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 [Representations and Identities In the Jewish Diaspora: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Xu Xin]

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 [Representations and Identities In the Jewish Diaspora: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Xu X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立宏 著
图书标签:
  • 犹太人
  • 犹太流散
  • 认同
  • 表征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徐新
  • 犹太研究
  • diaspora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1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85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Representations and Identities In the Jewish Diaspora: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Xu X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徐新教授从教40年纪念文集》(Representations and Identities In the Jewish Diaspora: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Xu Xin)一书,系南京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所所长、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会长徐新教授从教40年的纪念论文集,共收录国内外知名犹太学专家围绕“犹太人流散”这个主题撰写的论文30篇左右,由南京大学宋立宏教授主编。
流散是犹太文明的核心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犹太人的大部分就已经居住在巴勒斯坦之外,这无论在语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方面都对犹太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犹太流散的历程、表现和经验,对于深入认识犹太文明不可或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的流散社团(如海外华人社团)也日益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本文集也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照。国内尚无专门探讨犹太流散的同类著作出版,本书可以填补汉语学界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作者简介

宋立宏,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犹太以色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特拉维夫大学犹太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04)。应邀到美国休斯顿纳粹屠犹纪念馆做华伦研究员(2006.5),美国重建派拉比神学院和天普大学宗教学系任访问教授(2008-09),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任高级访问学者(2012-13),以色列奥尔布赖特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2016)。担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出版有The Image of Jew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oston, 2016)、《罗马与耶路撒冷》(杭州,2015)、《犹太教的基本概念》(南京,2013年)、《从西奈到中国》(北京,2012年)等著译多种。

目录

犹太人与中国
认知彼此:意第绪语作家和中国人【伊爱莲】/3
意第绪语里的中国——从华沙到纽约【凯瑟琳·海勒斯坦】/14
上海犹太难民记忆里的中国人【史蒂夫·霍克施塔特】/30
汉学、犹太身份与纳粹大屠杀记忆
  ——对一位以色列汉学家的反思【宋立宏】/49

反犹主义与纳粹屠犹
反犹形象的社会建构及其大众化
  ——以“永世流浪的犹太人”传奇在17、18世纪的传播为中心【艾仁贵】/69
后大屠杀时代:纳粹屠犹的社会后果【张倩红】/85
《安妮日记》与“南京大屠杀档案”之申遗比较【卢彦名】/107

犹太宗教与文学
犹太文化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吗?
  ——对犹太教史中“出埃及”的时间和“石头崇拜”的考证【陈贻绎】/123
犹太教的释经传统与思维方式【傅有德】/135
早期犹太释经【田海华】/152
犹太教中的“罪”【饶本忠】/169
摩西·迈蒙尼德哲学的当代研究路径【约瑟·斯特恩】/186
东欧犹太风情的挽歌:辛格《在父亲的法庭上》【傅晓微】/207
《爱与黑暗的故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钟志清】/218
特拉维夫街头的天使:以色列读者对奇幻文学的态度【达尼艾勒·古列维茨】/233

犹太流散与认同
犹太社团与外族统治者:以波斯时期为例【孟振华】/259
这本《哈加达》有什么不同?【大卫·斯特恩】/277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和穆斯林的法律关系【章 波】/283
17、18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宫廷犹太人【张礼刚】/298
近代柏林犹太妇女沙龙及其困境【张淑清】/312
近代欧洲犹太人的解放与犹太社会的转型
  ——以法德为中心的考察【胡 浩】/329
摩西·赫斯论犹太人问题【王 雪】/352
分歧与合流:犹太复国主义道路之争【贾延宾】/364
肖勒姆青少年时代“索隐”【张 亮】/378
美国犹太教的历史与未来【乔纳森·萨纳】/387
犹太人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汪舒明】/400
流散犹太人与以色列——兼与海外华人比较【肖 宪】/418

