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如何通过正确地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与各自的优长,启发他的创作灵感,让孩子的情感和想法都在画画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让画画最终成为一件快乐而持久的事情。通过美德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让他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成就他未来精彩的人生。
武志,斯玛特教育集团创始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黄华三先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化美术考级监考官,斯玛特创意思维课程研发人之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刊学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组子课题组长。
结合中国家庭教育的实情,提出“用父亲的心做教育”的陪伴式艺术教育理念,以孩子为主体,鼓励孩子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在情感和想法,同时呼吁更多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给孩子更多情感与理智上的陪伴。
一个人若没有从小接受审美教育的话,他将来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审美影响到人的一生,决定你一生是否快乐。一个民族如果懂得审美,这个民族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 徐庆平
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自己更多的想法全部都能发挥出来,这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过程,这其实是我们当代美术教育的一个灵魂。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黄华三
美育永远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不可能在考卷上完成,一定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中展开。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孔新苗
在美术教育中,美术重要,教育也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儿童。
——斯玛特教育集团 Mr. Art阿特叔叔
我花了很长时间在网上寻找真正能帮助我家那个“笔头爱捣乱”的孩子找到绘画自信的书籍,直到我发现了这本。与其他动辄要求孩子模仿名家作品的教材不同,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释放,是去中心化。它没有设定任何规矩,仿佛在对孩子说:“你画什么都对,你想象的世界就是最棒的。”我最喜欢它其中一个章节,是关于“如何与孩子的画对话”。书里建议家长不要问“你画的是什么?”(这会给孩子压力去解释一个可能根本没有明确主题的作品),而是问“你能告诉我关于这张画的哪个部分最让你兴奋?”。这个细微的提问方式转变,立刻让我的孩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笔下的世界,那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让他对画画的热情瞬间高涨起来。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大量的留白和简洁的文字,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放松,不会产生压迫感。它更像是一本激发灵感的笔记簿,而不是一本需要被严格执行的教学大纲,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正是培养艺术气质的温床。
评分这本关于儿童绘画的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插图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充满魔力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魔法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的理念。很多家长都太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却忽略了孩子在涂抹色彩、构思画面时内心的探索和喜悦。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引导我们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笔触,即使那只是一团看似混乱的颜色,在孩子心中也可能是一只翱翔的巨龙。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可以在家中轻松操作的创意练习,比如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比如树叶、土豆、甚至是食物残渣,来创作艺术作品。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的做法,让我感觉绘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业技能,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乐趣。而且,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分析得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三岁的孩子喜欢画圆圈,而五岁的孩子开始尝试画出他们眼中世界的结构。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儿童心灵成长的宝典。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工具性”的读者,我希望买回来的书能立即产生实际效果。这本《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成就孩子从画画开始》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清晰地划分了不同“创作阶段”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当孩子进入了“符号期”,只会画火柴人时,书里提供了一系列引导他们观察和描绘细节的妙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他们画出更复杂的结构。书中对材料的探讨也极其细致,它推荐了各种不同纹理、不同吸水性的纸张和颜料,并说明了每一种材料可能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我按照书中的建议,给孩子准备了一套不寻常的材料(比如炭笔和水溶性彩铅的组合),结果他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强烈表现力的作品,连我都感到惊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但又极具弹性的框架,让家长在不扼杀孩子天性的前提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它真正做到了让艺术学习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对我这个“艺术盲”家长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过去常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突如其来的绘画热情而感到手足无措,比如他把颜料涂得到处都是,或者他坚持说他的“人”只有一条腿。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指导,但最关键的是,它赋予了家长自信。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成为艺术家,而是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艺术旅程中的一个“优秀陪伴者”。书中提供的很多“互动游戏”环节,非常适合亲子共同参与,而且这些活动的设计巧妙地避开了对传统绘画工具的依赖,比如用身体的影子作画,或者利用光影变化创作抽象画。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感到新鲜有趣,也让我这个成年人找回了久违的玩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犯错”是创意发生的必要前提,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孩子那些“不合规范”作品的看法。现在,我更期待看到他们下一次会“犯”出怎样惊人的错误。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多半是空泛的口号堆砌。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鼓励”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教育与儿童情感发展之间的微妙联系。作者引用了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支撑,但表达方式却非常亲民,完全没有学术腔。比如,书中有一段讨论了“不确定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在成人世界里,我们总是追求确定和完美,但孩子的艺术恰恰是建立在对未知和探索的勇敢上。这本书教我们如何保护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不急于用成人的逻辑去“修正”他们的作品。我曾尝试用书中介绍的一个“蒙太奇式”的拼贴练习来和孩子一起创作,结果发现我们父子俩都沉浸在那种打破常规、随意组合的乐趣中。它教会了我,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世界,而不是被动接受我们强加的视觉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