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俗曲略

北平俗曲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瑞 编
图书标签:
  • 北平
  • 俗曲
  • 民俗
  • 文化
  • 老北京
  • 方言
  • 口语
  • 传统艺术
  • 文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68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888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以系统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北平的“俗曲”为主旨,分说书、戏剧、杂耍、杂曲、徒歌五个种属,将六十二个艺术品种逐一加以论述。其中,属于曲艺现行曲种的近二十种,如说唱鼓书、子弟书、竹板书、快书、南词、滩簧、牌子曲、莲花落、数来宝、双簧、道情等;属于现行曲种的曲调或曲牌的近三十种,如〔利津调〕、〔湖广调〕〔马头调〕〔靠山调〕〔边关调〕〔五更调〕〔扬州歌〕〔四川歌〕〔老八板〕〔剪靛花〕〔银纽丝〕〔清江引〕等;余者为戏曲、杂技、歌曲等形式。
作者以文论引证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评介了各种俗曲的沿革、演变、特色及流布情况,并于文末附该种俗曲的一篇词文与工尺谱示例。诸多示例系从《百本张抄本》《车王府曲本》《升平署抄本》《北平图书馆乌丝阑抄书》等三千余种俗曲抄本中精选,除《红绣鞋》一种外,均原文抄录,未行删节。


作者简介

李家瑞(1895-1975),原名辑五,男,白族。我国现代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文物考古专家。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本校中文系。1925年起师从刘半农。1928年在刘半农的介绍下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工作,专门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出版《北平俗曲略》《北平风俗类征》两种文献集成,发表了多篇文章。1949年起,先后在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云南省博物馆工作,历任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古文、省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省史学会理事等职。


目录

说书之属
说唱鼓书 …………3
大鼓书 …………7
弦子书 …………11
竹板书 ………… 16
快书 ………… 18
南词 ………… 22
戏剧之属
嘣嘣戏 ………… 29
傀儡戏 ………… 42
灯影戏 ………… 48
梆子腔 ………… 55
喝喝腔 ………… 63
吹腔 ………… 70
打连厢 ………… 73
滩簧 ………… 79
杂曲之属
济南调 ………… 91
利津调 ………… 94
湖广调 ………… 97
福建调 ………… 100
马头调 ………… 103
靠山调 ………… 108
荡湖调 ………… 113
边关调 ………… 117
玉沟调 ………… 123
五更调 ………… 125
西调 ………… 128
窑调 ………… 131
牌子曲 ………… 134
群曲 ………… 138
岔曲 ………… 142
扬州歌 ………… 145
四川歌 ………… 147
琴腔 ………… 151
十杯酒 ………… 155
十朵花 ………… 158
叹十声 ………… 161
大四景 ………… 164
老八板 ………… 167
剪靛花 ………… 169
银纽丝 ………… 173
红绣鞋 ………… 177
梳妆台 ………… 178
对花 ………… 180
苏武牧羊 ………… 183
西江月 ………… 185
清江引 ………… 188
杂耍之属
莲花落 ………… 193
打花鼓 ………… 201
跑旱船 ………… 205
锯大缸 ………… 208
西湖景 ………… 213
数来宝 ………… 216
耍猴 ………… 219
双簧 ………… 222
焰口 ………… 227
道情 ………… 230
倒喇 ………… 233
徒歌之属
儿歌 ………… 237
喜歌 ………… 240
秧歌 ………… 242
夯歌 ………… 245
叫卖歌 ………… 248
马粪芗歌 ………… 250


前言/序言

《北平俗曲略》是老一代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李家瑞先生编著的一部关于北京戏曲、俗曲、民谣的资料集,是研究晚清民国北京俗曲的珍贵资料。由于本书编成于上世纪30年代,其所引用的例证又往往是民间人士所抄录的,故书中的语言习惯与今日颇有差异。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和遣词风格、尊重原书的文献性质,我社秉持尽量保存著作原貌的原则,未对作品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处理,以存其真。提请读者特别注意。