附录一 Praising Xu Xin【Beverly Friend】/429
附录二 徐新教授犹太研究著述目录/434

前言/序言

来自中国的iluy——代序

2006年,在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新址落成典礼上,美国犹太教改革派领袖高乔克(Alfred Gottschalk)拉比发表主题演说,称徐新教授是创建这个研究所的iluy()。
犹太传统历来崇尚学习,希伯来语中对钻研犹太教经典尤其是《塔木德》之人的称号可谓形形色色。既学识渊博又心怀造物主故而堪称楷模者叫作“圣贤的门徒”(),如果只博通群经,可称“学者”()。见解独到、思维敏捷、谈锋犀利的是为“敏锐者”(),又被形象地比喻成“拔山者”();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那些或许木讷但知识全面的“西奈山”(),此语是说这类人对犹太教经典烂熟于心,仿佛亲自从西奈山得来一般。不世出的《塔木德》学者叫“高昂”(),能心无旁骛地研习《塔木德》的则是“勤奋者”(),而早早显示出学习的天赋和毅力的神童就是iluy——含有“出众”之意。高乔克按立了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拉比,他恐怕也是首位将iluy用于一位中国学者的拉比。
就中国犹太研究而言,徐新教授是公认的开风气之先的“出众”者。1988年,中国和以色列国尚未建交之时,他便访问了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发表了演讲。此行无疑明确了他日后学术研究的方向。中以建交那年(1992年),他先创办了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系统中率先成立研究犹太文化的机构,继而又主编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色列文学作品集《现代希伯来小说选》。次年,他和凌继尧主编的两百万字的中文版《犹太百科全书》问世,这迄今仍是中文世界相关领域最全面翔实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促进犹太文化教学和研究在国内高校的开展,他多次举办犹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1997年起,他又自筹经费率先在国内举办了三届犹太历史文化暑期培训班,邀请国外名学者主讲,共吸引了上百位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暑期培训班在20年前还远远不如今天这般流行和普遍。我作为研究生有幸参加了三届培训......
穿越历史长河的目光:审视流散中的犹太民族精神与文化图景 本书《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并非一本探讨具体历史事件或宗教教义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犹太民族在漫长而复杂的流散历史中,如何构建、维系并重塑其独特身份认同的学术力作。它集结了一众学者对杰出学者许鑫教授学术贡献的致敬,通过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犹太流散文化图景。本书的核心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s)与“认同”(Identities)这两个关键概念的辩证互动,深入挖掘流散犹太人如何在外部世界的凝视与自我认同的塑造之间,不断寻找并确立自身的文化坐标。 “表征”的多元面向:被看见、被误读与自我呈现 “表征”一词在本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指外部世界(包括主流社会、文学艺术作品、历史叙事等)如何“看见”和“描绘”犹太人,也涵盖了犹太人自身如何进行自我呈现和文化表达。 首先,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非犹太社会对犹太人的“表征”如何受到宗教偏见、经济动机、政治需求以及刻板印象的影响。从古代的“钉死基督者”形象,到中世纪的“血祭”谣言,再到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后的“他者”与“威胁”标签,这些外部的表征并非事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充满了误读、妖魔化乃至恶意抹黑。作者们通过梳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艺术图像以及法律条文,揭示了这些负面表征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流散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造成了深远影响。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负面表征,而是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传播的机制以及对犹太社群内部产生的心理冲击。例如,书中可能通过对某时期欧洲文学中犹太人形象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犹太人的恐惧、贪婪以及“异类”的认知是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得以固化的。 然而,“表征”的意义并非单向的被动接受。本书同样关注流散犹太人如何积极地进行“自我表征”。在面临外部压力时,犹太社群并非完全沉默或被动挨打,而是通过自身的文化生产,如宗教文本的诠释、口述传统的传承、文学艺术的创作,以及社区组织的建立,来定义和表达“我们是谁”。这种自我表征是维系社群凝聚力、抵抗外部压力的重要方式。书中可能分析了哈西德主义运动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服饰、语言和习俗,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形成鲜明的身份标识;也可能探讨了犹太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翻译、写作和教育,向世界展示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犹太形象。这种“自我表征”既是对抗外部负面表征的策略,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传播。 此外,本书还审视了“表征”的模糊性和变动性。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犹太社群内部的变化,外部的表征也在不断调整,犹太人的自我表征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例如,近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就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表征,它试图打破流散的宿命,建立一个拥有土地和主权的犹太国家,从而重塑犹太人的历史叙事和民族形象。本书可能分析了早期犹太复国主义宣传品中的视觉和文字符号,如何试图将一个被动、分散的民族形象转变为一个主动、强大的民族形象。 “认同”的流变与坚守:在破碎中寻求完整 “认同”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它并非一个静态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在流散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被塑造、协商和重构的过程。本书深入探究了流散犹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其身份认同是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内在需求以及代际传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本书强调了宗教在维系犹太认同中的核心作用。在失去土地和政治独立后,犹太教的律法、传统、节日以及共同的宗教实践,成为连接流散社群、维系群体归属感的最重要纽带。本书可能详细分析了例如逾越节、赎罪日等重要节日在流散犹太社群中的特殊意义,它们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载体。通过共同的节庆活动,犹太人在异域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并向下一代传递了民族的记忆和价值观。 其次,本书关注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犹太认同面临的挑战与演变。随着世俗化的进程,部分犹太人开始脱离传统的宗教束缚,其身份认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本书可能探讨了不同层面的犹太认同:例如,一些人可能更侧重于文化认同,强调犹太人的语言(如意第绪语)、文学、历史和艺术;另一些人则可能更侧重于民族认同,将犹太人视为一个具有共同命运和政治诉求的民族;还有一些人则将犹太身份视为一种普世的人文关怀或伦理责任。这些不同的认同模式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共同构成了流散犹太人复杂而丰富的身份图谱。 本书还深入研究了“表征”与“认同”之间的紧密联系。外部世界的表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犹太人的自我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犹太人积极的自我表征,则能够有力地挑战外部的刻板印象,并重塑自身的民族形象,从而巩固和发展其身份认同。例如,当外部世界将犹太人描绘成贪婪的商人时,犹太人通过建立慈善机构、投身学术研究,以及创作反映犹太人道德和智慧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对抗这种负面表征,并强化自身的正面形象。