就业不稳定、收入微薄、居住条件差、社会融入难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例如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村社区的衰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通过梳理农民工的迁徙轨迹,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与土地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城镇化背景下的演变。 第三章:流转的土地与重塑的乡村 当农民工涌入城市,原本承载着他们生计的土地,便成为一个需要重新被审视和被配置的资源。土地流转,作为一种适应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形式,悄然兴起。它意味着土地的经营权从一部分农民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可能是其他的农民,也可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是城镇居民。 土地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短期租赁,有的是长期承包,有的是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这些流转行为,其背后既有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理性选择,也有土地经营权向更专业、更集约化方向流动的内在需求。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土地流转可以让他们摆脱繁重的农事劳动,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减轻后顾之忧;对于接受土地的经营者而言,流转的土地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土地流转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诸多挑战与争议。如何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土地被过度开发或撂荒?如何平衡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农村社区的稳定?如何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为农民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和市场信息,让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些都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章将详细阐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趋势。我们将梳理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分析不同流转模式的优劣势。重点关注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包括土地权益保障、市场监管、利益分配、以及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并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章:城镇化下的乡村未来与农民的安顿 城镇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进程,它不仅仅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更是一个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社会关系深刻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的未来走向,以及农民的最终“安顿”,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出,一些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村庄空心化等严峻问题。如何让这些“空心村”焕发新的生机?如何为留在农村的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发掘乡村的潜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城镇化也为部分农民提供了融入城市、获得城市居民身份的机会。但这种融入并非易事。户籍制度的壁垒、城市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农民工在城市中长期面临的社会歧视,都让他们的“安顿”之路充满坎坷。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本章将探讨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民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与归宿。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在城镇化浪潮下的发展前景,探讨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包括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融入问题,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我们将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城乡发展新格局,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在城市或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都能享受到国家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福祉。 结语:城乡共生,和谐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它牵动着土地的流转,驱动着人口的迁徙,也重塑着乡村的未来。理解土地与农人的关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脉络,探寻土地流转的机制,才能为我们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协调发展的美好蓝图。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亿万人民福祉的社会问题。唯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城乡的真正共生,迈向更加和谐与繁荣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学术著作的结构安排堪称典范,逻辑推进犹如庖丁解牛,层层递进,毫不拖泥带水。它首先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和历史基础,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博弈分析,最后落脚于对未来治理模式的审慎展望。我个人认为,它对“制度惯性”的分析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即使在政策导向发生明显变化之后,那些根深蒂固的土地管理习惯和地方性的利益格局,依然顽强地影响着流转行为的实际走向。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土地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资源和身份重塑的社会学杰作。它促使我跳出传统的城乡二元视角,去理解一个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脱土”过程的社会,是怎样在旧有的框架下,艰难地编织新的社会契约。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摒弃了那种教科书式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细致,去剖析那些在政策文件里常常被忽略的“灰色地带”。例如,它如何阐释在土地承包权这种法律框架下,实际操作中衍生出的那些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野蛮生长”的流转模式,这些模式是如何在地方政府的默许、市场力量的驱动以及个体风险规避的需求下,共同塑造出一种全新的乡村经济形态的。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鲜活案例,使得原本枯燥的制度分析焕发出了生命力。尤其是在处理“权责不对等”这一核心矛盾时,作者的笔力尤其老辣,他没有简单地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展示了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系统中,这种结构性失衡是如何必然地产生并自我维持的。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学者或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评分

这部关于乡村变迁的著作,读来颇有一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痛快感。作者似乎是站在一个观察了数十年乡土社会沉浮的智者角度,不动声色地解构着那些驱动着亿万家庭命运的无形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克制,没有过分渲染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边缘的挣扎与光荣,而是将笔触聚焦在他们与“脚下土地”之间那份复杂到近乎宿命的牵扯上。那种土地不再仅仅是生存的保障,而更像是一种身份的锚点,一种社会资本的形态,这种微妙的转变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对于制度变迁如何巧妙地嵌入到微观的家庭决策之中,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土地流转视为效率提升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结构重塑的一个缩影,是国家意志与个体生存策略激烈博弈的产物。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城镇化”这个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肌理,有了一种更深刻、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平面化的口号式认知。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个主题感到有些遥远,总觉得是学术圈里的“老生常谈”,但阅读过程却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那些被腾空的宅基地,那些在村口签订流转协议的场景,甚至能嗅到空气中那种混杂着泥土气息和城市喧嚣的味道。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学模型,转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次土地的流转背后,都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次豪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风险”一词的解读,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是显性的,但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缺失、户籍制度的壁垒等隐性风险,却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每个家庭的头顶。这种对风险在代际间传递的细致描摹,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让我深思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以谁的牺牲为代价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系统体检”。它避开了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盲目赞颂,而是冷静地指出了在这个过程中,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这一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是如何被重新分配和定价的。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在探讨流转合同的执行力和可逆性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在法治环境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一份流转合同的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区的传统约束机制,而非纯粹的法律条文。这种“制度的叠合与冲突”状态,是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关键。全书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规范与富有洞察力的社会评论之间,既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又不乏对现实的深刻关切,对于渴望理解中国社会深层矛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丰沛的精神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