《北平俗曲略》并非一部讲述具体故事情节或人物传记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幅生动的时代风俗画卷,一曲浓缩了旧时北平市井生活百态的吟唱。 试想一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北平?晨曦微露,胡同里就已经热闹起来,磨豆腐的吆喝声、早点铺的油香、送煤球的扁担在石板路上敲击出清脆的节奏。而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戏园子里锣鼓喧天,茶馆里说书人抑扬顿挫,街头巷尾则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曲调。正是这些鲜活的声音,构成了《北平俗曲略》的精神底色。 本书所描绘的,并非高堂庙宇里的雅致,而是升斗小民的日常。它捕捉的是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市井巷陌的民间曲艺。你可以从中听到吆喝买卖的商贩,他们用独特的腔调招揽顾客,每一声吆喝都带着生活的重量和对未来的期盼。你也可以听到风雨中,衣衫褴褛的乞儿,用嘶哑的嗓音唱着讨生活的歌谣,字字句句透着辛酸。更有那些街头艺人,在寒风中吹拉弹唱,用三弦、二胡奏出或欢快、或忧伤的旋律,只为换来几文钱的赏钱,以及观众短暂的驻足和喝彩。 《北平俗曲略》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梳理者,将这些零散的、被遗忘的民间音乐片段精心拾起,编织成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时代的叙事。它并非一次性地将所有内容和盘托出,而是让你在翻阅的过程中,一点点地体会那种独特的韵味。 你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社会百态。在那些曲调里,或许隐藏着达官贵人的风流韵事,也可能记录着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从婚丧嫁娶到节日庆典,从喜怒哀乐到悲欢离合,无不通过这些质朴的曲调得以传达。这些俗曲,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人情冷暖,以及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 书中可能涉及的,是各种各样的民间曲调的形态。或许有讲述历史故事的,如一些评书、鼓词的片段;或许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如一些小调、山歌的变体;或许有反映社会现象的,如一些讽刺或歌颂的曲目。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巧的构思,但却有着最直接、最朴素的生命力。它们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回响,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表达。 《北平俗曲略》并非一本纯粹的音乐理论书籍,它也不着重于分析曲调的音律结构或创作手法。它更侧重于呈现这些俗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俗曲,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读这本书,就如同穿越回了那个泛黄的旧时光。你能听到杂货铺老板娘的爽朗笑声,也能感受到在街角等待情人的少女的羞涩心事。你能听到过年时热闹的庙会上的歌舞升平,也能听到下雨天,孤寂的旅人独自徘徊时的低语。这些,都是《北平俗曲略》所要传达的,是那些被时间冲刷但却依然鲜活的生命印记。 这本书,是一次对民间文化的溯源,一次对时代声音的打捞。它邀请读者一同去聆听,去感受,去体味那些曾经在北平的大街小巷里回荡的,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俗曲。它不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旧时北平的文化生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精髓的,往往是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俗”的东西。《北平俗曲略》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建筑、它的历史,更在于它的人民,在于他们创造的那些鲜活的文化符号。书中对“太平歌词”的介绍,让我惊叹于这种曲艺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那种说唱结合、节奏明快的风格,以及其中包罗万象的故事,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在描述这些曲种时,不仅仅是呈现它们的“形”,更重要的是挖掘它们的“神”。他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俗曲并非是简单地娱乐大众,而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传递道德观念、讽刺时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渠道。这种对俗曲背后深层含义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并非流于表面。我常常在想,在没有现代媒体的年代,这些俗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评分

读《北平俗曲略》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回那个车马慢、书信慢的年代。我并非是学音乐的,也不是研究民俗的,但我被书中那种浓浓的“京味儿”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他没有去描绘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也没有去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最普通的市民阶层,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寄托在俗曲里的情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小型曲艺形式的描述,比如“莲花落”,那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那种贴近生活的段子,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这些曲子,就像是老北京市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朴实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我常常在想,这些俗曲,在那个年代,一定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慰藉。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背景音乐”,也是普通百姓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评分

我一直对老北京的文化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份京味儿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北平俗曲略》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不像那种严肃的学术专著,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带着一种温润的怀旧感。书中对一些传统曲艺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京剧,对其他很多曲种几乎是一无所知。读完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北平的民间音乐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有像“京津冀”一带非常流行的“单弦”,那种简洁而富有韵味的唱腔,配合着三弦的伴奏,听起来有一种别样的韵味;还有“北京琴书”,那种一人弹唱、自说自话的表演形式,仿佛把听众带入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作者在描述这些曲种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其历史渊源或艺术特点,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曲种与当时社会生活、百姓情感的紧密联系。我仿佛看到了,在某个寒冷的冬夜,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这些曲子,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这种文化与生活的融合,让我觉得这些俗曲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出口,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回应。

评分

拿到《北平俗曲略》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进入阅读状态,而是先仔细地端详了封面,那种古朴的设计风格,就已经预示了这本书的非凡之处。翻开书页,果然不负我的期待。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旧时北平民俗文化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曲种的介绍,比如“相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逗乐,更蕴含着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描绘了这些曲艺在当时是如何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的。我读到一些关于曲艺艺人生动有趣的描述,他们的表演场景,他们的辛酸与坚持,都让我对这个群体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俗”文化,其实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真实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很多老电影、老照片中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喧嚣而又充满人情味的老北京。

评分

这本《北平俗曲略》简直像一本尘封的老照片集,翻开它,仿佛能听到四九城里最地道的吆喝声,闻到老北京最真实的烟火气。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市井小民最鲜活的悲欢离合。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曲艺形式的描绘,比如京韵大鼓,那铿锵有力、时而低沉婉转的鼓点,在文字中跃然纸上;还有岔曲,那些细腻的情感表达,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俗曲背后的社会背景、表演形式、甚至艺人们的生活状态都细致地展现出来。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老北京,一个充满市井智慧和生活气息的北京。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旧时茶馆里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艺人们声情并茂地表演,台下观众或捧腹大笑,或潸然泪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历史书所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俗”的魅力,原来那些看似粗糙的民间艺术,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