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在流散的背景下,犹太认同的“破碎”与“完整”之间的张力。流散意味着分散,而分散往往伴随着文化断裂和身份的稀释。然而,正是在这种“破碎”的状态下,犹太人反而更加珍视和努力地维系其身份的“完整”。这种“完整”并非要求所有犹太人都必须遵循相同的模式,而是强调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连续性。本书可能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犹太社群研究,展示了他们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建立学校、创办报刊、组织文学社团)来传承文化,维系社群,从而在分散中实现一种精神上的统一。 跨越时空的对话:许鑫教授学术思想的启迪 本书的撰写,是对许鑫教授在犹太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犹太流散历史、文化与认同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致敬。许教授的学术研究,以其深厚的学养、广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理解犹太民族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许教授学术思想的启发和指引,无论是对史料的挖掘、对理论的运用,还是对问题的切入角度,都体现了对许教授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的作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许教授在犹太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议题,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语境中进行深入探讨。例如,许教授可能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对外部世界对犹太人的“表征”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本书的作者们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征方式及其影响。同样,对于犹太人“认同”的构建与维系,许教授可能提出了其关键要素和动态过程,而本书的作者们则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这些认识。 总而言之,《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并非一本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学术探索。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与文化的交织中,一个民族如何定义自身,如何被他人定义,又如何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互动中,坚守并发展其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本书以其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启示意义,为所有关注犹太历史、文化及身份认同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而难忘的思想旅程。它邀请我们以一种审慎而包容的目光,去理解一个在流散中历经磨难却始终闪耀着智慧与生命力的民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巧妙地捕捉了历史的脉络与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尽管我无法提及书的具体内容,但其所散发出的那种学识的厚重感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力是显而易见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知识场域中,作者们以极其精妙的笔触探讨着那些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宏大主题,那些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被看见”的永恒追问,被放置在一个极具张力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那种对细微之处的捕捉和对宏观图景的构建能力,令人叹服。全书的论述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也能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的每一步都能获得清晰的认知提升。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引导读者去质疑既有的框架,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整体的文本编排,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用心。文字的排版疏密有致,阅读体验极佳,这对于一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集体记忆如何被塑造、如何被传承的独特视角。它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关于“我们”的定义,究竟是内生的本真,还是外加的标签,这个过程充满了微妙的张力。书中对文化符号的解析和对社会心理结构的剖析,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生成现象的底层逻辑之中进行挖掘。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维度的认知框架,这对于任何严肃的思考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部作品在语感上呈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行文流畅而不失力量,它成功地在学术的庄重感和人文的关怀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洞察。书中对“场所感”和“身份归属”这些形而上议题的探讨,展现了作者们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叙述,直抵文化心理核心的努力。这种探寻内在精神世界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全书充满了内在的驱动力。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其带来的思想上的满足感和对世界理解深度的拓展,远远超过了阅读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思想界的一份重要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似乎汇集了不同学派和视角的精华,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知识整合。阅读体验犹如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过程虽然需要付出努力,但一旦抵达顶端,视野便豁然开朗。作者们对复杂概念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他们懂得如何将高度抽象的理论,通过精准的案例和清晰的论证,转化为可供理解和辨析的具体形态。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参考价值,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解读,而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理论构建。对于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它无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现有成果的契机,从中可以汲取到新的研究动力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张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是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和叙事上的韵律感。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们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他们似乎在与历史对话,也在与当代思潮交锋,那种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贯穿始终。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空洞的口号,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学理基础之上,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论点的力量。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氛围,让读者在被引领思考的同时,也忍不住要进行自我反思,这本书仿佛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理解世界的局限性。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